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耿菲菲

更新时间:2024-01-16 0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务会计与审计自考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耿菲菲 准考证号: 030113100389 指导教师: 张韶华

2014年 10 月 21 日

题 目: 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

1

摘 要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它是金融工具创新的产物, 满足了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迫切需求, 并已成为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衍生金融工具适应了这种需求背景并迅速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既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也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应对其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特征 风险分析 风险研究

I

目 次

1 引言(或绪论)????????????????????????????? 1 2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述 ???????????????????????????1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1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1 3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 1 3.1 衍生金融工具的在我国的产生??????????????????????1 3.2 衍生金融工具的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1 3.3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研究与国际接轨????????????????????2 4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问题上存在的弊端????????????????? 2 4.1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方面存在的问题?????????????????2

4.1.1 衍生金融工具与其他项目在确认原则的冲突????????????? 2 4.1.2 衍生金融工具归类单一?????????????????????? 2 4.1.3 没有一个专门的详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2 4.2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2

4.2.1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法带来的弊端????????????????? 3 4.2.2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带来的弊端????????????????? 3 4.3.1 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披露的缺陷??????????????????? 3 4.3.2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大,信息披露时效性短????????????3 4.3.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主观性??????????????3 5 对衍生金融工具未来发展的建议?????????????????????? 3

5.1 培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才,降低营运风险??????????????3 5.2 加强国内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4 5.3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4 5.4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4 结论??????????????????????????????????? 5

II

致谢????????????????????????????????????6

参考文献???????????????????????????????????7

III

1 引言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它是金融工具创新的产物, 满足了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迫切需求, 并已成为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衍生金融工具适应了这种需求背景并迅速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既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也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应对其会计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2衍生金融工具的概述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财政部(2006)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指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本准则涉及的、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会其他合同: (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 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 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 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3)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与基本的金融工具不同, 它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通常具有如下几大特点:(1)盈利性强(2)投机性强(3)时间和金额不确定(4)资金的流动性高(5)属于表外业务(6)会计核算难度较大(孟庆贺,2011)。

3 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

3.1 衍生金融工具的在我国的产生

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研究始于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内容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先进理论成果及衍生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刘峰,2006),《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陆德明,2006)等等,此类文献开始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以及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影响。 3.2 衍生金融工具的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1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得到了会计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彭家树,2006)中,通过对资产、负债等基础概念的深刻剖析,讨论了衍生金融工具在计量中应采用何种计量属性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应优先考虑相关性,应运用公允价值来反映。 3.3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研究与国际接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为了更快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2006年到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填补了我国在金融衍生工具许多会计规范的空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将产生深远影响。

4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问题上存在的弊端

4.1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确认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衍生金融工具与其他项目在确认原则的冲突

依据权益发生制原则无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更无法准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的损益及潜在的危险。衍生金融工具在签订时仅仅是一份有待于执行的合约,很难确定未来交易是否发生,再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标的物价格变化比较频繁,而标的物价格变化直接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交易金额,未来期间资源和经济利益的流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涂勇军,2011)。

4.1.2 衍生金融工具归类单一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资产中的归类过于的单一,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了表内披露项目,可是企业持有的投资可能存在着在类型上相同,而持有目的却不同的情况(寇磊,2009)。

4.1.3 没有一个专门的详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现行的会计准则没有将衍生金融工具和基础金融工具进行区分,而衍生金融工具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并且不断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相关会计业务更加复杂化, 会计准则的修订速度难以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变化, 因此在会计确认时存在许多问题(王继红,2011)。

4.2 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2

4.2.1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法带来的弊端

刘菁、葛海萍(2009)通过分析提出以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取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确认和计量的必然选择。但如果其他资产、负债项目按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又会导致报表项目的不可加性,影响对报表的理解。

4.2.2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带来的弊端

张明霞(2010)指出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 而且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 这使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规范十分困难,各企业对相同的衍生金融工具按照不同的数额计量,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4.3 衍生金融工具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4.3.1 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披露的缺陷

新的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披露解决了之前其游离于报表之外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在按流动性分类和排列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归类的问题(张小驰,2009)。

4.3.2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大,信息披露时效性短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非常大,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价格变动,就会出现巨额的“浮动盈亏”,及时披露了会计期末市场价格信息,然而等到报表最后被公布出来时,这个市场价格信息早已过时,如果仅仅作为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而不准确定量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于企业资产、损益的影响,对投资者和决策者而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至少是不完整的(高海燕,2009)。

4.3.3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另外,各投资银行根据假设设计的模型,其运算结果明显低估了市场风险(赵为民,2011)。

5 对衍生金融工具未来发展的建议

5.1 培养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人才,降低营运风险

包力庆(2011)强调我国能够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人才非常缺乏,我们要参与国际金融是市场的竞争,就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国内国际交易标准和惯例,懂得

3

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规则和制度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培训教材和主要课程,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立相关的可操作的实践性课程,积累实战交易经验。同时也不能忽略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5.2 加强国内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朱则庆(2011)主张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商业银行逐步建立、健全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相配套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组织结构,从体制上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以有效防范、控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抓紧资本市场建设,使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利率、汇率可以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变动,确保衍生金融工具精确定价和计量。

5.3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李勇(2011)指出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FASB的公报,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统一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来指导、规范各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管也不能松懈。但在监管实施中,政府监管要适度,应仅限于宏观基础全局性的工作。

5.4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5.4.1 车立秋(2010)强调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描述方式,应当采取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的多种方式, 比如列表、数字列示等等。总之一个原则, 就是既让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者经济可行又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5.4.2 张灿(2011)指出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披露辅助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增加一张“金融衍生工具明细表”,能够集中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从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风险状况做出评价。 5.4.3 周松、梅丹(2011)呼吁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必须将相关交易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对交易潜在损失或收益进行确认量化。为增强套期保值确认问题的有效性,应合理指定套期工具,采用恰当方法,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4

结 论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分散风险、投机获利有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作为金融监管基础环节的会计监管表现的尤为突出,衍生工具的高杠杆、低投资成本的特性使会计对其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显得力不从心,在我国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其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监管体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的研究一定会更加深入和持久。

5

致谢

关于此篇论文的写作,我必须特别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是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不厌其烦的悉心指导,尤其是通过各种方式给我各种指导的同时更鼓励我们树立必胜的信心。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会计方面的知识,实践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6

参 考 文 献

[1] 车立秋.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再思考[N]. 哈尔滨: 哈 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03(3):49-50.

[2] 孟庆贺. 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 时代金融,2011,454 (8):90-133.

[3] 王继红.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J]. 现代会计,2006. 56-57.

[4] 张灿.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A]. 河北:河北金融,2011. 52-57.

[5] 朱则庆.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风险问题[J]. 中国外资,2011,239 (63):92-94.

[6] 张明霞. 衍生金融会计问题研究[N]. 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 116(1):89-93. [7] 张小驰.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探讨[N]. 企业导报, 2009. 92-93.

[8] 赵为民.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研究[J]. 审计与理财, 2011. 30-31.

[9] 高海燕.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 会计之友, 2009. 99-100.

[10] 李文娜,王斐. 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J]. 中国商界, 2010. 52-53.

7

参 考 文 献

[1] 车立秋.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再思考[N]. 哈尔滨: 哈 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03(3):49-50.

[2] 孟庆贺. 国际视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J]. 时代金融,2011,454 (8):90-133.

[3] 王继红.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J]. 现代会计,2006. 56-57.

[4] 张灿.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A]. 河北:河北金融,2011. 52-57.

[5] 朱则庆.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风险问题[J]. 中国外资,2011,239 (63):92-94.

[6] 张明霞. 衍生金融会计问题研究[N]. 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 116(1):89-93. [7] 张小驰.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探讨[N]. 企业导报, 2009. 92-93.

[8] 赵为民.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研究[J]. 审计与理财, 2011. 30-31.

[9] 高海燕. 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 会计之友, 2009. 99-100.

[10] 李文娜,王斐. 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J]. 中国商界, 2010. 52-53.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t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