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小卷(一)

更新时间:2023-12-05 09: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北冲刺模拟]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中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为:“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使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更密切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2.[2018·山东临沂质检]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的事件,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3.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 )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功颂德的先河

4.[2018·安徽合肥质检]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记述 出处 昔(汉)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史记·吴王濞列传》 封同姓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汉书·诸侯王表》 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后汉书·百官志》 大,且至千里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6.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宫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 ) 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 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 C.配有培养官员的相关机制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7.[2018·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项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8.[2018·山东济宁期末]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阙(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 ) A.五代十国遗留下的众多历史问题 B.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范围 C.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9.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

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10.[2018·重庆调研]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11.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大陆,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大陆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 ) A.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B.发挥着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控 D.传播了大陆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12.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后来“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强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018·山东泰安一模](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性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

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

——以上材料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

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20分)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20分)

单元小卷(一)

1.D [解析]根据“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周王是受上天的命令来统治天下,借助上天的权威来说明周王权力的合法性,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D。材料反映“礼”的文化与“上天”的关系,无法体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A项错误;周礼反映的是政治规则,与社会基础无关,B项错误;商朝神权和王权结合得更加紧密,周朝的“礼”文化更具人文色彩,C项错误。

2.A [解析]由“周郑交质”可知周平王与郑庄公需要靠相互交换人质来证明双方互信,说明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故选A。材料中“周郑交质”并不影响王位的继承方式,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错误;郑庄公姬寤生属于同姓诸侯国,也要求与周平王“交质”,说明其并没有恪守分封义务,C项错误;“周郑交质”说明原来的礼乐制度不能规范贵族阶层的道德秩序,D项错误。

3.A [解析]通过周代乐舞出现的场合及内容可知其演出的目的在于宣扬周王统治的合法性,即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故选A。题干没有反映出传承商代乐舞的内容,B项错误;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C项错误;“开创”在题干中没有谈及,D项错误。

4.C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本身即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替代,故选C。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专制皇权的加强,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血缘政治的影响正在日益衰微,B项错误;古代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潮直至明清时期才萌发,且其与郡县分封之争没有关系,D项错误。

5.B [解析]虽然三部史书都是后人的记述,但都是根据一定的文献和资料整理的,都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故选B。《史记》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不是生活在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时期,不能体现出《史记》的可信度最高,A项错误;史书中的相关记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三部史书记载都不相同,故不能确认真实原因,D项错误。 6.C [解析]据材料“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作为“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可知在官员培养方面有相应的机制,故选C。据材料“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可知并未存在滥举的现象,A项错误;依据所学,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察举制中配有官员培养的机制,而不是严格的考核体制,D项错误。

7.A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的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政事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选A。材料中,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项错误;根据史实,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D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8.C [解析]宋代“冗官”问题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官员权力集中而威胁皇权,通过一职多官的方式来分化事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材料所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问题,并不是五代十国遗留的历史问题导致的,A项错误;宋代“冗官”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取士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但这仅仅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源,B项错误;宋代统治者未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D项错误。

9.D [解析]“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体现了相互制衡,不是监督皇权,故选D,排除A。“共同议政决策”不能体现独立行使军政权力,B项错误;元代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C项错误。 10.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不能推断出加强君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诸司上疏前、六部执行时都与内阁商议,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集体议事,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内阁与诸司的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材料与“海禁”政策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廷对台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故B项错误、C项正确;传播了大陆地区先进生产方式只是客观上的作用,故D项错误。

12.C [解析]题干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宰相制度的废除,其后皇权得以强化,缺乏对皇帝个人独裁的制度制约,可造成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故选C。材料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归属问题,属于君主专制强化的范畴,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宰

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强化,从而加强了皇帝独裁色彩,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应该得以提升,B项错误;随着宰相制度被废除,对皇权的限制与监督逐渐减少,D项错误。

13.(1)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起不到真正的监察作用。 (2)不同之处:

中国:行政监察不受社会重视,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封建社会后期日益萎缩,演变成特务制度。 西方: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

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儒家人性本善思想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和狭隘性。西方方面的原因: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本恶;西方权力制衡思想的影响。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从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成为强化皇权的手段、不能制止腐败、没有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等方面回答其消极影响。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总结并进行比较即可。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性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行政监察不受社会重视、成为封建帝王统治和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行政监察制度、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特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总结;西方,根据材料二“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察理论、推动了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中国,可以从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小农经济等方面分析;西方,结合材料可以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思想等方面分析。 14.示例一:

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作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宰相制度。可见,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的结合构成了周代制度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首先要认真读清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到突破点,分析材料是强调制度的渐变和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可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的发展分析,重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8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