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大学语文》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09 1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练习题

1.《论语》一书的体例是 ( C )

A、对话体 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 2、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 C )

A.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 C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在下列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 D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简答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的“子”这里是对谁的尊称? 孔子 2、从“好学”的角度,概括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一是以读书好学为乐,二是以交友切磋为乐,三是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永不患得患失的品德修养。

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诘 、排比

1

谏逐客书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以事实为依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纳客则强的观点 4、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珠宝、美色、音乐要说明什么? 5、作者从理论上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6、反复采用正反对比论点,阐明中心论点 7、善于铺设,气势磅礴

8、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段选题

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D) A、客商 B、 看客 C、 游客 D、客卿

2、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沮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方法是( A )

A、归纳法 B、 演绎法 C、 类比法 D、对比法

3、《谏逐客书》列举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D)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 宣扬秦国强大富足 C、 美化亲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2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国外 ,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C) A、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对比法 D、类比法

5、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用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做法来论证秦国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B ) A、归纳法 B、 对比法 C、 演绎法 D、类比法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稻粮”,后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时( C )

A、前者是类比法 ,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C、 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

7、《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取消驱赶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A )

A、论点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B、 反复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是非昭彰 C、 论据十分充足,事实胜于雄辩 D、排比对偶联翩,气势充沛 二、多选题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

A、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秦惠王E、秦昭王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

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有(BCD)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 “地广者粟多” 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稻粮”E、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ABC) 三、问答题

1、李斯为什么要写这篇奏章?奏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由于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一切不在秦国出生的宾客和士大夫,所以李斯写这篇奏章加以劝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本文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本文贯穿始终的一种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利害对比。正面论证,以彰明任用客卿之利,反面推理,以揭示驱逐客卿之害,两相对比,是非十分鲜明突出 四、简析题

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于于戎”,??客何负与秦哉?” (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答: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最后几句:“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富于秦哉?” (2)|概述文中所列举的论据

4

答:这段文字中共列举了秦国发展历史上四位君王通过任用客卿而取得成功的历史事实;缪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举地千里”;惠王用张仪,“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昭王用范沮,”“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答:这段论说的说服力来自:论据充分,而且都是用的秦王自己发展史上的历史事实,都与秦国走向富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有关,这就切中了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愿望。 (3)划分前半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答:前半部分又分三个层次,一是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之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之意;二是用泰山、河海为喻,说明君王要功业昭彰就必须广纳人才,三是以古代圣贤为例,说明只有广纳人才方能事业有成、天下无敌。

(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后两部分之间是正反对比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议论整体上采用了比较法中的对比论证法 寓言两则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哀溺文序》、《蝜蝂传》的文体为( B ) 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 ( C )

A、应该学会游泳 B、反对见死不救 C、 讽刺要钱不要命 D、

5

悲悼溺水而亡者

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 D ) A、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C、 汝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 ( D )

A、 描绘小虫的形象 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 C、 刻画小虫喜攀高 D、讽刺腐败官僚

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A )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 抒情 D、议论 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D ) A、叙述描写 B、议论 C、 抒情 D、 夹叙夹议

二、简答题

1、《寓言二则》在总体上锁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表现手法。 2、《哀溺文序》所讽刺的对象是什么? 答:爱财如命的人

3、《哀溺文序》通过记叙溺死者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揭露爱财如命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

4、《蝜蝂传》写了这种小虫的什么习性?这些习性与”今世之嗜取

6

者“的哪些特点相对应? 答“好负物——贪得无厌 喜爬高——好向上爬

5、《蝜蝂传》第二段在阐述文章旨意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夹叙夹议 三、简析题

1、中济、船破、皆游、??不应,摇其首。 这段文字表现了”—氓“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要钱不要命

2、这里对”—氓“的正面描写,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的? 答:行为描写,、语言描写.、表情细节描写

3、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指出”—氓“”汝善游最也“,这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反衬

4、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亦足哀夫。

(1)这段文字写”今世之嗜取者“ ,抓住了哪两个特点展开论述? 答:贪得无厌,好向上爬。

(2)这两个特点与蝜蝂的生活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相互对应,在事理上前后一致。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文学常识:

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

7

本文要点 1、主旨

2、作者复信的缘由 3、王安石确立的反驳原则 4、抓住对方论点,树立反驳的标靶 5、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 6、反驳简洁有力 7、措辞委婉,寓柔于刚 一、单选题

1、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 )

A、《答司马谏议书》 B、《论气节》 C、《朋党论》D、《谏太宗十思书》

2、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 A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 苏轼 D、 范仲淹 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谏议”是指 ( C ) A、名 B、字 C、 官职 D、 劝谏

4、《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君实”指 ( A )

A、司马光 B、君王 C、 蒙君实 D、 诚实 5、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驳斥( A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 6、王安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除弊”驳斥 ( B )

8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 7、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 C )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 拒谏 8、王安石以“盘庚之迁”驳斥 ( C ) A、侵官 B、生事 C、致谤 D、 拒谏

9、下列句子中,“故”字解释为“缘故”的意思有( A C DE ) A、所之术多异故也 B、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D、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E、且以一壁之故逆强之秦之欢,不可 二、简答题:

1、王安石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因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指责改革,要求废除新法,王安石以此信进行反驳,并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悔改的决心。

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驳斥对方?效果如何?

主要采用了反驳乱点的方法来进行反驳,这样,既能直接痛快的切中论敌的要害,又能使文章本身显得要言不烦,简洁有力。 3、王安石为什么把“名实相符”作为自己反驳论敌的依据? 因为“名实相符”是儒者都应信守的原则,司马光号称大儒,当然也不例外,王安石以此作为反驳的论据,就理直气壮,立于不败之地。 三、简析题

9

1、盖儒者所争,??则固前知其如此也。A、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

驳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指责 B、这段议论的驳论的着眼点是什么? 驳斥论点

C、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五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招致怨谤

D、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 名实是否相符

E、这段拨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以君王之命,先王之政,国家利益为立足点,不容对方争辩。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A、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

驳斥司马光关于新法招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B、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个层次,揭示新法招致怨谤的原因在于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第二层次,借盘庚东迁之事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

旁敲侧击的揭露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不顾国家利益、同俗自媚、因循守旧的政治腐败现象。D、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样的决心?

说明变法是完全合乎当时的情势和道义理法的,即使一时反对

10

7、《春江花月夜》的四个部分的基本着眼点依次为(D)

(1)人生—思妇---游子---景物 (2)思妇---游子---景物---人生

(3)游子---思妇---人生---景物 (3)景物---人生---思妇---游子 三、多选题

1、《春江花月夜》的主旨是(ACD)

(1)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宁静的自然美景 (2)展示田园的广阔和自由 (3)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

(4)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 (5)向往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 四、简答题

1、说明诗作第一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答: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物,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环境与气氛。

2、比较说明诗作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答:二三部分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通过景和情的对比反衬,鲜明的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第四部分景物的色调与人情的色调完全一致,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同步相生,通过景与情的相互烘染,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更加浓重。

16

《行路难》练习 一、 单选题 1、

诗歌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

格的诗人是(A)

(1)李白 (2)杜甫 (3)李商隐 (4)陆游 2、《行路难》中运用行为细节揭示内心悲愤的诗句是(B) ()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行路难》中,以路途艰险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是(C) (1)金樽清酒斗十斤,玉盘珍馐直万钱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中,情感运行的特点是(D)

(1)逐层递进 (2)逐层递退 (3)平缓舒展 (4)起伏跌宕 5、《行路难》的抒写主旨是(A)

(1)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 (2)朝廷昏暗和仕途艰难 (3)积极用世和执着追求 (4)恃才自信和满怀希望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乐府体的有(ADE)

17

(1)陆游的《关山月》 (2)李商隐的《无题》 (3)陶渊明的《饮酒》 (4)李白的《行路难》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2、《行路难》中所运用的抒情方法有(ABCDE)

(1)借事抒情 (2)借行为细节抒情 (3)借象征抒情 (4)借典故抒情 (5)直抒胸臆 三、简析题

1、指出诗中的行为细节及其表现意义

答:行为细节:“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意义:形象表达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之情。 2、

指出诗中的象征句及其象征意义

答:象征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世与仕途的艰难险阻。 3、

诗中用了哪几个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什么感情?

答:用吕尚、伊尹终遇明主的典故表示自己仍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用宗巧的话来形容的 展示自己的宏伟抱负 4、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5、本诗的情感流程的特点及其原因是什么?

情感流程的特点:起伏跌宕。原因:现实的压抑与内心的自信相互冲撞,失望与希望交替起伏。 《登高》练习题 一、 单选题

18

1、《登高》的诗眼是(B)

(1)落木 (2)悲秋 (3)登台 (4)双鬓 2、《登高》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A)

(1)借写景抒情 (2)借叙事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

3、《登高》后四句的抒情方法是(B)

(1)借写景抒情 (2)借叙事抒情 (3)借比喻抒情 (4)借典故抒情

4、《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景象中所渗透的诗人的主要感受是(C) (1)秋衰 (2)老病 (3)国势衰微 (4)穷愁潦倒 5、《登高》“艰难苦恨繁双鬓”一句的意思是(D) (1)由于艰难苦恨,白头发愈来愈多。 (2)由于年老病衰,白头发愈来愈多。 (3)由于生活艰难,非常痛恨年老病衰。 (4)国事艰难,非常遗憾因年老而不能尽力。

6、作为一首七律诗,杜甫的《登高》在形式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D) (1)首句如韵 (2)收尾二联不对偶 (3)二三两联对偶 (4)四联全对偶 二、多选题

1、下列诗篇,属于七律的有(CE)

(1)王昌龄《从军行》 (2)李白《行路难》 (3)杜甫《登高》 (4)白居易《杜陵叟》 (5)李商隐《无题》

19

2、《登高》中的“悲秋”的寓意有(ACE)

(1)悲季节之秋 (2)悲行役之秋 (3)悲人生之秋 (4)悲多病之秋 (5)悲国势之秋

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所包蕴的主要感情有(ABCD)

(1)羁旅之思 (2)怀乡之情 (3)垂暮之叹 (4)衰病之怨 (5)离别之难 三、简析题

1、前四句的抒情方法是什么?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感情基调:哀

2、前四句写景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分别渗透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前四句写劲秋,渗透政局动荡之思;第二句写清秋,渗透孤单冷清之哀;第三句写衰秋,渗透国势衰颓之痛;第四句写肃秋,渗透历史无情之叹。

3、“悲秋”之“秋”中有哪几方面的寓意?

答: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人生之秋;渗透在两者之中的是国势之秋。

4、为什么说“悲秋”二字是联接景和情的关钮? 答:“秋”字锁合前四句写景,“悲”字引出后四句抒情。 5、“作客”的内涵是羁旅行役之苦吗?为什么?

答:“作客”的内涵式羁旅行倚之苦,而是抒写远离朝政之哀,因为此时诗人已在“行役”,他心中始终想的是回到朝政

20

2、写出“你的殷勤”、“我的思量”的寓意

答:“你的殷勤”;焕发青春的祖国对爱国志士的殷切召唤和期望,“我的思量”:爱国志士对青春祖国的思念和期望。 3、写出“燃”字的象征内涵

答:“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主要体现了了诗人往昔被压抑着的爱国激情,指的是诗人在黑暗长夜中的搜索探寻。 (二) 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称祖国为女郎,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

2、写出“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

答:“我”的双重身份和“重见天光”的三重寓意:诗人新生、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新生。 3、后两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答:象征暗示

(三)、阅读 ,回答问题: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36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指出“年轻的女郎”、“故乡”、“心爱的人儿”三者的寓意的差别 答: 三者都指向祖国,但“年轻的女郎”强调祖国的新生和青春焕发,“故乡”只是祖国的借代,“心爱的人儿”侧重诗人对新生祖国的热爱,三者的侧重点和情感都有差别。 2、指出后两句的表现方法 答:象征手法

3、“燃”的象征内涵式什么|?

答:这里“燃”表现了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但比前者进了一步,这里主要体现了诗人由无私革命运动焕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激愤分喷发、奋力搏击的赤诚现身精神。 《雨巷》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全诗运用象征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丁香姑娘”这一形象的象征意味。 4、分析本诗第二节运用的修辞手法。 5、了解本诗的艺术特色 一、单选题

1、这首诗最早发表在( A )

37

A、《小说月报》1928年8月第19卷第8号,后收入全诗集《我的记忆》B、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后收入《呐喊》 C、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俯瞰,后收入诗集《女神》 D、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后收入《背影》中 2、《雨巷》这首诗是( C)

A、现实主义诗作 B、浪漫主义诗作 C、典型象征主义诗作D、革命现实主义诗作

3、《雨巷》中通过寂寞、冷清、朦胧的长长的雨巷,来表达( B ) A、诗人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感情 B、诗人对一种美的追寻,和在追寻中无可依附的飘渺的感情 C、诗人感觉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压力,非常抑郁的感情D、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 4、《雨巷》通过“我”去寻找幻影中的“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来展示(C)

A、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迫切心情B、诗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 C、理想幻灭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痛苦D、男女双方爱情遭到阻隔的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二、多选题

1、《雨巷》的思想格调虽不是积极高昂的,然而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却很高,它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ABCD)

A、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B、诗中的意向有丰富的内涵 C、意向和情绪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反而使作品内涵有了审美张力D、具有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E、展开故事情节,结构全篇

38

2、《雨巷》中营造了一个“蒙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ABC )

A、作者在低回徊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情绪 B、作者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 C、一代知识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D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爱情的真挚和专一的情愫E、作者对江南自然美景的无比赞赏。

3、作者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抒情形象( ABCD )

A、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 B、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C、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D、她是作者梦中的情人形象E、表现了美人伤春怀怨的愁情 三、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和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极度的悲观和痛苦之中,《雨巷》中营造出的“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那种在低佪自怜中的哀怨、悲伤、彷徨、迷茫中的丝丝朦胧理想和浪漫情愫,含蓄而隐晦地揭示了一代知识青年当时消极而真实的思想与情绪。

2、在古人的诗词中“丁香结”象征什么,而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味?

答: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用它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

39

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中有一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丁香姑娘”作为一个梦幻中 的情人的形象,她象征着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也象征着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理想和希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还象征着大革命失败后的那种不甘寂寞的和美好形象被破坏的复杂心境。 《风波》练习题

课文阅读分析方面的考核要点:

1、说明题目“风波”的含义。(这是1917年 张勋章复辟在江南水乡农民中引起的关于辫子的风波。用以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2、概括小说的主题。(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翻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剪掉辫子这样的改革,也非易事,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唤醒民众)

3、理解小说以辫子是件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结构特色。(共分四部分:1、辫子风波的起因;2、辫子风波的变化3、辫子风波的消解4、辫子风波之后,一切如旧。)

4、概括并分析小说主人公七斤这个落后农民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民主主义觉悟、冷漠保守的农民形象) 5、概括并分析小说反面人物赵七爷这个封建遗老的性格特征(装腔

40

被触动、被改造,从而使主题思想又深入了一层,由此可以启示革命者;革命的首要任务如何唤醒沉重的民众。 《背影》练习题 本文要点: 1、主旨

2、本文在开头和结尾描述了家庭的窘迫情况,这对表现父子亲情来说,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坏境烘染,对主题祈祷了铺垫作用 3、文章从三个方面表现了父子至情

4、选取背影作为刻画的中心,角度独特而情意深挚。 5、以背影为结构线索

6、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抒发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7、本文主要采用了“以外县内”的白描手法 一、单选题

1、《背影》的主旨是( D )

A、渲染小知识分子家中的窘迫B、描述父子对儿子态度的变化C、揭示父亲晚年心境的颓唐D、抒写深挚感人的父子亲情 2、《背影》刻画父亲形象所抓住的一个独特的视角是( C ) A、家庭坏境B、父子关系C、背影D、晚年心境

3、《背影》描述了儿子对父亲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对表现父子亲情来说,所用的变现手法是( C )

A、铺垫反衬B、对比反衬C、侧面烘托D、环境烘染

4、《背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描述了家庭的窘迫情况,这对表现父子

46

亲情来说,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D )

A、铺垫反衬B、对比反衬C、侧面烘托D、环境烘染

5、《背影》中的父子亲情及其社会内涵,都是通过不动声色的人物行为和环境的描述来表现,既不能修饰,也无议论,这种表现方法称作( D )

A、对比 B、象征 C、侧写 D、白描

6、《背影》中三次写到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对表现父爱的深度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B )

A、铺垫反衬B、对比反衬C、侧面烘托D、环境烘染

7、《背影》结尾处说,父亲晚年常对儿子发怒,但自感“大去之期不远”时,却变得十分惦念儿子、孙子,这种心理是由于( D ) A、家境窘迫,触目伤怀,不能自控B、家境变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C、儿子长大了,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D、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二、多选题

1、《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 ABCDE ) A、总体上的白描B、视角独特 C、侧面烘托 D、环境渲染 E、铺垫手法

2、《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开头、中间、结尾都扣住“背影”这以独特视窗,其艺术表现效果有( ABCDE )

A、抓住父亲的特征,形象鲜明突出B、便于透过儿子的视窗,进行侧面描写C、“背影”反复出现,形成主旋律 D、头、中、尾皆紧

47

扣“背影”,的结构呼应严谨。 E、“背影”含蓄,引读者注意、思考、回味。

3、《背影》中刻画父亲形象所采用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有( AB ) A、肖像描写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 E、细节描写

4、《背影》中,通过侧面烘托手法来刻画父亲形象,主要体现在( AC )

A、儿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B、晚年父亲对儿子态度的变化 C、儿子多次望着父亲的背影流泪 D、父亲为儿子送行、托人、买橘子 E、几次写到父亲的肥胖、黑马褂 简析题

我看见那边的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1)概括这段描述的大意。

答:通过对父亲翻越月台、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行为描写,表现深挚动人的父子亲情。

(2)总体来说,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主要运用了以外显内的白描手法 (3)刻画父亲形象,作者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独特视觉? 答: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

(4)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手法? 答:行为描写与肖像描写

48

(5)这里什么地方采用了铺垫手法?

答:先写“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又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些事”,这是先铺垫双重艰难,以反衬父亲买橘子行为中深情。

(6)这里什么地方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答:儿子望着父亲翻越月台的背影流下了眼泪,且“赶紧去搀他”,这是通过描写儿子被感动的情景,从侧面来烘托父亲爱子之情的深挚动人。

2、本文最后一段“近几年来??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1)这段描述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答:父亲晚年心境日益颓唐

(2)“近几年来”,父亲为什么“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答:主要是由于家境日益窘迫,晚景十分凄凉,所以心情不好,郁于中而泻于外”,“触目伤怀”“不能自己”,并非对儿子变得不满了。 (3)“最近两年”。付清为什么又“只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答:最近两年父亲又总是惦记着儿子和孙子,是由于自知“大去之期不远”了,老人对自己的生涯已经无期,而唯一难了之情就是儿子和孙子的未来,这是一种“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的心境,更显示出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4)这里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揭示父亲晚年的心境?

答:这里主要是通过人物行为的白描来显示人物心境,属以外显内的心里刻画手法。

49

(5)文章最后写到“我”的“晶莹的泪光”,这有什么作用?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写“我”的流泪,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父亲晚年凄凉心境和令人心酸,烘托父亲挂念子孙之情的深挚动人,运用的是侧面烘托手法。 (6)文章最后又写到“背影”有什么作用?

答: 文章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三次说到背影,形成中心线索,突出主旋律,强调背影已在儿子的心坎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爱恨和痛点,有力地烘托出父爱的真挚和力量;二是首、中、尾前呼后应,结构严谨,使全文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三是结尾在线,给读者留下一个悠长而难忘的回味。

《秋夜》练习题 本文要点: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56年9月,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作。 2、主旨

文章记叙了作者俯在作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敬的感情。 3、层次简析 4、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鲁迅的形象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