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3

更新时间:2024-05-15 08: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____

农业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整体感知 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主旨归纳

考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时期 春秋战国

手工业 商业 (1)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政策 (1)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 工具 铁农具和牛耕 发展状况 出现并推广 1

西汉 东汉 隋唐 2.耕作技术 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1)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①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③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评价

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②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十分脆弱。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2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

史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牛耕、铁农具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耧车 选种、育秧 翻车 《齐民要术》 筒车、曲辕犁 踏犁 宋元 《农桑辑要》 十二气历 明清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提示] 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史论归纳]

《农政全书》 备注 — — 有利于安排农事 提高播种效率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 魏晋南北朝 隋唐

3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元民以农为本,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河北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其仍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且具有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3)史料三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等方面概括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史论归纳]

4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8·甘肃重点协作体联考)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B [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排除;材料并未反映水利灌溉的情况和土地所有制的情况,C、D两项排除。]

2.(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导学号:02990057】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x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