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虚实结合

更新时间:2023-12-04 23: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

导入: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它的表达技巧。然后答案中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字样: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应,虚景和实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往往因写不出或写不完全而被扣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虚与实”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 “实”与“虚”?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突出中心

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1

链接高考

分析考点,答题注意事项

考查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

常见提问:请对诗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当然这几点不一定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艺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西高考)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国家南北分离。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人民不能自由来往,

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分离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国家统一强烈渴望。

答题步骤

1、概括实景、虚景

2、点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3、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三、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2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实写:

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虚写:

遥远的潇湘 凄清的猿啼 效果:

烘托 氛围 表达 情感 参考答案 :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

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 虚实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注释】(1)开元;天宝,说天宝只是为了音律上的考虑。(2)驿使;送荔枝的驿站官差。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 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

总结:要分清诗歌中的虚和实,注意规范答题。

知识目标:明确高考考纲,了解诗歌鉴赏的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分析技巧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我国优秀诗词作品的巨大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 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诗词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教学关键:掌握分析方法,理清答题思路,答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课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法 教学设备:多媒

体 课时:一课时

导入

(课前放《梁祝》音乐)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叫什么?(《梁祝》)这段音乐的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前段舒缓,后段激昂)音乐变化的同时你的头脑里有着怎样的画面转换?(听前段能想到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读书嬉戏的场景,很美好;听后段能想到

3

他们双双被迫害化蝶而飞的悲壮场景)好,同学们刚才在分析的时候不自觉地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听到的音乐是实的,而画面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再请大家看一幅画,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中只有蝌蚪,你们说说它符合画题的要求吗?(符合,因为随着泉水的流淌,时间的流逝,小蝌蚪会变成青蛙,到时候就可以听到十里外泉水里的蛙声了)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看到的蝌蚪是实景,而蛙声确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是虚的。在鉴赏这幅画的过程中我们再次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手法。的确,在音乐和美术作品中,我们往往会使用虚实相生的技法。同样,我们中国古典的诗词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法,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下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

一、 讲解概念

(一)诗歌中的“虚”与“实”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

境界。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学过使用了虚实相生手法的诗词。

举例:(先集体背诵,再讨论分析,最后总结)

1、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诗人用虚实相

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这首诗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自己在过节之时一个人远在异乡犹为思念家乡的亲人;后两句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自己的兄弟们现在也一定在想念并谈论着远在异乡的自己。诗人

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

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整个第二部分都是虚写,写了诗人想像中的仙境的情景,表现了

诗人对现实的愤懑和不满,并借以表达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品质。

4、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4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分析:这首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词人拿周瑜年轻时就已建功立业对比衬托自己的老大无为,表达了词人被贬

的感慨。

(二)总结:

按照我们的分析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

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例如王维《九月

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

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

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二、 点拨答题方法——点击高考

考查点:手法鉴赏 出题模式:分析技巧型

请对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当然这几点不一定

面面俱到,涉及到哪点说哪点就行)。

三、 相关练习

1、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pb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