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更新时间:2023-10-14 01: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根据传播学或社会学的相关实证或经验范式,说明何为定性研究、甄别问卷(05) 概念化、操作化、随机抽样、霍桑实验、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的主要特点、传播学研究性论文前一般要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意义何在、写一个大众传播或网络传播领域中相关课题研究计划,课题自己选,要求简单写出研究课题,问题的由来,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等(06)

民族志方法、焦点组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概念在理论构建中的作用是什么?、简述定量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并指出其特点(07) 信度与效度(08)

简述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及其适用性、分层抽样、重点访问、简述问卷法与访问法的区别和联系(09)

请说明为什么在定量援救中要进行定类、定序、定距、定比等变量的区分?在传播学研究中,请举例说明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分别有哪些?(10) 控制实验、滚雪球抽样 、比较传播学定量研究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11)

第一篇 研究概论 第一章 人类研究与科学

第二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第一章 人类研究与科学 导言

·本书的主旨是我们如何发现社会真实

·1.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事物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他人所说,人类社会就这样建构的,只是的基础就是约定俗成。因为你不可能只通过个人的经验或发现而知道所有的事物。 2.观察

一.寻求真实

一个论点必须有逻辑logical和实证empirical两方面的支持:必须言之成理,必须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观察。

一般的人类研究

用 因果和概率causal and probabilistic的推理预测人们未来的环境。 研究是人类依据本性进行的活动,来解释事件和预测将来的事件。

通过直接的经验了解事物时,我们会做观察,并从观察中找到规律性的模式。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只有部分是直接通过个人研究或个人经验,大部分则是来自他人告知的约定俗成的知识。两大来源:传统和权威。可能误导我们。

研究中的错误和解决方法

1.不确切的观察(老师第一次讲课时衣服的颜色?)避免:谨慎细致的研究

2.过度概化 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事件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我们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化。

避免:1.足够的样本观察

2.重复replication:重复进行同一项研究,看是否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3.选择性观察 过度概化的危险之一就是导致选择性观察。一旦你认为存在某种特别形态,且获得了对于该形态的一般性理解,就很可能只注意符合这种形态的事物或现象,而忽视其他不符合的状况。绝大部分的种族偏见就是选择性观察的结果。

4.非逻辑推理 当观察与结论相抵触时,处理为“通则中的例外”,这是不合逻辑的。例外能让我们注意到通则,但是没有任何逻辑体系可以用例外证明与之相抵触的通则。 赌徒谬误 gambler‘s fallacy 一晚上手气不好的赌徒认为再过几把幸运就会降临。 真实观

哲学家用天真的现实注意来形容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1.前现代观点 这一观点占据人类大部分时间,我们的祖先认为眼见为实。慢慢发现彼此间的差异,渐渐能承认并不是所有观点都可以彼此分享。

2.现代观点 把差异当成是正当的,也就是心智上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后现代观点 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用后现代观点来讨论真实。“真实”都是来自自我观点中的想象,不存在外在世界,一切都在于内在之中。真实是一种认为的建构。

二.社会科学的基础

科学的两大支柱就是逻辑和观察。

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理论theory、 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科学理论处理逻辑层面、资料收集处理观察层面、资料分析则是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寻找可能的模式。

社会科学理论处理的是 是什么what is.而不是应该 should be如何,而几个世纪以来,社会理论一直都包含了这两种取向。

所以科学理论不能建立在价值判断上。除非有一套大家都认同的判别标准。 科学试图描述射虎和理解社会现实时所用到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1.社会规律 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寻求规律性 2.总体而非个体 3.变量语言

属性attributes 事物的特征或本性

变量 varieties 很多属性的逻辑组合。如 社会阶级由上层社会、中产阶级、下层社会组成。

自变量和因变量 间的 关系relationship 和关联 association。在因果解释中,假定的原因就是自变量,受其影响的就是因变量。 社会研究的目的:描述或解释社会现象。

三.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辩证关系

1.个案式解释模式 idiosyncracy 解释个案发生的所有因素。对个案、深度的解释。 通则式解释模式 nomothetic 试图解释某一类的情形或事物,而不是某个个案。

2.归纳与演绎推论

归纳式: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时间的秩序。(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现象存在)

演绎推论deduction: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实质性区别就是非数据化或数据化。。 4.抽象(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二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导言

本书研究项目受到的五个限制:技术的、科学的、管理的、伦理的和政治的。

一.社会研究中的伦理议题 伦理ethics 道德morality

伦理:《韦氏新世界词典》与特定职业或群体相一致的行为标准。 人们所认同的“对”和“错” 1.自愿参与

但违背了许多科学方面的考虑:如果实验对象或调查研究的受访者都是自愿的,科学上所要求的一般性(概括性)就受到了威胁(非自愿的群体呢?),这样的研究不能推论到所有人。最明显的事描述性调查,除非受访者是经科学抽样挑选出的,且包括了志愿者和非志愿者。

在实地研究中也是,透露研究身份会影响研究的社会过程。这时,受访者没有选择拒绝的余地。 2.对参与者无害

无论自愿与否。除非愿意受被伤害的风险。情感或心理上的苦恼及生理上的伤害。心理伤害(救济金)、面对平常不太可能考虑的问题(过去的错事)、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报道伤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越来越正式,形成了“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参与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必须充分知晓其中可能的风险。强调两点 :一方面要确切告诉研究对象研究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得研究对象口头或书面的同意。不能威胁强迫,且随时可退出。 3.匿名与保密

匿名 anonymity 的那个研究者无法辨认哪种反应应属哪个特定研究对象的意见时,这个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匿名的。

保密 confidentiality 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当调查时保密而不是匿名的时候,研究者必须向研究对象表明真相。法律上的“沟通特权”——保密特权。保密最直接的方法:不再

需要身份信息时毁掉它。

4.欺骗 事后报告:若不能在实验前知道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事后告诉他们真相,也许能弥补事前不得不撒的谎。

5.分析与报告debriefing:对团队和读者的伦理责任 全面、精确的报告。

公布研究中的错误、不足和缺点

6.粗心和马虎也可看做伦理问题。如果研究项目使用了优先的资源并强加在研究对象身上,但却没有受益者,在研究者社群中,也被认为是违背伦理原则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正面结果,而是由这样一态度。

有人会以社会利益重于研究对象个人的风险为由,来违反这些标准的行为辩解。通常这个决定由一个审查委员会来处理伦理问题。

制度性审议会IRB

由教职人员(或其他人士)组成,审议组织内所有以人类为对象的研究计划,以确保人权和利益。主要目标:把参与研究所面临的危机降到最低限度。

实例:“茶室”研究 和 顺从研究

二.社会研究中的政治蕴含

1.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而政治观点的争议在,则发生在研究的性质和运用中。如:电击实验。伦理:伤害了研究对象,主要是欺骗。政治:认为研究人类的顺从行为没有意义。

2.现实社会不想伦理争议一样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不伤害研究对象来源于保护人权的政治观念。而没有让社会学家一直接受的政治规范。

3.唯一例外就是:研究者个人的政治取向不应该泛爱或者不适当影响科学研究。

客观性与意识形态

MAX WEBER \价值中立的社会学\社会学应该像科学一样,不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科学中立,但科学家不中立。

政治参与研究:社会研究与种族问题、性别研究的政治、政治与普查、??

争议:科学的政治化

第二篇 研究的建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四章 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

第三章 研究设计

导言

1.要尽量明确要发现的东西

2.必须采用最好的办法研究。(有趣的是若能掌握第一,则能用同样的办法很好的额掌握第二。数学家:一个设计完好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它的答案。)

一.研究的三个目的 1.探索

试图对现象有一个初步的、粗略的了解

(1).满足演技者的好奇心和对某事物更了解 (2)探讨对某一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能性 (3)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 专题小组访谈法 2.描述

精确的测量并报告出研究总体或现象的特征。

如人口普查,人类学的民族志(如详细描述一些前文明社会的特殊文化)。 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如何进行 3.解释

为什么。探讨并报告研究现象各层面之间的关系。 通则式解释(大多数案例,而非全部)的逻辑 a.因果关系的标准:

(1)变量之间必须相关correlation;除非变量之间存在实际的关系——相关,否则我们不能说存在因果关系。

(2)原因必须先于结果发生;时间序列:

(3)不是假相关。即该关系不能被第三个变量所解释。 b.因果分析和假设检验

厘清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变量的测量方式,研究所期待的关系强度,即:统计显著性:非顶关系中因果存在的概率。 C.因果分析的伪标准

当他们说一个变量导致另一个变量时,其所指可以不是完全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例外,他们也无需强调这种因果关系适用于多数案例。(社会科学所说的因果关系跟平时所接触到的不一样:人们常用原因来表示某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 完全原因:个案式解释的原因是相对完全的,而通则式则是一个概率性的、通常也不完全。

例外案例:在通则式解释中,例外并不否定因果关系。

多数案例:即使不适用于多数案例,这种因果关系还可以是真实的。

二.必要原因:表示只有存在这个条件,结果才出现。如:女性是怀孕的必要条件。 充分原因:表示只要这个条件出现,结果就肯定会出现。但充分原因并不等于某结果的唯一可能原因。如没有参加考试是挂科的充分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b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