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_张明丽

更新时间:2023-05-30 22: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

张明丽,李方,秦笑梅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在保障个人、企业利益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退休年龄缺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我国的退休制度存在着提前退休现象严重而带来退休年龄低龄化、乏调整而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退休制度缺乏弹性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政策,是退休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退休制度;法定退休年龄;弹性退休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7-0050-03

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运行不仅与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伴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压力下,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已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回顾我国退休制度的演变历程,根据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实施状况,来展开对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很有必要。

一、我国退休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我国退休制度的创建时期(1950—1958年)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效仿前苏联的做法,选择的是国家保险模式,其宗旨是“最充分满足有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因此,退休制度也带有浓厚的福利性色彩。

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是建国1950年颁布的《

后颁布的第一部关于退休及养老方面的法规,但其适用范围狭窄,规定在当时的党政机关以及海关、铁路、邮电等公共服务部门领取工资的工作人员,退休时可以一次性领取一笔退休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1951年颁布的《

新中国职工养老制度的建立,职工的退休养老保障是其中及其重要的内容。该条例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1955年国务院颁布的《

行办法》,将一次性发放退休金改为按月发放,按个人工作年限规定了不同的待遇标准,并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提高到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55周岁,

。2.我国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1958—1966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1958年颁布的《

规定》是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实行了统一的退休办法,将企业和机关女职员的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

在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我国还确立了军官的退休制度,并补充了集体制单位的退休制度,更多的群体被纳入到退休制度的体系中。

。3.我国退休制度的停滞时期(1966—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保险事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混乱的制度执行环境完全摧毁了退休制度。根据1978年的统计,企业应

作者简介:张明丽(,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方(,女,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秦1966—)1985—)笑梅(,女,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1985—)

·50·

退未退的职工有200多万人,国家机关应退未退的工作人员有60多万人。

。4.我国退休制度的重建时期(1978—1986年)为弥补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于退休制度的破坏,1978年国务院同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干部和工法》

退职待遇进行了修改,区分了退休和离休人员两人的退休、

个群体不同的待遇,并在1980年针对干部群体制定了在退休待遇上更为优厚的离休制度。

。5.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改革时期(1986年至今)传统退休制度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已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退休养老制度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养老保险逐步在国营企业中实行退休费的社会统筹,并正式

p523)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1](

的“退而不休”现象,二次就业行为导致其他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被挤占,增加了就业压力。

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退休年龄缺乏调整,

尽管我国现阶段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除了对某些特殊群体的法定退休年龄适当放宽外,在50年代初确定的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未作变动,正常退休年龄一直女职工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半个为男职工60周岁,

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和人口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未作调整的法定退休年龄与逐渐提高的人口预期寿命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表1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比例变化

年龄0-14岁15-64岁65岁以上

1953196419821990200020032008200936.2840.6033.5927.6922.8922.1019.0018.5059.3155.7561.5066.7470.4270.4072.7073.004.41

3.65

4.91

5.57

6.69

7.50

8.30

8.50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199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

,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度,实现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退休制度中的弊端。

二、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发展状况分析导致退休年龄的低龄化。1.提前退休现象严重,

提前退休是指职工因丧失劳动力或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提前离岗休息的一种退休形式。提前退休主要有四种方式:内部退养、借助从事特殊工作提前退休、子女顶替职位提前退休和各种病退。但是由于政策执行的不规范,一些国有企业从局部利益出发,纷纷为职工办理非正规的提前退休,使某些职工在身体条件尚能完全胜任时离开工作岗位,直接导致了退休年龄的低龄化。

根据2006年6月劳动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在参加调查的企业退休人员中,有997万人属于提前退休,占参加调查退休人员总数的56.8%,其中男性提前退休人员491万人,女性提前退休人员506万人,分别占参加调查男、女退休人员的66.3%和49.9%。提前退休人员平均退休年龄为50.3岁,其中男性53.3岁,女性47.4岁。[2]

提前退休问题的加剧给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大批劳动者提前退休一方面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总额,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基金的支出负担,从长远来看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剧。提前退休引发了大量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如表1所示,从1953年到2009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从4.41%增长到8.50%,增幅达92.74%。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年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714万人。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状况下,退休年龄不变,实际上增加了养老制度的赡养率,进一步激化了代际矛盾。[3]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3.退休制度缺乏弹性,

首先,随着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实行“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国家和家庭对其的投入越大,其利用率反而越低,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失衡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从生命周期的纵向上来看,硬性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是与人力资本的周期性相矛盾的,老年人仍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他们在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方面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退休他们的工作态度比年轻人更加积极,责任感更强。年龄的固定性同样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最后,全国统一的退休年龄与老龄化的地区差异相冲突,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在地区上呈现出的是自西向东的阶梯式分布格局:西部地区步入老龄化的时间较晚,老龄化的程度较低,中部次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步入老龄化,程度也最

·51·

严重。但是我国各地的法定退休年龄却是统一的,这与地区差异性相矛盾。

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创新发展的展望

1.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回顾我国退休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分析我国现行退休政策的实施状况,无论是从退休制度的有效性,还是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的协调性方面来看,我国退休制度都滞后于社会保障制度整体的改革进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其中延长法定退延长退休年龄休年龄是退休制度改革的核心。从长远来看,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本,有效的降低赡养负担,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2.弹性退休制度是现阶段退休制度改革的合理选择。虽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具有中国特色,老龄化的问题并没有立即导致劳动力的短缺,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扭转,现阶段盲目地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不合时宜的,必须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渐进改革。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由传统的“一刀切”的退休制度逐步向延长了法定退休年龄的完全退休过渡则更能灵活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在制定弹性退休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根据劳动者类型、地区发展和行业特点的差异性来区分不同的人群,灵活地规定退休年龄和退休方式,并以此来确定差别化的退休收入。首先,应在高学历、高技能和女

性劳动者群体中先实行弹性退休,逐步延长其退休年龄,实现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和男女同龄退休。其次,实行与工作年限相关联的养老金激励机制,通过增加延迟退休后养老金在规定最低工作和缴费来鼓励劳动者延长退休年龄。第三,

年限的基础上,增加劳动者对其最佳退休年龄的自主选择性,以实现劳动者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应在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和对人力资本要求高的行业中提前进行试点工作。

3.相应的配套措施是缓解退休制度改革不利影响的保障。

实施退休制度改革、制定弹性退休制度要考虑到延长退休年龄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应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结构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制度一方面,应积极调整劳动力市场结构,拓宽就改革的有效性。

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规范提前退休制度,加强对提前退休资格的监管,减少企业在执行中的随意性,为退休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个稳定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丁建定.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社,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汇编[C].2006,(6).

—兼论退休年龄[3]孙健.我国退休制度的分析与整合——调整思路与方案[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责任编辑周刚

·5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