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2013外国教育史整理

更新时间:2023-12-09 1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 古代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由于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阶级分化,因此教育活动体现出了原始的平等性。

3、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4、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分化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

1、文士教育的分类:

(1)初级阶段:学习内容:苏美尔文的学习(基础);数学、法律等; 学习方法:临摹和抄写;

(2)高级阶段:进入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实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2、文士学校的组织结构:

(1)“乌米阿”(ummia,意为专家),即校长 → 统一管理学校; (2)“阿达·埃都巴”(adda edubba,意为“泥板书舍”之父)→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 (3)“都布萨”(dubsar,意为“泥板书者”),即教师 →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 (4)“塞斯布加”(sesbgal,意为“大兄长”) →以学徒身份帮助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 3、“智慧之家”(House of Wisdom)

文士教育结束之后,一些学有所成的文士会聚集在“智慧之家”中继续开展“高水平的研习活动”。

名词解释:

文士学校:苏美尔时期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edubba),意为“泥板书舍”(Tablet House),是一种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机构。文士,是苏美尔人对那些知文识字的人的尊称。

文士教育:苏美尔时期文士学校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教育。 泥板书舍:苏美尔时期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edubba)。

三、古埃及的学校类型

宫廷学校、寺庙学校或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名词解释:

宫廷学校:是设于宫廷之中,旨在培养王室、贵族及朝臣子弟的学校。

寺庙学校:又称僧侣学校,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权阶层——僧侣,在研究各种高深学问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以传授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科学知识为主。

职官学校:又称书吏学校,是为培养政府机构所需要的各级基层官吏所设立的学校,附设于政府机关内,负责训练本机关所需官吏,招收贵族子弟,以吏为师,教学内容与机关的日常政务联系密切。

四、古印度宗教教育的主要类型

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

名词解释:

种姓制度:随婆罗门教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等级制度,分为四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种姓之间壁垒森严,各种姓的职业固定且须世袭,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贱民:是四类种姓之外的人,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婆罗门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曾对印度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随佛教兴盛而繁荣的教育,以寺庵为主要场所,进行以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为主的教育,曾对印度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五、古希伯来教育的主要特点

1、早期希伯来教育:①显著特征是“集中于家庭”;②教育首要内容是陶冶儿童的宗教情感,法律、职业技能和生活常识等也是必要内容。 2、学校教育萌生阶段(“巴比伦之囚”时期):①最初以青年人为教育对象;②学习内容为较为高深的宗教教义及相关知识;③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

3、高等教育(会堂学校)后出现中等教育,之后初等学校才开始普遍出现。 4、学校教育以宗教为核心,犹太教经典是必学内容。

第二编 中世纪教育

六、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

名词解释:

教会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西欧中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终结于15世纪末,横跨100余年。在这一时期,西欧社会充满动荡和变化,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修道院学校:在西元5世纪成立,最先是以教育僧侣和修女为目的,后来才扩展成也教育一般民众。 修道院学校教授“七艺”,或称三门普通学科(数学、辩证法、修辞学)和四门高级学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修道院学校为之后的教育机构培养了教师人材,也因此是中古世纪大学的前身。

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与水平同僧院学校相当,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但数量有限。

堂区学校:设在堂区教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

与修道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广泛,但学校条件和水平较低。

宫廷教育:是一种由世俗封建主倡导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以宫廷为中心的,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骑士教育: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七、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苏格拉底

1、 将教育视为发展人的才能、陶冶人的情操的必需途径,主张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 2、 苏格拉底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良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3、 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4、 苏格拉底看来,德才兼备的治国者应该是学识渊博之士。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

为必学科目。

5、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法,后人称之为“苏格

拉底教学法”或“助产术”。这种教学法由四个步骤组成: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名词解释:

智慧即德行:教育史上著名的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他认为道德与知识(道德)密不可分。这一命题的提出为道德教育的实施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产婆术”,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包括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柏拉图

1、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2、 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3、 从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出发,柏拉图提出国家应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视为建设“理

想国”的重要杠杆。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对教育阶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 第一阶段为学前教育期; 第二阶段为普通教育期; 第三阶段为军事训练期; 第四阶段为深入研究期; 第五阶段为哲学教育期 4、 重视女子教育。

名词解释: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1、 以其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灵魂论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柱。 2、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按照人的发展阶段依次进行。

首先是体格教育;

其次应以道德教育为主; 最后是智育和美育。

3、 要培养身心和谐的人,必须重视影响人发展的三个要素:天性、习惯和理性。 4、 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亚里士多德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期。

教育内容:5岁之前不应学习功课,5岁后以体格锻炼为主,还有做游戏、讲故事等。 (2)第二阶段(7岁至14岁):初等教育期。

教育内容: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种。 (3)第三阶段(14至21岁):教育的中、高级阶段。

教育内容:①开设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和伦理在内的诸多学科;②方法上,倡导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研究与实验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③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划分年级或班级,实行分班授课。

第三编 近代教育

七、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

1、人本主义。不管是培养目标对个性全面发展的追求,还是教育方法对儿童天性的尊重,都体现出对人的力量、价值与潜能的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借鉴了古希腊的教育理想,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复古”性质,虽然带有“托古改制”的蕴意,但其古典色彩依然浓厚,多数人文主义者“都坚信古典文化会使人温文尔雅,能使人更充分地发挥其潜能”。

3、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关注今生,主张为现世生活服务,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充斥着浓厚的世俗精神。

4、宗教性。人文主义虽与封建神权体系对立,但因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几乎都信仰上帝,其真实愿望并非消灭宗教,而是以人文精神改革宗教,使之更富人性化色彩,因此都保留了宗教教育的内容。

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上层市民阶层、君主、绅士或朝臣为主,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子弟。

6、以上特征恰恰反映了在新旧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进步与落后并存的双重属性。

八、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的发展

1、以意大利社会转型为分水岭,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强调培养新型市民,后期关注培养绅士、君主或朝臣。

2、前期人文主义教育以意大利为主,多依靠王公贵族建立新式学校,实施通才教育。 3、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以法英德为主,世俗精神加强,学习方法进步。

4、与欧洲强大的旧教育力量相比,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九、主要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

1、意大利的弗吉里奥:倡导“通才教育”,并系统论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2、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实践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第一人,被称为“近代教师第一人”。 3、尼德兰的伊拉斯谟:崇尚古典文化,以养成宗教虔敬为教育目标。 4、西班牙的维夫斯:主张教育与学习应遵循认识规律,采用归纳法。 5、英国的莫尔:把德育列于首位,并重视智育、体育尤其是劳动教育。 6、德国的温斐林:强调人文知识与宗教的结合。

7、意大利的卡斯低格朗:经文艺复兴熏陶“脱胎于以锻炼身心并鼓励雄心和一切适合人类天性的高贵感情为基础的培养完人的人文主义教育纲领”。 8、法国的拉伯雷:新教育自由观,教育应顺应天性。

9、法国的拉谟斯:提倡理性,注重现实,主张向自然学习,提出选择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必要性和生活性原则。

10、英国的埃利奥特:教育就是培养绅士,主张教育过程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1、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倡以归纳法认识事物和“泛知识”的建议。

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对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和经院哲学,以人为中心,以人学、人性、人权反对神学、神性和神权,并肯定追求现世幸福和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特征:①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②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③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教育:也叫“人道主义教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一种以人道反神道、强调尊重儿童、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潮,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要求。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十、简述路德教派的教育主张

1、宗教与世俗的双元教育目的; 2、教育权由国家而非教会掌控; 3、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4、重视教师工作。

十一、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

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

2、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十二、夸美纽斯所提出的主要的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8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