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水工课程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20 0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峡大学 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 平山水利枢纽设计计算说明书

1 基本资料及设计数据 1.1 基本资料

1.1.1概况

平山水库位于G县城西南3公里处的平山河中游,该河系睦水的主要支流,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为556平方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31平方公里;沿河道有地势比较平坦的小平原,地势比较平坦的小平原,地势自南向东由高变低.最低高程为62.5m左右;河床比降3 ‰,河流发源于苏塘乡大源锭子,整个流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下游盛产稻麦,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木材,竹子等土特产.

由于平山河为山区性河流,雨后山洪常给农作物和村镇造成灾害,另外,当雨量分布不均时,又易造成干旱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对本地区作了多次勘测规划以开发这里的水利资源。

1.1.2枢纽任务

枢纽主要任务以灌溉发电为主,并结合防洪,航运,养鱼及供水等任务进行开发。 根据初步规划,本工程灌溉面积为20万亩(高程在102m以上),装机9000千瓦.防洪方面,由于水库调洪作用,使平山河下游不致洪水成灾,同时配合下游睦水水利枢纽,对睦水下游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在流域规划中规定本枢纽在通过设计洪水流量时,控制最大泄流流量不超过900 m3 /s. 在航运方面,上游库区能增加航运里程20公里,下游可利用发电尾水等航运条件,使平山河下游四季都能筏运,并拟建竹木最大过坝能力为25吨的筏道。

1.1.3地形,地质概况

地形情况:平山河流域多为丘陵山区,在平山枢纽上游均为大山区,河谷山势陡峭,河谷边坡一般为600 ~700 ,地势高差都在80~120m,河谷冲沟切割很深,山脉走向大约为东西方向,岩基出露很好,河床一般为100m左右,河道弯曲相当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沿河沙滩及坡积层发育,尤以坝址下游段的平山嘴下游一带及坝下陈家上游一带更为发育,其他地方则很少,在坝轴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其覆盖物较厚,岩基产状凌乱。

地质情况:靠上游有泥盆五通砂岩靠下游为二叠纪灰岩,几条坝轴线皆落在五通砂岩上面。地质构造特征有:在平山嘴以南,即石灰岩与砂岩分界处,发现一大断层,其走向近东西,倾向大致向北西,在第一坝轴线左肩的五通砂岩,特别破碎,在100多米范围内就有三,四出小

断层,产状凌乱,坝区右岸破碎达60米的钻孔岩芯获得率仅为20%,可见岩石裂隙十分发育。

岩石的渗水率都很小,右岸一般为0.001~0.01,个别达到0.07~0.08,而左岸多为0.001~0.01。 坝区下游石灰岩中,发现两处溶洞,平山嘴大溶洞和大泉眼大溶洞,前者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但后者朝南东方向延伸的话,则可能通向库壁,待将来蓄水后,库水有可能顺着溶洞漏到库外,为此,目前正在加紧地质勘探工作,以便得出明确的结论和提出处理意见。

坝址覆盖层沿坝轴线厚度达1.5~5.0m,K=1?10-4 cm/s,浮容重γ′=10.7kN/m3,内摩擦角Φ=35?。

1.1.4水文,气象

1)水文:由于流域径流资料缺乏,设计年月径流量及洪水流量不能直接由实测径流分析得到,必须通过降雨径流间接推求.根据省水文站由C城站插补延长得三天雨量计算频率:1000年一遇雨量498.1mm,200年一遇雨量348.2mm,50年一遇雨量299.9mm,暴雨洪峰流量Q0.

1%

=1860m3/s, Q0..5%=1550m3/s, Q1%=1480m3/s,多年平均来水量为4.55亿m3。

2)气象:多年平均风速10m/s,水库吹程D=9Km,多年平均降雨量430mm/年,库区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 C,年最高气温40.5?C,年最低气温-14.9? C。

1.1.5其他 1)坝顶无交通要求 2)对外交通情况

水路:由B城至溪口为南江段上水,自溪口至C城系睦水主流,为内河航运,全长256公里,可通行3~6吨木船,枯水季只能通行3吨以下船只,水运较为困难。

公路:附近公路线为AF干道,B城至C城段全长365KM,晴雨畅通无阻,但C城至坝址尚无公路通行。

铁路:D城为乐万铁路车站,由B城至D城180KM,至工地有53公里。 3)地震:本地区为5~6度,设计时可不考虑。

1.2设计数据

1.2.1工程等级 根据规范自定。

1.2.2水库规划资料

1)正常水位(设计洪水位):113.1m; 2)最高洪水位(校核洪水位):113.5m; 3)死水位:105.0 m(发电极限工作深度8m); 4)灌溉最低库水位:104.0m; 5)总库容:2.00亿m3; 6)水库有效库容:1.15亿m3; 7)库容系数:0.575;

21

8)发电调节流量Qp=7.35m3/s,相应下游水位68.2m; 9)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max=28 m3/s,相应下游水位68.65m;

10) 通过设计洪水位流量(Q1%)时,溢洪道最大泄水量Qmax=1340 m3/s,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74.3m。

1.2.3枢纽组成建筑物

1)大坝:布置在1#坝轴线上; 2)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07.50m;

3)水电站:装机容量9000KW,3台机组,厂房尺寸为30×9m2;

4)灌溉: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5)水库放空隧洞: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程为70.0m,洞直径为3.5m。

6)筏道:为干筏道,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转运平台高程115.0m,平台尺寸为30×20m2。

1.2.4筑坝材料

1)土料:主要有粘土和壤土,可采用坝下1.5-3.0km丘陵区与平原地带,储量多,质量尚佳,可作为筑坝材料,其性能见表1.1。

2)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5-3.5km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其性能见表1.2。 3)石料:可在坝址下游附近开采,石质为石灰岩及砂岩,质地坚硬,储量丰富,其性能见表1.3。

表1.1 土料特性表 干容重 最优含水率 孔隙率 内摩擦角 粘聚力 渗透系数 土壤类别 3Φ γd(KN/m) W最优(%) n(%) C(Kpa) K(cm/s) 粘土 15.4 25 40 18°30′ 37 1×10-6 壤土 15.8 14.5 41.7 23°41′ 12 1×10-5 22°(湿) 坡土 16.0 22.5 39.8 7.5(湿) 1×10-3 33°(干) 表1.2 砂土特性表 干容重 孔隙率n渗透系数 浮容重γ′土壤类别 内摩擦角Φ 3γd(KN/m) (%) K(cm/s) (KN/m3) 砂土 16 40.6 300 1×10-2 10.06 表1.3 石料特性表 干容重γd(KN/m3) 孔隙率n(%) 内摩擦角Φ 38? 1.8 33 22

2 枢纽布置

2.1 枢纽的组成建筑物及等级

2.1.1 水库枢纽建筑物组成

根据水库枢纽的任务,该枢纽组成建筑物包括:拦河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建筑物、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拟利用导流洞作放空洞)、筏道。

2.1.2工程规模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以及该工程的一些指标确定工程规模如下: 1)各效益指标等别:根据枢纽灌溉面积为20万亩,在50~5万亩之间,属Ⅲ等工程;根据电站装机容量7000千瓦,即7MW,小于10MW,属Ⅴ等工程;根据总库容444万m3,即0.04亿m3,在1~0.01亿m3,属Ⅳ等工程。

2)水库枢纽等别:根据规范规定,对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电工程,各效益指标分属不同等别时,整个工程的等别应按其最高的等别确定,故本水库枢纽为Ⅲ等工程。

3)水工建筑物的级别:根据水工建筑物级别的划分标准,Ⅲ等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为3级水工建筑物,所以本枢纽中的拦河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建筑物、灌溉渠道、水库放空隧洞为3级水工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筏道为4级水工建筑物。

2.2各组成建筑物的选择

2.2.1 挡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在岩基上有三种类型:重力坝、拱坝、土石坝。 1)重力坝方案

从枢纽布置处地形地质平面图及1#坝轴线地质剖面图上可以看出,坝址基岩为上部为五通砂岩,下面为石英砂岩和砂质页岩,覆盖层沿坝轴线厚1.5~5.0m,五通砂岩厚达30~80m,若建重力坝清基开挖量大,目前C城至坝址尚无铁路、公路通行,修建重力坝所需水泥、钢筋等材料运输不方便,且不能利用当地筑坝材料,故修建重力坝不经济。

2)拱坝方案

修建拱坝理想的地形条件是左右岸地形对称,岸坡平顺无突变,在平面上向下游收缩的河谷段;而且坝端下游侧要有足够的岩体支撑,以保证坝体的稳定。该河道弯曲相当厉害,尤其枢纽布置处更为显著形成S形,1#坝址处没有雄厚的山脊作为坝肩,左岸陡峭,右岸相对平缓,峡谷不对称,成不对称的“U”型,下游河床开阔,无建拱坝的可能。

3)土石坝方案

土石坝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低,几乎在所有的条件下都可以修建,且施工技术简单,可

23

实行机械化施工,也能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覆盖层也不必挖去,因此造价相对较低,所以采用土石坝方案。

2.2.2 泄水建筑物型式的选择

土石坝最适合采用岸边溢洪道进行泄洪,在坝轴线下游300m处的两岸河谷呈马鞍形,右岸有马鞍形垭口,采用正槽式溢洪道泄洪,泄水槽与堰上水流方向一致,水流平顺,泄洪能力大,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水头和流量。

2.2.3 其它建筑型式的选择 1)灌溉引水建筑物

采用有压式引水隧洞与灌溉渠首连接。进口设有拦污栅、进水喇叭口、闸门室及渐变段;洞身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出口段设有一弯曲段连接渠首,并采用设置扩散段的底流消能方式。主要灌区位于河流右岸,渠首底高程102m,灌溉最大引用流量8.15m3/s,相应渠道最大水深1.75m,渠底宽3.5m,渠道边坡1:1。

2)水电站建筑物

因为土石坝不宜采用坝式水电站,而宜采用引水式发电,所以这里用单元供水式引水发电。 3)过坝建筑物

主要是筏道,采用干筏道。起运平台高程115.00m平台尺寸为30×20m2,上游坡不陡于1:4,下游坡不陡于1:3。

4)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

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均采用有压式。为便于检修大坝和其它建筑物,拟利用导流隧洞作放空洞,洞底高程为70.00m,洞直径为3.50m。

2.3 枢纽总体布置方案的确定

挡水建筑物:土石坝(包括副坝在内)按直线布置在河弯地段的1#坝址线上。 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右岸的天然垭口处。 灌溉引水建筑物:引水隧洞紧靠在溢洪道的右侧布置。

水电站建筑物:引水隧洞、电站厂房、开关站等布置在右岸(凸岸),在副坝和主坝之间,厂房布置在开挖的基岩上,开关站布置在厂房旁边。

施工导流洞及水库放空洞:布置在左岸的山体内。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确定枢纽布置直接绘制地形地质平面图,见附图一。

24

3 土石坝设计

3.1坝型选择

影响土石坝坝型选择的因素有:坝高;筑坝材料;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导流、施工进度与分期、填筑强度、气象条件、施工场地、运输条件、初期度汛等施工条件;枢纽布置、坝基处理型式、坝体与泄水引水建筑物等的连接;枢纽的开发目标和运行条件;土石坝以及枢纽的总工程量、总工期和总造价。

枢纽大坝采用当地材料筑坝,据初步勘察,土料可以采用坝轴线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砂料可在坝轴线下游1~3公里河滩范围内及平山河出口处两岸河滩开采。石料可以用采石场开采,采石场可用坝轴线下游左岸山沟较合适,其石质为石灰岩、砂岩11,质量良好,质地坚硬,岩石出露,覆盖浅,易开采。各种材料的特性见表1.1-1.3。

从建筑材料上说,该枢纽坝型选择均质坝、多种土质分区坝、心墙坝、斜墙坝均可。 1)均质坝。坝体材料单一,施工工序简单,干扰少;坝体防渗部分厚大,渗透比降比较小,有利于渗流稳定和减少通过坝体的渗流量,此外坝体和坝基、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的接触渗径比较长,可简化防渗处理。但是,由于土料抗剪强度比用在其他坝型坝壳的石料、砂砾和砂等材料的抗剪强度小,故其上下游坝坡比其他坝型缓,填筑工程量比较大。坝体施工受严寒及降雨影响,有效工日会减少,工期延长,故在寒冷及多雨地区的使用受限制。故不选择均质坝。

2)多种土质分区坝。该坝型虽然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包括石渣在内的当地各种筑坝材料;土料用量较均质坝少,施工受气侯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但是由于多种材料分区填筑,工序复杂,施工干扰大,故也不选用多种土质分区坝。

3)斜墙坝。由于不透料(土料)位于上游,不便于土料上坝;土质斜墙靠在透水坝壳上,如果坝壳沉降大,将使斜墙开裂;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不如心墙坝方便,斜墙与地基接触应力比心墙小,同地基结合不如心墙坝;断面较大,特别是上游坡较缓,坝脚伸出较远,填筑工程量较心墙大。故也不选用斜墙坝。

4)心墙坝。用作防渗体的土料位于坝下游1.5~3.5公里的丘陵区与平原地带的土料,且储量很多,一般质量尚佳,可作筑坝之用;用作透水料的砂土可从坝上下游0.3~3.5公里河滩上开采,储量多,可供筑坝使用,这样便于分别从上下游上料,填筑透水坝壳,使施工方便,争取工期。心墙坝的优点还有:心墙位于坝体中间而不依靠在透水坝壳上,其自重通过本身传到基础,不受坝壳沉降影响,依靠心墙填土自重,使得沿心墙与地基接触面产生较大的接触应力,有利于心墙与地基结合,提高接触面的渗透稳定性;当库水位下降时,上游透水坝壳中水分迅速排泄,有利于上游坝坡稳定,使上游坝坡比均质坝或斜墙坝陡;下游坝壳浸润线也比较低,

25

下游坝坡也可以设计得比较陡;在防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土料用量比斜墙坝少,施工受气候影响相对小些;位于坝轴线上的心墙与岸坡及混凝土建筑物连接比较方便。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宜选用心墙坝。

3.2坝体剖面设计

土石坝的剖面设计指坝坡、坝顶宽度、坝顶高程。 3.2.1 坝坡

因最大坝高约115.60-62.50=53.10m,故采用三级变坡。 1)上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踵依次为1:3;1:3.5;1:4。 2)下游坝坡:从坝顶至坝趾依次为1:2.5;1:3;1:3。

3)马道:第一级马道高程为275.00m,第二级马道高程290.00m,马道宽度取2.0m。 3.2.2 坝顶宽度

本坝顶无交通要求,对中低坝的坝顶宽度B取5-10m,本设计取B=8.0m。 3.2.3 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超高Y之和,并分别按以下运用情况计算,取最大值: 1. 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2. 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3. 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4. 正常蓄水位加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再加地震安全加高。 本地区为5~6度,设计时可不考虑。故可不用考虑4。

最后需预留一定的坝体沉降量,此处取坝高的1%。计算公式采用下列两式:

Y=R+e+A (3.1)

KW2D e=cosb (3.2)

2gHm 式中:Y——坝顶超高;

R——波浪在坝坡上的最大爬高,m;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即风壅水面超出原库水位高度的最大值,m; Hm——坝前水域平均水深,m; K——综合摩阻系数,其值变化在(1.5~5.0)×10-6之间,计算时一般取K=3.6×10-6; b——风向与水域中线(或坝轴线的法线)的夹角,(°); W、D——计算风速和水库吹程,m3/s、Km;

A——安全加高,m,根据坝的等级和运用情况,按表3.1确定。

表3.1 安全加高A (单位:m) 坝的级别 运用情况 1级 2级 3级 4、5级

26

正常 非常 1.5 0.7 1.0 0.5 0.7 0.4 0.5 0.3 该坝属于3级水工建筑物,安全加高分别取:正常运用情况下0.7m,非常运用情况下0.4m。 参考林昭著的《碾压式土石坝》一书,以往计算坝顶超高公式中多包括风壅水面高度e,由于该值不大,一般不到10cm。如设计洪水位时,e=0.09cm<<10cm。

故可忽略,坝顶超高计算式可简化为Y=R+A。

A.1.5波浪的平均波高和平均波周期宜采用莆田试验站公式,按式(A.1.5-1)、式(A.1.5-2)计算:

0.45???gD??0.0018?2???gH?0.7?????W??0.13th?0.7?2m??th??

??gHW???????0.13th?0.7[2m]0.7???W?????ghmW2 (A.1.5-1)

Tm?4.438hm

(A.1.5-2)

式中hm-----平均波高,m; Tm-----平均波周期,s; W-----计算风速,m/s; D-----风区长度,m; Hm------水域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取9.81m/s2。 平均波长可按式(A.1.5-3)计算:

2?2?H?gTmLm?th??

2??Lm? (A.1.5-3)

对于深水波,即当H≥0.5Lm时,式(A.1.5-3)可简化为

2gTmLm?

2? (A.1.5-4)

式中Lm-----平均波长,m; H-----坝迎水面前水深,m。

例如设计洪水位时,hm=0.23m,Tm=2.12s。假设H≥0.5Lm,算的Lm=0.67,带入假设中,H=38.05m,假设成立。

下面采用我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推荐的计算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R,

Rm=式中Rm-----平均波浪爬高,m;

KDKW1+m2hmLm

27

m-----单坡的坡度系数,若坡角为α,即等于cotα;取平均坡度3.5。

KΔ-----斜坡的糙率渗透性系数,根据护面类型由表A.1.12-1查得;砌石,取0.75。 Kw-----经验系数,按表A.1.12-2查得。中间点用线性插值。 表A.1.12-1糙率及渗透性系数KΔ 护面类型 光滑不透水护面(沥青混凝土) 混凝土或混凝土板 草皮 砌石 抛填两层块石(不透水基础) 抛填两层块石(透水基础) 表A.1.12-2经验系数Kw

KΔ 1.00 0.90 0.85~0.90 0.75~0.80 0.60~0.65 0.50~0.55 W gHKw ≤1 1.00 1.5 1.02 2 1.08 2.5 1.16 3 1.22 3.5 1.25 4 1.28 ≥5 1.30 三种计算成果见表3.2。 运用情况 静水位 (m) 1设计情况 298.05 2正常情况 295.00 3较核情况 298.85 波浪爬高 R(m) 0.58 0.58 0.37 表3.2 坝顶高程计算结果 壅高 安全超高 计算坝顶 e (m) A(m) 高程Z计(m) 0 1.28 299.33 0 1.28 296.28 0 0.77 299.61 1%沉陷 (m) 0.39 0.36 0.40 竣工时的坝顶高程Z(m) 299.72 296.64 300.01 坝顶高程最终结果为:300.1m。

验算:坝顶高程300.1m均大于:设计洪水位+0.50m,即298.05+0.50=298.55m;校核洪水位298.85m。 所以满足要求。

自行绘制剖面简图。

3.3防渗体设计

本土石坝的防渗体为粘土心墙。 3.3.1防渗体尺寸

1)心墙顶宽及坡率

土质防渗体的尺寸应满足控制渗透比降和渗流量要求,还要便于施工。参考教材及规范,心墙顶部考虑机械化施工的要求,取4.0m,边坡可取1:0.3。 2)防渗体超高

防渗体顶部在 静水位以上超高,对于正常运用情况(如正常蓄水位、设计洪水位)心墙为0.3~0.6m,取0.5m,最后防渗体顶部高程取为298.05+0.50=298.55m。

28

3)心墙底宽

本设计粘土允许坡降[J]?4,上下游最大作用水头差H=298.85-260.00=38.85m(下游无水工况),故墙厚T≥H/[J]=38.85/4=9.75m。

由以上数据,心墙底宽取20m>12.75m,满足要求。 3.3.2防渗体保护层

心墙顶部应设保护层,防止冰冻和干裂。保护层可采用砂、砂砾或碎石,其厚度不小于该地区的冻深或干燥深度,此处取0.80m,上部碎石厚50cm;下部砾石厚30cm,具体见坝顶部构造。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4 坝体排水设计

3.4.1 排水设施选择

常用的坝体排水有以下几种型式: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坝内排水、以及综合式排水。 1)贴坡排水:不能降低浸润线,多用于浸润线很低和下游无水的情况,故不选用。 2)棱体排水:可降低浸润线,防止坝坡冻胀和渗透变形,保护下游坝脚不受尾水冲刷,且有支撑坝体增加稳定的作用,且易于检修,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排水型式。

3)坝内排水:其中褥垫排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差,易断裂,且难以检修,当下游水位高过排水设施时,降低浸润线的效果将显著降低;网状排水施工麻烦,而且排水效果较褥垫排水差。

坝址附近有丰富的石料可开采,其石料质地坚硬,可以利用,做堆石料棱体排水。综合以上分析选择棱体排水方式。

3.4.2 堆石棱体排水尺寸 顶宽:1.0m。

内坡:1:1.5,外坡1:2.0。

顶部高程:须高出下游最高水位对3级坝不小于0.5m。通过设计洪水位298.05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269.04m;假定通过校核洪水位298.85m流量时,相应下游最高洪水位270.70m。所以顶部高程为270.70+0.5=271.20m 。

3.5 反滤层和过渡层

3.5.1设计规范及标准

1)保护无粘性土料(粉砂、砂、砂砾、卵砾石、碎石等)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对于与被保护土相邻的第一层反滤料,建议按下述准则选用:

D15/d85≤4-5 ,D15/d15≥5。同时要求两者的不均匀系数Cu=d60/d10及D60/D10≯5~8,级配

29

曲线形状最好相似。

式中:D15——反滤料的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占总土重的15%;

d15、d85——被保护土的控制粒径和特征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分别占总重的15%及85%。 上述两式同样适用于选择第二、三层反滤料,当选择第二层反滤料时,以第一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二选择第三层反滤料时,则以第二层反滤料为被保护土。

按此标准天然砂砾料一般不能满足要求,须对土料进行筛选。 2)保护粘性土料

粘性土有粘聚力,抗管涌能力一般比无粘性土强,通常不用上述两式设计反滤层,而用以下方法设计。

①满足被保护粘性土的细粒不会流失

根据被保护土的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当被保护土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取其小于5mm的级配确定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计算粒径d85。如被保护土不含有大于5mm的颗粒时,则按全料确定小于0.0075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及d85。

a.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大于85%的粘性土,按式D15≤9 d85设计反滤层,当

9d85<0.2mm,取D15等于0.2mm 。

b.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40%~85%的粘性土按式D15≤0.7mm设计反滤层。 c.对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15%~39%的粘性土按式

D15?0.7?1(40?A)(4d85?0.7)mm设计反滤层。式中,A为小于0.075mm时颗粒含量1%。若254d85<0.7mm,应取0.7mm。

②满足排水要求

以上三种土还应符合式D15<4d15,以满足排水要求。式中d15应为被保护粘性土全料的d15,若4d15<0.1mm时D15不小于0.1mm 。

3)护坡垫层

同样应满足土粒不流失及足够的透水性要求,但标准可降低些,建议按下式的简便方法选择粒径。

D15(块石)/d85(垫层)?10,D15(垫层)/d85(垫层下被保护土层)?5。

3.5.2设计结果

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中没有提供各土、砂、石料的颗粒级配情况,这里无法用计算的方法进行反滤层的设计,只能参考相关规范和已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初步拟定结果分述如下。

1)防渗体周边部位

第一层:d50=0.5mm,厚20cm;第二层:d50=2.0mm,厚30cm。 2)排水部位

第一层:d50=30mm,厚20cm;第二层:d50=90mm,厚60cm。 坝顶及心墙反滤层,棱体排水及反滤层、岸坡排水、护坡详图见图纸。

210

3)护坡垫层 见下面的护坡设计。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6 护坡设计

1)上游护坡:采用目前最常用的浆砌石护坡。护坡范围从坝顶一直到坝脚,厚度为40cm,下部设厚度均为20cm的碎石和粗砂垫层。

2)下游护坡:下游设厚度为40cm的碎石护坡,护坡下面设厚度为40cm的粗砂垫层。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7 顶部构造

1)坝顶宽度

对中低坝可取5~10m,此处取B=8.0m。 2)防浪墙

采用C20水泥浆砌块石防浪墙。墙身每隔15m布置一道设有止水的沉陷逢,墙顶设有高2.8m的灯柱。

3)坝顶盖面

以防止防渗体(粘土心墙)干裂、冻结和雨水冲蚀,在粘土心墙顶部设置保护层,厚度为80cm,分为两层,上层碎石厚度为50cm,下层砂砾厚度为30cm。

3.8 马道和坝顶、坝面排水设计

3.8.1马道

第一级马道高程为275.00m,第二级马道高程290.00m,马道宽度取2.0m。 3.8.2坝顶排水

坝顶设有防浪墙,为了便于排水,坝顶做成自上游倾向下游的坡,坡度为3%,将坝顶雨水排向下游坝面排水沟。

3.8.3坝面排水 1)布置

在下游坝坡设纵横向排水沟。

纵向排水沟(与坝轴线平行)设在各级马道内侧。沿坝轴线每隔200m设置1条横向排水沟(顺坡布置,垂直于坝轴线),横向排水沟自坝顶直至棱体排水处的排水沟,再排至坝趾排水沟。纵横向排水沟互相连通,横向排水沟之间的纵向排水沟应从中间向两端倾斜,坡度取0.2%,

211

以便将雨水排向横向排水沟。

坝体与岸坡连接处应设置排水沟,以排除岸坡上游下来的雨水。 2)排水沟尺寸及材料

①尺寸拟定:由于缺乏暴雨资料,所以无法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断面尺寸,根据以往已建工程的经验,排水沟宽度及深度一般采用20~40cm,本设计取30cm。

②材料:排水沟通常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综合考虑选用浆砌石块石。 自行绘制构造简图。

3.8 地基处理及坝体与地基岸坡的连接

3.8.1地基处理

结合本坝坝基情况,据坝轴线剖面图:

1)河槽处:水流常年冲刷,基岩裸露,抗风化能力强,且钻1处岩芯获得率都比较高。吸水量也较低,故只需清除覆盖层即可,挖至基岩即可。

2)钻2及右岸河滩:覆盖层和坡积物相对较厚,钻2处的上层岩芯获得率只有12%,岩层裂隙较为发育,拟采用局部帷幕灌浆。

3)平山嘴大溶洞:经勘探后分析对大坝及库区均无影响,为安全起见,可修筑土铺盖,用水泥砂浆填缝。铺盖同时还应与粘土心墙相连,向上库区及右岸延伸展布,将岩溶封闭。

3.8.2 坝体与地基的连接

1)河槽部位(即钻1部位),岩芯获得率及吸水量均能达到要求,采用在心墙底端局部加厚的方式与地基相连。

2)钻2到右岸河滩:上部岩层裂隙较发育,岩芯获得率只有12%。而覆盖层也较左岸厚,采用截水槽的方式与基岩相连。截水槽可挖至基岩以下0.5m深处,内填壤土。

截水槽横断面拟定:边坡采用1:2.0;底宽,渗径不小于(1/3~1/5)H,其中H为最大作用水头(下游无水时为51.00m),底宽取1/3.4×51.00=15.0m。

3.8.3 坝体与岸坡的连接

左坝肩到左滩地,坡积风化层5~10m,需彻底清除,左岸坡上修建混凝土齿墙,岸坡较陡,开挖时基本与基岩大致平行。

右坝肩到右滩地坡积风化层处理与左岸相同,基岩开挖角不宜太大。

3.9 渗流计算

3.9.1 渗流计算的基本假定

1)心墙采用粘土料,渗透系数K=1×10-6cm/s;坝壳采用砂土料,渗透系数K=1×10-2cm/s,两者相差104倍,可以把粘土心墙看作相对不透水层,因此计算时可以不考虑上游楔行降落水

212

头的作用。

下游设有棱体排水,可近似的假设浸润线的逸出点为下游水位与堆石棱体内坡的交点。下游坝壳的浸润线也较平缓,接近水平,水头主要在心墙部位损失。

2)土体中渗流流速不大且处于层流状态,渗流服从达西定律,即平均流速v等于渗透系数K与渗透比降i的乘积,v=K×i。

3)发生渗流量时土体孔隙尺寸不变,饱和度不变,渗流为连续的。 3.9.2渗流计算条件

渗流计算应考虑如下组合,取其最不利者作为控制条件: 1)上游正常高水位,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 2)上游设计或校核洪水水位,分别相应的下游水位; 3)对山游坝坡稳定最不利的库水降落后的水位。

这里缺乏有关设计数据,所以拟定用如下工况进行渗流计算:

1)设计洪水位(即正常水位)113.10m,相应下游的最低水位(取发电调节流量Qp=7.35m3/s时,相应下游水位68.20m)68.20m;

2)校核洪水位113.50m,相应下游的水位(取发电最大引用流量Qmax=28 m3/s时,相应下游水位68.65m)68.65m。

3.9.3渗流分析的方法

采用水力学法进行土石坝渗流计算,将坝内渗流分为若干段,应用达西定律和杜平假设,建立各段的运动方程式,然后根据水流的连续性求解渗透流速、渗透流量和浸润线等。

3.9.4计算断面及公式

本设计仅对河槽处最大断面进行渗流计算。假设地基为不透水地基。

y=

he2-H222q2 x+H2 , q=k2Lk

3.9.5单宽流量

213

将心墙看作等厚的矩形,则其平均宽度为:??11(?1??2)??(4?20)?12m。 22坝轴线到下游坝趾处的宽度:D=8/2+(300.1-290.00)×2.5+2+(290.00-275.00)×3+2+(275.00-271.00)×3+1+(271.00-260.00)×2=113.25m

L=D-δ/2-[(76.3-62.5)×2.0+2.0+(76.3- Z下)×1.5]=-25.025+1.5Z下。 已知Ke=1×10-6cm/s; K=1×10-2cm/s。

ke(H12-He2)通过心墙段的单宽流量为q1=;

2dk(He2-H22)通过心墙下游坝壳段的单宽流量为q2=。

2L计算简图见图自己画,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1。

表3.1 心墙及其下游坝壳单宽流量计算结果 Z上 Z下 H1 H2D L q He d 计算情况 (m) (m) (m) (m) (m) (m) (m) (1×10-5m3/(s·m) (m) 正常蓄水位 295.00 260.00 35.00 0 12 113.5 67.75 5.08 0.83 校核洪水为 298.85 270.70 38.85 10.7 12 113.5 83.8 6.40 10.75

3.9.6 总渗流量的计算

从地形地质平面图上可大致量得大坝沿坝轴线长L=400m,沿整个坝段的总渗流量Q=mLq,式中m是考虑到坝宽、坝厚、渗流量沿坝轴线的不均匀性而加的折减系数,取m=0.8,

Q正=0.8×400×6.83×10-5=2.1856×10-2m3/s Q校=0.8×400×6.94×10-5=2.221×10-2 m3/s

3.9.7 浸润线方程

1)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y=H12-2qkx=?50.8x?1225

2)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浸润线方程

y=H12-2qkx=?64x?1509.32 3.10 坝坡稳定 计算(只作下游坡一个滑弧面的计算)

2瑞典圆弧法

???W?V?cosa?ubseca?Qsina?tan???c?bseca?? K????W?V?sina?M/R?C (D.2.1-2)

式中W-----土条重量;

Q、V-----分别为水平和垂直地震惯性力(向上为负,向下为正); u-----作用于土条底面的孔隙压力;

214

α-----条块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 b-----土条宽度;

c'、φ'-----土条底面的有效应力抗剪强度指标; MC-----水平地震惯性力对圆心的力矩; R-----圆弧半径。

本地区为5~6度,设计时可不考虑。故Q、V、MC均为0。又空隙水压力对结果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即u=0。

心墙坝的下游坝坡采用的是砂土,粘聚力c=0,为无粘性土,常形成折线形的滑弧面。如下图所示。

土条编号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平均角度a(0) 平均高度h(m) 4.85 12.08 15.93 18.60 20.25 20.61 19.99 18.47 16.22 13.33 9.31 3.46 土条重量W(KN) 673.65 1679.60 2214.21 2585.45 2814.86 2864.92 2779.41 2568.07 2254.53 1852.71 1294.46 480.38 sina cosa 滑动力S(KN) 抗力T(KN) 安全系数 51.87 43.56 36.30 29.67 23.46 17.54 11.80 6.18 0.62 -4.93 -10.53 -16.25 0.79 0.62 529.90 240.14 0.69 0.72 1157.33 702.77 0.59 0.81 1310.69 1030.34 0.50 0.87 1279.81 1297.00 ?S?12751.45i 0.40 0.92 1120.62 1490.82 ?Ti?6600.5530.30 0.95 863.17 1577.20 0.20 0.98 568.38 1570.78 K=S/T=1.93 0.11 0.99 276.46 1474.06 0.01 1.00 24.40 1301.58 -0.09 1.00 -159.22 1065.70 -0.18 0.98 -236.56 734.77 -0.28 0.96 -134.43 266.27 215

216

土条编号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角平均高土条重量度a(0) 度h(m) W(KN) sina cosa 滑动力S(KN) 抗力T(KN) 安全系数 -17.52 -13.19 -8.94 -4.74 -0.57 3.61 7.81 12.04 16.34 20.74 25.28 29.99 34.93 40.20 46.17 2.36 6.75 10.47 13.53 15.87 17.78 19.33 20.26 20.53 20.13 18.73 16.68 14.14 10.48 4.17 121.98 348.63 541.16 699.06 820.01 918.99 999.10 1046.91 1061.12 1040.19 967.83 862.13 755.80 762.53 466.86 -0.30 -0.23 -0.16 -0.08 -0.01 0.06 0.14 0.21 0.28 0.35 0.43 0.50 0.57 0.65 0.72 0.95 0.97 0.99 1.00 1.00 1.00 0.99 0.98 0.96 0.94 0.90 0.87 0.82 0.76 0.69 -36.71 -79.55 -84.10 -57.77 -8.09 57.86 135.68 218.38 298.53 368.36 413.23 430.87 432.75 492.18 336.76 67.16 195.97 308.64 402.22 473.41 529.52 571.49 591.14 587.89 561.64 505.28 431.13 357.75 336.26 186.68 ?Si?6106.19?Ti?2918.41 K=S/T=2.09 2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0i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