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上教案 刘

更新时间:2023-03-08 09:53:2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体会和认识引入

负数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在负数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正、负数的意义和对基准的理解.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我们的班级是14班,有59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 个,占全班总人数的 ?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

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二.设置情境引入新知 1. 引入负数

问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

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图(1)中上海的气温6℃~9℃,北京的气温是-3℃~7℃各表示什么意思?

图2中,珠穆朗玛峰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高-155米又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问题2: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P-4),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2.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1)像7,,0.5,17﹪等这样的数叫正数(为了强调正数,前面也可加上“+”号) (2)像-7,-

131,-0.5,-17﹪等这样的数叫负数,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3(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负数的的界限,是表示“基准”的数. 例1: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62-2,3.5,+,0,-1.75,150,-,1.5

73解析:根据正数、负数的概念进行判断,特别注意0的分类.

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如果马鞍山的某一天的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5℃,如何表示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得分与失分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还能举一些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吗?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 例2:(1)规定向东为正,向东走20m记为 ,向西走15米记为 ,原地不动记为 ;-16m表示向 走16m,+13m表示向 走13m;

(2)如果-20元表示亏本20元,那么+35元表示 . 例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温度上升8℃和下降5℃; (2)运出800箱和运进500箱; (3)增加20﹪和减少16﹪. 解:(1)规定温度上升8℃,记作+8℃,则温度下降5℃,记作-5℃ ; 例4:(1)与去年相比,某乡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10公顷,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了5公顷,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变,写出这三种农作物今年种植面积的增加量; (2)某市"12345"中心2005年国庆期间受理消费投诉件事的增长率:日用百货类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家用电器类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0﹪.写出这两类消费商品投诉件事的增长率. 三.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 四.课堂反馈:课本第5页练习. 五.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六.作业:课本第6、7页第1、2、3、4、5题

补充: 略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对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

2.在学习有理数分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概念和对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及分类的标准.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 问题1:请你举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表示它们.数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2:小学所学的整数,可以怎样称呼?(0和正整数)引入正、负数后,还可以怎样称

呼?(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小学小学所学的分数,可以怎样称呼?(正分数)引入正、负数后,还可以怎样称呼?(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交流:小学还学过小数,那么小数可属于有理数?

结论:小学中的小数如果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那么它属于有理数,因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如果是无限不循环小数,那么它不属于有理数,因为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形式. 探索:

?为什么不是分数?如果说所有的分数都是小数,对吗?所有的小数都是分数,对吗? 7结论: (1)小数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两类,而无限小数又可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

(2)分数一定是小数,小数不一定是分数. 新 课 标第 一网

?正整数?正分数?归纳:整数?0 分数?

?负负数?负整数?

规定: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正整数??正数??整数?0??正分数????负整数 或有理数有理数? 0????负整数??正分数负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三. 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 所有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表示相应数集中:

-7,3.01,300﹪,-0.142587,0.1,0,

93551,-,32,,-15﹪

31332(1)正整数集合:﹛ ?﹜ (2)分数集合:﹛ ?﹜

(3)正有理数集合:﹛ ?﹜ (4)负有理数集合:﹛ ?﹜ 解析:(1)根据有理数的分类,如果一个数能化简,则化简后进行归类,如300﹪, (2)如果小数能化成分数,则小数作为分数进行归类. 变式题1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表示相应数集的圈子中:

0,-85,

9; 31221, 112, -8.7, 0.3, 1, -3, -, ?.

574变式题2 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 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请把下列各数

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大括号里:

??71, 0.0708, -700, -π, -3.88, 0, ?, 3.14159265, ?,0.23.

323?正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分类,学习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强调注意:数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数的集合注意加上省略号. 五.作业 课本第7页第6、7题

补充:

1.2 数轴 第一课时 数轴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

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通过学习,初步

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1:让机器人在一条直路上作走步取物试验.根据指令:它由O处出发,向西走3m到达A处,拿取物品,然后,返回O处将物品放入蓝中,在向东走2m到达B处取物. 1.在下面的直线上画出A、B两处的位置.

2.把向东走记作“+”,向西走记作“-”,在上面的直线上标出与A、B相对应的数. 问题2:观察温度计,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有度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温度计可以看作表示正数、0、负数的直线吗?它和刚才那个的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读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

例1 指出下面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解析:点C在原点表示0,点A在原点左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表示-2.同理,点B表示-3.5.点D在原点右边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表示2. 类型二: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例2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4,-

11,,-1.25,-4 22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变式题1 下列图形是数轴的是( )

变式题2 数轴上一动点A表示的数为-2,现在A点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B,在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C,(1)在数轴上标出A,B,C三点表示的数;(2)点C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个单位长度又回到A点?

变式题3 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的点有几个?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四.作业 :课本第9页练习题1,练习题2 补充: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第二课时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2. 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3.会根据相反数的意义简化一个有理数的符号. 4.体验数行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和双重符号的简化.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1: 首先,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点:2与-2,4与-4,-

1 与21请同学们观察: 2(1)上述这三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三对数的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3)请你再写出同样的几对点来?

显然:(1)上面的这三对数中,每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

(2)这三对数所对应的点中每一组中的两个点,一个在原点的左边,一个在原点的右

边,而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同.

1. 相反数的概念:

像以上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称为相反数,例如1和?1互为相反数,121211111是?1的相反数,?1是1的相反数. 2222 我们还规定:0的相反数是0 说明:(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1999与1999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

为相反数.如4与-4是互为相反数。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2.相反数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相反数。若a表示一个有理数,则a的相 反数表示为-a.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如,+7=7,特别地,+0=0,-0=0.

3.相反数的特性

若a、b互为相反数,则

;反之若

,则a、b互为相反数.

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1)分别指出9和-7的相反数; (2)分别指出?2.4和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 解:由相反数的定义可知:

(1)9的相反数是-9,-7的相反数是7; (2)-2.4是2.4的相反数,

3533是?的相反数。 55 从例1可以看出: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而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例2. 指出下列各对数中,哪几对是相等的数?哪几对互为相反数? ⑴ +(-3)与-3 ⑵+(+8)与8 ⑶-(+3)与3 ⑷-(-7)与-7

解: +(-3)=-3 +(+8)=8 -(+3)=-3 -(-7)=7 ⑶ -(+3)与3互为相反数 ⑷ -(-7)与-7互为相反数

由上面的这个例题可以看出: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用这个新数表示原来那

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例3. 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1)-(+7);(2)+(-5);(3)-(-3.1); (4)-[+(-2)];(5)-[-(-6)] 解:

(1)?(?7)??7(2)?(?5)??5 (3)?(?31.)?31.(4)?[?(?2)]??2(5)?[?(?6)]??6

观察这道题目发现:在一个数前面如果有奇数个负号,则这个数是负数,表示它

的相反数,例如(1)(5);如果有偶数个负号,则表示它本身,例如(3)、(4). 4.多重符号化简

(1)相反数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1)是-1的相反数,而-1的相反

数为+1,所以-(-1)=+1=1.

(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 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例如,

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例4. 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相互之间的距离是8.4,求这两个数. 分析:在数轴上,由相反数的定义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由

题意可知,它们到原点的距离之和又为8.4。显然,只需用除法就可以算出这两个数. 解:由题意可知:8.4÷2=4.2

所以,这两个数应该是4.2和-4.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相反数,归纳如下:

1.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2.+a表示求a的_____________,-a表示a的_____________. 四.作业

第三课时 绝对值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熟悉绝对值符号,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作用; 2.给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教学难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问题1: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21,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2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

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绝对值.

【教法说明】针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只有符号不同‖提出问题:―它们什么相同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再提出要求:―找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时而紧张时而轻松,不知不觉学生已获得了知识.

师:-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 6的绝对值是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6的绝对值是6. 提出问题2:(1)-3的绝对值表示什么? (2)21的绝对值呢? 2 (3)a的绝对值呢? 学生活动:(1)(2)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口答,(3)题讨论后口答. 绝对值的概念: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的a点到原点的距离. 数a的绝对值是|a|. 【教法说明】由-6,6,-3,21这些特殊的数的绝对值引出数的绝对值,逐层铺垫,2由学生得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既理解了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含义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突破了难点.

如下图所示: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5,即-5的绝对值是5,记作|-5|=5.同样,?31111?3,1?1,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22335-5-4-331-22-101131234 下面咱们根据绝对值的定义,来看一组题目: (1)?2?2,011?,?8.2?8.255 (2)0?(3)?3?3,?0.2?0.2,?8.2?8.2 观察上面这三组题目会发现:(1)组中要求绝对值的数全是正数,而求出的绝对值也是

正数,恰恰是它本身,而(2)组中0的绝对值是0,(3)组中要求绝对值的数全是负数,而求得的绝对值全都是正数,因而全都是其相反数,由此可以得到: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0的绝对值是0。

因为正数可用a>0来表示,负数可用a<0来表示,所以上述三条可改写成: (1)如果a>0,那么|a|=a, (2)如果a<0,那么|a|=-a, (3)如果a=0,那么|a|=0. 上面这几个式子可合并写成:

?a? a??0??a?(a?0)(a?0) (a?0) 由上面的几个式子可以看出,不论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为非

负数),即对任意有理数a而言,总有:a?0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这里的“非负”就是“不是负数”,而有可能是正数或者是0. 上面的这几个式子还告诉咱们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如果求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根据法则,就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如果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根据法则,就需要找它的相反数.

而就“0”而言,它的绝对值就是它本身.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根据上面的这些法则来看例子: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711,?,?4.75,0.5 210解:?71111?7,??,?4.75?4.75,05.?05. 221010121 3 例2. 化简:(1)?(?);(2)??1 解:(1)?(?)??121111? (2)??1??1 2233例3. 回答下列问题:

(1)绝对值是12的数有几个?是什么? (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是什么? (3)有没有绝对值是-3的数?为什么? 答:(1)绝对值是12的数有两个:+12和-12。因为绝对值是代表数a表示的点到原点

的距离,而在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12的点共有两个,它们是+12和-12.

(2)绝对值是0的数仅有一个,因为只有0的绝对值才是零.

(3)没有。因为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不论a取值为何数,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

0,而没有负数。因而没有绝对值为-3的数.

例4. 设a、b是有理数,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若不正确,也可举

出反例.

(1)若a=b,则|a|=|b|;(2)若|a|=|b|,则a=b. 解:(1)正确。因为两个数若是相等,则表示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因而|a|=|b|. (2)不正确。因为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它们不仅可以相等,而且还可以互为相反数,比如|3|=|-3|,但3≠-3。因而原语句错误. 例5. 数轴上与原点距离小于3的且表示整数的点有多少个? 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有多少个?它们是什么? 解:先观察数轴: -3-2-101234 经过观察,发现: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小于3的点有无数个,但是表示整数的点却只有-2,-1,0,1,2这样5个,而绝对值小于2的整数则有3个,它们分别是0,1,-1.

例6. 设m、n是有理数,要使| m | + | n | =0,则m、n的关系是( ) A. 互为相反数 B. 相等 C. 符号相反 D. 都为零

解: 显然应该选D。因为要|m|?|n|?0,而|m|?0,|n|?0,显然只有m?0,n?0。 A答案提示为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绝对值之和一定不为零(零除外). B答案提示相等,若两个数相等,则它们的绝对值之和一定也不为零(零除外).

C答案提示两个数符号相反,符号相反的数,其绝对值之和也一定不为0.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对值: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回顾反馈:

1.3 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的法则,并会灵活应用; 3.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能够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在小学的时候,咱们学习过怎样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而在第二章第一节中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左边的数总是比右边的数小,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负数。 这里只粗略地研究了三类数的大小关系比较,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呢?比如,-2和-5谁更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规律的发现 提出问题:在数轴上任意取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观察较小的数有什么特点? 在数轴上观察,发现:在原点的左边,-2离原点更近,因而-2更大,实际上,-3比-5大,-1比-3大,而咱们再观察: -5-4-3-2-10?5?5,?2?2,5?2而?5??2?3?3,?5?5,5?3而?3??5 ?1?1,?3?3,3??1而?1??3 显然,由此可以得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由此可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他们的绝对值的大小. 例如,比较?32和?的大小 43

(1)先分别求出它们的绝对值。 ?339228 ??,???441233129832?, 所以?。 12124332 (2)得到结论:???

43 因为 根据上面的这条法则,如果以后再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就不必再去数轴上看它们的位

置关系,而只须对其进行绝对值运算即可.

强调:今后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教法说明】教师注意―放‖时要让学生带着针对性的问题去思考、分析,既给学生一片自己发挥想象的天地,又使学生不至于走偏.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1)?1和?0.01(2)?|?2|和0(3)?0.3和?1311(4)?(?)与??

910 解:(1)这是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因为 ?1?1,?0.01?0.01,且1?0.01 所以?1??0.01

(2)化简??2??2, 因为负数小于0,所以??2?0 (3)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因为 ?0.3?0.3,?11? ??0.333??0.3,所以?0.3?? 而0.3 (4)分别化简得到: ?(?)?1 31911111,????, ??

91091010 所以?(?)???191 10 【教法说明】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是这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这两个小题让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一下方法,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变式练习:

1. 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并用“<”连接.

.,0,?1,?5.2 0.5,?15 2. 已知有理数a、b在数轴上表示如图,现比较a、b、-a、-b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a??b?a?b

15

B. a??b?b??a

C. ?b?a??a?b D. a?b??b??a 0ba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1)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利用数轴可以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包括两个负数. 【教法说明】教师的小结必须把今天的所学纳入知识系统,明确说明利用数轴可以比较任意两数的大小,而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只适用于两个负数. 五.作业:课本第15页、第16页习题1.3 1.4 有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有理数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学程序 设计: 一.类比联想 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新 课标 第一网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二.直观演示 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 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 (1)(+5)+(+3)=+8;(2)(-5)+(-3)=-8; (3) (+5)+(-5)=0;(4)(+5)+(-3)=+2; (5)(+3)+(-5)=-2;(6)(-5)+(+0)=-5;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 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归纳出法则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 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类型:同号、异号、0与一个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7)+(+4) (2)(-3)+(-9) (3)4+(-4) (4)(

11)+(-)) 23(5)(-10.5)+(+1.5) (6)(+5)+0

(7)(-7)+0 (8)0+(-8) 分析:先确定符号,在进行绝对值加减运算.

解:(2)(-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变式题1: 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 (1)(-4)+(-7)=_____( ) (2)(+4)+(-7)=_____( ) (3)7+(-4)=_____( ) (4)4+(-4)=_____( ) (5)9+(-2)=_____( ) (6)(-9)+2 =_____( ) (7)(-9)+0 =_____( ) (8)0+(-3)=_____( )

变式题2: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 -3 , b= 7 ③ a= 5 , b= -5 ④ a= 4, b= -1 ⑤ a = 3 , 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 值两件事 )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练习1~5题. 补充:1.计算: (1)(-10)+(+6); (2)(+12)+(-4); (3)(-5)+(-7);(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7)(-9.18)+6.18; (8)4.23+(-6.77); (9)(-0.78)+0. 3*.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第二课时 有理数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1)(?)?(?); (2)-3+(-7);

(3)-10+(+3); (4)+10+(-3).

2.探究:课本第20页,某地某年2月3日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生:5℃比-4℃高9℃.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5-(-4).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第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 第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1)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法说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

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2.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

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 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生:(-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2535

(-10)-(-3)=(-10)+(+3). (2)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2)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1)、(2)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教法说明】结合引入新课中温度计的实例,进一步验证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合理性,

同时向学生指出了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计算(1)(-3)-(-5); (2)0-7; 例2 计算(1)7.2-(-4.8); (2)(?311)-5. 24 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

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

【教法说明】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做示范,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例1(2)题是0减去一个数,学生在开始学时很容易出错,这里作为例题是为引起学生的重视.例2两题是简单的变式题目,意在说明有理数减法法则不但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分数、小数,即有理数.

例3某次法律知识竞赛中规定:抢答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一题扣10分,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得分相差多少分?

【教法说明】此题是实际问题,与新课引入中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贯彻《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用数学意识‖的要求,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减法,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又用于实际. 例4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教师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拟有理数减法的题目,

其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怕学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出题,相互解答,互相纠正,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 变式练习:

1.计算(口答)

(1)6-9; (2)(+4)-(-7); (3)(-5)-(-8); (4)(-4)-9 (5)0-(-5); (6)0-5. 2.计算

(1)(-2.5)-5.9; (2)1.9-(-0.6); (3)(?1132)-; (4)-(?).

2443 学生活动:1题找学生口答,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教法说明】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已经熟悉,学生在做练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

有理数减法规律,而不要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为以后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做准备.

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

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生答:8848-(-392)=8848+392=9240.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

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

五.作业

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2.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教学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问题1 口答:

(1)2-7; (2)(-2)-7; (3)(-2)-(-7);(4)2+(-7); (5)(-2)+(-7);(6)7-2; (7)(-2)+7; (8)2-(-7).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问题2 2001年8月1日,我国黄金市场放开,某市的黄金价格一年内波动5次,每克金价第一次下降12元,第二次上升2元,第三次下降5元,第四次上升13元,第五次上升4元.5次波动后该市的黄金价格较第一次变动前有怎样的变化? 分析:用正、负数表示黄金的上升与下降,那么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求: (-12)+(+2)+(-5)+(+13)+(+4)①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思考:你会计算(-12)+(+2)+(-5)+(+13)+(+4)吗? 交流:你是如何计算的?

由前面的加法法则知:两个数相加,再将和与第三个数相加,如此下去,得出结果. 回顾:在小学学习时,我们知道加法有两条运算律. 1加法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引入负数后,可以验算加法的运算律同样适用,这里的a、b、c可以表示有理数. 交流:计算(-12)+(+2)+(-5)+(+13)+(+4),有更快捷的方法吗? 原式=(-12)+(-5)+(+2)+(+13)+(+4)(加法的交换律)

=[(-12)+(-5)]+[(+2)+(+13)+(+4)](加法的结合律) =(-17)+19 =2

答:5次波动后该市的黄金价格较第一次变动前上升了2元. 2.代数和

①式中仅含有加法运算,这样的几个正数与负数的和叫代数和,通常可以省去加号及个各括号,写出:-12+2-5+13+4.

按性质符号(结果)可读成“负12、正2、负5、正13、正4的和”;按运算符号读成“负12减8减6加5”.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加减混合运算

例1:把

1241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 23523解析:应先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再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解:

12411?(?)?(?)?(?)?(?) 2352312411?(?)?(?)?(?)?(?)=23523

12411???? 235231241112411读作:、负、、、负的和或读作:减加加减

2352323523=

例2:计算:-24+3.2―16―3.5+0.3;

解: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原式=―24―16+3.2+0.3―3.5 =―40+3.5―3.5 =―40+0

=―40

变式练习: 1.计算:(+9)-(+10)+(-2)-(-8)+3 2.计算:(1)-12+11-8+39;(2)+45-9-91+5;

(3)-5-5-3-3;(4)-6-8-2+3.54-4.72+16.46-5.28;

类型二 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

例3:一批大米,标准质量为每袋25kg,质检部门抽取10袋样品进行检测,把超过标准质量的千克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用负数表示,结果如下:

袋号 与标准质量差 1 2 3 -1.5 4 5 6 7 -1 8 +0.5 9 0 10 +0.5 +1 -0.5 +0.75 -0.25 +1.5 这10袋大米质量总记是多少千克?

分析: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将10袋的实际质量相加;第2种将10袋不足或超过的部分相加,然后加上10325.

解:1+(-0.5)+(-1.5)+0.75+(-0.25)+1.5+(-1)+0.5+0+0.5 =[1+(-1)]+[(-0.5)+0.5]+[(-1.5)+1.5]+[0.75+(-0.25)]+0.5 =1

10325+1=251(kg)

答:这10袋大米质量总记是251千克. 变式练习:

出租车司机小李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东西走向的长安街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千米)如下: +15,-2,+5,-13, +10,-7,-8,+12,+4,-5,+6

(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小李距下午出车时的出发点多远? (2)若汽车耗油量为a升/千米,这天下午小李共耗油多少升?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相加可得到整数的可先相加;分母相同或易与通分的分数可先

相加;互为相反数的可先相加;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五.作业

课本第25页习题1.4

1.5 有理数的乘除法 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归纳、猜测等能力; 2.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先相加数乘法运算; 3.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

4.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积的符号法则.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1

(1)商店降价销售某种产品,若每件降5元,售出60件,问与降价前比,销售额减少了多少? (2) 商店降价销售某种产品,若每件提价-5元,售出60件,与提价前比,销售额增加了多少? (3)商店降价销售某种产品,若每件提价a元,售出60件,问与提价前比,销售额增加了多少? 问题2

(1)登山队攀登一座高峰,每登高1km,气温下降6℃,登高3km后,气温下降多少? (2)登山队攀登一座高峰,每登高1km,气温上升-6℃,登高3km后,气温上升多少?

(3)登山队攀登一座高峰,每登高1km,气温上升-6℃,登高-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问题3

(1)233=__;(2)-233=__;(3)23(-3)=___;(4)(-2)3(-3)=____; (5)330=_____;(6)-330=_____.

思考:比较-233=-6,233=6,你对一个负数乘一个正数有什么发现? 归纳: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比较(-2)3(-3)=6,233=6,你对两个负数相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530,-530,03(-2)的结果是多少? 法则归纳

新知一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______,异号得_______,并把________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______. 强调:“同号得正”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在有理数相乘,另一种是两个负有理数相乘(负负

得正),并与小学学习的乘法比较,关键是乘法的符号法则. 二.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问题:由法则,如何计算(-5)3(-3)的结果? (1)师生共同完成:

依据 方法步骤 (-5)3(-3)????同号两数相乘???看条件 (-5)3(-3)=+( )同号得正?????决定符号 533=15???????把绝对值相乘???计算绝对值 ∴(-5)3(-3)=+15

(2)分组类似(1)讨论,归纳:(-7)34 (3)师生共同完成:

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里数的乘法在法则和方法步骤方面分别有什么联系? ①符号决定以后,有理数的乘法就转化成了小学里数的乘法; ②由①可见,小学里数的乘法是有理数乘法的基础.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计算:(1)(-3)39, (2)(-

11)3(-2), (3)3(+2) 22第一,引导学生强化法则、步骤;第二,教给正确的书写格式。 板演并相互纠错

练习

1、 确定下列两数的符号:

(1)53(-3) (2)(-4)36

(3)(-7)3(-9) (4)0.530.7 (5)?7??3

2、 计算

(1)63(-9) (2)(-6)3(-9) (3)(-6)39

(4)(-6)30 (5)03(-9) (6)(?)?(?),(7)(?4)?(?) 新知二 倒数 回顾:

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2的倒数是多少?7.29的倒数呢?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2的相反数是多少?

2552122923的倒数呢?(2).满723呢? 7探索:

在有理数范围内,我们仍然规定: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0.2的倒数是多少?-7.29的倒数呢? -

23的倒数呢? 7指出: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由学生找出练习2中哪些题里的两个因数互为倒数,为什么?

分组讨论:1.两个互为倒数的数的符号有什么特征?2.绝对值有什么关系?3.如何找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练习:

1. -1的倒数是1还是-1?为什么? 2. ?9的倒数是______;0的倒数________. 43. _____________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_______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若a+b=0,则a、b互为_____数,若ab=1,则 a、b互为_____数. 4.计算:(1)(-6)34=______=____; (2) -

29?(?)=_________=_____. 345.在数-5,1,-3,5,-2中任取3个相乘,哪3个数相乘的积最大? 哪3个数相乘的积最小? 新知三 有理数与1或者-1相乘 口答:13(-5);(-1)3(-5);13a;(-1)3a.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的相反数.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与有理数加法运算狠相似,要注意:一、先确定积的符号 二、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五.作业 1.计算:(-16)315;(-9)3(-14);0.723(-1.25). 2.(1)若a = 3,a与2a哪个大?若 a= 0 呢? 又若 a=-3呢? (2)a与2a哪个大?

(3)判断:9a一定大于2a; (4)判断:9a一定不小于2a. (5)判断:9a有可能小于2a.

3.\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这句话错在哪里?

4.若a>b,则ac>bc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5.若mn=0,那么一定有( )

(A)m=n=0.(B)m=0,n≠0.(C)m≠0,n=0.(D)m、n中至少有一个为0. 拓展训练

|a|=6,|b|=3,求ab的值.

点拨:分别求出a,b的值,再求ab,不要漏掉各种情况. 解:|a|=6,所以a=6或-6, |b|=3,所以b=3或-3.

①若a=6,b=3,则ab=633=18

②若a=6,b=-3,则ab=63(-3)=-18 ③若a=-6,b=3,则ab=(-6)33=-18 ④若a=-6,b=-3,则ab=-63(-3)=18 所以ab=18或-18两种结果.

第二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

2.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3.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教学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 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复习 引入课题 1、计算:?1???6????2?1??5?? ?2?1???1?

3?5??6?你能说出各题的解答根据吗?叙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几个不等于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二.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新知一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探索1

1.下列各式的积为什么是负的? (1)-233343536;

(2)23(-3)343(-5)363738393(-10). 2.下列各式的积为什么是正的? (1)(-2)3(-3)34353637;

(2)-23334353(-6)37383(-9)3(-10).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与两个有理数相乘一样,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 3.计算(1)(-4)3730 ?2???10??

1?1??0.1???6????? 3?2?

归纳:几个不等于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新知二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练习:简便计算,并回答根据什么?

1.(1)12530.0538340(小学数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557??1?3?????36(小学数学的分配律)

9612??22.上题变为(1)(-0.125)3(-0.05)383(-40) (2)?557??1?3???????36?

9612??2能否简便计算?也就是小学数学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能否使用?

探索新知

计算下列各题: (1)(-5)32;(2)23(-5);(3)[23(-3)]3(-4);(4)23[(-3)3(-4)] (5)??3???2???11?(6)??3??2???3?? ?;

33?在进行加、减、乘的混合运算时,应注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数,没有括号时,

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比较的结果.:(1)与(2);(3)与(4);(5)与(6)的计算结果一样. 计算结果一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算式相等.即:(1)(-5)32=23(-5); (2)[23(-3)]3(-4)=23[(-3)3(-4)]; (3)??3???2???11??=??3??2???3??

33?由(1),我们可以得到乘法交换律;由(2),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由(3),可以得到分配律.

师: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成立吗?大家每人写一些不同的数据来试一试.(学生活动)

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

我们探讨的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我们首先要知道乘法运算律有哪几条?能用文字叙述吗?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吗? 如果a、b、c分别表示任一有理数,那么: 乘法的交换律:a3b=b3a.

乘法的结合律:(a3b)3c=a3(b3c) 分配律:a3(b+c)=a3b+a3c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新知应用 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运算中的应用

例题:简便计算(1)(-0.125)3(-0.05)383(-40)

557??1??3???????36?9612?(2) ?2

师生共析(1)题先确定符号,再算绝对值;先用乘法的交换律,然后用结合律进行计算.

(2)题用分配律.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解:(1)(-0.125)3(-0.05)383(-40) =-0.12530.0538340

=-0.1253830.0538340 (乘法的交换律) =-(0.12538)3(0.05340 ) (乘法的结合律) =-132=-2

557??1?3???????36??9612?(2) ?2

1557???36??3???36?????36?????36?????36?9612=2 (分配律)

=-18+108+20-30+21

=149-48=101 变式计算

(1)

??12????37??56

?2?6???10??0.1?13

124??3??30???????235? ?4?4.99???12?

分析:(1)(2)用乘法的交换、结合律;(3)(4)用分配律,4.99写成5-0.01 学生板书完成,并说明根据什么?略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 乘法的运算律有:乘法交换律:a3b=b3a;乘法结合律:(a3b)3c=a3(b3c); 分配律:a3(b+c)=a3b+a3c.

在有理数的运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 五.作业 略

第三课时 有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经历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过程,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理解零不能做除数. 4.理解除法转化为乘法,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5.会运用除法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商,会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并及时点拨,

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探究解决问题一:已知3x=15,则x= ;-3x=15,则x= . 探究解决问题二:43 =-20;-83 =40.你是如何计算的? 探究解决问题三:根据乘除互逆运算关系,你能求下列两数的商吗?

乘法 除法 2×3=6 6÷2= 6÷3= -2×3=-6 -6÷2= -6÷3= -2×(-3)=-6 -6÷(-2)= -6÷(-3)= 你能发现有理数除法又是如何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讲授新课

新知一 有理数除法法则一

交流: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与被除数、除数符号有何关系? 2. 商的绝对值与被除数、除数符号有何关系? 3.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商为多少? 有理数除法法则一:

1.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 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仍得零,零不能做除数。

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用1除以这个数) 4和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

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例如10÷0.5=1032;0÷5=03

2的31,你能总结出一句5话吗?(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5÷0=?,0÷0=?呢?(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0是没有倒数的。

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

4,2.5,-9,-37,-1,a, a-1, 3a, abc, -xy(各字母式不为0) 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教法说明】有理数的除法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有理数的除法. 新知二 倒数

2×( )=1; 0.5×( )=1; 33 0×( )=1; -4×( )=1; ? ×( )=1.

5 口答: 4×( )=1;

【教法说明】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

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 )=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即

的倒数是

165,?与?互为倒数,4561(a≠0).

练习: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22; 3;7;5; -5;1;-1,a, a-1, 3a, abc, -xy(各字母式不为0)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个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新知三: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 计算:8÷(-4).

1)=? (-2) 41 ∴8÷(-4)=8×(?).

4 计算:8×(? 再尝试:-16÷(-2)=? -16×(?1)=? 2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有理数的除法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有理数除法法则二: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用式子表示为: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计算(-8)÷(-4); (-3.2)÷0.08; (?

21)÷;

36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计算: (1)(-18)÷6; (2)(-63)÷(-7); (3)(-36)÷6; (4)1÷(-9); (5)0÷(-8); (6)16÷(-3). 2.计算:

)÷(

); (2)(-6.5)÷0.13;

(1)(

(3)()÷(); (4)÷(-1).

学生活动:1题让学生抢答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2.如何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1)确定商的符号;

(2)把除数转化为它的倒数; (3)利用乘法计算结果. 五.作业:书本33页练习题

第四课时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在计算前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计算中按步骤审慎进行,最后要验算

的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及符号的确定.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

1.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减法法则是什么?它们的结果各叫什么?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除法法则是什么?它们的结果各叫什么 ? 4.有理数的运算律有哪些?用式子如何表示?

5.在小学我们学过四则运算,那么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试一试: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50?2???; 2.6??3?2?; 3.6?3?2

?1??5?4.17?8???2??4???3?; 5.?1??0.5?2?3?2?1??1; 3?96.1?0.2???3?4?(??18??5.3)? 5?运算顺序规定如下(由学生归纳):

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计算:(1)(?)?(?5)?(?2);(2)(-6)÷(-4)÷(-例2 计算??525) 6?11?11??1? 32??410

14解:原式?(?)??10

65 =?4 3让学生分析计算顺序,然后教师板演计算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注意:

①小括号先算;

②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一般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把除法转化为乘法; ③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这一点十分重要. 教师在例2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并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对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进行纠正和规范.

例3 (1)0.75?1425?(?)??(?) 5554 (2)?3???5?(1?0.2?)?(?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题目中计算有错误的改正过来.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

讲评.

变式练习:1.计算:(1)??6????5??80; (2) 1???53??11?; 34(3)2???3??4???3??15 (4)?12?2?1??1???; 3?3?9(5)

?12?4??3?10???4;

2?2??0.25??????1.

5?3?(6)

2.做游戏:24点游戏是利用扑克牌中的52张(去掉大王、小王),任意抽取4张,利用混

合运算,可以是加、减、乘、除法,也可以是乘方(底数、指数均是这4个数之中的),只要结果得到24即可.(每个数都要用且只能用一次) 如:四张牌3,4, 6,10,将它们凑成24.

第一种:3?(10?4)?6

第二种:4?6?3?10 ?

聪明的你,也来试试吧!看谁写得多! 四.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教师进一步总结、补充.

1.本节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其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及运算顺序.

2.本节还通过玩游戏,进一步加深理解了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积累了运算技巧,提高了运算速度.

3.几种运算法则要点:同号加,异号减;一定符号,二相乘;除法减法要转化. 4. 在计算时,要注意选→定→算→查→改

五.作业:课本36页习题1.5的第5题、第6题. 补充计算:

1.观察下列两组等式:①

11111111?1?,??,??,? 1?222?3233?43411111111111??(1?),??(?),??(?),? ②

1?4344?73477?1037101111???试计算:(1). 1?22?33?44?51111?????(2) 1?66?1111?1651?562. 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任取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四个,将这个四个

数(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 4.例如:对1,2,3,4,可作运算:(1 + 2+3) ×4= 24.(注意上述运算与4 ×(2+3+1)应视作相同方法的运算人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 另有四个数3,-5,7,-13,可通过运算式 (4)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结果等于24.

1.6 有理数的乘方

第一课时 有理数的乘方(一)

教学目标:1.在现实背景下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3.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1.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nn

2.(-a)与-a的区别; 3.乘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问题情景一: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问题情境二:请哪一位吃过兰州拉面的同学说一说拉面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如下图(多媒体展示)

教者设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解决.

1.让 学 生 观 察“拉 面”图.

2.猜 一 猜 共 有 多 少 根.

3.让 学 生 用 带 来 的 线 做 “ 拉 面 ”的活 动.

4.学 生 通 过 实 际 操 作 ,搞 清 楚 3 次相 当 于 几 个2相 乘,假 如 是6次、20次呢?分别是几个2相 乘?小组讨论拉次n次,相当于几个2相乘,并全班交流. 5.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20

引导20个2连加可写成什么?2032 20个2相乘可写成什么?2

2

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2a,记作a,读作a的平方(或的a二次方);a2a2a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2a2a2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a2a2a2a2a呢? a2a2a??a ( 共有n个a, n是正整数)呢?

在小学对于字母a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a还可以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二.分析探索 问题解决 新知一.乘方的定义: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n

一般地,在a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以后我们还要学习a取非有理数,n取非正整数的情况.

n指数 幂

a底数 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以读作a的n次幂.

(3).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a就是a表示n个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巩固练习1. (1)在5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5读作____或读作____. (2)在(-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或读作____.

2

(3) 在-4中,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读作____或读作____. (4 ) a底数是____,指数是____。 2.你会计算下面的题目吗?不妨试一试 (1)2,??,??,2; (2)-2,??2

3

4

2

2

2

n?1?2?2?3?2??3?4

?1?2?2?34

?,???,(-2); ?2??3?(3)0,0,0,0

1

教师指出:2就是2,指数1通常不写。然后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议一议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从底数的正负性和指数的奇偶性分析) 新知二.乘方的符号 (1)横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4)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必须加括号,把它看成一个整体.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生讨论后,师归纳如下)

n

当a>0时,a>0(n是正整数);

当a<0,n为偶数(奇数)时,幂的结果为正数(负数);

n

当a=0时,a=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新知三.应用反思 拓展创新

你能再算一下以下各题吗?

235

(1)(-3),(-3),[-(-3)];

235

(2)-3,-3,-(-3);

22?2?. (3)??,3?3?学生做完后小组互相对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1)题和第(2)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

nnnn

生自己体会到,(-a)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a是a的相反数,这是(-a)

n

与-a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第(3)题的形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写分数的乘方时要加括号,不然就是另一种运算了。

2n2n

归纳:a=(-a)(n是正整数);

2a2n?1=-(-a)2n-1(n是正整数);

a≥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练一练(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n

5?5??5??5??5?(1)??,???,???,-???,?;

2?2??2??2??2?(2)(-1),332,-43(-4),-2÷(-2);

n

(3)(-1)-1

新知四.有理数的混合运算www. xkb1 .com 例:观察:下面算式里有哪几种运算? 3+50÷23(-

22001

2

2

2

3

3

222221)-1 5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叫做第三级运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注意如下运算顺序: 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然后算大括号里的。 练习:计算 1. 33

4

112

+(-2)3÷2

2273

2. 23(-3)-43(-3)+15

3.(?)?(?)2?(?)??(?)3??

53824953??11??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两个问题:1. 乘方是怎样一种特殊的运算? 2. 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三个关注:1. 关注生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关注用―一般——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3.括号的作用

4.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说一说这节课中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习题1.6第1、2题

第2课时 科学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

2.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3.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1.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2.富士山可能爆发, 这将造成至少25 000亿日元的损失; 3.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 4.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如何用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二.攻克新知

方法一:用更大的数量级单位表示:如将 300 000 000表示为3亿.

观察与探索:1.计算10,10,10,10,并讨论10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2.练习:

(1)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1000,10000000,10000000000 (2)指出下列各数中是几位数:10,10,10,1025211001351022

n思考:利用前面的知识,你能把一个比10大的数表示成整数位是一位数的乘以10的形式

吗?试试看.

100=13________;3000=33________;25000=2.53________. 方法二: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定义: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科学记数法也就是把一个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的值等于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用科学记数法记出下列各数:

(1)1 000 000;(2)57 000 000;(3)123 000 000 000 解:(1)1 000 000=13106. (2)57 000 000=5.73107

(3)123 000 000 000=1.2331011.

注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首先要确定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一个数的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有6位整数,指数就是5.

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大的数,同样也有非常小的数。本节课强调的是大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实际上非常小的数也同样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本章引言中有1纳米=

nn10?9米,意思是1米是1纳米的10亿倍,也就是说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一.

变式练习:

1.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3”) (1)3.53103 ( ); (2)0.53106 ( ); (3)30.33108 ( ); (4)103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51000000000= ; 3705000= ; 572.5= ; 100000= .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是什么?

(1)9.18?10 (2)?5?10 (3)3.76?10

(4)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整数位是 位.

4.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读、写都有困难的较大的数,我们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任何一

na?10个大于10的数都可记成的形式,其中1≤a<10,n为自然数.

n357

2.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是:n=数位-1,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将一个较大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也可以把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写出来. 五.作业

课本 第42页习题1.6第3—7题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2.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3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3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 ;

3.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1.7 近似数 第一课时 近似数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操作初步掌握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误差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近似数;

3.能够按照要求对一个数进行四舍五入,精确到某一数位. 教学重点:掌握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误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按照要求对一个数进行四舍五入,精确到某一数位.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问题1 在实际生活中常碰到不可能取准确的数的时候,如1块月饼,平均地分给3个孩子,

如何分?

问题2 在生活中,你常听到某人的身高为1.7115米吗?

问题3 在圆面积计算中,圆周率?常用怎样的数来代替计算?

在生活中,有的数据无法取到精确数据或没有必要取到精确数据,因此取近似数.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操作:(1).数一数今天班级上的同学数; (2).查一查你的数学课本的页数;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度; (4).称一称你书包的质量.

交流:在上面操作中取到的数据,那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1)、(2)中的数据是由计数得来的,是准确值;(3)、(4)中的数据是测量得来的,结果有差别,是近似的. 1.准确值和近似数

准确数: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的数. 近似数:与实际数值很接近的数. 2.误差:

探究解决操作(3),量一量课本的宽度,图(1)是用只有厘米的刻度的尺去测量,得到的宽度约18.7cm,图(2)是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去量,得到的宽度约18.73cm.

这里得到的18.7cm,18.73cm是课本宽度的近似值,近似值与它的准确值的差,叫误差. 误差=近似值-准确值.误差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误差的绝对值越小,近似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3.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是不是只有测量才会得到近似数?其它什么情况下还可以得到近似数?

在计数、计算等许多条件下,有时很难取得准确数,有时因不必要使用准确数,于是就使用近似数.例如在涉及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常取?≈3.14.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值,哪些是近似数? (1) 某同学的身高1.58米;

(2) 中国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3) 北京市大约有1300万人口; (4) 那座山高出海平面3875米.

解:31是准确数,1.58,1300,3875是近似数. 例2 求近似数

(1)2.953保留一位小数; (2)2.953保留整数;

(3)0.003569精确到0.001.

分析:按要求,找到应精确的那一位,再根据下一位的大小决定是舍是入. 解:(1)2.953≈3.0; (2)2.953≈3;

(3)0.003569≈0.0036. 例3 按要求求近似数.

(1)364700(精确到万位); (2)364700(精确到十万位).

分析:当数据较大时,先应科学计数法表示,再按要求四舍五入. 解:(1)364700≈3.6?10(或36万) (2)364700≈4?10(或40万)

变式练习:课本第47页练习1、练习2.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要分清所碰到的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五.作业:

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中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

0.34482(精确到百分位); 1.5046(精确到0.01); 0.0697(精确到千分位); 30542(精确到百位); 603400(精确到千位); 0.6328(精确到0.001); 7.9122(精确到个位); 47155(精确到百位); 130.06(精确到十分位); 460215(精确到千位); 2.746(精确的十分位); 3.40?10(精确到万位).

1.7 近似数 第二课时 有效数字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写出一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能够按照要求对一个数据保留一定的有效数字.

2.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据的有效数字个数,能够按照要求对一个数

555

据保留一定的有效数字.

教学难点:能够按照要求对一个数据保留一定的有效数字.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 问题一:

中国是世界面积第3大国;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中国共划分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约12.9533亿,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 你能找出这篇报道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吗? 问题二:用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取近似数

(1)29.5644(精确到0.001); (2)415926(精确到千位);

(3)8.2315(精确到十分位); (4)5.21?10(精确到万位). 知识回顾

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 二.学习新知

精确度: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对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从那个数字起,到那个数字止)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例1 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由几个有效数字. (1)0.0333; (2)0.03330; (3)21.60; (4)21.6; (5)240万; (6)6.5?10 解: (1) 0.0333精确到万分位(即精确到0.0001),有3个有效数字:3,3,3. (2) 0.03330精确到十万分位(即精确到0.00001),有4个有效数字:3,3,3,3. (3)21.60精确到百分位(即精确到0.01),有4个有效数字:2,1,6,0. (4) 21.6精确到十分位(即精确到0.1),有3个有效数字:2,1,6.

(5)2.40万精确到百位,有3个有效数字:2,4,0. (6)6.5?10 精确到千位,有2个有效数字:6,5.

注意: (1)0.0333与(2)0.03330是不同的近似数,精确度也不同.

(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a?10,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的有效数字.

n446

例2 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 295 330 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3)精确到亿位;(4)精确到十亿位.

(例2中对于较大数据,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若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近似数据,则(2)和(3)的结果均可表示为1 300 000 000,除非用文字加以注释,否则难以区分,因此,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对于某些数据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例3 某校初一年级共有112名同学,想租用45座的客车外出秋游,问应该租用多少辆客车? 解:11245=2.488…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而要用进一法来估计应该租用客车的辆数,即应租3辆(实际问题实际解决)

注意: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近似数并不是按“四舍五入”法得到的.例3这里就不能用四舍五入法,二要用“进一法”(或叫收尾法)来估计应该租用客车的数量,即应租3辆. 变式练习:

注意事项:(1)要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数据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计算过程提倡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运算;(3)对于能力达不到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不做过 高要求.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1.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有2种表示方法: (1)精确到哪一位;(2)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2.取近似数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但是,有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3.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只需看这个数的最末一位在原数的哪一位;有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a?10,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的有效数字. 五.作业:

第一章 《有理数》总复习 一、内容分析

小结与复习分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正数与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以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方法与运算律,从而给出全章内容的大致轮廓,第二部分针对这一章新出现的内容、方法等提出了5个问题;通过这5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主动进行新的知识的建构。 二、课时安排:

小节与复习的要求是要把这一章内容系统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学习内容。本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有理数的概念与有理数的运算, 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三部分。因此,本章总复习的三课时这样安排(测验课除外): 第一课时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 第二课时复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课时 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第一课时

n

本节课将复习有理数的意义及其有关概念。其内容包括正负数、有理数、数轴、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相反数与绝对值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数轴来认识、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借助数轴,把这些概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用以描述有理数特征的系统。另外,在运用有理数概念的同时,还应注意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五个重要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 2.使学生提高辨别概念能力,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3.能正确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

对有理数的五个概念: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

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 知识梳理: 1.正数与负数:(给出4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1)温度为-4℃是什么意思?(2)如果向正北规定为正,那么走-70米是什么意思?(3)21世纪的第一年,日本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这里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7.3%\是什么意思?(4)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吗? 2.有理数的分类:(通过2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1)请说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非负数?(课本P62第一题) 3.5 , -3.5, 0, | -2|, -2, - , - , 0.5;

(2)请将上面的各数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两类,并说明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若要分成三类,又该怎样分?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说出8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4.数轴:

(1)请你画一条数轴;并说一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2)在你所画的数轴上表示出上面的8个数。 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请你将上面的8个数用\>\连接起来,并说明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说一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1)an(其中n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a、n满足什么条件时,an的值大于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通过2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 (1)将数1344500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2)请你说出1.6与1.60这两个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二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把不正确的说法改正过来: (1)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则这个数是5 。 (2)若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的本身,则这个数是1。 (3)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4,则这个数是2 。

(4)若一个的立方等于它的本身,则这个数是0或1 。 (5)(- 2 ) 2 与 -22 互为相反数。

(6)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才等于它的相反数。 (7)所有的有理数都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b,则|a|>|b| B.若a>b,则a?b

C. 若a>b则|a|>b| D. 若a>|b|,则a>b

(2)一个数的偶次幂与它的奇次幂互为相反数,这个数是( )

A.1 B.-1 C.0 D.-1或0 (3)如果a、b互为相反数,x、y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1,那么代数式 的值是 ( )

A.0 B.1 C.-1 D.2 3.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数。 (1)最小的正整数;(2)最大的负整数;(3)大于-3且小于2的所有整数; (4)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5)绝对值小于5的所有整数; (6)在数轴上,与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2的所有数。 4.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5/6和-7/8;

(2)-(-0.01)和- 10。 (3)-π和-3.14;

5、观察下面的每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 (1)-23,-18,-13, , ; (2)

222345,?,,?, , ; 8163264(3)-2,-4,0,-2,2, , 。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理数的两种分类经常用到,应注意它们的区别;

(2)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可直观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相反数指的是两个仅符号不同的数,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

等,它们的和为0;而倒数指的是两个乘积为1的数;

(4)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四 布置作业:课本第52页A组题1、2、3、4、5、6;B组题1、2、3、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掌握科学计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t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