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评课(杨世碧)

更新时间:2023-03-08 09:46:03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教学 百花齐放 各领风骚

——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竞赛评课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在葱绿的巴岳山麓旁,在中华龙的故乡——铜梁县,来自全市2000多名教师汇集一堂,观摩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的紧张而有序,快节奏高效率的阅读教学竞赛,今天即将圆满结束,落下帷幕。在此,我代表重庆市小语会,向对本次活动大力支持的铜梁教育局的领导,向为赛事周到服务的铜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同仁们,向全体工作人员,向为本次活动提供授课班级的铜梁实验一小的老师和孩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全体与会老师:三天的观摩,你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那样专心致志,全神贯注;那样遵守纪律——表现出在英雄邱少云的故乡,浸透着英雄气质,传承着英雄的精神,实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我代表小语会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

老师们:本次参赛的16节阅读教学课,展示了重庆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成果,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中又迈出可喜的一步,是我们不断创新实践的重要里程!活动中,不仅有一线教师参赛,还有我们的教研员参加竞赛,给本次竞赛平添了几分亮色。他们表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风貌,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们获益颇多。各位参赛老师,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的创造性的辛勤劳动,感谢你们为推动我市小语阅读教学发展做出的辛勤奉献!

本次赛课展示了我们重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从对新课程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由感性到理性,由被动到主动,由形似到神似历程,表现出

1

我市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追求朴实、扎实、真实的理想课堂教学境界的基础上,创新,出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本次赛课表现出比较突出的显著特点:

一、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去年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年会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列为大会三个中心议题中的第一个:研究解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的现象。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指出: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崔峦老师还告诫我们: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

我们重庆小语教学经过近两年的研讨,本次的参赛课体现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较大的突破,表现为:

1.在字词的理解与运用中,把握二者和谐统一的点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字词的教学。字的教学没有在字音上作机械认读,

2

没有对词意进行孤立讲解,而是先让学生想象相关画面,形象地感知;接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如铜梁的《乡下人家》一课中,“探”字的理解,学生领悟到用词的妙处,感受到了竹笋生长时的活泼,可爱。

在学习词语时,学生在教师的激情引领下,不仅读得情趣盎然,记住了词语,更感受到了课文中景物的优美和人物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最后让学生尽量多地运用这些词。如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学生感受到写出了花的形和色。尤其对“应接不瑕”一词的理解,先从“瑕”理解入手,理解文中的意思,再联系生活中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如此赋于过程以情趣性,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理解了包含的意蕴,心智亦受到启迪。在这里,融字词的理解与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对课文大意的概括与人物形象的感知为一炉,立体推进,步步深入,有厚度,有力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在品词析句中,突现二者和谐统一的线

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讨论,领悟作者的写法,在文中走一个来回。如秀山《生命生命》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还有开县《山峡情》抓住“细如丝,柔如锦,牵动儿女思乡情。洁如玉,白如银,恰似儿女思乡情”反复品读析赏词句,领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其蕴含的丰富

3

情感。

3.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统一的度

学一篇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而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咀嚼文本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渝北区的《桥》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课文运用的烘托、悬念的表达方法,学习场景、人物的描写方法。

4.在积累与表达中,形成二性和谐统一的面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积累,可以帮助理解;通过表达,可以提高运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时,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渝中区的《乡下人家》对“探”用换词的方式进行词语的积累。奉节的《一面五星红旗》抄写文中感人的句子。

课堂练笔,能将情感、感悟沉淀下来,能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化为语言实践的能力。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书面表达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流淌笔尖,在书面表达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如沙区的《伯

4

牙绝弦》在课中让学生练习写如果你是伯牙或子期,会说些什么;涪陵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用填空的形式进行练笔。

5.在情感的孕育与释放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是情感因素很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比较注重情感的铺垫孕育,熏陶感染,使学生学习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经历入情——悟情——抒情的情感过程,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渗透,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意蕴,丰满了文本的情感,在“言”的理解积累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朗读的时空,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我们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时时回荡在赛课场内。如开县的《三峡情》、万州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抒发。正如崔峦说: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课少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多了。

二、能较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教为学服务,顺学而导。

我们看到,赛课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好地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如指导学生书写姹紫嫣红中的“嫣”字;彭水《学弈》一课,针对学生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字音、读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教师确定了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学习文言文的困难,确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2.“预设”为“生成”服务

教师能比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以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序来展开教学的程序,对教案的预设进行及时的调整,真正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