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原理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01 1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催化原理》习题(一)

第一章

一、填空题

a) 本世纪初, 合成 NH3 , HNO3 , H2SO4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为近代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催化裂化 , 催化加氢裂化 , 催化重整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

b) 随着科学的进步, 所研制的催化剂活性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 为化工

工艺上降低 反应温度、压力 , 缩短流程 , 简化 反应装置 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 回答题

1. 简单叙述催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答:从一开始,催化剂的应用就走在其理论的前面。

1925年,Taylor的活性中心学说为现代催化理论的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20多年中,以均相反应为基础,形成了中间化合物理论。 50年代,以固体能带模型为弎,又形成了催化电子 理论。

60年以后,以均相配位催化为研究对象,又形成表面分子模型理论。 由此,催化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2. 哪几种反应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在此基础上分析催化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答:(1)下列反应可在没有催化剂时迅速进行:

a) 纯粹离子间的反应 b) 与自由基有关的反应

c) 极性大或配们性强的物质间的反应 d) 提供充分能量的高温反应

(2)在含有稳定化合物的体系中加入第三物质(催化剂),在它的作

用下,反应物的某些原子会发生离子化,自由基化或配位化,从而导致反应历程的变化 ,使反应较容易进行。这就是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本质。

第二章

一. 概念题 (催化剂的) 选择性, 催化剂失活, 可逆中毒, 催化剂机械强度 答:催化剂的选择性:是衡量催化剂加速某一反应的能力。

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和组成等逐渐遭到破坏,导致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催化剂失活。

可逆中毒:指毒物在活性中心上的吸附或化合较弱,可用简单方法使催化剂的活性恢复。

催化剂机械强度:指固体催化剂颗粒抵抗摩擦、冲击、重力的作用,以及温度、相变作用的能力。 二. 填空题:

a) 按照反应机理中反应物被活化的方式催化反应可分为: 氧化还原催化反应 , 酸碱催化反应 , 配位催化反应 。 b) 结构性助剂可改变活性组分的 物理 性质, 而调变形助剂可改变活性组

分的 化学 性质。

c) 催化剂的活化可分为 热活化 和 化学活化。 d) 消除外扩散的主要方法是 提高流体流速 ,消除内扩散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催化剂粒度至反应速度不随粒度而改变 。 e) 非均相催化反应可以分为 气固催化反应 , 液固催化反应 , 气液催化反应 。

三。 简答题

a) 根据其功能的不同, 助剂可分为哪几类?

答:可分主结构性助剂、调变性(电子性)助剂、晶格缺陷性助剂和扩散性助剂。

b) 根据使用条件下的物质类型,催化剂可分为哪几类?

答:可分为过渡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酸碱(固液)催化剂和金属络合催化剂。

c) 为什么象铝一样的轻金属不适宜作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 答:因为轻金属容易因为氧化而变质,从而失去活性。 d) 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催化剂失活主要有化学组成变化和催化剂结构变化两种。化学组成变化 主要有活性组分挥发、流失、活性组分的中毒;催化剂结构变化包括催化剂分散度下降,活性组分烧结、积碳、孔堵塞,机械强度下降。 e) 什么元素或基团可使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毒,中毒机理是什么?

答:S、Se、Te、P、As、NH3、PH3、Bi、Se、Fe、H2O及其化合物可使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毒。

中毒机理是:过渡金属元素具有空的低轨道,而非金属元素结构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未公用的电子对,它能和金属的d轨道成键。 三. 回答题

a) 助剂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助催化剂本身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加入少量后,可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寿命、稳定性等性能的物质。可区分为:

i. 结构性助剂改变活性组分的物理性能。如几何状态、孔结构、比表

面使催化剂不易烧结。

ii. 调变性(电子性)助剂可以改变活性组分的电子结构(化学性能)

来提高活性组分的活性和选择性。

iii. 晶格缺陷性助剂可以使活性相原子排列无序化,从而使活性物质微

晶间形成更多的晶格缺陷,产生了新的活性中心,使活性提高。 iv. 扩散性助剂的作用则通过加入硝酸盐、碳酸盐或有机物,使之在焙

烧时分解而在催化剂中形成孔,提高体相内活性组分的利用率。

b) CO和 H2 甲烷化为CO +H2 = CH4 + H2O ?H = -49.3 kcal/mol

当采用Ni/Al2O3为催化剂时,催化反应中CO吸附,H2和H2O不吸附,测得CO|的吸附活化能为10kcal/mol,吸附热 Q = 16kcal/mol。吸附的CO和气相中H2表面反应活化能为32kcal/mol,反应热Q = 44kcal/mol。CH4的脱附活化能为20kcal/mol。

(1)画出表面催化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的示意图;

(2) 计算甲烷吸附活化能; 答: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 i. ii. iii.

CO?S?CO?SCO?S?3H2?CH4?S?H2OCH4?S?CH4?SQ1?16kcal/mol Q2?44kcal/mol Q3

且由图可以看出:

?H1??Q1??16kcal/mol?H2??Q2??44kcal/mol将上述三方程加和为:CO?H2?CH4?H2O所以:?H??H1??H2??H3则:?H3??H??H1??H2?10.7kcal/mol又因为:?H3?Ed?Ea因此:Ea?Ed??H3?9.3kcal/mol所以,甲烷吸附活化能为9.3kcal/mol。

(3) 指出催化反应过程控制步骤; 答:由Arrehnius方程:k?k0e?Ea/RT可知: Ea越大,k越小,r就越小

因此,该反应控制步骤为表面反应。 (4) 计算催化反应活化能E。 答:催化反应活化能:

EA?E2?Q1?16kcal/mol

c) 化学反应

1A2 + B2 C其中A2为解离吸附,反应机理为

1A2 + S A-S ; B + S B-S ; 2 A-S + B-S C-S + S ; C-S C + S

求在下列不同情况下的速率方程式 1)当化学反应为控制步骤时; 2)当吸附为控制步骤时;3)当脱附为控制步骤时。

答:1)当化学反应A-S + B-S C-S + S 为控制步骤,则其余可以视为已达到平衡

k1??A?K1k?1PA2?vk2??B?K2k?2PB?vk4?vPC1??k?4?CK4??A?K1PA?v12即:

?B?K2PB?v?C?K4Pc?v又?A??B??C??v?1则:?v?11?K1PA

?12?K2PB?K3PC?12?K2PB?K3PC 2)当吸附为控制步骤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 A的吸附为控制步骤,则

k2??B?K2k?2PB?vk3?C?v??K3k?3?A?Bk4?vPC1??k?4?CK4??A?则:r?k3?A?B?k?3?C?v??1?KPK1K2K3PAPB?k?3K4PC121A?2?C?vKP??4CvK3?BK2K3PB

?B?K2PB?v?C?K4Pc?v又?A??B??C??v?1??K4PC?则:?v?1?1??KP?KP2B4C??KKP23B??则:r?k1PA2?v?k?1?A?12k1PAPB?12k?1K4PCK2K3PB2??K4PC??1??KP?KP2B4C??KKP23B??② B的吸附为控制步骤,则

k1??1A?K1k?1PA2?vk3?C?v??K3k?3?A?Bk4?vPC1??k?4?CK4??A?K1PA?v12?C?K4Pc?v??KP??B?Cv?4C1v2K3?AK1K3P又?A??B??C??v?1??K4PC12?则:?v?1?1?KP??KP1A4C?12?K1K3PA??kKPCk2PB??2412K1K3PA12则:r?k1PA2?v?k?1?A?2??K4PC?1?K1PA12??K4PC?12??K1K3PA??

3)当脱附为控制步骤时

k1??A?K1k?1PA2?vk2??B?K2k?2PB?vk3?v?C??K3k?3?A?B??A?K1PA?v12?B?K2PB?v?v又?A??B??C??v?1则:?v?11?K1PA

?K1K2K3PAPB?v12?C?K3?A?B?12?K2PB?K1K2K3PAPB1212?2123AB则:r?k4?C?k?4PC?v??1?KPk4K1K2K3PAPB?k?4PC?K2PB?K1K2KPP121A?d) C4H8 = C4H6 + H2

kkC4H8 + S 1C4H7S + HSC4H7S 2 试推导速率方程式

C4H6 + HS2HS快H2 + 2S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y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