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22 08: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准备:

“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淝水之战形势图》;孝文帝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板书) 感知理解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1)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2)提问: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概括出淝水之战其中包含的成语。 里面包含两个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2)引导: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淝水之战的过程

383年,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各地一起向南行进,开始了伐晋行动。出发以前,苻坚非常骄傲,对部下说:我有强大的军队100万人,文武如林,摧毁晋朝,如风吹落叶一般。而且出发前,连东晋皇帝、宰相俘虏后的官号、公馆都准备好了。晋廷听说苻坚率大军南下,多惶恐不安。宰相谢安沉着冷静,调度有方,首先使晋军在距洛涧25里的地方停了下来。苻坚这时正好截获一份晋军困难的情报,便把大军丢在项城,亲率精骑八千,兼程前进,并且派东晋降将朱序劝降,哪想朱序把秦军实情告诉了东晋将领。东晋军主动出击,歼灭秦军1.5万人,并把大军推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河对峙。苻坚登上淝水西岸的寿春城观看形势,见晋军队伍严整,又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皆是晋兵,不觉面有惧色。秦军逼淝水立阵,晋军不能渡河。谢玄(东晋将领)使人告知苻坚之弟苻融要求秦军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突然袭击,便挥军后撤。不料队伍因此大乱,朱序又在阵后大呼苻坚败了,于是秦军一退不可复止。苻融被杀,苻坚中流矢,单骑逃回淮北。等到了洛阳检点余众,只剩下十多万人。

(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 (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再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然有这么多的因素阻碍孝文帝迁都,那他是如何迁都洛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