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

更新时间:2023-12-14 20: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 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存档编号: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英 文)

Analysis about our Small and

论文题目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部 (系) 商学部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 名 毛伊琳 学 号 200601110231 指导老师 胡佩

文献综述

2012年 4 月 30日

1

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表

2012 届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 学生姓名 题目 检查内容 封 面 任 务 书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外文翻译 成绩评定表 各 要 件 统一性及装订 论文(设计)正文内容质量 指导教师自查意见及签字 部(系)审查意见及签字 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及处理 指导教师: 负责人: 整改人: 是否附有《毕业论文(设计)审评说明》: 是; 否 学院通过签字 负责人: 说明:无问题、符合要求或经整改后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要求、有问题则说明情况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商学 部(系) 经济 系、教研室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

题目

任务起止日期:2012 年 2 月 1日 至 2012年 4 月 30 日

学生姓名 学号 200601100124

指导教师 2012 年 2月24日审查

系、教研室主任 2012 年 2月24日审查

写作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和初步目的和要求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写作要求:研究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符合实际情况,紧随时势发展。能够采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和系统的分析。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语句通顺,逻辑性强,格式完备。切记,不要抄袭。 应收集的资料注:1、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指导教师应填好此任务书,经教研室、部(系)主任签字后,正式给学生下达任务。

2、若是课题组共同完成一项大任务应在备注栏内填写同组设计者名单。

主要内容及应完成的工作主要内容:对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根据你论文的内容来写这句话) 应完成的工作:按照要求在图书馆、网上上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消化理解文献;认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报刊;对选题进行反复推敲,确定题旨;让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完成3000字以上,正文完成8000字以上,外文翻译完成3000字以上,让论文达到中等水品的论文初稿。 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24日 进度安排毕业班动员大会、下达任务书 2012年2月24日—2012年3月17日 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综述 2012年3月17日—2012年4月15日 完成论文初稿 2012年4月15日—2012年4月20日 完成二稿及外文翻译 2012年4月20日—2012年4月30日 论文定稿、装订论文 2012年5月 及主要参考文献 小组答辩 五号字,宋体,顶格书写,行间距22磅,段间距0。 表格上下居中对齐。 参考文献前加标序号。 备注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毕业论文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文献综述

综述名称 (宋体三号)

部 (系) (宋体三号) 专 业 (宋体三号) 姓 名 (宋体三号) 学 号 (罗马字体三号) 指导老师 (宋体三号)

2012年 3 月 17 日

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见图1.1)

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

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4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农村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管理。财政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所有的机构统归国务院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研究,学者从不同学科,如社会保障、财政学、管理学、法学的角度,不同角度如社会公平、效率,政府的责任定位,社会管理服务等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的模式(政府在管理中的责任承担问题),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对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 1.2管理体制的模式(管理方式)问题

12

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部门设置,有各种不一的说法,在这里采用的是其中一种 4

关于中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也是说法各异,本文取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

1

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应当建立何种模式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只要涉及的是管理体制的权责结构。其一是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其二是是否要建立统一的社保管理机构的问题。其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权责问题

1.2.1政府责任问题

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中承担什么责任、具体充当什么角色,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自治管理。认为我国应实行自治管理,不隶属于政府机构。保险机构的最高领导权属于代表大会,雇主和雇员各占一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而理事会采取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孙久鹏,1996)。郑功成(2004)认为中国社会保险的管理模式应当由政府集权管理向多元合作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化,成立政府、雇主代表、劳工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管理委员会(3+1模式),实行自治管理

第二种观点,主张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模式。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应以政府主导、直接管理为宜。原因有二,其一从历史文化传统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政府管理体制,政府具有较高的权威力,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认同度也较高,由政府来推行和发展社会保障阻力较少,效率较高;其二从现实国情来看,我国政府规模比较庞大,由政府来负责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实施,成本也较低。在短时期内为适应制度转轨的需要,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干预力度。同时,与政府的主导作用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中市场发挥的是补充作用(宋文斌、张强,2004)。这一观点为目前的主流观点。

第三种观点,混合型管理模式。认为,我国政府应对公共社会保障计划承担全面的直接管理的责任,而对基金制的社会保障计划主要承担外部监管的责任,并对不同社会保障计划进行协调。政府的长期目标应是发展竞争性的社会保障基金,而近期政府应承担公共社会保障计划的主导责任,应通过立法来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面的责任,并建立有效科学可行的资金筹集制度(李绍光,2002)。

国务院 社会保障经办机构? 社保监督机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社保基金经营机构 地方政府 地方社保经办机构 社保监督机构 地方社保行政主管机构 地方社保基金经营机构 基层政府 社保监督机构 基层社会保障办事处 1.2.2模式选择问题

2

文献综述

关于政府在社会保障作用国际上还有这样的模式,即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间接管理,政府仅作为立法者与监督者。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少有类似观点。

而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中,对于是否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事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管理体制不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组建国家社会保障部,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民政部、人事其它部门中的有关社会保障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统一的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障事务。5

有学者认为应当建立分散和集中相统一的管理体系。根据各项社会保险管理要求上的差异,把共性较强的那部分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如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可实行集中化管理。而把特殊性较突出的若干项目单列,由相关部门进行分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一体化的保障制度,在职责分明的原则上有利于建立起高效、精干的社会保障管理网络。这种观点是目前被普遍认同的观点。 1.2.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责划分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责划分方面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权利划分不清的现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管理、实施和监督运行机制方面,亦缺乏相互配合和有效协作,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黄书亭,2004)。 杨方方(2005)主要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当承担的角度认为,中央政府应担负社会保障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同时还有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责任,地方政府应该更多的承担组织实施社会保险的责任,地方政府还应承担社会保险的运行费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6杨良初等(2004)从社会保障事权划分的角度认为:按照中央适度集权体制的要求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社会保障事权,即政策法规制订权、大的社保项目管理权、全局性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供给和补偿权宜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具有政策解释权、较小社保项目管理权以及地方管理社保项目的资金供给和补偿权。

另外杨方方(2003)认为,中央地方权责的划分,从纵向来看,应遵循动态性原则以保持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划分与时代的适应性;从规范层次来看,应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划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1.3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缺陷、问题 1.3.1存在问题和缺陷

90年代以来,虽然政府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在已有的文献中,对社会保障管理的缺陷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分散、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仍较严重。各个部门权限平行,职能各异,各自出台的政策,规定各自一条线自上而下执行,没有实行有机的统

56

詹连胜,王琳:试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之必要,维普期刊网 杨方方:中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年第1期

3

文献综述

一,从根本上弱化了社会保障的整体效用,也使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 朱德云(2001)指出这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方面往往导致各管理部门出于部门利益而相互扯皮、相互掣肘、社会保障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构重叠,造成保障的高成本、低效率。同时保险基金被划块管理和运营,致使社会保险基金在各项保险、各个环节沉积,造成了投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资金使用效率低的结果。

2、管理机制仍未解决层次不清

由于体制不顺,社会保障运行机制也受到影响,特别是内部管理层次不清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所谓“四不分”,即政(府)资不分、政(策)事不分、政(府)法不分、执监不分的状况,普遍存在。立法、资金、执行和监督四种功能的关系仍然处于混乱状态。7陈玉荣(2004)认为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管理层次过多,权力分散,管理机构繁杂,降低了机构的监管能力。

3、立法滞后,缺乏完整的立法。

罗志先(2004)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立法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缺乏整体规划,体系残缺,立法空白甚多。二是立法层次低,人大立法少,行政法规多。三是社会保障的立法体制不规范,立法主体多元,立法层级无序,部门利益法律化问题严重。 立法的相对滞后,地方政府部门只能自己制定办法,致使制度不规范,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保障办法五花八门,特别是保障制度更是多种多样,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难以有效发挥,已形成的利益格局难以调整(和淑萍等,2003)。 同时法律建设的落后,也使得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无法运用法律的手段开展有效的监督。

4、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门间的监督职能弱,必要的监督程序、监督实施几乎不存在。同时,制度自身的控制机制更差,社会保障的受保对象、待遇提供者(如医疗保障中的医院、医药行业)基本没有纳人监督的范围,缺乏费用意识.因而监督控制很难实现。缺乏监督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为实践中滥用、挪用社会保障基金提供了便利(朱德云,2001)。章晓懿(2004)指出基金运营的监督没有置于单独的多种监督之中,以致现行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督”已使基金处于风险之中。 1.3.2完善对策

针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问题,在许多研究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关于管理一体化的内容,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包括:统一社保对象、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服务、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经办机构,进行相对统一的运行方式,兼顾城乡、实行相对统一的政策。

从社会保险业务方面来看,白连胜(2002)认为应当实行“五险合一”的管理,既体现了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也适应了杜会保险职能和强化服务的要求;

7

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

文献综述

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是杜会保险业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唯一选择。

2、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尽快建立起一套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目前只有国家宪法中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导向性的条款。因此,尽快出台社会保障已成当务之急。

和淑萍等(2003)认为在法制建设方面,应采取“基本法十单行法”模式。根据国家宪法、劳动法的规定,制定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规定社会保障基本原则、社会保障内容、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社会保障管理结构、社会保障争议的解决及法律责任等。然后再根据需要制定若干社会保障单行法律法规,如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争议解决条例、违反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条例等。

冯兰瑞(2002)在对中国法制化的研究中认为: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当然不可能很快形成完整的法典。但是我们不妨分轻重缓急,从制定主干法入手,选择当前最紧迫和条件成熟的项目先行立法,如:养老保险。另外中国存在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在立法时均应予考虑。

李海鸣(2004)还指出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关社会保障的纠纷也在增加,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参照民事复议与诉讼法规进行的,但社会保障有自身特有的规律和业务特征。因此,建立独立的社会保障程序法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3、完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监督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是民主管理的体现,真正完善的监督,绝不是仅仅指望一个监事会就可以完成其使命的,而应该有一整套体系严密的、健全的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罗志先,2004)。应当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丁康(2004)指出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是对社会保障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进行评审、鉴定,以使社会保障的管理符合国家的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实施机制是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行政监督包括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政府有责任组织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来对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监督组织应由政府、企业、公众代表(包括职工、个体经营者、离退休人员)组成,定期听取社会保障金收支、营运及管理的汇报,并应当委托审计部门和审计机构,对社会保障机构的财务收支、资金管理和运营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向社会公布(程宏业,2002)

社会监督是指由社会中介机构,对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年度会计报告进行审计,确保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并向社会公布(谷声洋,2003)。

4、发挥其他组织和机构的管理职能

这方面的研究,从我收集到的文献来看,主要是工会职能的研究。如郑秉文(2004)在研究了西方国家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后的认为,将工会组织纳入到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来,从目前来看可以有效的监督企业缴费和养老金的发放。他还指出当前,在中国要重视建构自己的“三方协商机制”8

8

所谓三方即雇主组织、工会组织和政府。

5

文献综述

沈琴琴(2003)在研究中认为中国的工会组织要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监督企业按时足额地交纳社会保险费;二是要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三是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四是要进一步推动送温暖活动的深入发展, 1.4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信息化

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具体运行方面,社会化和信息化是研究的较多的两个点,因此将其单独列出,进行研究。 1.4.1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

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各种文献的表述也尽相同。存在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区别。一种认为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也有认为社会化管理包括: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多层次管理;筹资渠道多样化;将社保的社会性事务逐步转为社会化服务。 广义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者们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有的强调对象的社会化、有的强调管理结构的社会化、有的强调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社会化。王中南等(2004)在研究中,从管理机构的社会化方面指出:政府独立从事社会保障事业,没有其他机构与之竞争,其结果必然导致机构高度复杂和明显的无效率。即便我国社保制度尚处于起步和初创阶段,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开始出现诸如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管理成本逐年提高、办事效率却越来越低等等不利倾向与问题。

在狭义的管理、服务社会化研究方面,一些文献多是研究某地区的管理社会化问题。并且这种管理、服务社会化都是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的,以社区为依托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以及社会保障对象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社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功能,它既是社会基本问题发源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实现社会协调、社会整合的基本场所,因此,要大力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切实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水平(王中南等,2004)。马光敏(2005)认为建立起以保障部门为主、社区和物业管理部门相互融合、离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不失为一个成功而健康的渠道。 1.4.2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2002年《国务院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指出社会保障必须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工作,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水平。

在社保管理信息化方面有些学者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方面来谈,胡晓义(2004)指出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尽早实现社会保险全国联网,不断提升管理手段,为科学的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王中南等(2003)认为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由于不能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也不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管,已经大大落后于形势与时代,一个功能齐全、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既能方便保障对象,提高运作效率,又能做到有效管理和监督,必然能够对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管理产生巨大提升作用。

6

文献综述

有些学者从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具体措施来谈,包括加快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要全面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做到软件统一、硬件设备配置要求统一、网络之间接口标准统一、数据传递方式统一。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税务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尽快开发、研制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软件,建立健全网络传输和查询系统。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以及查询服务等,都要一并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其中很多学者还深入到某一应用领域,如金莹等(2004)以社会保障为例,研究决策支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还有些学者研究了诸如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障IC卡的应用问题。 1.5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管理

在研究每一类社会保障项目的时候,都会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内容,这也

成为社会保障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因为在其他的各项目的综述中已经详细涉及了,在本文中就不更多的加以叙述了。

1.6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由于状况复杂,管理环节十分薄弱,存在的问题的也更多。 李敏(2004)在研究中指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农村社会保障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以至形成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由于各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有些是谁都争着管,从中受益;有些是谁都不愿管,互相推诿(黄保亮,2004)。 李敏(2004)在研究中还指出目前虽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归并到社保局,但由于宣传力度,操作程序,政策落实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未能很好地衔接,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处于停顿与半停顿状态,参保率呈下滑趋势。

农村社保管理体制的问题还表现为管理水平低下。方青(2002)在研究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管理水平的要求理应是相当高的,可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使漏洞百出。

对于如何改变目前混乱、低效的局面。学者们也提出了各种建议。薛兴利等(2005)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处理好统与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所谓“统”,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农村社会保障可作为一个分支机构;所谓“分”,就是在统一管理的同时实行分工,即将行政管理、执行、监督机构分开,使之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任保平等(2004)认为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成立有财政、人事、民政、劳动等部门共同参加的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负责制定政策、监督、策划保障基金运作。

还有学者认为要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严格监督和检查,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各国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管理体制也各具特色。对各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体制进行研究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总趋势看,是逐渐由分散管理向着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发展。而业务管理趋向分散,接近群众。9 2.1各国模式简介。

在文献中主要是管理模式的比较,而书籍中则涉及机构的设置、权责的划分的较具体的问题。

邹根宝等(2000)在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集中式管理,即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资金分配和医疗保障标准由中央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管理,比利时、法国、爱尔兰、荷兰、瑞典、英国属此种管理模式国家。另一类分为分散式管理,即社会保障的资金筹集、资金分配和保障标准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行业组织进行分散的、自律的管理,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只起协调、监督作用。丹麦、德国、卢森堡、美国和日本实行分散式管理。第三类为混合式管理,意大利的社会保障管理是上述两种模式并用,属于混合式管理。

罗志先(2004)指出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不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总体上不外乎三种模式:即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模式。分散管理模式最典型、运作最成功的是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美国、日本则采用集散结合的管理模式。 2.2对中国的启事

许多学者都认为应当在借鉴国外社会保障管理的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集散结合的模式。

章晓懿(2004)认为,总结国外社会保障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可以概括为“四结合一分开”,即建立统一集中决策管理与分工分级管理相结合,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与专门业务机构管理相结合,专业化管理与社区群众管理相结合,社会化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社会保险的管理与商业管理分开。同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设始终不能离开中国的基本国情。

冯兰瑞(2002)在研究中指出反观世界各国的历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几乎都是先立法,以法律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加快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保证。

西方国家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其权力范围涉及到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如通过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来确保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石宏伟等,2002)

参考文献

(1)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

1版

(2)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主编.社会保障概论(M).科学出版社.武汉出

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4)费梅苹编著.社会保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

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8

文献综述

(5)朱德云.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缺陷与完善对策(J).2001年第6

(6)陈玉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J).2004

年第4期

(7)石宏伟,朱伟民.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4(3):23-26

(8)陈吉林,周豪进.关于总额控制下的医疗保险IC卡管理的体会(J).社会

保障制度.2005年第9期.

(9)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第

6期

(10)胡晓义.正确处理社会保障发展中的六个关系(J).社会保障制度.2005

第4期

(11)杨方方.中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

第1期

(12)金莹,邓三鸿,李勇.决策支持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以大社保领

域为例(J).社会保障制度.2005第1期

(13)尧金仁.社区化的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研究(J).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 (14)李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弥补探讨(J).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

第3期

(15)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6

(16)杨良初,赵福昌,韩凤芹.社会保障事权划分(J).研究体制改革.2004

年第11期

(17)王中南,方振飞,张顺泽,吴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

究(J).体制改革.2004年第3期

(18)程宏业.论我国社会保障中的政府公共管理职能(J).体制改革.2003年

第1期

(19)沈琴琴.改革发展中的劳动就业与工会的维权工作(J).工会工作.2003

年第3期

(20)皮实.社会化管理热点问题思考(J).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期 (2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

7期

(22)方青.从“集体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1949-2000

(J).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9期

(23)邹根宝,郝群.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J).体制改革.2000年第9

(24)崔凤.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J).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3期

(25)梁鸿.改革中的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J).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第8期 (26)郑秉文.西方工会功能定位的启示(J).领导之友.2004年第1期

(27)唐兵,丁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4年第2期

(28)冯瑞兰.层层分解紧迫者先出台——对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化的意见和建议

(J).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 (29)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构:缘由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J).2002,41(5):5-9

(30)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9

文献综述

(31)但利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刍议(J).调查与思考.2002年第3期 (32)陆桂生,蒋万庚,周瑞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新探微(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20-27

(33)高剑.完善制度推进改革——新余市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2年第7期

(34)马光敏.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5

年第2期

(35)詹连胜,王琳.试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之必要(J).审计文汇 (36)成志刚.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2,(23)5:187-189

(37)李长江.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模式选择(J).财经科学.2002年第3期 (38)罗志先.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探析(J).时代潮.2004年8月

(39)和淑萍,初建环.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J).商业经济.2003年

第6期 (40)丁康.加入WTO后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挑战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4,(57)2:268-273

(41)李建红.海南省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J).改革探索.2003

年第4期

(42)白连成.关于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J).鞍山社会科学.2002年

第1期

(43)李海鸣.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及其对策分析(J).求实.2004年

第1期

(44)马超音.从财政角度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工作(J).许昌师专学报.2002,21

(1):13-15

10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宋体三号) (英 文) (罗马字体三号)

部 (系) (宋体三号) 专 业 (宋体三号) 姓 名 (宋体三号) 学 号 (罗马字体三号) 指导老师 (宋体三号)

2012年 3 月 17 日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 一、报告名称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 五、写作提纲 六、进度安排 七、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部(系)意见 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社会因素对女性语言的影响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总是和社会中各种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有不同的社会生活,因此在语言方面也就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别。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注意到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在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里,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尽管这些区别并不妨碍彼此的交流。女性语言在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而作为一种语言变异,这些特征必然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引起的,印次从社会角度去研究女性语言的形成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二、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但直到二十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最早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性别语言”的,应当首推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帕森(O,Jespersen),早在1922年,叶斯帕森在其颇具影响的语言学著作《语言:本质、发展及起源》中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如女性在词汇和句子的构成等方面的特点。我国的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并局限于外语界,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理论介绍和研究综述;反映在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性别语言的表达方式;言语交际上的性别差异。

三、个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近年来对女性语言研究的论文,大多是在欧美的影响下对英语中的女性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其实用的调查结果和语料甚至举例都相仿,而对于女性语言的形成原因——社会因素大多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在结语处一带而过。鉴于前人在研究女性语言时大多把重点放在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上,在此次论文中,计划将重点放在社会因素对女性语言的影响上,从社会角度来分析女性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其难点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女性语言的影响。

四、具体计划

从现在至明年三月期间分为四个阶段: 1、2007.11 搜集资料;

2、2007. 12—2008.1 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社会调查; 3、2008.2 深入研究已整理的资料并形成初稿; 4、2008.3 与导师交流并对初稿进行修改。 五、已参阅的文献目录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3.[英]玛丽·塔尔博特.《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

开题报告

4.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1).

5.李昕辉.《女性语言风格特色简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2(2). 6.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外文翻译

外文来源 作者.文章题目.文章出处

中文译文

(罗马字体三号) 只译题目(宋体三号)

部 (系) (宋体三号) 专 业 (宋体三号) 姓 名 (宋体三号) 学 号 (罗马字体三号) 指导老师 (宋体三号)

2012年 4月 20 日

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

Selected from Chapter 13 of Stephen Prata’s,Fourth Edition. Summary

Inheritance enables you to adapt programming code to your particular needs by defining a new class (a derived class) from an existing class (the base class). Public inheritance models an is-a relationship, meaning a derived-class object also should be a kind of base-class object. As part of the is-a model, a derived class inherits the data members and most methods of the base class. However, a derived class doesn't inherit the base class constructors, destructors, and assignment operators. A derived class can access the public and protected members of the base class directly and the private base class members via the public and protected base-class methods. You then can add new data members and methods to the class, and you can use the derived class as a base clas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Each derived class requires its own constructors. When a program creates a derived class object, it first calls a base class constructor and then the derived class constructor. When a program deletes an object, it first calls the derived class destructor and then the base class destructor.

If a class is meant to be a base class, you may choose to use protected members instead of private members so that derived classes can access those members directly. However, using private members will, in general, reduce the scope for programming bugs. If you intend that a derived class can redefine a base class method, make it a virtual function by declaring it with the keyword virtual. This enables objects accessed by pointers or references to be handl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ject type rather than on the basis of the reference type or pointer type. In particular, the destructor for a base class normally should be virtual.

You might want to define an ABC (abstract base class) that defines an interface without getting into implementation matters. For example, you could define an abstract Shape class from which particular shape classes, such as Circle and Square, will be derived. An abstract base class must include at least one pure virtual method. You can declare a pure virtual method by placing = 0 before the closing semicolon of the declaration.

virtual double area() const = 0;

You don't have to define pure virtual methods, and you can't create an object of a class containing pure virtual members. Instead, they serve to define a common interface to be used by derived classes

1

外文翻译

译文

节选自Stephen Prata的《C++ Primer Plus》第四版第十三章。

继承通过用已有的类(基类)来定义新类(派生类),使你能够根据需要修改程序代码。公有继承建立的是is-a关系,即派生类对象也是某种基类的对象。作为一种is-a关系,派生类将继承基类的所有数据及大部分方法而不继承其构造函数,析构函数和赋值操作符。派生类可以直接访问基类的公有及保护成员,而对基类的私有成员则需通过基类的公有或保护方法来访问。你可以在派生类中添加新的数据成员或方法,还可以其为基类开发新的派生类。

每个派生类都要有自己的构造函数。程序创建派生类对象时将先调用基类的构造函数,再调用派生类的构造函数;而删除对象时将先调用派生类的析构函数,再调用基类的析构函数。

若要将某类用做基类,可将其某些成员设定为保护的而不是私有的,使得派生类可以直接访问它们;不过,设定私有成员大体上可以避免一些编程问题的出现。若想在派生类中重新定义基类中的方法,则需要在基类中使用virtual关键字将此方法设定为虚方法。 从而使得对通过指针或引用来访问的对象的处理将由其引用的对象的类型而不是由指针或引用的自身的类型来决定。特别地,基类的析构函数常设为虚函数。

你可以定义一个ABC(抽象基类),它将只定义接口而没有提供实现。如:可以定义一个名为Shape(形状)的抽象基类用以派生出具体的如Circle(圆形),Square(正方形)等图形类。作为ABC,它必须有至少一个纯虚方法;可以在类中虚方法声明语句的结尾分号之前加=0,是之成为纯虚方法声明:

virtual double area() const = 0;

不过纯虚方法并不一定得需要定义,而且包含纯虚成员的类是不能直接用于创建对象的,因为纯虚函数仅仅提供了用于派生类定义的通用接口而已。

2

承诺书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无抄袭、剽窃现象。本人熟知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现象按作弊处理,对已毕业的学生,学校将追回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如本人毕业论文(设计)有以上违纪现象,所造成的知识产权等纠纷,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_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正文

论文题目 (宋体三号) (英 文) (罗马字体三号)

部 (系) (宋体三号) 专 业 (宋体三号) 姓 名 (宋体三号) 学 号 (罗马字体三号) 指导老师 (宋体三号)

2012年 4 月 30 日

摘要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混合体;沟通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用好了使你水到渠成,挥洒自如,但是用不好或是不会用,则会使你处处受制,窘困不堪;沟通更是一种技能,是一个“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不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沟通”水平,就能帮助我们在各自的奋斗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关键词

财务管理;沟通

summary

The communication is an art, it is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the science mixture;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modern management one kind of effective tool, with has caused you to be successful, writes with a free pen, but with not well perhaps will not use, will then cause you everywhere to be restrained, will be unable to with stand in distress; The communication is one skill, is one “discussesare quest” height concrete manifestation, no matter the superintendent or dinary staff, this kind “discussesarequest” is compared to acertain knowledge ability more importantability. Enhances us unceasingly “the communication” the level, can help us to walk on the respective struggle path is quicklys teadier.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communicating

目录

一、实施有的的财务管理的必要性???????????????1 二、财务管理沟通上所引发的不同问题?????????????2 (一)财务知识的专门性带来的沟通问题????????????2 (二)组织形式的层级性带来的沟通问题????????????2 (三)工作内容的单一性带来的沟通问题????????????3 三、如何克服财务管理沟通中的障碍??????????????4 (一)克服财务知识的专门性?????????????????4 (二)克服组织形式的层级性?????????????????4 (三)克服工作内容的单一性?????????????????4 四、如何利用谈判来进行有效沟通???????????????5 五、致谢??????????????????????????7 六、参考文献????????????????????????8

论文正文

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一、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

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的技能和竞争力的集合。一个企业的历史和经历、特点和文化、优势和能力对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企业可以看成是具有不同实用性的各种资源的集合,而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各种财务方面的资源。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对各种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二)财务管理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

实施财务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作为企业的主体,人是一种极为特殊和重要的资源,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要素。一个企业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包括相互在物质上的帮助、支持和感情上的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是沟通。信息的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企业的共同目的就难以为所有成员了解,也不能使协作的愿望变成协作的行动。沟通如果有效,则双方会迅速得到准确有用的信息;反之,有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得到的只是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信息。然而财务管理者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企业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

除了组织、策划、计划、控制以外,还需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部下施加一种影响力,使他们不仅心甘情愿地服从,而且乐于工作,为实现本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三)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的要求

随着信息沟通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向有利于信息沟通的方向发展。工作人员在完成其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来驱动。这种趋势显示了向实际工作人员提供正确与及时信息的重要性。为了用分散的方式使决策更接近于客户,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程也分散化,组织内部的通信向下一直到最低的责任层,向上可到高级财务管理层,并横向流通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这些只是表现了对财务管理部门与职工之间有效的、双向沟通系统的具体期望。积极与公开的沟通是克服改革不稳定的良药。企业环境变动越大,就越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负责改革的企业领导者就越要扩大信息交流。

(四)缺乏信息沟通是改革失败直接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缺乏信息沟通是改革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自上而下的单向改革已经行不通了,所以需要进行的是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式的改革这就更需要员工的及早参与和真正的咨询。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其中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个人与群体的交流与沟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

论文正文

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一般说来,正式沟通指以企业正式组织系统为渠道的信息传递。非正式沟通指以企业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二、财务管理沟通上所引发的不同问题

(一)财务知识的专门性带来的沟通问题

专门性问题是指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的原理、原则、规则、规定、方法、程序等。需要经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复核验证后,才能判断和回答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上会遇到非专业知识上对应的普通性问题或基础性问题。如财务一般的流程:1、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记账凭证。2、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4、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6、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些具体内容,非专业的人员就不熟悉所以在办理一些财务上的事情是就会遇到沟通上的麻烦。在财务管理中经常发生的冲突绝大多数是由组织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分工造成组织结构中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系统,各层次,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分化。组织愈庞大,愈复杂,像财务组织分化较细密,组织整合愈困难。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人们之间在计划目标,实施方法,绩效评价,资源分配,劳动报酬,奖惩等许多问题上都会产生不同看法,这种差异是由组织结构本身造成的。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和荣誉许多人都会理直气壮与其他单位甚至上级组织发生冲突。不少管理人员甚至把挑起这种冲突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或作为建立自己威望的手段还有就是在每个人的差异,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程度,阅历,修养,塑造了每个人各不同的性格,价值观和作风。人们之间这种个体差异往往造成了合作和沟通的困难从而成为某些冲突的根源。

(二)组织形式的层级性带来的沟通问题

个别谈话是组织中的领导者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些领导者认为,个别谈话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事,用着什么筹划。但是从财务管理学的角度看来,个别谈话乃是实施管理的一个过程,作为领导者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因此,应该事先明确个别谈话的目的,将要讨论的项目列出来,并确定有哪些问题是需要问的。同时,既然你准备坦诚回答对方提出的任何问题,因此,你本身也不用怕提问题。前纽约市长柯奇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问别人:“我当市长干得怎么样?”他并不是每次都是得到肯定的答复,但每个答复对他来说都是可贵的资料,使他能够明了他的属下在治理纽约市的政务方面,有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一个领导者在作个别谈话时,可以问下列问题:你对团体哪些方面最感满意?你对周围环境哪些方面最感厌烦?你对团体有什么改进意见?团体中现有的哪些政策、策略、分支机构、制度或类似的事物应该废除?要采取何种计划步骤?立刻废除?明年废除?还是五年中逐渐废除?等等。依你的判断,在这个团体里谁最具创造才能、最乐于帮助别人和最肯合作?在这个团体服务,个人有什么目标?下一步喜欢在何处做何种工作?你自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目前你是否正在实施改进自己的计划?你认为自己下一步是否有晋升的机会?在什么时间以内?我的领导方式和决定有哪些你最不满意?最浪费你

2

论文正文

时间的是哪三件事?你为团体订下了哪些目标?请评价过去六个月中整个团体、你所属部门或你所领导的单位的绩效。请指出最高和最低绩效期间。请注意,上面所列出的问题,也许对你的团体有些适用,有些不适用,所以在应用时应考虑到下属的独特性。有一位成功的领导人,他每次接管一个团体后,都是用的同一种个别谈话方式。他会问每个属下:“你的工作情形怎样?有什么困难?我如何帮助你?我用什么办法可以使你的工作轻松一些?”个别谈话使属下有机会畅所欲言,不必顾忌,更不会毫无意义。只要你的个别谈话运用得正确,你可以发掘出属下内心深处许多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的属下告诉你一些他的烦恼,你也可以借此机会平息一些传闻和谣言。这也是你和属下协商工作方式、共同订立工作目标的大好机会。你应用这种领导方法开展良好的个别谈话,训练你的工作小组。

(三)工作内容的单一性带来的沟通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单一和枯乏。大多数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使得有些中小企业职员在工作中经常在一个单一的工作岗位上工作感到疲惫和乏味而导致一些对工作的厌恶小的使得职工对工作失去兴趣,大的使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财务会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报帐型会计,即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单纯地提供信息和解释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属于经营型会计,即是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灵活采用多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仅反映过去,而且要能生动地利用历史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一切经济活动。事实上,会计产生以来就是为了企业管理服务的,只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会计的职能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仅局限于会计核算而已。

三、如何克服财务管理沟通中的障碍

(一)克服财务知识的专门性

1、增加并行部门的财务培训

财务管理是一门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工作,所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凡是参与会计相关工作的人员都必须获得《会计资格从业证》才能上岗。因此单位如果要让参与会计工作就要让此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并且要工作人员要熟悉自己工作的业务。如果是跟高层会计人员也要定期参与与会计相关的培训,以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得心应手,企业也有更好的发展。

2、加强平行沟通

为了能够让部门之间能有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应采用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沟通一于命令链相符的垂直沟通居多,部门间,工作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较少,而平行沟通却能加强横向的合作。具体来说,可以定期举行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其主题是允许他们相互汇报本部门的工作,对其他部门的要求等等,以便强化横向合作。

(二)克服组织形式的层级性

1、以周会形式总结基层工作中的问题

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特别委员会由管理人员和第一线的工人组成,定期讨论个种问题。国外的特别委员会通常每年碰头两至六次,并且会前有正式的会

3

论文正文

议议题,会后会开讨论会结果。会中如有问题不能解决,可上报高级管理人员。

2、要学会“听”。

对管理人员来说,“听”绝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听”不进去一般有下列三种表现:1根本不“听”;2只“听”一部分;3不正确地“听”。如何才能交好地“听”呢?表1-1

表1-1“听”的艺术 要: 1表现兴趣 2全神贯注 3该沉默是必须沉默 4选择安静的地方 5留适当的好似件用语辩论 6注意非语言暗示 7当你没听清楚是,请以疑问的方式重复一遍 8当你发觉遗漏时,直截了当地问 你 不要: 1争辩 2打断 3从事与谈话无关的活动 4过快地或提前作出判断 5草率地给出结论 6让别人的情绪直接影响(三)克服工作内容的单一性

1、经常更换岗位增强沟通效果

管理人员应定时的让工作相对单一部门的员工进行调动,让员工不至于对工做失去兴趣,并进行一些相应的沟通上的激励,列如,沟通者双方眼神交流,可能会表明相互感兴趣,喜爱。或是语言上的一些赞许都会让职工的情感上感到满足和松弛。

2、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

新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会计不是传统观念上的会计,会计人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从事传统会计工作。新经济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会计、懂财务,也要懂金融、法律及管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能熟练掌握记账、核算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会计人员应能熟练地操作、维护计算机,对财务软件和一些管理软件能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这是新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消除了手工会计环境下诸多处理环节,如平行登记、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编制报表等,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由原来的核算转向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会计工作由单纯报帐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由此可以预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将趋于统一,两者之间“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的界限将重新消失,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所需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会计核算,同样,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的大部分数据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所需数据可以从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转换获得,亦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共享,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企业外部开放,把企业各部门及各项业务有效地

4

论文正文

联系起来,使财务会计工作从桌面环境走向互联网平台,从而消失桌面系统中财务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的“信息孤岛”现象。因此,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系统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即是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为一体的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

5

论文正文

致谢

论文在选题及编写过程中得到杨芳老师的悉心指导。杨老师多次询问编写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编写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感谢这三年来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谢我的室友们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三年了,仿佛就在昨天。最后,向我的爸爸、妈妈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6

论文正文

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4]《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5]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四版

[6]达尔尼夫,《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 1998年

[7]陆陵赵选民:《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及并轨操作指南》,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版

[8]保罗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 [9]陈传明,《比较企业制度》,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彼得圣杰,《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11]陈鑫,《第5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

[12]陆陵赵选民:《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及并轨操作指南》,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3]]《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美国)英格拉姆·奥尔布莱特·希尔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第二版

[14]]《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美国)詹姆斯·C·范霍恩](美国)小约翰·M·瓦霍维奇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15]李茂兴,《人事管理》,晓园出版社1987年版

[16]《管理会计学》,李天民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7月,第十一版

[17]《财务管理分析》,(美国)罗伯特·希金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印刷,第六版

[18]《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张延波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一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7

江 汉 大 学 文 理 学 院

毕业论文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成绩评定

论文题目 (宋体三号) (英 文) (罗马字体三号)

部 (系) (宋体三号) 专 业 (宋体三号) 姓 名 (宋体三号) 学 号 (罗马字体三号) 指导老师 (宋体三号)

2012年 5 月 20 日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部(系):专业: 姓名 题目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 学号 评阅人评语: 评阅成绩: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意见: 建议成绩: 负责人: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评语: 评定等级: 部(系)负责人: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9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