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解放军学习随想

更新时间:2023-12-28 19: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向解放军学习随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会不一样,每个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看法也不会相同。在我逐步长大的过程中,一直都有许多概念在持续地对我起着影响,其中,解放军这是其中这样的一个概念。 儿时,向解放军学习一直是大人对我们小孩子的要求,学习解放军保家卫国,长大后去守珍宝岛,便变成了我的小学毕业志愿。等到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弹铁琵芭,唱大江东去,鼓励我们这帮好男女要有解放军的万丈豪情,志在四方,勉励我们即使辉煌的生命浓缩为三四十岁,也将是一件百年难遇的幸事。带着欢心鼓舞,我和几个军区的同学坚持用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每个早晨,赶在军号响起来之前,跑到校场观兵,探问什么时候有仗打,时刻准备投笔从戎。 再后来,当翻译的兼职英语老师对我们说,外国人很看好我们的解放军,他们学习解放军已经好多年了,不信,去看看在工厂干活的外国工人,干起活来从不讲条件,该怎么干就立即怎么干。跟着指引,真的去观看了人家外国工人是怎样上班的,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场景:机器旁边一大滩水,中国工人四处在找拖把准备清干水再干活,而一个叫卡罗的德国工人却没有等着拖把的到来,而是立即和衣跪在水里,最后是躺在水里修起了机器,当时的感觉就是,卡罗真的象解放军,不怕脏,干活效率高。而至于为什么人家卡罗象解放军,却没有也不知道要去深究。

记忆里,那时知道了为解放军自豪,但到底学习解放军什么,如何学习,怎样才能学到,还真的模糊。在外认识了不少企业家朋友,他们企业都对员工搞军训,问起来,搞军训的目的也比较含糊,好象是这样会好一些,而好在哪里却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对员工进行军训,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员工懂得无条件地服从命令,并且希望员工们在军训结束后能立即完成这个变化。搞过许多期军训后,在不少企业人的印象里,军训可能可有可无,真正的效果天知道,反正出发点是好的就对得起自己花的钱了。

1997年我参加了一次由新加坡训练师组织的野外军训,整整15天在深山老林里同解放军一起起早贪黑的受训之后,也似乎只是长了

见识,感受了刺激。至于为什么要进行军训、参加军训,人家给的答案只是:与解放军一起参加军训是我要让你们象解放军一样,而参加军训是你要象解放军一样。在那些受训的日子里,唯一有感受的就是解放军一旦有了行动打算,就都想去完成任务,他们的目标坚定,步调一致,团队协调、配合能力真的很好。以至于到现在,也常常能比较好的想起解放军的好处,运用解放军的方法,使工作不至于难做与沉闷。但到底该向解放军学习什么,如何才是真正学习,怎样才能学得到,这便成了之后一直锁在我心头的一个急待打开的心结。 为了探寻答案,我几乎阅读了我所能借到、买到的有关解放军的书,几乎观看了我所能搞到的关于解放军战争题材的影像,尤其是在最近的10年里,随着我一次次创建、解散我自己的经营体,我对如何向解放军学习、学习什么、怎样才能学习到,慢慢有了近在咫尺、伸手可及的感觉。而一次偶然与友人酒后夜游兜风的感悟,使我突然想通了这些个疑问。 现实的企业

我所认识的企业,在概念上讲,是一道平淡得有些乏味的菜。 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家自身的阅历、积累各不一样。每个岗位都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体,不同岗位承载的企业责任各不相同。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承担了本岗位承载的企业责任。 企业因各种相对高层岗位、低层岗位的员工,通过将各自所承担的不同的岗位责任连贯实施而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并会因为各个岗位上的员工以一致的心态,朝着一致的目标,采取一致的行动而使企业系统高效运转,使企业获得系统带来的高效益。

在企业里,员工处于不同的岗位,其需要承担的岗位责任、所接触到的人和事、所获得到的信息与感受,所为企业劳动带来的成果决不雷同。当员工从本岗位的角度去获得、评判另一个平行岗位甚至是高一层岗位的信息、感受、岗位人员的作为的时候,由于受到岗位责任的制约,也不会准确。

员工依据在企业岗位上的劳动成果大小,获取企业支付的报酬,以换取员工个体生存必须的能量。员工通过从企业获得的更多报酬,

为亲人换取生存的能量,提高家人整体生活的品质。

在企业里,管理者承担着对需要不断获取利润的企业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的责任。企业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系统的控制,因为员工接受管理者代表企业实施的控制而良性运转,最终获取到企业利润。 企业因获取了利润而不断存在,也因获取不到利润而消失;员工因企业的不断存在而持续服务于企业,持续从企业获取劳动报酬,也因企业的解散而失去为企业服务、从企业获取劳动报酬的机会。 时间不是问题

客观地讲,由于在企业里,管理者承担着对需要不断获取利润的企业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的责任。因此,所有类型的企业指令都是来自于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他下达的指令就越带有控制作用。

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总会在一定时候,由于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的局限性而下达出违背其初衷的不是很切实际的指令。那么,作为企业系统中受控于企业高级管理者的中级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就必须把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提升到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并给予正肯的认同。

在此基础上,再从员工生存于企业、依赖于企业,甚至憧憬于企业的个人角度来看待企业,就能真正明白在企业里员工与企业的真实关系了;就能真正明白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生存才是至上的道理。

通过这样一个对企业和个人的理性的客观考虑,员工就能真正明白确实需要想尽办法使企业的指令得到执行。即算此时员工对企业的指令将导致的后果与上级管理者的认识不一样,但出于受控于较高级别的企业管理者的考虑,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企业系统中,这时也只能将它作为保留意见暂时不去提它,等到适当的时候,碰上适当的机会,在适当的场所,当这些意见得到事实的印证确实是正确的,或者能将这些保留意见补充、更正成当时情形下相对正确的意见时,再恰当地把它提议出来。以这样的做法,员工所收获的将远比其个人意识过强的抗争大得多。除非你几个小时以后就能另谋高就脱离这个

企业系统,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并不能这样。 纵观解放军历史,解放军队伍中无数军人的革命历程,凡事从全局考虑,只要个人没有从军队中消亡,时间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没有成为过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的核心东西,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真正立足点。

从简单实用,甚至是无奈却非常实用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提出向解放军学习的要求,员工接受向解放军学习的要求,都符合生存才是硬道理的人生法则。这才是企业要求员工学习解放军的真正意图。 系统的学习

多年之前,就听过有关执行力的培训讲座。此后,每每想起执行力的问题,就会有当初想了解解放军一样的冲动,尤其是对如何学习执行力、学习什么、怎样才能学习到,都有探究根底的冲动。虽然,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具备较强的执行力,但就泛泛而言,了解到了如何学习执行力、学习什么、怎样才能学习到,也会是一件幸事。 随着不断地对问题的探索,一直到我又将一些关联执行力的文字、影像搜索过后,一直到我理解了学习解放军后,我才忽然发觉,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当时,由于自己思维的片面、不系统,我走了重复路。把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展开来看,相当于我在一个学校读完了初中,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后,我又从初一开始读起了。

其实,执行力一词,最早就来自于学习军队。理解了这个联系,再看看单纯对执行力的总结,我很高兴地对自己说,原来我对解放军的学习从没有间断过,虽然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学练功夫招数,但只要将学到的这些招数置于解放军这个系统中进行升华,即使今后再有同样单纯的问题摆在我面前,也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在我的理解里,我们的生活、工作,绝大部分都可以归纳在学习解放军的这个系统里。可以这样解释:学到了解放军的思想原则与行动法则以后,再将生活、工作中一些支离破碎的单纯招数,去在解放军的思想原则和行动法则里找到答案,然后将这些答案带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那么,在这个阶段、这个片段,我们就学会了怎样系统地运用这些单纯的招数了。 联想到企业推崇的对六西格玛的学习和实践,这又何尝不是一个

可以纳入向解放军学习的系统中的单纯招数呢。解放军的沙盘练兵、穷兵厮杀,不就是一个个不断推究升华的六西格玛项目。不同的只有企业的沙盘不同于军队的沙盘,企业的项目不同于军队的项目,企业实现项目的手段不同于军队实现项目的手段而矣。除去这些客观的东西,实质层面上没有什么两样。 独身处事

我乐意学习解放军,最大的喜欢莫过于我对解放军的独身处事,而这一点,又几乎成为了我至今一直骨子里遵循的待人处事的原则。 总结解放军的历史,我们看到,解放军从创建至今,经历了那么多岁月和政治风云,但解放军从没有产生过哗变,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可是罕见的。即算是在最困难的红军长征时期,两大主力红军队伍的相遇,也并没有因为其中比较强大的那支红军队伍的首长与很弱小的那支红军队伍的首长的意见不同而发生军队对抗。著名的“红军不打红军”就是当时两支军队官兵的一致心愿。推其原因,一是解放军的官兵都来源于人民,对人民利益有损害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干的;二是解放军有一套政委建在连队的完整制度。这个在井冈山时期,于三湾改编中,确定下来的全军用以辅助调整军队士兵心态的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军队的上下级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能使士兵们在革命目标上达成一致性。因此,即算张国焘所掌控的红军军队力量强大,也并没有因为张国焘个人对革命目标的错误理解,以及权利私欲的膨胀,对毛泽东所率领的弱小的红军开上一枪。在这之后,更没有发生因张国焘背叛革命而带走红军中的哪怕是一个警卫班的事情。这就是解放军的独身处事原则。

以独身处事的原则看来,从存在就是道理的自然法则想开去,作为国企员工,当我们的上司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甚至连企业性质都变化了的时候,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跟我们的关系不是很大。有很大关系的只有我们与自己的新老同事、我们与自己的新老上司还能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企业生产组织的一致性坚持下来,将大家的岗位责任独身处事于企业组织成员的变革之外。尚能如此,这个企业仍将是一个和谐、有效的组织;或者,做到了这一点,企业将变成一

个和谐、有效的组织。

细想起来,在我们这个唯变革方能生存的新生事物、新生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各人都有各人的本事与长处,甚至别人早就拥有的本事我们自己却几乎连意识都不曾有过。 许多时候,作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某项作业的普通员工或企业骨干,考虑到涉及自己岗位、自己领域里的东西,一般都会比鲜做这行的新来的同事、新来的上司甚至是企业老总要深刻,但涉及到新同事、新上司或者是企业老总的个人能力强项上,在涉及到企业的全局管理、发展方向的领悟与掌握等方面上,甚至是单纯对市场动态、政治变换的敏锐感觉上,或者仅仅涉及到单纯只是就老人与新人对同样一个新生事物的学习与掌控的能力上,以及老人和新人对更多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以至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做出的业绩大小上,却又存在比不上,甚至根本不可比。然而这些,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却又都是客观存在、由不得人武断否定的,甚至是根本就用不着进行对比较量的。 新人的到来,老人的离去自有其恰当的客观理由,简单的原因便是因为大家的履历和适应的机会不同,并出于曾经或现在不同岗位的需要,所学习到的东西、所要承担的责任、所要承受的压力、所要应付的事情、所要计较的得失都不会一样,甚至连做人的原则也都各不相同。需要相信的是,在目前的情形下,地球并不会因为谁的离去或者恶意阻止而停止转动,企业也不会因为少数人在一时的一己私利、得失驱动下做出不适时宜的影响而停止发展,并进而持续影响企业里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我们的国家,国企员工普遍都能感受到生存的安全,更有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个安全感才转蹍进入了国企。因为不管国企转换机制到了哪个程度,只要它存在,它就一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社会性责任。虽然从企业与市场的角度看来,国企对人力资源的掌控远比其它性质的企业要吃力,要失去更多的控制优势,从这一点来说,这是国企的劣势。但也正因为如此,从企业员工的生存处境角度考虑,与不在国企里工作的人相比,国企员工就有着与天俱来的生存优势了。所有同在一个企业的国企员工,大家的生存机会是相等的,大家从企业获得

的安全生存的能量供给也都一样,例如干到55岁就可享受退休待遇。这也意味着,在同一个国企舞台上,国企赋予了我们大家同样一个希望:只要我们存在于国企里,只要我们自身储备了足够的资源,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会的层出不穷,在合适的机会里,说不准我们也能更好地利用国企给予我们的生存能量,更多地参与到国企的建设中去。

既然事实如此客观,我们还不如将解放军独身处事的原则好好运用进工作中。我们甚至可以将诸多心中的忿忿不平统统抛开,甚至可以忽略任何人的能力和好处,但只需每个岗位员工都能以一致对岗位负责的客观心态,努力在自己岗位上对工作精益求精,并且仅仅只需单纯从作业联系上,在相互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协调,共同探寻更加有效的作业方法,丰富并实现符合整体利益的局部作业或管理方法,以此不断实现作业的进取,配合企业最终达成一致的企业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盈利的目标,并用持续的作业态度,促成企业完成它自己的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从而使企业不断地得到生存和发展。之后,很大程度上,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将会是一个个人、企业持续安全的双赢局面。而这时,企业里的每个人仍然可以保持住原本的自我和陈见,即使没有进步,也不会有损失。

小胜积大胜

从过去二十几年来国企变革成败的规律里,从那些已经壮大成为行业巨头的成功国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国企变革的成功,来源于国企老总本人的变革理念和他所代表的企业愿望,出自于国企具有鲜明特色能自立于本企业和外部市场之中的强有力的企业组织和构建这个组织的强有力的干部团队,产生于国企所有员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对不同阶段的企业目标同心协力进行孜孜的追求和实现。 国企的变革也常常伴随着失败的风险。但一时一地的失败,对这个世界来说,本就算不上一个值得大家长久耿耿于怀的事情。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胜败乃兵家常事,又有哪个部队首长不想打胜仗?又有哪个国企老总在如今的年代不想成就一番事业,或者为了保持现有

的建制而不想作出一番提高企业业绩的努力?作为国企变革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但有对指令强力的执行,更要有对成败的宽容,这其中也包含对自己的宽容。就像解放军一样,即算战斗遭遇挫折,甚至是大革命失败,只要轻不言败,坚定目标,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建设自己,局部的挫折或者某时某刻的全局失败,都不可能将我们打败。更何况有时挫折、失败注定是之后不久企业大胜利的伏笔,也说不定这个伏笔就是为那些有抱负有自信有能力但却又暂时居于现今组织构架边缘的人所设置的。

更多的情况下,国企员工对企业的命运、企业的赢利、个人的收益都抱有了不少片面的认识。广泛流行在国企员工口中和心头的是:只有企业的所有制变了,只有企业的机制变了,企业才会有发展,企业才会赢利。只有企业进行了改制,我们才会有出路。其实,企业改制与否同企业是否赢利并不是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问题,企业在改制后,会变得越来越接近市场的需要,但这并不是企业赢利的基础。 通过对解放军几十年成长岁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与解放军同期存在但不断被解放军打败的武装部队并不算少,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也无论是在本国领土上还是在它国的疆域里,抛开局部的战斗,从总战役上讲,解放军获得的都是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呢?从诸多因素里,绕开解放军这个优秀的系统,仅仅从解放军士兵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知道,这是解放军以平时练就的扎实军事功底,以不断进取、实事求是、以小胜积大胜的智慧和勇气,以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牺牲精神,以为同一个革命目标而艰苦奋斗并希望最终能为各自的子孙后代共同创建出一个具有美好生活国度的信仰,一点点地成就了解放军的这些奇迹。是士兵们历经沧桑、前赴后继地创造了这个奇迹。 在企业里,每一位员工都相当于企业的一个士兵。员工在企业里为企业工作,类似于职业军人的从军。从员工生存的角度讲,企业的岗位是员工获得生存资源的依赖;从企业存在的角度上讲,员工实施岗位作业,又是企业存在的基本条件,企业如果离开了员工,就将不复存在。企业的发展壮大,更加离不开员工的各种贡献支持。尤其是国企,人力资源的几乎固定,使国企更加具备了离不开现有员工的特

性。这一点,是每个国企员工都能认识得到的。这样想来,企业改制与否同企业是否赢利,就都离不开现在的员工了。

有一个事实上相互矛盾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不少国企员工的头脑中,那就是既希望企业好起来,自己与企业都受益,又希望自己在岗位上做的事越少越好,甚至能马虎了事。

我们抛去不少员工对企业因为外部的生存竞争而使得企业不得不在内部对作业要求不断提高的理解和认知的局限,单纯将员工的企业作业与士兵的练兵、参加战斗相提,这中间就有一个地方具有共性,那就是解放军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参战的部队官兵凭借着平日里刻苦练习的真功夫以及吸取了许多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换来的;企业的每一次赢利,也都是后方生产系统中的各个岗位上的员工在本岗位上实施有效作业,再通过前方的营销人员将企业产品销售出去获得的。可以看出,失去了生产系统中各个岗位员工的努力,失去了营销人员在岗位上的作为,企业不可能维系下去。

但企业能够长久维系的基础,又是企业的赢利。因此,从是否赢利的角度讲,企业生产系统对各个岗位员工的要求就变成了:产品质量、消耗成本、生产效率的正指标越高,持续生产能力越好,越能让营销人员在市场上无后顾之忧;营销系统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变为:产品定位越准,营销成本越低,销售量越高,越能提高企业获得的利润。

这些,都是一个赢利企业为了维持赢利而不得已对员工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必然进行的作业要求。也是一个希望企业持续赢利的企业员工一旦真心了解、认知到了企业必须赢利后,就能努力配合企业实施的要求。

一个认知了这些事实真相的员工,一个寄生存的希望于企业不断发展的员工,决不会在了解了这些后,从心里再对企业改制与否同企业是否赢利关联在一起并进行武断的判断;也不会再认为在岗位上做的事越少越好,甚至能马虎了事,企业就能好起来,自己与企业也都能受益。相反,对这些认识进行了全面肯定以后,这样的员工将会致力于自觉地提高岗位作业要求,自觉地与同事协调好工作,以期通过

一个个岗位作业的完成,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我本人来讲,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态。

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角度出发,从能够供员工理解并简单运用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小胜积大胜的行动法则,正是我们要向解放军学习的东西。

为员工提供生存能量

任何事情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特性。国企对人力资源的掌控远比其它性质的企业要吃力,要失去更多的控制优势。但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出于员工对国家的信任、依赖,国企在获得人力资源上获到的忠诚支持,远远比其它性质的企业存在优势。

事实上,国企赋予了员工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它必然需要一个能维系持续保障员工安全感的手段。体现在支付员工薪水上,便是为了预留较多的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企业仍然能够维系的两笔最大的资金,一般国企给予普通员工的薪金待遇都是比较有限的。然而,即算薪金待遇有限,由于存在一个安全感较高的企业环境,加上外面世界的工作对于普通国企员工来说并不容易找到,国企员工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生存的需要,对国企的忠诚度都比较高。并由于国企的国家特性,国企员工能够做出给予企业的无私奉献会很多,对企业是否顺利成长也会寄予密切的关注。这些又都给国企管理者在大力实施企业管理的时候,提供了贴切的便利。 国企员工可以通过向解放军学习,感知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并致力于对这种需求而努力工作。这同时也使得国企和它的管理者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剖析和自检。

解放军有这样一个特色:她不是一个政党,却有着一个政党必须树立的理念;她不是一个宗教团体,却又具备了宗教团体必不可少的信仰。从张思德牺牲的那一刻起,解放军就注定了她自己拥有的使命,解放军战士就注定树立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十多年前,我想要去创建一个为同我一样既能安心工作又希望利用业余时间获得另外一份收入的人使用的创收系统。在这个系统还只

刚刚有了一个希望中的概念并只给出了初步描述“管道系统”的时候,我就因为找不到持续保障管道畅通的维系物而只好罢手。后来,我卖力做过传销,也参与过连锁企业的建设,却并没有从中找到可以实质性帮助建设管道系统的维系物。大约二年前,在我正准备肯定那仅仅只是一个属于我的美好梦想的时候,国内一家1+1饮品公司却将我所梦想着的管道系统在实质层面上进行了一次论证,并短时获得了企业效益。从它行销的手法上,我又看到了管道系统建立起来的希望,只不过那家公司的节点对象不是普通的个人,而是中级以上销售商;用于维系销售商的手段,也是以企业的本身“奉献”作为代价。以我当时的认识判断,由于1+1企业与销售商之间维系物的脆弱,这只会产生短期效应,并不能真正长久。如果企业支撑不住了,企业面临的不但是必须重走原来的销售道路,更失去了再次发动类似营销的机会。

就在我再次四处寻找这个维系物的时候,对解放军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信仰的认识使我茅塞顿开,管道系统缺少的正是这个。 解放军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军队和军人的使命和信仰,让各种各样的人在解放军这个大染缸里接受这个使命和信仰,并为了这个使命和信仰,即算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企业也赋予员工使命感和信仰,并使员工的自觉性作业能受到来自企业的持续性支持,那么企业也就能在各个阶段,不断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企业就不会因为沉闷而消亡,员工也不会因为企业的消亡而失去好不容易给予企业的忠诚和信任。

架设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

创物主赋予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终其一生,大自然供给的能量,永远超不出一个定数:最多只供产生80亿次心跳的能量值,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然而,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却可以做到尽多地给予员工服务企业或者是生存于企业的能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企管理者真正意识到了为了企业的长久生

存,需要为企业员工提供尽力多的作业能量。穷则思变,这是自然的规律,于企业员工也不例外。一旦到了员工认识到渴切希望的安全生存于国企的能量得不到补充的时候,企业就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一个事实上存在于企业中的现象是:无论企业已经为自己树立了、确定了一个怎样的宗旨,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企业文化,那都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长远的美好憧憬。但企业员工在企业里的作业,却是现实和实时的。每个员工,每天都要为了至少是生存而为企业服务。员工们需求的,都是一些实在的东西,希望企业和管理者给予的,也都很实在。作为企业基础构架上的普通企业员工,由于受到岗位的局限,他们追求的个人目标,远远比企业管理者的理想目标要更接近生活。他们可以因受到嘉奖,甚至只是受到一个鼓舞,得到一个尊重,获得一个平等的感觉,就能为企业去卖命的工作。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可能企业文化、企业宗旨永远都只是企业管理者的事情。企业员工需要得最多并且感受最深的,并不是企业天天宣讲的宗旨、文化,而是企业在员工的作业中给予的实质性的密切支持。 许多企业管理者都能从客观上认同企业文化同员工需求之间存在一条横沟,但是即算使用了许多方法,仍然不能填平这条横沟,这使得企业管理者感到无奈和困惑。

那么,用什么来填补这条横沟呢?我认为,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承认并保持企业具有高效率优势的等级制基础上,企业有必要对现有企业系统进行改良以求填平或变相填平这条横沟。体现在企业系统的设计上,就是需要增架一道企业及其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桥梁,并且需要将企业、企业管理者的为员工服务的使命感、信仰设计进入这个企业系统。

实质上,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他们和普通员工在社会生活中,也已经明显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这个因阶层差异而产生的另一条横沟在客观上讲,是永远无法填补的。但在这条横沟的两头架设一道桥梁却又是行得通的。企业可以利用这道桥梁,把企业的使命、文化,把企业的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通过普通员

工借助企业系统,在享受企业、企业管理者为员工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并顺利完成企业的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l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