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预初走进文言文17-24单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13 22: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七单元 【阅读】 刘庭式娶盲女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山东人刘庭式未考中科举时,父母商量准备娶他同乡人的女儿,后来双方已说定婚事,但尚未送聘礼。)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刘庭式考中了科举,那女子因为疾病,两眼瞎了。)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女家是种田人,很贫困,不敢再提婚姻的事。)或劝纳其幼女。(有人劝刘庭式娶对方的小女儿。)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久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刘庭式笑着说:“我心里早已答应她了。虽然眼瞎了,难道能违背我最初的心愿吗”)卒娶盲女,与之偕老。(刘庭式最终娶了盲女,跟她和好到老。)

【训练】

1.寒云门与盲女偕老

项城韩云门,名堳,聘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河南项城有个人叫韩云门,又叫韩堳,与姓戚人家之女约定婚姻关系,没多久,戚家之女双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悔婚而终女子于家。(戚家认为韩云门这男儿年轻而又能读书作诗写文,将来一定大有作为,而自己的女儿双目失明,无法与他相配成双,想解除婚约,让女儿终身在家中。)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韩云门的父母将同意戚家悔婚的要求,韩云门坚决不同意,按照礼数将她迎娶到家。)戚不得已,媵yìng以美婢。(戚家没其他办法,把一个漂亮的侍女作陪嫁)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韩云门说:“人们见到美婢,感情就要激动,不如不要相见,用来保全我夫妻的和好。”于是打发那位漂亮的侍女回去。)后于壬子

1

出为教谕。(后来在清康熙十一年,韩云门出任掌管教育、祭礼的官吏。)挚妇偕行,伉俪无间。(携带妻子同行,夫妻亲密无矛盾)豫人称其笃行,以为宋之刘庭式再现于今。(河南当地百姓称赞他做人忠厚,认为宋朝刘庭式再次出现在今天。)

【练习】

1.聘戚氏女(氏,姓)

2.戚谓韩郎年少能文(谓,认为) 3.必成远器(远,大) 4.非偶也(偶,相配成双) 5.如礼迎娶以归(如,按照) 6.遂遣婢还(遣,打发) 7.豫人称其笃行(笃,忠厚)

8.人情见则欲动(人们见到美婢,感情就要激动) 9.以全我居室之好(用来保全我夫妻的和好)

10.挚妇偕行,伉俪无间(携带妻子同行,夫妻亲密无矛盾) 2.孙泰

孙泰者,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唐朝山阳地区有个书生叫孙泰,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品德高尚,有古代贤人的风范。)泰妻即姨妹也。(孙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取女弟。”(在他做官以前,姨妈年纪大了,将她的两个女儿托付给他,说:“大女儿一只眼瞎了,你以后可以娶我的小女儿。)姨卒,泰取其姊。(不久,姨妈死了,孙泰娶了大表妹。)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有人疑惑不解地问他,孙泰回答说:“她有残疾,不是我娶她,嫁给谁呢?)众皆服泰之义。(乡里的人都佩服孙泰的人品。)泰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孙泰曾经到市场见到铁制的台灯,买下了,回家后叫人擦洗干净,发现那台灯竟是银制的,他马上去市场,还给了卖主。)

2

【练习】

1.少师皇甫颖(师,拜??为师) 2.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操守,行为) 3.先是,姨老矣(先是,这事以前) 4.汝可取女弟(取,同“娶”) 5.姨卒,泰取其姊(卒,死) 6.泰亟往还之(亟,立刻) 7.或诘之(有人问他)

8.问题:上文有两个“市”:(1)“尝于市遇铁灯台”中的“市”,它的词性是(名词),指(市场);(2)“市之”中的“市”, 它的词性是(动词),解释为(买)

9.上文记述孙泰的两件事,作者要说明孙泰有(古贤之风)。 3.二犬深情

咸溪县童镛家,畜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咸溪县童镛家养了两只狗,一只毛色白的,一只毛色花的,都出于一个母体。)性狡狯kuài,解人意。(性情聪明可爱,明白主人的心思。)日则嬉戏,夜则守门。(白天则一起玩耍,夜里则一起守门看家。)后白者倏shū目盲,不能进牢自食。(后来白狗突然眼睛瞎了,不能进笼子自己吃东西。)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主人用杂草垫着让它卧在屋檐外)花者衔饭吐而饲之。夜则卧其侧,几二年余。(花狗衔饭吐出来喂给白狗吃。夜里则谁在它的身旁,差不多有二年有余。)及白者死,埋诸山麓。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拜泣状,良久乃反。(等到白狗死了,把它埋在山脚下。花狗于是早晚去,到山脚埋葬处默哀,像磕头哭泣的样子,呆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练习】

1.畜二犬(畜,养)

2.后白者倏盲(倏,一下子) 3.不能进牢自食(牢,笼子)

3

4.花者衔饭吐而饲之(饲,喂) 5.几二年矣(几,差不多,接近) 6.若拜泣状(状,??的样子)

7.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主人用杂草垫着让它卧在屋檐外) 8.埋诸山麓(把它埋在山脚下) 9.良久乃反(很久才回去) 4.雁冢zhǒng

无锡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无锡荡口镇,有人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煮着吃。)有书生见了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有书生见了同情它,买下大雁回家,养着用来玩。)惧其逸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怕它逃逸离家,用绳子拴住它的两只翅膀,使大雁无法飞走。)雁杂处鸡鹜wù间,亦颇驯,唯闻长空雁唳lì则扬首而鸣。(大雁杂居鸡鸭之间,也很温顺。只有听到空中有大雁鸣叫时才抬起头鸣叫几声。)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一天,一群大雁飞过它的上面,这雁大声鸣叫。)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二雁相顾,引吭奋翅,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停留在屋檐上,两只大雁相互看着,伸长脖子鸣叫,努力扑打翅膀。像是相互认识:地上的一只雁想招呼它下来,屋檐上的一只雁想拉它上去,书生明白这两只雁一定是过去的配偶,于是剪断了绳子,让雁飞上去。))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坠,竟不得去。(然而这雁系绳子太久,无法奋力飞翔,每次飞去又每次坠落,最终无法离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屋檐上的雁,守候了整整一天,忽然从屋顶飞下,面对面痛苦地鸣叫。第二天就一同死了。)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书生被它们的情义所感动,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取名为雁之墓。)

4

【练习】

1.畜之以为玩(畜,养) 2.雁杂处鸡鹜间(鹜,鸭子) 3.唯闻长空雁唳(唯,只有,每当) 4.集于屋檐(集,栖,躲) 5.竟不得去(竟,终) 6.名曰“雁冢”(冢,墓) 7.亦颇驯(也很温顺)

8.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地上的一只雁想招呼它下来,屋檐上的一只雁想拉它上去)

9.越日则俱毙矣(第二天就一同死了) 10.书生感其义(书生被它们的情义所感动) 5.义犬报火警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l?i。(城的东面,一家人家养了一只狗,非常瘦弱。)一夕,邻火卒cù发,延及民家。(一个晚上,邻居家突然起火,火灾殃及这家人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其被,寝犹如故。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háo,民始惊。(那家人正在熟睡,狗接连叫着还不醒。狗起来拉他们的被子,人依旧熟睡不醒。狗再蹲在床边用嘴靠近人的耳朵大叫大嗥,人开始惊醒。)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看看已是满屋的烟,急忙呼叫妻子女儿出逃,房屋里的东西全都成了火灰了。)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那家人于是对所亲近的人说:“我家贫困,狗经常吃不饱,不说今天能免除我家四人烧死的灾难。)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而那种天天丰厚地享受他人的食物,而不顾他人患难的人,同这犬相比,像什么呢?)

【练习】

1.邻火卒发,延及民家(及,到)

5

2.起曳其被(曳,拉)

3.复踞床以口附民耳大嗥(锯,蹲) 4.犬食恒不饱(恒,常)

5.室尽烬矣(房屋里的东西全都成了火灰了)

6.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那种天天丰厚地享受他人的食物,而不顾他人患难的人,同这犬相比,像什么呢?)

7.问题:成语“笑逐颜开”中的“逐”,解释为(随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高兴得满脸笑容)

第十八单元 【阅读】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他的母亲说:“你回去,等回儿回来给你杀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的妻子到市场后回来,曾子要抓猪杀它。)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跟小孩开个玩笑罢了。”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曾子说:“小孩子是不可以跟他开玩笑的,小孩子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着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的教育。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育儿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不信任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好儿子的方法。”)遂烹彘也。(于是曾子与妻子决定马上杀猪烧肉。)

【训练】 1.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宋朝陈尧咨父亲任谏议大夫时,家中有匹烈性马,性情暴躁,简直无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好几个人。)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一天,陈谏议进马棚,

6

发觉那匹马不见了,于是追问马夫:“那马怎么不见了?”)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马夫回话说被你儿子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陈谏议立刻叫儿子陈尧咨过来,说:“你是朝廷重臣,家里那么多马夫、杂役尚且不能制服它,一个商人怎么能养它?这不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吗?”)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赶快派人追寻商人取回马,还了他的钱,告诫左右的人要把那匹马直养到死。)

【练习】

1.不可驭(驭,驾驭)

2.蹄啮伤人多矣(蹄啮,踢;咬) 3.一日,谏议入厩(厩,马棚) 4.因诘仆(诘,问) 5.彼马何以不见(彼,那) 6.谏议遽召子(遽,立刻) 7.家中左右尚不能制(制,制服) 8.贾人安能畜之?(商人怎么能养它?)

9.是移祸于人也!(这是把灾祸转移到别人头上!) 10.偿其直(还他的钱) 2.陈万年教子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其子咸告诫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陈万年是朝中重臣,曾生病,叫他儿子陈咸过来,在床边对他进行告诫教育,话说到半夜三更,陈咸打瞌睡,头碰到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诫女,女反睡,不听吾言,何也?”(陈万年非常光火,想用棍棒打他,说: “你父亲教育你,你反而打瞌睡,不听我说,什么道理?”)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敢复言。(陈咸磕头认错,说:“都知道你说的,主要教我陈

7

咸拍马奉承。”陈万年就不敢再说下去了。)

【练习】

1.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乃,是) 2.咸睡(睡,打瞌睡)

3.大要教咸谄也(谄,拍马奉承) 4.欲杖之(想用棍棒打他) 5.咸叩头谢(陈咸磕头认错) 6.具晓所言(都知道你所说的)

7.问题:上文“语至三更”中的“三更”,相当于今天什么时间段?(深夜11时到凌晨1时)

3.卞庄子刺虎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若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想刺杀旅店对面山坳里的两只老虎,旅店里的小伙计阻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将要吃那头牛,要是吃得有甘美,就会互相争夺,争夺打起来,大老虎就会受伤,小老虎就会死,到那时,你冲过去把受伤的大老虎刺杀,就能得到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威名。)卞庄子然之,立须之。(卞庄子认为小伙计说得有道理,就在那里等待两虎相争相斗。)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老虎受伤而小老虎死了。)卞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卞庄子奔上去,把受伤的大老虎刺死,果真一举杀死两只老虎的功效。)

【练习】

1.斗则大者伤小者毙(毙,死) 2.旋两虎果斗(旋,一会儿) 3.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果)

4.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两只老虎正将要吃牛,吃得有滋味后定要争斗) 5.一举必有双虎之名(一个举动一定能收到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8

6.卞庄子然之(卞庄子认为馆竖子的话是对的) 4.势利鬼吴生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广席,见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有一个叫吴生的人,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趋炎附势,有一次,他去参加盛大宴会,看见有个人穿着平民百姓的衣服随后而来,略微拱手还礼,神色很傲慢。)已而见主人恭甚,私询之,乃张伯起也。(不久,见主人对那人施礼非常恭敬,吴生私下询问主人那人是谁,才知道他便是著名戏剧家张伯起。)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勿复为劳。”(吴生再次起身,走到张伯起跟前,再想献殷勤致礼。张伯起笑着说:“刚才已受过泥半个揖,现在只需要补上半个便可以了,不必再劳驾了。)

1.已而见主人恭甚(已而,不久) 2.私询之(询,问)

3.乃张伯起也(乃,原来是) 4.更欲殷勤致礼(更,再;表达)

5.略酬其揖,意色殊傲(略微还对方的打拱礼,神色很傲慢) 6.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刚才已受过半揖打拱,只求补还半揖) 7.问题:上文“老而趋势”中的“趋势”,可用成语(趋炎附势)表示。 5.偷鸡者的托词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当今有个人每天偷邻居人家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那人回答说:“请允许我减少一些,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停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这就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来年?)

【练习】

1.或告之曰(或,有人)

9

2.请损之(损,减少)

3.然后已(已,停止)

4.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这就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来年?)

5.问题:偷鸡贼辩解的实质是什么?(巧言诡辩,想继续偷盗)

6.问题:成语“一丘之貉”中的“貉”,读音是(h?);这个成语现在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第十九单元 【阅读】 宋濂苦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可是家庭贫困没办法买书来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往往向藏书人家借阅,亲自抄录,按规定的日期归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是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有时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伸屈都有困难,也不放松抄录的事,抄录完毕奔着把书送还人家,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日子,因此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阅读很多书。)

【训练】 1.葛洪苦学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葛洪是丹阳人,家境贫寒,无童仆照料,篱笆坏了也没时间修理,常常推开杂草出入家门。)屡遭火,所藏典籍尽。(屋里多次着火,祖上留下来的书籍烧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他便背着竹制书箱徒步远行,不怕千里之远,借书阅览,有些书借回抄录。)卖薪买纸,然火披览。(他割柴草晒干后出卖,买回文具纸张。到晚上,便点燃木材,在火光下翻阅。)

10

【练习】

1.篱落不葺(葺,修) 2.常披榛出门(披,拨开)

3.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便背着竹制书箱徒步而行,不怕千里之远,借书抄写)

4.然火披览(点火翻阅书籍) 2.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毕,就能默默地记住。有时傍晚回家,忘记把牛牵回来,他父亲发怒而鞭打他,不久又像以前一样去私塾旁听。)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母亲说:“儿子痴心读书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听凭他所想要做的呢。)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王冕于是离家,搬进寺庙隔壁的破屋过夜。晚上悄悄出门,钻进寺庙,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本借长明灯的光琅琅读书到天亮。)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佛像大多是用泥土雕塑的,面目狰狞凶恶,样子可怕。王冕这个小孩,安然的样子,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河南安阳著名学者韩性听到王冕苦读的事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就收他做了学生,王冕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人。)

【练习】

1.父命牧牛陇上(陇,田埂)

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挞,鞭打;已而,不久) 3.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去,离家;依,靠着) 4.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策,书)

11

5.恬若不见(恬,安然的样子) 6.录为弟子(录,收;弟子,学生) 7.听已,辄默记(听毕,就能默默地记住) 8.曷不听其所为(何不听任他所要干的) 9.闻而异之(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 3.欧阳修家教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欧阳修四岁时就死了父亲,家里穷,无钱购买纸笔,他母亲用芦苇杆当笔,在地上画着来教他写字。读了许多古人文章,又教他学习写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等到渐渐长大,而家里没有书读,就到临近乡里读书人家借书阅读,有时把书抄录下来)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文,以至尽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没等抄完就能背诵书文,以至于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一心致力于读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做文章,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练习】

1.欧阳修四岁而孤(孤,失去父亲) 2.母以荻画地(画,划) 3.教以书字(书,写) 4.假而读之(假,借) 5.及稍长(等到渐渐长大)

6.唯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无义)

7.问题:“以至尽夜忘寝食”可用成语(废寝忘食)来表达。 4.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严得像成人一般,在私塾里听讲史书《左氏春秋》后,喜欢此书,回到家中就能把书中的主要意思讲给家里人听。)自是手

12

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以后,他手不释卷,甚至忘了饥渴,天冷天热也不放在心上。)群众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爬到缸上,失足沉没在缸的水中,很多小孩都扔下他离去了,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那小孩得救。)

1.司马光生七岁(生,长到) 2.退为家人讲(退,回去)

3.自是手不释卷(自是,从此;释,放下) 4.至不知饥渴寒暑(至,甚至) 5.足跌没水中(没,沉没)

6.即了其大旨(就明了其中的主要意思) 7.众皆弃去(很多小儿扔下他离去了) 5.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杨时去洛阳向程颐求教,当时的年龄大概是四十岁了。)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与游酢zu?侍立不去。(一天,他去见程颐时,程颐正在打瞌睡,当时跟游酢一起陪立在这位尊长旁边不肯离开。)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颐醒来,发现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了。)

【练习】

1.时盖年四十矣(盖,大概)

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侍,陪侍在尊长旁;去,离开) 3.颐既觉(程颐醒后)

4.问题:上文“瞑坐”是指(打瞌睡);“瞑”解释为(闭目)

5.问题:“程门立雪”已成成语,它的意思是(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的长者的尊敬)

第二十单元 【阅读】

13

项羽不肯竟学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不认真,丢下书本,学习击剑,又不认真。)项粱怒之。(他的叔父项梁对他发脾气。)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籍说:“认字写字,只要用来记录姓名就够了。学习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习,我要学习对付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于是项梁便教他学习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籍非常高兴,可是约略知道一点大概后,又不肯学到底。)

【训练】 1.赵某误子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姓赵的是江苏苏州一带的人,家里富足,多有藏金,有儿子三人。)三子皆不学无术,恃父多金,朝夕挥霍。(这三个儿子都不学无术,依仗父亲有钱,从早到晚挥霍钱财。)有一叟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m?,将何以自食?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有一个老人劝说他,说:“你的儿子,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了,将凭什么养活自己?应当告诫他们从事学习,而后才能自立。)赵某勿之听,恣子放荡。(赵某不听老人劝告,任凭儿子放荡不羁。)寻赵某卒,其家财竭。(不久,姓赵的死了,他家里的财产已经消耗光了。)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上要饭,有的到邻居家偷盗,有的挨饿而跌倒在路旁。)人曰:“此乃自食其果也。”(有人说:“这是自食其果啊。)然岂非其父之计”浅也!(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的父亲考虑得太短浅吗!)

【练习】

1.三子皆不学无术(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4

2.恃父多金(恃,依仗) 3.一旦尔殁(殁,死) 4.当戒之从学(戒,同“诫”) 5.恣子放荡(恣,放任) 6.其家财竭(竭,尽)

7.或饿仆于路侧(或,有的;仆,跌倒) 8.此乃自食其果也(乃,是) 9.有一叟相劝(有个老人劝说他) 10.将何以自食(将凭什么养活自己) 11.寻赵某卒(不久姓赵的死了)

12.然岂非其父之计浅也(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的父亲考虑得太短浅吗) 2.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高凤,字文通,家里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职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有一天,妻子到田间去劳作,把麦子晒在院子里,让高凤看管,不让鸡偷吃麦子。)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临近中午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可高凤手里拿着竹竿,仍在专心致志地读儒家经典著作,感觉不到雨水冲走了不少麦子。)妻还怪问,乃省。(妻子回来感到奇怪问他时,才省悟过来。)

【练习】

1.高凤,字文通(字,表字) 2.令凤护鸡(护,防) 3.时天暴雨(暴,突然)

4.妻常之田,曝麦于庭(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院子里晒了麦子) 5.妻还怪问,乃省(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问,才省悟过来) 3.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孤,乡里称孝。(王充失去父亲,乡里赞扬他守孝道。)后至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来到京师洛阳,求学于当时最高学府“太

15

学”, 拜班彪为老师。喜欢广泛阅读而不死抠经学字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百家之言。(家里贫困没有书,常常游览街铺,阅读书摊上的书,一看总是能诵读记忆。日子长了,就通晓诸子百家的言论观点。)

【练习】

1.乡里称孝(称,赞扬) 2.常游洛阳市肆(肆,店铺) 3.遂博通百家之言(遂,就) 4.师事班彪(拜班彪为老师)

5.问题:从上下文看,“洛阳”在当时是怎样的城市?(东汉国都) 6.问题:“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诸子百家,如老子、庄子等)

7.问题:成语“功亏一篑”中的“篑”,解释为(盛土的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只差最后一点未完成)

4.赵伯公肥大

赵伯公肥大,夏日醉卧,孙儿缘其肚上戏。(赵伯公肥大,夏天醉熏熏地躺着睡觉,孙儿爬上他的肚子玩耍。)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即醉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乘机把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共计有七八枚,已经醉了没有感觉。几天后才感觉到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我肠烂且死。”(李子腐烂,水汁流出,认为肚脐穿孔,害怕死去,于是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糜烂将要死去。)明日李核出,乃知孙儿所内李子也。(第二天李子核出来,才知道是孙儿把李子塞进他肚脐眼里边了。)

【练习】

1.孙儿缘其肚上戏(缘,爬上) 2.累七八枚(累,共计) 3.既醉了不觉(既,已经)

16

4.以为脐穴(穴,孔) 5. 我肠烂且死(且,将)

6.因以李子内其脐中(乘机把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 7.问题:比较下列句子中“乃”的解释

(1)数日后,乃知痛(才) (2)乃泣谓家人曰(于是) 5.燕人返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有个燕国人,生在燕国,长在楚国,到老了回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qiǎo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kuì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路过晋国,一个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墙说:“这是燕国的城墙。”那人凄怆的样子,变了脸色。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乡里的土地庙。”于是叹着气。指着房子说:“这是你祖上的坟墓。”那人哭得自己无法控制。)同行者哑a然大笑曰:“予昔绐dǎi若,此晋国耳。”(同行的一个人听了笑出了声,说:“我过去骗你的,这里还是在晋国。”及至燕,真见燕国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等到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墙和土地庙,真的见到祖先的房屋和坟墓,他悲苦的心情反而少了。)

【练习】

1.同行者诳之(诳,欺骗) 2.指城曰(城,城墙) 3.其人哭不自禁(禁,控制) 4.予昔绐若(绐,欺骗) 5.及至燕(及,等到)

6.真见先人之庐冢(庐,房屋) 7.此若先人之冢(这是你祖上的坟墓)

8.问题:成语“万象更新”中的“更”,解释为(变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切事物或景象变得焕然一新)

17

第二十一单元 【阅读】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从前有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御而殇shāng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鲁侯派人迎接它,并在祖庙里向它敬酒,演奏《九韶》让它娱乐,准备了牛、羊、猪让它进食。)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luán,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鸟却眼睛发花,显出忧伤的样子,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水,三日后便死了。)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是因为鲁侯用供养自己的方法去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海鸟。)

1.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宋国有一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而去把它拔高的人,疲倦地回家,告诉他的家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矣。(他的儿子赶快跑去查看,发现禾苗已经干枯了。)

【练习】

1.其子趋而视之(趋,急走) 2.苗则槁矣(槁,枯萎) 3.今日病矣(今天累坏了) 4.谓其人曰(对他家里的人说)

5.问题:宋人与《鲁侯养鸟》中的鲁侯犯了什么错误?(主观主义) 2.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明代有个人叫陆庐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曾在街市上遇到一个好砚台,没有谈好价钱。)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已经回到官办旅店,派仆人去用一两银子买下后

18

回家。)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仆坚称其是。(仆人拿着砚台回来,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公曰:“向观砚有鸲qú鹆yù眼,今何无之?”(陆庐峰说:“早先看到的砚台有八哥眼,现在为什么没有了?”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仆人回答说:“我嫌那地方微微凸起,路上遇到石匠,幸好有余下的银子,叫石匠打磨使它平整。)公甚惋惜。(陆庐峰很惋惜。)

【练习】

1.既还邸(既,已经,??之后) 2.仆坚称其是(是,对的) 3.向观砚有鸲鹆眼(向,早先) 4.路值石工(值,遇)

5.以一金易归(用一两银子买下后回家)

6.公讶其不类(陆庐峰惊讶地认为它不像早先看到的) 7.令磨而平之(叫石匠打磨使它平整)

8.问题:仆人的错误可用一个成语(自以为是)来概括。 3.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一位农夫在田里耕作,数次呼吸后才耕一下。)行者见而哂shěn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过路人见到后讥笑他,说:“农夫懒惰得很!数次呼吸后才耕一下,这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耕之术乎?”(农夫说:“我不知道怎么耕田,你可以把正确的耕田方法做给我看吗?)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耕,一锄尽一身之力。(过路人脱下外衣,呼吸一次而耕田数次,每一次耕田都用尽全身力气。)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没有多长时间,便气喘吁吁地不能发出声音,并且跌倒在田里,对农夫说:“从今以后我知道耕田的困难了。)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

19

方法错了!人处理任何事情也这样,想快一点可是反而达不到目的。)行者服而退。(过路人认为他说得对就走了。)

【练习】

1.行者见而哂之(哂,讥笑)

2.此田竟月不成(竟,满;竟月即一个月) 3.气竭汗雨(竭,尽)

4.人之处事亦然(亦,也是;然,这样) 5.行者服而退(退,走了)

6.甚矣,农夫之惰也(农夫懒惰得很)

7.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耕之术乎(我不知道怎么耕田,你可以把正确的耕田方法做给我看吗?)

8.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没有多长时间,便气喘吁吁地不能发出声音,并且跌倒在田里。)

9.乃子之术谬也(是你的方法错了。)

10.问题:“欲速则不达”意为(想快一点可是反而达不到目的。) 11.问题: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做事要掌握节奏。) 4.稚犬

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之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啮。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幼犬奔衔虎尾,虎带子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幼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幼犬亦勇矣。

【练习】

1.疾奔母犬(疾,迅速)

2.母犬亟召之伏身下(亟。急) 3.赵氏呼邻里壮丁(壮丁,年轻人) 4.持矛逐之(持,拿)

5.虎因尾为幼犬累(累,牵累) 6.众人呐喊而前(呐喊,拼着命呼喊)

20

“这里可以让我儿子住下来了。”于是就在那里住下。)

【训练】 1.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小时候,有一次在母亲织布机旁背书。)孟子辍chu?然中止,乃复进。(背着背着,因分心而突然停下来了,等了一会儿又继续背下去。)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母亲知道他有所遗忘,便把他叫过来问:“为什么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中间忘了,后来又想起来了。”)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母亲拿起刀把布机上的织物割断了,说:“这织物割断了,还能连接得跟原来一样吗?”)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有遗忘了。)

【练习】

1.其母方织(方,正在) 2.乃复进(进,继续背下去)

3.其母引刀裂其织(引,拿起;裂,割断) 4.以此戒之(戒,警告) 5.自是之后(自是,从此)

6.有所失,复得(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7.问题:孟母“裂其织”与孟子“辍然中止”有什么关系?(割断织物,即使再连结也有裂痕;背书遗忘,即使再想起来,也说明不熟悉。)

2.孟母不欺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tún。(孟子小时候,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女。”(孟子问他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母亲说:“要给你吃。”)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他母亲自感骗了儿子而后悔,说:“我怀孕这孩子时,坐席不正不坐,切肉不正不吃,是胎教。如今刚有智力

31

而欺骗他,这是教育儿子不诚实。”)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于是买东家猪肉给儿子吃,表明不欺骗儿子。)

【练习】

1.吾怀妊是子(是,这) 2.席不正不坐(席,坐席) 3.是教子不信也(信,诚实) 4.欲啖女(要给你吃)

5.今适有知而欺之(如今刚有智力而欺骗他) 6.明不欺也(表明不欺骗儿子) 3.秦西巴纵麑ní

鲁贵人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鲁国贵人孟孙,打猎获小鹿,派秦西巴拿回去。)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鸣叫,秦西巴见此状很同情,把小鹿放了还给母鹿。小鹿随母鹿而离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孟孙愤怒地说:“我猎得小鹿,你放了,为什么?”秦西巴说:“只是不忍心罢了。”孟孙把秦西巴赶走了。)居一年,召以太子傅。(过了一年,召回秦西巴,请他当太子的老师。)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左右的大臣说:“秦西巴有罪于你君主,现在请他当太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能会伤害我的儿子呢?”)

【练习】

1.孟孙逐秦西巴(逐,赶走) 2.居一年,召以太子傅(居,过了) 3.纵而与之(放了还给母鹿) 4.但不忍耳(只是不忍心罢了)

32

5.问题:“今以为太子傅”中省略了介词宾语,补充完整后的句子是(今以之为太子傅)

6.问题: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是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这个成语比喻(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

4.屠夫杀狼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一位杀猪的人,被狼所逼迫。路旁有夜里耕作的农民留在野外的临时房子,便跑进去埋伏在那里。)狼自苫中探爪入。(狼从草帘门中伸出爪子想进入草屋。)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i之法吹之。(杀猪人急切地想抓住它,使它无法离去,只是没有可以用来杀死它的办法,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肤,用宰猪后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的方法吹气。)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用尽力气吹气不多时,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缚住它。)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拖出草房一看,狼胀得像头牛,大腿挺直无法弯曲,嘴张开,无法闭合。于是把他背回家。)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不是杀猪人怎么能想出这种办法呢?)

【练习】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遗,留下) 2.奔入伏焉(焉,那里) 3.令不可去(令,使) 4.极力吹移时(时,不多时) 5.遂负之以归(负,背着) 6.为狼所逼(被狼所逼迫)

7.唯有小刀不盈寸(只有不满一寸长的小刀) 8.方缚以带(才用带子缚住它)

9.问题:成语“迥然不同”中的“迥”,解释为(距离很远);这个成语的

33

意思是(形容差别很大)

5.郢书燕说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楚国国都有一个给燕国国相写信的人。)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夜里写信,灯火不明亮,于是对手持蜡烛的人说:“举高蜡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一边说一边在信上误写“举烛”两字。举烛两字不是书信的本意)燕相受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燕国国相接到信而高兴,说:“举烛,推崇光明;推崇光明,选拔贤人而担任要务。)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燕国国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就以“举烛”来治理国家。)治则治矣,非书意也。(治理就这样治理了,并非是书信的本意。)

【练习】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遗,送) 2.燕相受而说之(说,同“悦”) 3.燕相白王(白,报告)

4.云而过书举烛(一边说一边在信上误写“举烛”两字) 5.举烛,非书意也(举烛,不是信的本意)

6.问题:上文有好几个“书”:(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中的“书”,解释为(信)(2)“夜书”中的“书”,解释为(写信)(3)“非书意”中的“书”,解释为(信)。

7.成语“郢书燕说”出典即在上文,这个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34

7.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及,到,赶上;毙,死;噫,啊) 8.然一子已为虎所啮(然而一只小犬已被老虎吃掉)

9.问题:两只小犬十分勇敢,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二幼犬奔衔虎尾,虎带子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

10.问题: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堵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防止微小的危险,堵塞刚冒头的坏事。)

5.鷧yì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有人在池塘里养了鱼,担忧一群水老鸦来偷吃鱼,于是扎了个稻草人:披上蓑衣,戴上竹笠,拿着竹竿,插在池塘里,用来吓唬水老鸦)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开始,群鸦在鱼池上空盘旋飞翔,不敢立即下来,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后便飞下来啄鱼。)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时间长了,竟不时飞到稻草人的竹笠上歇息,安然地毫不受惊害怕。)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养鱼人看到这种情况,悄悄地拿走了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竹笠而站立在池塘中。老水鸦依然飞下来啄鱼,跟过去一样飞到竹笠上。)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养鱼人随手抓住他们的脚,老水鸦无法逃脱。)

1.乃束草为人(为,装作)

2.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初,开始;即,立刻) 3.已渐审视(审,仔细) 4.恬不为惊(恬,安然的样子) 5.窃去刍人(去,拿走) 6.人随手执其足(执,抓住)

7.植之池中以慑之(插在池塘里用来吓鷧鸟。)

8.问题: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枉”,分别解释为(纠正;弯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21

第二十二单元 【阅读】 镜喻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有个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苦。我自己有眼睛,为什么要用镜子呢?)久之,视世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时间长了,看世上被称为美人的,很少有满意的;然而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斑,心安理得地认为别人总没自己漂亮。)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周围的人暗笑,那人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训练】 1.枭将东徙

枭逢鳩。鳩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鳩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鳩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猫头鹰遇见斑鸠鸟。斑鸠鸟问猫头鹰:“你将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将向东迁移。”斑鸠鸟说:“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鸣叫的声音,所以要东迁。”斑鸠鸟说:“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迁移了,人家还是讨厌你的声音。)

【练习】

1.我将东徙(徙,迁移) 2.乡人皆恶我鸣(恶,讨厌) 3.子能更鸣可矣(子,你;更,改) 4.东徙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5.子将安之(你将到哪里去?)

6.问题:这语言说明什么道理?(要使人不讨厌,换地方或岗位不是办法,关键要改变自己的缺点)

2.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某人憎恨老鼠,破费家财买来好猫。)餍以腥膏,眠

22

以毡毯。(用鱼肉喂养,用毯子给以睡眠。)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嬉,鼠以故益暴。(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得安安稳稳,全都不捕捉老鼠。更为过分的是与老鼠嬉戏玩耍,因为这个缘故,老鼠更加凶残。)某怒,逐之,遂不复畜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某人发怒,赶走了猫,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好猫。)

1.某恶鼠(恶,憎恨)

2.鼠以故益暴(益,更加;暴,凶残) 3.某怒,逐之(逐,赶走) 4.遂不复畜猫(畜,养) 5.餍以腥膏(用鱼肉喂养)

6.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猫吃得饱饱的,而且过得安安稳稳,全都不捕捉老鼠。)

3.河豚之死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河里的鱼,有名字叫豚的鱼,游在桥间,头撞上桥的柱子,不知远远地离开。)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鳍,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怨恨桥的柱子撞了自己,于是张开脸颊竖起颔下两侧的鳍,鼓着鱼腹浮在水面上。)飞鳶yuān过而攫之,磔zh?其腹而食之。(老鹰飞过而抓取鱼,撕裂鱼腹而吃了。)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喜欢游动而不知休停,由于游动而撞上了桥柱子,不知道责怪自己,胡乱发泄它的怒气,以至于撕裂肚子而死,真是可悲啊!)

1.不知远去(去,离)

2.则张颊竖鳍(颊,面部的两侧) 3.飞鳶过而攫之(攫,抓取) 4.有豚其名者(有名字叫豚的鱼) 5.不知罪己(不知道责怪自己)

23

6.妄肆其忿(胡乱发泄它的怒气)

7.问题:河豚的错误在哪里?请用原文句子回答。(不知罪己)

8.成语“衣冠楚楚”中的“楚楚”,解释为(鲜明的样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4.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楚国有个人乘着木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水,他立刻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靠岸了,他从那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移动了,而剑掉进江里后沉底不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练习】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坠,掉落)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寻找)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糊涂) 4.遽契其舟(立刻在船舷上刻个记号)

5.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6.问题: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5.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啄。(蚌正爬上岸边出来晒太阳,而鹬啄它的肉,蚌合起甲壳夹住了鹬的嘴。)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鹬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就要死掉了。”)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出不来,明天出不来,你也会渴死饿死。”)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双方互不相让,捕鱼的人把它们一起逮住了。)

【练习】

24

1.蚌亦谓鹬曰(亦,也) 2.两者不肯相舍(舍,放弃) 3.蚌方出曝(蚌刚出来晒太阳)

4.渔者得而并禽之(捕鱼的人把它们一起逮住了)

5.问题:上文“不雨”,应解释为(不下雨);“雨”本为名词,但在这句话中它作(动词)用。

6.问题:“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是指什么不出?(喙),这个字的读音是(huì)。

7.上文中的“禽”,不是指禽兽的“禽”,而是(擒,)的通假字,意思是(抓住)。

第二十三单元 【阅读】 陈在衡啐cuì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陈在衡先生,和蔼而又风趣,六十多岁。)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爇ru?。(有一天晚上走在郊外荒野中,看见两个人提着灯笼在前面走,他就凑上灯笼点火吸烟,好久没点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中一个人问道:“你过了第一个七天没有?”陈在衡对他的问话感到惊讶,就随便回答说:“没有。”)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那人说:“应该啊,你阳气未完,所以阴火点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在衡醒悟到那是鬼,假装问:“世上的人说人怕鬼,真的吗?”鬼说:“不对!其实是鬼怕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cuì。”(陈在衡说:“人又有什么可怕的?”鬼说:“怕人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陈在衡立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吹他们。两只鬼退到三步之外,瞪着眼朝陈在衡大怒,说:“你不是鬼吧?”陈在衡笑道:“实在不

25

欺骗你们,我是跟鬼相近的人!”)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再吹他们,两只鬼缩掉一半,第三次吹过去就消失了。)

【训练】

1.曹竹虚族兄遇鬼

曹竹虚言:其族兄自歙sha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歙去扬州,路上经过朋友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适逢盛夏,邀请他坐在书房中,非常高爽,想在晚上睡在其中。朋友说:“这里有鬼,夜里不可以住。”曹竹虚坚持要住在那里。)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半夜里,有东西像小虫爬动的样子从门缝中进入,薄得像一张双层的纸。进屋后,慢慢展开,变作人的形状,原来是位女子。曹竹虚很不怕。)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那女子忽然披头散发,吐出舌头,作出吊死鬼的样子。曹竹虚笑着说:“仍然是头发,只是稍微乱了一点;仍然是舌头,只不过稍微长了一点。又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shū然灭。(那女子忽然自己摘下头放在桌子上。曹竹虚又笑着说:“有头的还不足以让人畏惧,何况是没有头的?”鬼的手段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又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外出回来路上第二次又住宿在那里。半夜,门缝中又有蠕动着的东西。刚刚露出头,曹竹虚就骂:“又是这败兴的东西吗?”鬼最终不进去。)

【练习】

1.延坐书屋(延,邀请)

26

2.是有魅,夜不可居(是,这里;魅,鬼) 3.乃女子也(乃,原来是) 4.曹殊不畏(殊,很) 5.但稍乱(但,只是) 6.又归途再宿(再,第二次) 7.甫露其首,辄唾曰(辄,就) 8.竟不入(竟,最终)

9.暮欲下榻其中(想在晚上睡在其中) 10.作缢鬼状(装成吊死鬼的样子)

11.鬼技穷,倏然灭(鬼的手段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2.疑鬼

毛氏者,越人也。值雨夜行,左顾右盼,心悸焉。(姓毛的是浙江一带的人。适逢下雨夜里行走,左看看右看看,心里害怕。)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毛氏无奈,强应之。二人默然良久。(忽然有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带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姓毛的没办法,勉强答应他。两个人很久不说话。)毛氏疑为鬼,至桥上,遂挤堕河中,遽狂走而去。(姓毛的怀疑他是鬼,到桥上,就把他挤落到河中,立刻狂奔离去。)未几,天微明,有售饼者启门,往投焉。店主问其所以,曰遇鬼。(没多久,天蒙蒙亮,卖饼的开了店门,姓毛的人逃进店铺,店主问其原因,回答说是碰到鬼了。)顷之,又有一人至肆,浑身淋漓,自言为鬼推堕河中。(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到店铺,浑身湿漉漉的,自己说被鬼推落到河里了。)两人相视,哑然失笑。(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笑出了声。)

【练习】

1.值雨夜行(值,适逢) 2.心悸焉(悸,害怕) 3.忽一人自后及(及,赶上)

27

4.强应之(强,勉强) 5.二人默然良久(良,很) 6.未几,天微明(未几,不多时) 7.有售饼者启门(启,开) 8.店主问其所以(所以,原因) 9.又有一人至肆(肆,店铺)

10.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说没带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 11.遽狂走而去(立刻狂奔离去) 3.畏鬼致盗

荆人有畏鬼者,闻槁叶之落与蛇鼠之行,莫不以为鬼也。(楚国有一个畏惧鬼的人,听见干枯的树叶落下来和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的)盗知之,于是宵潜其垣yuán,作鬼音。(小偷得知这个信息后,在那夜里潜入他家院子的墙壁下面,发出鬼叫的声音。)惴zhuì,弗敢睨也。(畏鬼者害怕,不敢张望。)若是者四五,然后入其室,空其藏焉。或诳kuáng之曰:“鬼实取之也。”(像这样装鬼叫四五次,然后进他的屋,偷光了他家所藏的东西。又欺骗他说:“鬼真的偷去了财物。”)中心惑而阴然之。无何,其宅果有鬼。(他虽然有些疑惑,但暗地

里却认为讲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弗

信有人盗也。(纵然被偷的东西从小偷家搜出,然而他仍认为是鬼替他暗中拿来的)《郁离子》曰:“??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来,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郁离子》书中写道:谗言不会自生,是乘疑惑而来;挑拨离间不会自生,是乘隔阂而来。原因是他的聪明先被蒙蔽了。)

【练习】

1.于是宵潜其垣(宵,夜里;垣,墙壁) 2.或诳之曰(诳,欺骗)

3.由其明之先蔽也(明,聪明;蔽,蒙蔽) 4.莫不以为鬼也(没有不认为是鬼的)

28

5.惴,弗敢睨也(害怕,不敢张望) 6.空其藏焉(偷光了他家所藏的东西)

7.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纵然被偷的东西从小偷家搜出,然而他仍认为是鬼替他暗中拿来的)

8.问题:题目“畏鬼致盗”中的“致”解释为(造成) 4.畏影恶迹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而奔跑。)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抬脚越频繁,足迹却越多;奔跑得越快但身影越不离开身体。)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自以为还慢,所以不停地快跑,用尽力气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不懂得到阴暗的地方去来消除身影,不知道坐下来用以消除足迹,真是太愚蠢了。)

【练习】

1.举足愈数而迹愈多(举,抬起;数,频繁) 2.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走,奔;疾,快)

3.自以为尚迟(尚,还;迟,慢) 4.处静以息迹(息,消除)

5.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而奔跑。)

6.问题:成语“口诛笔伐”的意思是(用语言和文字声讨) 5.鸲qú鹆yù噪虎

女几之上,鹊所巢。(在女几山的山崖旁的树上,喜鹊筑了窝。)有虎出于朴樕sù。鹊集而噪之。(有一只老虎从树丛中跃出来。喜鹊集合在一起乱叫。)鸲鹆闻之,亦集而噪之。(八哥鸟听到后也凑到一起跟着乱叫。)鹎bēi鶋jū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鹎鶋看到后,就问它们说:“老虎在地上走,你为什么要吵吵闹闹呢?”)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

29

故噪而去之。”(喜鹊说:“这老虎一咆哮便起风,我们担心风刮坏了我们的窝,所以用叫声使老虎离去。”)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问八哥,八哥无言对答。)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鹎鶋笑着说:“喜鹊在树梢上筑窝,害怕风,所以忌恨老虎;你八哥住在洞穴里,你为什么要乱叫呢?”)

【练习】

1.鹊集而噪之(噪,乱叫) 2.吾畏其颠吾巢(颠,覆)

3.鸲鹆无以对(无以,没有什么可用来??对;对,回答) 4.鹊之巢木末也(末,树梢) 5.故忌虎(忌,忌恨)

6.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你为什么要吵吵闹闹呢?) 7.是啸而生风(这老虎一咆哮便起风) 8.噪而去之(用叫声使老虎离去) 9.问题:古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二十四单元 【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孟子小时候,他住的地方靠近坟墓,于是经常玩丧葬之类的游戏。)其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他母亲说:“这里不适宜用来安顿我儿子。”就迁居到市场旁边。)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孟子又模仿商人沿街叫卖。)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母亲说:“这里还是不适宜用来让我儿子住下。”)复徙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又迁居到学校的旁边。孟子便学习陪侍国君祭祀祖宗的仪式及进退朝堂的规矩。)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他母亲说: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i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