庄子翻译

更新时间:2024-01-14 2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下)语文辅助性练习

一、阅读《庄子》语段,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悬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2分)

答: ②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3分)

答: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今世俗之君子,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庄子·让王》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 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2)庄子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3、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③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注] ①垩(è):白灰。漫:涂。 ②斲(zhuó):同“斫”,砍。 ③质:质对,对象。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答: ②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答: (2)庄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表达了庄子的什么感情? 答: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1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分)

②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4分)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木桩、树墩);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②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②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2)庄子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二、诗歌鉴赏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1)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

2

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庄子》小故事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悬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2分)

(1)①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

3

②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3分)

②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2)生死应顺应自然,不必喜生恶死。

(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嚎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问道:“他不是你的朋友吗?”回答说:“是。”(弟子又)问:“那么,这样吊唁,可以吗?”秦失说:“可以。原来,我以为他是个至人,现在才知道他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的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的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人们哭他时这样悲哀,一定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这是逃避自然而违背实情,忘记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的长短,古时候称这为逃避自然的刑法。应该生时,老聃应时而生;应该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感情就不能侵入我们心中,古时候称这种态度为自然地解除倒悬。”

4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今世俗之君子,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庄子·让王》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2译文:如今世俗的君子,大多危害身体、弃置禀性来追逐身外之物,这难道不可悲吗!大凡圣人有所动作,必定要仔细地审察他所追求的方式和他所行动的原因。如今却有这样的人,用珍贵的随侯之珠去弹打能飞千仞高的麻雀,世上的人一定会笑话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使用的东西实在贵重但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实在微不足道。至于说到生命,难道只有随侯之珠那么珍贵吗!

(2)庄子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联系庄子淡薄名利,明哲保身的思想理念) 3、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u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