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

更新时间:2024-01-16 00: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调查——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摘要:此次调查是从农村地区居民和乡镇企业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调查分析入手,着重了解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分析现阶段安徽省巢湖市农村支付结算环境需重点改善的环节,并结合实际提出较为可行性建议,为开展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以及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支持“三农”建设。

关键词:农村,支付结算,调查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毗邻长江,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辖无为、庐江、和县、含山四县及居巢区。2009年末,总人口45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84.3万人,占总人口 62.0%;城镇化率仅为38.0%,素有江北“鱼米之乡”之称。

为全面了解巢湖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提升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让金融更好的服务于“三农”,笔者对巢湖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全辖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调查,调查履盖面为100%,调查内容涉及机构分布情况、人员构成情况、支付结算业务开展情况、账户设立、银行卡发放及受理环境等基本情况;二是随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个人”和“企业”两类,通过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及邮储银行设在农村的网点,向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个人调查覆盖面约1%,企业约为3%。

一、巢湖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现状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接入支付系统情况。截止2010年4月末,巢湖市全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共279个,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的55%,接人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有49个网点,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17.6%。其中,农村信用联社170个农村地区网点,虽然都有已申请支付系统行号,但为了归避风险,没有授权其接入支付系统,均通过其内部清算中心办理跨行转汇业务。

2.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情况。全辖金融机构网点从事支付结算业务的人员共1674人,其中农村金融网点从事支付结算业务的人员共640人。从知识结构情况来看:城市网点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农村网点比例为59.5%,比城市网点高22.5个百分点;城市网点专科文化程度的占51.4%,农村网点占37.1%,比城市网点低14.3个百分点;城市网点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11.6%,而农村网点仅为3.4%,比城市网点低8.2个百分点。

3.企业财务人员和农村居民对支付系统及结算工具的认知度。通过调查,企业财务人员对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不了解的占93%,对支票影像系统不了解的占97%,对支票业务不了解的占28%,对汇票业务不了解的占36%,对银行本票业务不了解的占46%,对汇兑业务不了解的占18%,对信用卡不了解的占到32%;农村居民对支票、汇票、本票、汇兑、信用卡业务不了解的分别占到74%、83%、89%、72%、85%。相对较为新颖的网上银行结算方式,企业财务人员和农村居民分别有31%、16%的人表示有所了解山。

4.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整体结构。调查显示,2009年全辖办理各类支付结算业务28099251笔,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开办的结算业务共计13594768笔,占整个结算业务的48.3%。从农村地区结算业务的种类看:现金存取13127629笔(含银行卡存取现金),占96.57%;各类票据结算136308笔,占1%;银行卡业务299421笔,占2.2%;汇兑业务等31410笔,占0.23%(见表1)。

二、巢湖市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展缓慢,现金存取是金融机构网点的主要业务,其业务单一,业务技能要求不高。因此,金融机构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不愿意过多招收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有些网点为了业务能正常运转,甚至聘用一些临时人员,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缺乏金融服务的业务技能。二是高学历人才因受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空间的限制,大多数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三是部分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支付结算人员是通过职工子女顶职等方式招聘,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网点中从事一线支付结算业务的员工大都存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现象。随着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将成为中国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低将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2.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系统建设方面,全辖农村金融网点共279个,而接人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仅有49个,在资金汇划速度上落后于城市。在支付结算基础资源和设施方面,全辖农村地区共有银行卡特约商户9户,占全市总量的2%;ATM机设置仅有3台,仅占全市总量的2.8%;POS机24台,占全市总量的3.2%。另外,调查显示,有不少农村居民虽持有银行卡(包括农民工卡),却不使用或极少使用,除收费原因外,45%的人认为没有可供银行卡使用的金融设施,进一步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

3.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不到位。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低、金融设施落后,公众或企业对支付结算业务的认识少、需求也不足,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宣传也未引起重视;二是农村金融网点的支付结算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对新业务、支付结算体系等相关知识自身也掌握不够,所以没有能力开展柜面宣传;三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仍以现金收付为主,对金融网点柜台摆放的相关支付结算宣传品,大多数人抱着可看可不看的心态。

三、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的对策

1.积极推广新型支付结算服务品种,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一是充分利用小额支付系统平台功能,推行跨行资金转账、代收代付和通存通兑业务,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银行

卡业务,推进电子支付服务的应用,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大银行自助设备的投放。充分利用农业银行“漫游汇款”业务功能,提高业务办理覆盖面,为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办理存取款提供更大方便。二是大力推广票据业务,积极引导银行机构,提高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的使用频率,鼓励农村信用社签发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的数量,扩大汇票的使用量,积极为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申请开办商业汇票提供帮助,扩大涉农金融机构办理承兑或贴现票据的范围,积极推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引导邮政储蓄银行农村网点进一步增强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效率。

2.积极推进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充分运用“窗口指导”的作用,积极向各金融机构宣传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战略规划,分析未来农村金融建设在整个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牵引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一是注重扩展和延伸支付结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以建立先进高效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支付结算网络向乡村延伸的步伐,鼓励农村信用社网点加人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提高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效率;二是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完善自身资金清算系统建设,拓展系统业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方便、快捷、高效的电子支付功能,提高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3.加强对农村金融网点支付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一是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一次、两次培训不可能解决所有系统性的问题,也不可能迅速提高业务人员水平,支付清算系统在不断升级更新,业务人员也在不断变动,这就要求通过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不定期对支付系统参与者进行培训,使培训工作达到真正的效果。二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培训工作除系统管理方面的内容外,可以结合当前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再配合实际操作加强对业务人员培训。如目前支票影像系统业务量低、退票率高现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查找原因后,可以有针对性开展支票影像系统专项培训工作,从操作层面上讲解如何降低退票率,提高培训时效性和针对性。

4.改进面向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知度。一是宣传内容平民化。原来宣传材料中的专业术语对普通民众而言普遍觉得难以理解,更何况农村居民普遍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更不容易懂得宣传材料上的内容。应将宣传材料的内容直白化、口语化,便于让农村地区居民更快的接受和理解。二是宣传方式多样化。在坚持以农村金融网点为开展宣传主体的同时,开辟一些农村居民更喜欢的宣传方式。如可以与农村反假工作站的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在农村地区,人民币防伪宣传最受欢迎,农村居民也最为信任和尊重,如能很好地将支付结算宣传与反假人民币的宣传结合起来,既能很快的为普通民众接受,而且通过对使用现金和使用其他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风险对比,更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巢湖市中心支行 朱学彬 陆国庆 李广 来源:《海南金融》2010年第9期

责任编辑:李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t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