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24 05: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郑县茶叶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农业局

一、 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

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2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3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

4

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5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6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5r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