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11 14: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升学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

徐泓 阚晓华 王成

2004年安徽省初中升学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我省首次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二考合一,大大提高了初中毕业生的报考率,对于检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初中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试题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的需要,即: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对于引导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推动基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学科评价标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2004年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以下简称“考试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本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如下:

1、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应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我省即将进行的化学新课程的实施。

2、试题应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和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我市先期已经举行了“理化实验操作考查”并将成绩计入总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对科学方法和化学学习方法的考查;体现试题的教育性。

3、由于考试的性质兼有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特点,试题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到作为合格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因素,也要能反映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4、试题应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积极引导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二、试卷内容分析: (一)试卷结构:

2004年中考化学学科试卷严格遵循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考试纲要》。

试题题型分布和题量严格遵循了《考试纲要》,其中选择题共10题,计20分;填空和简答题共6题,计32分;计算题1题,计8分。这和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完全相同,保持中考化学试卷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考试内容涉及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几个方面,甚至包括生物学科的部分知识。(见表1)

表1:考试内容分布比较

(二)试题特点:

分 2004考16±2 22±2 14±1 8±1 值 试纲要 试卷

重视2003 14 24 14 8 了对

2004 11 16 18 8 8 学生

基本所占比2004考26.7% 36.7% 23.3% 13.3% 的化例 试纲要 学学2003 23.3% 40% 23.3% 13.3% 科素

2004 18.3% 26.7% 30% 13.3% 13.3% 质和

学习潜能的考查,对今年中考化学试卷的总体评价是:立足基础,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加大了对实验考查力度,体现学科间的交叉,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比例明显增加,试题设计新颖独特,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参与基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试题的选拔功能突出,难度偏大。具体体现了以下特点:

1、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2]。一方面通过设计具有学科间综合特点的第13、14题,体现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在现有中考模式下(不设生物学科的考试)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生物学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象15题、16题这样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出“题海”,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全面考查了学生通过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运用规范用语的表达能力。尤其是第15题通过给出信息降低了难度,使大多数考生都容易入手,同时采取灵活的“奖励分”方式(是我省首次在中考中尝试运用)鼓励了考生大胆创新,有助于对优秀学生的选拔,是一道非常精彩的试题。

2、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据统计,2004年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共有包括第7、8、14、15、16题在内的5道试题,除14题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外,还有4题计18分,超过了2003年和《考试纲要》上的比例,占到30%,是近几年中考中比例最大的,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实验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鉴别和分离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又考查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所需具有的实验方法初步知识和实验方法技能。这些变化也必将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上,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3、强调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2004年中考化学试卷中联系实际的题目占到9题,计42分,其中选择题共3题,6分;非选择题6题,36分,占到全卷的60%。内容涉及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西气东输、科普知识、冶铜原料分析、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化学肥料、亚硝酸钠与食盐的鉴别、阜阳的“毒奶粉”成份计算等。这些背景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学趣,还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萌发;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如第15题和17题借助于社会上食用工业用盐而屡屡造成中毒的背景和对伪劣产品的科学鉴别,考查了物质的鉴别问题,但它并没有考查一些传统物质的鉴别,而是结合社会实践以信息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题设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加工、处理,着重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4、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比较内容 比较对象 基本概念和原理 元素化合物性质 化学实验 化学计算 学科间综合 /

.今年化学试卷中第13、14题体现了生物与化学学科间的综合,试题设计细腻,尤其是第13题不仅考查了学生有关生物和化学的学科知识,还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5、试题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试卷整体难度偏大。 今年化学试卷的整体难度较大(试卷难度为0.48),易、中、难题的比例分别为16.67%、40%、43.33%,与《考试纲要》中的70%、20%、10%相比,显然中等难度和难题过多,容易题过少。主要表现在部分试题难度过大,如第10题思考容量过大、第14题能力要求过高、第16题第(3)问定量实验的设计,这些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显得过高,对于选拔优秀学生固然有利,但鉴于今年的考试同时也是毕业考试,应具有水平考试的特点,从这一点上说,可能会影响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这也是许多老师和学生始料未及的。

三、宣城市抽样统计分析:

在宣城市全体考生中采取等距抽样,共抽取有效样本270份,其中宣州区90份、宁国、泾县、广德、郎溪、绩溪、旌德各30份。

各分数段频数5040人数30201000-55 1011151620 2125263031353640 4145465051555560人数分数段 从

上图可以看出:我市各分数段考生人数并未完全呈现正态分布,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中等难度的试题难度偏大;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今年试卷中首次采用的“奖励分制”,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表2: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统计数据 滿分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表3:选择题各题统计数据

选择题 20 11.50 0.58 4.57 0.52 非选择题 40 17.15 0.43 9.60 0.59 全卷 60 28.73※ 0.48 13.57 0.57 ※全卷总分平均分高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之和是因为全卷总分计分时采用了四舍五入。

题号 1 滿分 2 平均1.74 分 难度 0.87 2 2 1.19 0.60 3 2 1.73 0.87 4 2 1.11 0.56 5 2 1.16 0.58 6 2 1.34 0.67 7 2 1.14 0.57 8 2 0.95 0.48 9 2 0.77 0.39 10 2 0.36 0.18 标准差 区分度 零分率% 滿分率% 0.67 0.26 12.9 87.1 0.98 0.73 40.7 59.3 0.68 0.37 13.3 86.7 0.99 0.82 44.4 55.6 0.99 0.56 41.9 58.1 0.94 0.54 33 67 0.99 0.64 43 57 1.00 0.51 52 48 0.97 0.57 61 39 0.76 0.20 82 18 表4:非选择题各题统计数据 题号 滿分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零分率% 滿分率% 11 6 5.35 0.89 1.15 0.25 0.74 71 12 6 3.49 0.58 2.23 0.81 18.1 19.6 13 4 1.44 0.36 1.13 0.56 27.8 0 14 4 0.26 0.07 0.62 0.20 81.1 0 15 6 3.07 0.51 2.67 0.95 29.6 23※ 16 8 1.72 0.22 2.00 0.50 38.5 6.3 17 6 1.83 0.31 2.17 0.76 49.3 12.2 ※包括奖励分,有11.1%的考生获奖励分,即该小题得分超过6分。

以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选择题难度较小,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非选择题难度稍大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全卷区分度很好,有较强的选择功能。属于容易题(P≥0.70)的只有第1、3、11题,分值占全卷的16.67%,属于中难题(0.40≤P<0.70)的有第2、4、5、6、7、8、12、15题,分值占全卷的40%,其余的均属于较难题(P<0.40),占全卷的43.33%;试题难度较大,有利于对优秀学生的选拔。

四、考生答题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

选择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试题的区分度普遍较好。第1、3题均属容易题,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是送分题。但仍各有13%的考生不知道“如何保护并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绿色食品”的含义,说明在初中学生中应联系实际,适当进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等常识教育。

选择题第2、4、5、6、7、8题均属中等难度题,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内容主要涉及到化学式意义、离子结构简图、化学反应、碳元素性质、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分离等初中化学重点主干知识,区分度好。第2小题,考生的错误相对集中在D选项,不能科学准确的表达化学式的意义,把“甲烷气体”这一宏观概念与“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这一微观描述方式混为一谈。第4小题的错误主要在相当一部分低分考生于不能准确把握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差异,误选B选项,该小题的区分度很高。第5小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很多考生因为忽略了“难溶性酸或难溶性碱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而误选B;也有一部分考生片面理解了A选项中“制氧气”就是氯酸钾分解制氧气,加之对课本不熟,没有注意到课本中“Fe2O3也可代替二氧化锰作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而造成失分。第6小题主要考查了碳的几种同素异形体的理化性质,大多数考生能正确完成。第7小题针对日常学习中学生常出现的几个错误操作设计,B、D选项干扰较强,误选B的同学多数是因为只注意到大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位置、酒精灯外焰加热几个常见地方,而忽略了导管的位置错误;误选D的同学是因为试管中液体的量和大拇指不应放在短柄上面而出错。第8小题利用常见物质的鉴别立意,考查考生对相关物质的理化性质的掌握及应用,考生错误主要是由于基础不扎实,有关物质的理化性质不熟悉(如溶解性、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而导致误选了A或B。

选择题第9、10题均属较难题,其中第9小题融合了溶液的概念、酸碱盐的性质和简单的定量判断等化学学科内知识,综合性强,虽是传统题型但区分度好,考生因为不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或对溶液的概念理解不透。第10小题则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饱和溶液、溶解度及计算,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要求较高,很多学生没能判断出加入4.4gKNO3晶体和5.6g水后,KNO3晶体未全部溶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也超出了大纲中“对溶解

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规定。

第11题通过给出几种常见的化学物质让学生回答它们的性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难度小,得分率高。少数考生对于其中“属于未来新能源的”选填了酒精,未能理解“未来新能源”的涵义。

第12题第1小题以辉铜矿的主要成分硫化亚铜化学式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对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相当一部分考生填写+2价,暴露出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缺点。第2小题错误主要表现在对Cu2(OH)2CO3的受热分解方程式的书写,一部分学生在反应物中填写了氧气或将生成物写错,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未配平或注明反应条件而失分。

第13题是一道读图题,取材于生物和化学知识,考查了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抽样中没有人得滿分。第一空绝大多数都能得分;第二空很多考生不能回答出图中“营养元素的吸收率低”这一关健点;第三、四空得分率较低,考生或是因为不知道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的营养元素是磷这一生物学知识,或是不理解题目所要求回答的pH是范围而只填写了某一具体数值。当然试题中若能将几种元素的吸收范围的数值具体标明就更好了。

第14题也是一道生物和化学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新,设问角度独特。涉及的知识内容跨度大,思维要求高,加之又设计为要求考生简述回答的方式,很多考生不适应,导致该小题零分率高达81.1%,滿分率为0。第一小问中很多考生未能准确理解题干中“立即放到阳光下”和氢氧化钠的作用,错误地认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氢氧化钠能被植物吸收制造淀粉”。第二小问是一道考查实验思维的试题,取材于生物教材中一个实验,要求考生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改进装置,很多考生不清楚实验的前提是必须耗尽淀粉,而还是从二氧化碳未除尽的角度回答,如“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等,也有考生因为表述不清而造成丢分的,如将改进实验的要求答成解释性内容。

第15题以生活中亚硝酸钠常被误作食盐使用而导致中毒为素材,通过给出的信息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设计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实验,有一定的开放性。常见错误主要表现在:设计不科学,如只写出分别用水溶解二种盐,不溶的是食盐;审题不清,如将鉴别理解为除去食盐中的亚硝酸钠;答题不规范,要求鉴别物,而一些考生答题中出现向食盐或亚硝酸钠中加入某试剂这样的错误表述方式;错别字或化学式书写有错,如“熔”写成“溶”、“酚酞”写成“粉太”、“NaNO2”写成“NaNO3”等。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考生给出了有创造性的答案,如利用NaNO2的毒性实验,设计为分别给老鼠喂给等量的二种盐,出现死亡的为NaNO2。

第16题设计为探究性学习的试题,通过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一研究性学习方法为框架,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设问,实验从定性到定量。考生在答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未能准确理解题意,如第一问中未能结合题干中研究对象为“小石片”和后面实验要求,仅答出反应中可能有CO2生成,第三问中将“研究石片中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只理解为“研究石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反应方程式书写有误如将碳酸钙分解的条件写为“燃烧”或“点燃”;书面表达不准确,如设计的实验方案表述为理论性解释,而无具体步骤内容,实验步骤层次不清,错别字等;有三分之一的考生未能作答。

第17题以发生在我省阜阳的“毒奶粉”事件为背景,考查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立意新。一些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被题目的形式吓住而不能顺利答题,另外,概念不清和计算能力差好是该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如将稀硫酸质量当作硫酸溶质的质量进行计算,将NH3的式量算错等。

五、改进建议

(一)对初中教学的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陆续制定和推广,作为改革的主阵地之一的中学教学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谁若能抢先一步谁就能把握了主动权。因此,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观念,做好教育教学的继承和创新工作。

首先,教师要研究新教材。相比于老教材,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有所下降,但在知识的广度和能力的培养上提高了,在内容上、形式上和习题设置等方面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比较新旧教材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

渗透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其次,教师要研究中考。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中学教学改革,现有条件下中考备考仍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研究中考就是要研究中考试题、研究《考试纲要》。再次,教师要研究学生。如果说学习的内容是相对静止的,那么学习的主体则是动态的,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同生源质量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服从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教师还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制定并将逐步实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它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要及早准备,展开对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

2、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实用性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设计时,应争取最大限度地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是他们身边所熟悉的物和事等社会背景烘托而出。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体现了《新课标》所确立的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建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一些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实验报告或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加强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方面的训练。

试卷答题情况反映出许多考生审题不清,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应用科学的语文进行叙述,从而造成失分。这也反映出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提高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运用化学用语,从化学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坚巨的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在习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加强审题训练。

5、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也是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化学实验能力在内涵既包括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又包含了实验方法论初步知识和实验方法论技能。教学中应切实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配制和贮存、仪器的洗涤和使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鉴别和鉴定以及对安全需要的规范性操作等方面;提高学生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如教材中实验的改进、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实验设计等);发展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二)对命题者的建议:

应兼顾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的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合理控制易中难题的比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比重不能进一步被压缩,试题的能力要求不可超过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1]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课程评价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王祖浩主编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36

渗透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其次,教师要研究中考。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中学教学改革,现有条件下中考备考仍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研究中考就是要研究中考试题、研究《考试纲要》。再次,教师要研究学生。如果说学习的内容是相对静止的,那么学习的主体则是动态的,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同生源质量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服从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教师还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制定并将逐步实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它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影响,教师要及早准备,展开对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

2、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实用性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设计时,应争取最大限度地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是他们身边所熟悉的物和事等社会背景烘托而出。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体现了《新课标》所确立的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建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一些适合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实验报告或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加强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方面的训练。

试卷答题情况反映出许多考生审题不清,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应用科学的语文进行叙述,从而造成失分。这也反映出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提高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运用化学用语,从化学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变化是一项长期而坚巨的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在习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加强审题训练。

5、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也是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化学实验能力在内涵既包括了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又包含了实验方法论初步知识和实验方法论技能。教学中应切实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配制和贮存、仪器的洗涤和使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鉴别和鉴定以及对安全需要的规范性操作等方面;提高学生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如教材中实验的改进、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的实验设计等);发展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二)对命题者的建议:

应兼顾选拔性考试和水平性考试的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合理控制易中难题的比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比重不能进一步被压缩,试题的能力要求不可超过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能力范围,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1]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六、课程评价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王祖浩主编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b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