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专业剖析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7 21: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专业剖析报告

一、专业基本情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由物理系发展而来,是德州学院成立最早的四个系之一,1971年开始专科教育,2000年开始本科教育,2009年开始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移动互联)、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移动通讯方向)七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1300人,拥有山东省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物理省级重点学科和山东省生物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颁发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证书。物电学院工科专业办学历史:1993年开始招收电气专业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专业专科生,2001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 2005年,工学学士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与青岛英谷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青岛英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誉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

2011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招生,现有一届毕业生,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在校生262人,12级61人、13级70人,14级74人,15级57人。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高级实验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

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在ICAN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类技术应用大赛、山东省创造力大赛等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10项。

本专业可用图书资料丰富,实验仪器设备先进完善,教学科研条件良好。可用教学实验室面积达1400 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建有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嵌入式、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专业教学实验室18个,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生物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实验教学中心,建有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 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一)行业社会背景

欧盟、美国、日韩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2009年,物联网技术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2010年物联网进入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系统规划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2013年,德州市被选为第一批智慧城市的建设试点单位。德州市确立了“10+6”的重点产业发展思路,其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密切相关。

2010年3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正式的将物联网列为一个专业进行招生,专业代码为:090805。德州学院确立了立足德州、面向山东,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人才社会需求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9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规模为9926万,年增长率接近70%。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到2020年,物联网的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将引领世界进入全智能化时代。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先后走访了青岛英谷信息技术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亿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讯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通过发放“企业问卷调查表”“人才培养能力调查表”以及“企业人才调查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11级毕业生座谈,了解我们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注重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忠诚度。如果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几个月,刚学会基本的工作流程,就走了。这是企业不能承受的损失。因此,企业希望学生具有很好的企业忠诚度,较高的可塑性。能够在进行简单培训就可胜任多种工作。

(三)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综合运用网络通信、现代传感器、嵌入式等相关软硬件产品的应用、维护和开发能力,能够在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各行业中从事科学研究、系统集成、设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网络运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的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需要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专业知识(A)

A1. 了解哲学、法律、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A2. 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必须的、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 A3.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工具性知识;

A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A5. 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理工知识和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 A6. 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 A7. 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A8. 掌握C语言,熟练的书写C语言程序,掌握基于物联网开发的一种程序语言; A9. 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专业能力(B):

B1. 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B2. 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管理知识,并具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物联网工程行业的能力;

B3. 具有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或者具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B4. 系统掌握物联网技术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分析解决物联网领域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B5. 掌握基础物联网关键技术、了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设计能力;

B6. 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B7. 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综合素质(C):

C1. 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C2. 具有职业精神,热爱物联网专业,对物联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研工程献身精神;

C3. 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组织管理能力、文学艺术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

C4. 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C5. 具备物联网技术领域的求实创新、探索研究等的科学素养; C6. 具有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综合分析、创新精神等的工程素质;

C7. 具有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态度。 三、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一)培养方案

1. 主干学科:物联网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CAD、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Linux操作系统、Java SE、通信原理、数据结构(C语言版)、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射频识别(RFID)技术、TinyOS操作系统、Java Web、Zigbee技术及应用。

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知调查、社会认知调查、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工业实训、毕业设计等。

4. 主要专业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号与系统实验、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路CAD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验、Linux操作系统实验、Java SE实验、通信原理实验、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实验、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验、TinyOS操作系统实验、Java Web实验、Zigbee技术及应用实验。

5. 修业年限及毕业最低修读学分: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六年,毕业最低修读学分169分。

6. 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7. 相近专业:通信工程、嵌入式、电子信息工程。 8. 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表3.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

学时数 学时比例(%) 学分数 学分比例(%) 理论 实验 小计 理论 实验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 公共选修模块课程 小计 理论 实验 小计 理论 实验 小计 14.1 30.8 26 16 42 15.4 9.47 24.9 5.77 28.2 35 4.5 39.5 20.7 2.66 23.4 3.85 14.1 16 3 19 9.47 1.78 11.2 416 352 768 16.7 560 144 704 22.4 256 96 352 10.3 304 208 512 12.2 160 160 6.41 33 周 2496 100 8.33 20.5 19 6.5 25.5 11.2 3.85 15.1 6.41 10 33 169 10 5.92 19.53 100 5.92 专业实践教学 总计 表3.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开设课程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表

学时分配 课程 课程 类别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讲授实验其上机 他 16 考核方学期 式 2400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240014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0 6.0 2.0 3.0 2.0 48 96 32 48 32 32 64 16 32 16 192 64 128 3 考试 32 4,5 考试 16 16 16 64 2 考试 1 考试 公共基础平台2400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400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40011 形势与政策 230005 大学英语 130055 公共体育 100039 计算机文化基础 100062 计算机技术基础 2 考查 1-4 考试 考试 考试 16.0 256 4.0 1.0 5.0 8.0 128 32 96 128 学课础科070072 高等数学 程平台基 128 1-4 32 32 1 2 考试 1,2 考试

无 35 岁以下 年龄结构 35—45 岁 45 岁以上 本校毕业 学缘结构 外校毕业 4 7 13 8 1 27 14.29% 25.00% 46.43% 28.57% 3.57% 96.43% (二)教师发展情况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为适应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也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现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参加企业培训。借助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同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中兴通讯合作办学的契机,先后派出15人次教师到企业参加相关培训(表7.6.1)。通过到企业培训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学习企业实践经验,拓宽了教师知识结构,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能够从企业、从应用的角度处理课本知识,对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帮助。为扩大培训效果,所有参加培训教师返校后,均进行校内交流总结。

表4.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 2014.7.21-31 2014.7.14-8.30 2015.1.20-30 2015.1.27-30 2015.7.21-27 2016.1.18-21 参加教师 王春玲、窦相华 培训内容 数据通信和光传输SDH 地点 江苏太仓 青岛 青岛 济南 江苏太仓 济南 培训企业 中兴通讯 青岛东合 青岛东合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 张秀梅、曹东燕、嵌入式系统开发、安卓系统王丽、唐荣霞 开发、C#实践技术与应用 窦相华、栗军、张秀梅、曹东燕 赵立岭、李秋菊 曹东燕、韩晶 赵立岭 嵌入式Linux开发、Zigbee开发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接入网技术、无线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 (2)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为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经验,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每位参会教师,回来后均在内部做参会总结,将参加会议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实现“一人参会,大家受益”。近几年教师参加的教学会议如下:

邹艳,2014年华东地区大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2014年5月30至6月1日,青岛;

邹艳、王春玲,山东省高校电子电气集成创新课程建设专题报告会,2014年5月17日,烟台;

杨延玲,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翻转课堂及混合式学习研讨会,2015年7月28日,贵阳;

张秀梅、王丽、唐荣霞、曹东燕、张俊叶,2015年全国通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2015年4月23日至25日,西安;

张秀梅、徐建,苏鲁皖地区高等学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2015年会,2015年11月28日-29日,泰安。

(3)鼓励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参加教学类的比赛,是锻炼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最好方式。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教学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取得良好效果。

(4)外出攻读博士学位。现已有4名教师外出攻读学位,1人已学成归来;

近年来,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师资梯队建设,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构建一支老中青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学梯队,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1)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院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新入职教师,指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熟悉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院设置教学督导组,制定“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规定”,聘请已退休的姜万录教授、张怀德教授为督导组成员;学院督导组不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督导。

(3)鼓励教师外出进修、专业深造和进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高水平院所访问进修、外出公读博士学位、参加各类教学科研会议。同时,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相关精品课程的培训,学习和掌握最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多种措施,提高自身素质。

(4)针对校企合作物联网专业课程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企业定期派遣相关技术人员进入高校,为本专业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部分物联网核心课程的技术强化、教学研讨,校内专业教师旁听;

(5)企业开展课改课课程培训、物联网类新技术研讨会,由高校教师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洽谈,利用培训课改课教学内容同时,及时回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修正授课内容,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水平

近5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计划14项,市厅级课题10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5篇。承担教学研究课题9项,教学研究获奖22项,在全国微课、课件比赛等教学比赛中获奖32项。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理念

坚持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重构“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督导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教学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鼓励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尽可能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案例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

1.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采取“黑板+PPT”的方式,多方式展示知识的魅力。

2. 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学校网络资源便捷,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方便。专业主干课程均建设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自修自学;利用课程网络,将教学空间有课堂教室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秀视频资源,如“网易公开课”、“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引进”名校优秀教师,将学习空间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甚至国外。

(四)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更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的终结式考核,而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性的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考核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

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一般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必修课全部采用期末考试(占80%)和平时评价(20%)相结合的方式。专业选修课采取考核的评价方式,包括:现场主题评论、小论文、案例分析、模拟面试等。 (五)教学实践

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构建2类实践教学平台,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

1.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比例,逐步强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本专业构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基础、综合”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社会调查、专业认知调查和工业见习。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其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的认识,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及就业提供感性认识。第一学期的专业认知调查,然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学习兴趣。第二学期的社会认知调查,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需求环境。第三学期的专业认知调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社会需求就业情况,以准备接下来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第四、五学期的社会认知和工业见习,让学生在关键的第三学年到来之前,了解社会行业就业需求、后期深造机会和必备条件、社会中不同就业领域对本专业人才的认可度等,为后期的学习生活早作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课程实验和基本工科技能训练。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相应课程教学同步进行。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验证所学知识掌握该领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锻炼其动手能力,通过不同的实验类型,训练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第三个层次是课程设计,主要理论课程配套实验教学外的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设计、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课程设计、Java SE课程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单元设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于训练学生由点到面的知识单元系统学习能力。

第四个层次是就业技能学习,本环节第七学期开展,根据培养计划,集中学完物联网方向课程后,在进入毕业实习前,校内集中训练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实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其开发流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入企业实习做准备。

第五个层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借助现有的校内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结合参加各种形式的物联网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2. 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常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五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物理电子实验中心,负责电子信息、物联网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搭建了六个校内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即物理创新发明、电子创新设计、生物物理交叉创新和教学技能实训平台、物联网创新训练平台、与中兴通讯公司意向合作共建“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实训平台,搭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舞台,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升。

与青岛英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有限公司、济南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组建了12个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实训,从大三下学期暑假开始,陆续为学生提供项目实训,简明扼要强化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小项目引发学生学习和自己动手实践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综合的项目实战,相关综合项目均是来源于企业的开发实战,由项目经验丰富的讲师带领学生完成。在整个项目实训过程中,采用创客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意,发散思维,着手做自己的研发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使学生体会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过程。 (六)技能训练

学生技能的训练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

1.低年级的社会调查和专业认知调查,让学生通过接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专业,锻炼学生调查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分析能力

2.专业课程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锻炼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在实验项目中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3.电子工艺实训环节,让学生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熟悉电子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分组合作,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为日后进一步的实践创新打下基础。

4.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以及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综合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 6.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实践创新。学院建设有校内4个实践创新平台,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还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的先进设备。通过这些平台资源,学生可以有目的的进行科研、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类大学生课外竞赛,锻炼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七)教学效果

作为工科专业,我们非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一系列实践和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之外。我们还积极的组织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山东省选拔赛,积成杯”山东省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设计创新大赛等比赛

以2013级为例:共有70人次参加各种竞赛,1人获得学校认定的国家级三等奖,1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三等奖4人。

学生还通过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如电工证、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获取多项技能。

表5.1近三年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得部分国家级奖励情况

序号 1 2 3 竞赛名称 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创新竞赛 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创新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获奖项目名称 梦幻鼓 渔家宝贝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获奖类别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一等奖 国家级二等奖 学生姓名 崔志浩赵文栋 刁义荣孙孝铮 王凯杰许翔 李敬 时间 2015 2015 2014 4 5 6 7 8 9 10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简易综合体质测量仪 夕阳悍马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省级二等奖 崔志浩刘博 赵文栋 秦艺帆郭佳乐 王金涛 乔朋贵赵士猛 杨宁 李敏张玉帅 李风鑫 吕勇靳光强 胡拯豪 韩祥森朱德荣 徐楷越 徐东东柳凯 李镇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3 近两年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表5.2),近三年有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表5.3)。本专业教师通过科研活动,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近五年,教师自制仪器设备114件套(表5.4),全部编入学校固定资产,应用于学生实验及课外科技活动,大大节约了学校办学经费。

表5.2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批的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序号 1 2 3 4 5 项目名称 Electronic Design Community 汽车尾气智能利用系统 基于北斗导航和GSM的汽车防盗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验室安防系统 产生任意光强图样的多孔干涉仪设计 分子动力学研究I54M、I50V和D30N变异对PR- GRRL- 0519复合物的影响 产生无衍射光学涡旋格子的多孔干涉仪设计 石墨烯光纤SPR传感器的研究 酶活性反应实验仪 项目编号 学生项目学生项目类型 负责人 人数 创业训练李双双 项目 创新训练杨宁 项目 创新训练曹永强 项目 创新训练樊青晨 项目 创新训练陈玉 项目 创新训练李高峰 项目 5 3 5 5 5 指导教师 项目经费(元) 201510448021 201510448020 201510448016 201510448014 201510448024 曹东燕 10000 李丽欣 10000 唐荣霞 10000 王春玲 10000 王丽 10000 6 201510448011 4 扈国栋 10000 7 8 9 创新训练蔺晓慧 项目 创新训练201510448015 徐文豪 项目 创新训练201510448018 时慧 项目 201510448023 5 4 3 李振华 10000 许士才 10000 杨海莲 10000 10 智能粮仓系统 201400803470 创新训练卓德旭 项目 张秀梅 10000 表5.3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一览表

序号 1 2 学生姓名 陈静 高海红 论文题目 基于51单片机的实验室门禁系统设计 植物超弱发光辅助测量仪控制系统 指导教师 张福安 张秀梅、张晨 时间 2013 2014 表5.4 近5年本专业教师自制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资产名称 农业全自动控制系统 模块化Cortex-M3开发系统 创新、竞赛单片机开发实训实验箱 多功能数字显微焊台 三相电路实验仪 创新竞赛单片机开发实训实验箱 多功能数字显示微焊台 空气质量监测仪 电磁脉冲实验室仪 数字逻辑实验箱 资产编号 2015110500 2015093900 2014945805 2014944305 2014942805 2013483205 2013481205 2012104700 2012021300 2011479001 计量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套(件数) 2 1 15 15 20 20 10 1 2 30 六、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课程建设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重视和支持教学团队的建设,各门精品课程均有完善的课程团队,本专业以骨干教师为负责人,还组建了3个教学团队,分别是:“信号处理”教学团队、“无线传感与通信技术”教学团队和“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如表6.1至表6.2。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校级教学团队,甚至省级教学团队。

表6.1 “信号处理”教学团队

负责人 姓名 邹艳 赵立岭 唐延柯 团队主要 成员 韩晶 王春玲 李振华 职称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承担的课程 电路分析 信号与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信息论与编码 自动控制原理 信号检测与处理 表6.2 “无线传感与通信技术”教学团队

负责人 姓名 栗军 刘辉兰 杨延玲 团队主要 成员 王丽 许士才 李秋菊 董文会 职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承担的课程 无线传感技术原理及应用 高频电子线路 电磁场与电磁波 射频识别(RFID)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移动通信 通信原理 表6.3“电子技术”教学团队

负责人 姓名 扈国栋 张泽波 盖宁 团队主要 成员 张秀梅 张晨 唐荣霞 曲培树 职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承担的课程 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 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 微机原理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并取得一定成果。该专业现有校级精品课程群2个,有精品课程10门,涵盖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的核心基础和专业课。各精品课程均建设有完善的课程网站,网络资源丰富,便于学生自学、复习,有效地支持了开放课堂的建设。

表6.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教师负责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群名称 课程群负责人 包含课程名称 模拟电子技术 “电子电路”课程群 数字电子技术 邹艳 电路分析 高频电子线路 微机原理 “信号处理”课赵立岭 信号与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负责人 刘汉平 张泽波 邹艳 刘辉兰 唐荣霞 赵立岭 盖宁 课程团队 张秀梅、杨海莲、王静 王红梅、张素真、徐建 王春玲、李秋菊、王静 王丽、李振华、王静 徐建、曹东燕 杨延玲、董文会、刘录发 董文会、唐延柯 程群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息论与编码 自动控制原理 杨延玲 扈国栋 赵立岭 刘汉平、张晨、许士才 曹东燕、韩晶 王春玲、王丽、曲培树 (二)教材建设

根据学校《本科教材供购实施办法》、《德州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和新版教材,教材的选用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要求的教材不允许使用。同时,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近几年本专业教师共主编、参编教材8部,如表6.5所示。

表6.5本专业教师出版教材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教材名称 大学物理学 大学物理实验 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 成员 邹艳/主编 赵杰/主编 窦相华/参编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2011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44192-2 978-7-5124-0474-8 978-7-111-44192-2 978-7-5124-0474-8 978-7-5023-9402-8 978-7-5022-6382-9 978-7-5023-9402-8 978-7-5606-3247-6 射频识别(RFID)窦相华/参编 技术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Oracle版) TinyOS操作系统 嵌入式Linux程序设计 Zigbee技术及应用 窦相华/参编 窦相华/参编 窦相华/参编 窦相华/参编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近三年,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9项,详见表6.6。

表6.6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情况

序号 1 2 3 4 级别 项目名称 立项年份 2013 2013 2013 2014 负责人 张秀梅 王丽 邹艳 张秀梅 德州学院实验技术课题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验室安全防控系统 德州学院实验技术课题 省职工教育重点课题 省职工教育重点课题 《信号检测与处理》虚拟实验设计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供需对接的研究报告 借助地方高校平台面向电信企业需求的

岗位技能培训模式研究 5 6 7 8 9 高等学校力学课程教学研究项目 高等学校力学课程教学研究项目 德州学院实验技术课题 德州学院实验技术课题 德州学院实验技术课题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交叉背景下“力学”四维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成果导向的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研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虚拟实验项目开发与研究 生物组织比热容的测量虚拟仿真实验 物联网仿真背景下的C实验改革 2015 2015 2015 2015 2015 王红梅 邹艳 张秀梅 王静 曹东燕 教学成果获奖,近三年,本专业教师有22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 表6.7近三年本专业获得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

序号 1 获奖项目 第三届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评选活动:热泵热机效应综合实验仪 调研报告“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德州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为例” 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企校协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山东省职教办优秀研究成果: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实践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德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关于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研究 省职工教育重点课题获奖:借助地方高校平台面向电信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培训模式研究 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构建 省职工教育重点课题获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供需对接的研究报告 德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推动德州市社科社团良好发展问题研究 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物理师范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职教办优秀研究成果:浅谈电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山东省职教办优秀研究成果: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育人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山东省职教办优秀研究成果:\工学一体化\视野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创新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获奖人 赵杰 王红梅王吉华 唐延柯 邹艳 邹艳 张秀梅 邹艳 邹艳 王静 王红梅 邹艳 王红梅 曹东燕 张秀梅 级别 国家级 获奖等次 优秀奖 获奖时间 2014 2 省级 二等奖 201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市厅级 一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2012 2015 2015 2014 2014 2014 2015 2014 2015 2015 2015 2013 15 教材“大学物理(少课时)” 调研报告“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需16 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德州学院物理系物理学专业为例” 17 调研报告“关于教学技能大赛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 教学成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以质量工程为航标,深化量子力学课程建设” 调研报告“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物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邹艳 王红梅 校级 校级 二等奖 二等奖 2015 2012 邹艳 赵杰 杨延玲 邹艳 王红梅 邹艳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三等奖 二等奖 二等奖 2012 2012 2013 18 教材“大学物理实验” 19 20 21 22 三等奖 2013 三等奖 2013 三等奖 2013 表6.8 近5年本专业教师自制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资产名称 农业全自动控制系统 模块化Cortex-M3开发系统 创新、竞赛单片机开发实训实验箱 多功能数字显微焊台 三相电路实验仪 创新竞赛单片机开发实训实验箱 多功能数字显示微焊台 空气质量监测仪 电磁脉冲实验室仪 数字逻辑实验箱 资产编号 2015110500 2015093900 2014945805 2014944305 2014942805 2013483205 2013481205 2012104700 2012021300 2011479001 计量单位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套(件数) 2 1 15 15 20 20 10 1 2 30 表6.9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奖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全国课件比赛 全国课件比赛 山东省高校微课比赛 山东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 第14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第一届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 获奖项目 获奖人 扈国栋 韩晶 扈国栋 张秀梅 张秀梅 韩晶 王丽 级别 获奖等次 获奖时间 2013 2013 2013 2013 2014 2014 2014 国家级 优秀奖 国家级 二等奖 省级 省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三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三等奖 三等奖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14年通讯学会课程比赛 2014年通讯学会课程比赛 2014年通讯学会课程比赛 2014年通讯学会课程比赛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通信类课程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竞赛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通信类课程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竞赛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通信类课程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竞赛 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通信类课程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竞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第15届全国多媒体微课、课件大赛 王丽 曹东燕 唐荣霞 张秀梅 王丽 曹东燕 唐荣霞 张秀梅 张秀梅 曲培树 李振华 张秀梅 扈国栋 董文会 王春玲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优秀奖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4 2015 2015 2015 2015 2015 2015 2015 七、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图书、网络资源

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44.1万册(纸质藏书124.3万册,电子图书119.8万册)、装订报纸2000余册、音像制品920件、光盘10618片、网上数据库11种。订购现刊2504种(含外文原版22种)、中外文报纸65种。与本专业相关的主要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电子图书馆、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高校公共教学素材资源库、网上学术报告厅、大学生考试学习资源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四六级+考研)。外文数据库有:SpringerLink期刊/图书全文数据库、EBSCO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Calis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并加入

http://www.duxiu.com/百链云图书馆。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资料室拥有专业书籍3万册。

网络资源使用便捷。实验室、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均能宽带连接互联网。丰富便捷的图书、网络资源,能够完全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

1. 每年有计划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办专题讲座,如北京大学的张海霞,山东大学的邢建平等。

2. 聘请了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张承琚教授为特聘教授,指导开展专业建设。

3. 聘请14名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习实训指导及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

4. 为了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一致,我们选用了英谷公司最新主编的教材作为我们课改课的教材。

5. 请英谷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年两次走近我们的课题讲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6. 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到英谷的实训基地学习1-3个月。 (三)教学机构与教学设施

本专业建有专业实验室18个,包括: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达1708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总价值550余万元,专业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所有实验室均对外开放。

建设有大学生创新发明实验室,供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每年约有150人到实验室参与创新训练。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的研发平台及实验资源可供学生利用。

学校建设有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实训中心,该中心有创新产品检测室、pcb刻板室、软件设计室、机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工作等房间,总计面积1056平方米。该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用于学生参加电子信息、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工程方面的课外实践。

表7.1 专业实验建设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实验室名称 电工 模拟电路实验是 数字逻辑实验室 微机原理实验室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 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通信原理实验室 单片机技术实验室 嵌入式技术实验室 计算机控制实验室 DSP技术实验室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 王丽 112 董文慧 112 实验室负责人 王静 杨海莲 徐建 唐荣霞 孙涛 刘录发 实验室面积(m2) 128 175 110 96 112 143 仪器价值(万元) 20 50 25 30 30 11.5 28.5 24.4 21.7 8.9 15.7 19.3 用途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13 14 15 16 17 18 程控交换与光纤通信实验室 数据网络实验室 传感器技术实验室 物联网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机房)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 扈国栋 李芳 张秀梅 张福安 225 144 207 李秋菊 144 8.1 10.7 6.2 160 50 30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教学、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 (四)实践基地

实习实训是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取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就业训练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补充形式。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电学院作为我校最早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院部,早在2003年便开始了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根据各个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需求,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形式有三种:一是学校自建,二是校企共建,三是企业提供。目前,已经建成校内实践平台6个、校外实践基地12个、协同育人实践大平台1个。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在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也成为科研反哺教学、理论教学联系实际需求、服务社会、创造效益、培养教师和锻炼学生的场所。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能力,自2003年开始我院整合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数/模电子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等各专业实验室作为子模块,采用打通共建模式,搭建四个“电子设计创新、物理创新发明,生物物理创新,教学技能实训”四个创新平台。2012年,并入无线传感网、物联网综合等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在原来4个平台基础上,增加了“物联网创新创业训练”实训平台。2014年,我院与中兴通讯公司意向合作共建“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实训平台,可满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相关通信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训练需求。

利用我院建设实训平台,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电子工艺实习、专业课课程设计、综合工程训练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开放实验室为辅助,采用自主学习和预约开放指导的方式,将电子、物联网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借助校内6个实训平台,形成了5个专业相互支撑、协同创新、交叉育人的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模式。

(2)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源于实践、实训源于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是大学生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接触实际生产,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了解企业的窗口。因此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我院具有较长的工科办学历史,通过各种途径,自2006年开始联系本地及周边省市相关企业,如:皇明太阳能集团、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德州科海电子有限公司、德州普利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德州市又一村酿酒有限公司、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校外7个实训基地建设,为完成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知调查、工业见习(实习)”等环节提供了丰富的校外资源。

2011年我校开展校企合作专业“121或3+1”模式办学,我院与青岛英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青岛英谷为教育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开始招生,2014年与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方向)开始招生,2015年与青岛英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移动互联方向)开始招生。调研行业需求规划专业办学,借助专业办学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同期与青岛英谷为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微分电子有限公司、山东贝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蓝鸥科技有限公司等物联网通信类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协作下,共同完成本专业课改课程教材的编写、授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基础上,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所学内容就业上岗实际所需的动手能力,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向行业产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大纲、引进技术先进的课程及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本专业教学模式的积极创新。

表7.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序号 校外基地名称 建设时间 实践类型 适合专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皇明太阳能集团 德州三和电器有限公司 德州科海电子有限公司 德州市又一村酿酒有限公司 德州普利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英谷为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微分电子有限公司 山东贝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蓝鸥科技有限公司 2006 2006 2006 2008 2009 2009 2007 2014 2014 2015 2016 2016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专业认知、工业见习 企业实训、工业见习 企业实训、工业见习 企业实训、工业见习 企业实训、工业见习 企业实训、工业见习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电子、电科、物联网 (五)经费投入

本专业有专业教学实验室18个,总面积1700 平方米,总资产550余万元。常规教学投入如表7.3所示。学院投入12万元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参加教学竞赛。投入约3万元/每年用于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包括差旅费、报名费、耗材等。

表7.3本专业年度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年度 2013.9-2014.7 2014.9-2015.7 经费总额(万元) 83.5 17.7 注:学生人数按当年在校人数计算。 八、产学研促进教学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我们的课改课程体系,改革上课的内容。在与实践较为接近的课程中加大实践的力度,减少相关理论的讲解。如我们的课改课,其实践学生占到总学时的40%。

2. 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我们实训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其实训内容都是和实际的应用有机结合的。如:校内的电子《ARM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就是按照工程中的一些实训项目进行的。在校外英谷公司的实训内容,更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调整实训内容。如:11级第一批实训的同学实训的是嵌入式,但就业不如Java好,第二批同学就部分的改为Java的实训。

3. 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在竞赛中设计系统完善设计,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参与老师的项目。如:左方正,刘小龙和张荣祥同学就参加了张秀梅老师的项目。这三位同学现在也发展的非常好见表10.1.1。

4. 课程教学难点在于对硬件的了解和编程,为了良好的实施教学,学院投入100多万元建立的物联网实验室,在教学中,运用仿真软件,让学生编程并运行,观察内部RAM的内容变化以及内部寄存器的内容变化。在实训教学中,运用单片机仿真器和接口目标板,仿真运行接口程序,直观的显示单片机程序运行效果,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九、学生就业与发展 (一)学生就业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只有一届毕业生,毕业生人数53人,我们对这届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其中有7人考上研究生,现在正在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深造。

其余46人就业,就业岗位最多的是信息技术公司企业,从事嵌入式开发,Java程序工程师,C++开发,售前售后服务等。就业人数为30人,约占就业的65.22%。

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服务性的其他行业如:生物公司,房地产,银行,传媒等行业。 另有1人创业,1人成为公务员。

表9.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2011级就业情况统计表(截止2015年5月12日)。

姓名 陈民 陈玉增 程溪 狄方开 丁照坤 董宗广 窦衍发 冯魁 郭丹丹 靖卫兵 鞠孜勤 孔海洋 孔祥昭 李栋 刘瀚博 刘麟 工作单位 济南迅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黄岛区恒光热电厂,电气运行 内蒙古工业大学 济南源盛能电气有限公司 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河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青岛链家地产 山东长征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青岛富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工业大学 兖矿集团邹城瑞丰工贸有限公司 山东星火国际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光辉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首艺传媒有限公司 青岛维信通达科贸有限公司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姓名 王福博 王继刚 王娜娜 王其武 王文秀 王娅茹 王艺璇 魏志衡 席乔 相立勇 徐啸 许贝贝 薛文文 杨彩霞 杨昆仑 张洪敏 工作单位 山东亿冠投资有限公司 海信股份有限公司 兰州理工大学 杭州用友软件有限公司 浙江工业大学 青岛亿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奥华维景国际温泉度假酒店有限公司 山东正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荣成市宇翔实业有限公司 个体经营 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哈尔滨商业大学 乐陵市委组织部(到村任职) 潍坊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临沂教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刘晓龙 刘杏 卢贝 裴真真 张树奇 孙焕智 张勇 王博 王超群 王存新 左方正 江苏大学 青岛时代新系统有限公司 山东艾威尔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北京精英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云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华雅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临朐高煦织绣有限公司 莘县农商银行张寨支行 高密豪迈科技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张汇卷 张久军 张孟杰 张荣祥 祁鹏飞 张晓绯 田忠利 张正 赵建伟 郑楠楠 山东明天中小学教材研发中心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中铁信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办事处安监办 北京安信盈科 上海广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办事处 济南凡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微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济南讯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当前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所培养人才已基本具备职业需求,但从实践性与应用性方面来看,需要加强某一项技能的培训,如:加强Java开发的培训,加强cortex M3的培训。这样学生找工作能比较有方向。 (二)学生发展

以2015届毕业生为例。2015届毕业生共53人,初次就业率为88.37%。有7多人考上研究生,46人就业,就业岗位最多的是信息技术公司企业,从事嵌入式开发,Java程序工程师,C++开发,售前售后服务等。就业人数为30人,约占就业的65.22%。有22人从事了服务性的其他行业如:生物公司,房地产,银行,传媒等行业。另有1人创业,1人成为公务员。

学生发展良好,如左方正同学,在上市公司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开发。王其武同学,通过自己的学习深造在杭州用友软件有限公司从事java开发。张荣祥在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嵌入式开发。我们的毕业生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十、专业建设持续改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方向课程课改课程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新计划中的安卓、IOS开发课程;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有待加强;

加强专业实验室硬件投入以满足新教学计划需求;

最后一年企业实训开展的效果不佳,不能针对学习的水平因材施教。 (二)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措施

校企共建“混编”师资队伍+新课课程培训班,鼓励教师进行短期师资培训; 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改革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们开展教学研究;

在现有的学校基础硬件条件下,与校企合作单位协商,采取校共建专业实验室接决;

和企业协商,要求他们提高培养的质量。 十一、专业优势特色 (一)专业优势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独具一格,实验室与实训基地配套支撑,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德州学院的办学实际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德州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方针相一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培养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 借助校企合作,完成校内基础培养、校外能力强化的“121”模式教学体系对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延续“121”合作模式专业,在保留专业特色、兼顾考研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第一学年:大学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添加任何课改课程。第二、三学年:专业技能课教学,保留部分高校自定的课程,加入部分课改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是,课改课程更注重实践,加大了实践的内容和比重。第四学年: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从事项目开发。同时,作为企业实习招聘和学生求职之间的纽带,为学生推荐实习企业,促进学生就业。

2. 促进校内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混编式”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校内教师担任基础课程教学、企业教师担任课改课、实践类课程教学,同时高校专业课程中的课改课程全部使用内部人员编写的相关教材,教材中理论部分内容言简意赅,同时编写了相关的教学案例及实践实例,具有很大比重的实践部分,更有利于校内教学中完成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强了本专业师资力量,间接实现了“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3. “六模块、七平台”支撑“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 坚持加强基础,遵循“厚基础”的原则,保证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学时;英语和计算机教学保证四年不断线,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累计实践教学环节达45周(含实验教学);设置大量灵活多样的任选课,供学生选择。开设诸如科学技术史、科

技论文写作、信息产业法律法规、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等课程,注意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企业项目实训环节,采用创客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意,发散思维,着手做自己的研发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使学生体会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过程。

4. 专业方向明确、课程体系连贯,多角度多环节满足学生就业深造学习需求。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独具一格,实验室与实训基地配套支撑,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定选修任选、限选、方向模块,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多岗位就业;考虑到本专业部分学生有深造的需求,一是在校内主要考研课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有所侧重(如: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库);二是在校外企业实训环节分组实训加深考研课程内容(如JAVA、嵌入式等)的实践学习力度,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二)专业特色: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经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的帮助下,形成了一批以实践为主要目标的课改课程教材,建立了和课程高度一致的实验器材。

2. 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

本专业和企业高度的融合,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年,参加企业的实训,学习就业知识,并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老师的帮助下,毕业时,就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工作经验。

技论文写作、信息产业法律法规、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等课程,注意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企业项目实训环节,采用创客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创意,发散思维,着手做自己的研发设计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使学生体会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过程。

4. 专业方向明确、课程体系连贯,多角度多环节满足学生就业深造学习需求。 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独具一格,实验室与实训基地配套支撑,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定选修任选、限选、方向模块,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便于学生多岗位就业;考虑到本专业部分学生有深造的需求,一是在校内主要考研课程学时学分的分配上,有所侧重(如: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库);二是在校外企业实训环节分组实训加深考研课程内容(如JAVA、嵌入式等)的实践学习力度,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二)专业特色: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经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支撑,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的帮助下,形成了一批以实践为主要目标的课改课程教材,建立了和课程高度一致的实验器材。

2. 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

本专业和企业高度的融合,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年,参加企业的实训,学习就业知识,并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老师的帮助下,毕业时,就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工作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8v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