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Passions

更新时间:2023-09-27 2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Three Passions Bertrand Russell1

1

Bertrand Russell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拉芬斯克洛夫(Ravenscroft)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在当时是一名极端开放的无神论者,甚至允许自己的妻子与孩子的家庭教师发生关系。罗素的母亲也出身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罗素性格内向,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无疑受其祖母的影响。

在双亲去世后,罗素和他的哥哥富兰克·罗素(未来的罗素勋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罗素在17岁时认识了美国人阿莉丝·皮尔索尔·史密斯(Alys Pearsall Smith),很快便爱上了这位姑娘,两人在1894年结婚。这段婚姻在1911年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罗素的不专情:他和包括奥特林·莫瑞尔(Ottoline Morrell)夫人在内的多人都曾有过亲密的接触。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1908年成为学院的研究员并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1921年,罗素与前妻离婚后与荳拉·勃拉克(Dora Black)结婚,他们育有2个孩子。这期间罗素已经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校方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Beacon Hill School)。

1931年罗素的哥哥去世,罗素继承爵位,成为罗素勋爵三世。但是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这么称呼自己,或被别人这样称呼。 罗素和荳拉·勃拉克业很快因他与一个美国记者的一段婚外情而告终。1936年罗素再与一名牛津大学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Patricia Spence)结婚,他们最初是在1930年认识的。两人也生有1个儿子康拉德(Conrad)。1939年罗素搬到美国,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并很快被任命为纽约城市大学教授。但是当这个消息一曝光,地方法院就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认为他在“道德上”无法胜任教授一职。他在1944年回到英国,并重新执教于三一学院。

1952年罗素再度离婚,和一名美国的英语教授结婚。1960年代罗素出版了自己的三卷自传,并曾参与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调查。1970年去世,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他的爵位由康拉德继承,这位罗素勋爵四世目前是位受尊敬的学者以及英国上议院成员。

哲学思想与贡献

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在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试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在教育方面罗素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927年一起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  和平运动

罗素是一名和平主义者,他曾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此被罚款并丧失了三一学院的教职。1918年他还因反战活动被判刑6个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过绥靖政策,但是后来又支持与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the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纳粹德国作战,因为他意识到希特勒必须被消灭,否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罗素始终认为,任何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战争是在很多种罪恶中较轻的一种。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令人震惊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约里奥·居里、汤川秀树和李诺·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在肯尼迪遇刺事件发生后,罗素是最早几个对官方的事件版本提出异议的人,并罗列出了案件的16个疑点。

在宗教上罗素相信上帝不存在,但是无法证明;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他支持政府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对共产政权的极权统治。

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罗素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同漂亮的美国姑娘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这次婚姻从1894年持续到有过几次爱情经历,包括与艳丽的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海伦·斯彭斯结婚。16年以后,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年轻时枯瘦,一头黑发。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作为一个朋友、伙伴和健谈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罗素很幽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小说来。第一部小说1951年匿名发表,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小说的雅兴。

1970年2月2日,罗素伯爵以98岁的高龄死于威尔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他确实是极大影响世纪的人。罗素是这样描述自己漫长、刺激、复杂生活的动力的:“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也说过,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当他第四次结婚时,他已80岁高龄了。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老家威尔士逝世。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2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of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321)

2

Pythagorean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Pythagorean theorem or Pythagorean proposition毕达哥拉斯,勾股定理

Reference version for practice 2 译文1

三种情感 贝特兰·罗素

三种情感,三种纯朴、但却极为强烈的情感,一直主宰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同情。这些情感,犹如飓风,将我吹得四处飘零,茫无既定路线,把我吹过深不可测的苦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追求爱,首先是因为爱带给我极致的喜悦,这喜悦堪称极致,我甚至常常愿意牺牲我的余生,换取几小时这种快乐。我追求爱,还因为爱能排遣我的孤独,那可怕的孤独,孤独中一个颤抖的灵魂在世界的边缘探视,见到的是寒冷的、深不可测的、没有生命的深渊。我追求爱,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在一个神秘的小天地里,预先见到了天堂,那个圣人和诗人们想像中存在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这个追求对于人类来说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它却是我最终寻得的。

带着同样的激情,我追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心,我想要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我试图了解数字定律亘古不变的道理。这方面我略有收获,但成绩不大。

爱和知识可能将我引向通往天堂之路。但同情却把我带回尘界。痛苦呻吟的回声在我的心中回荡。饥饿的孩童,被压迫的受难者,成为子女累赘的无助的老人,以及无尽的孤独、贫困和痛苦,真是对人生的极大讽刺。我渴望减少邪恶,但我不能,我因此也跟着受难。

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发现它值得一活。我会愿意再活一遍,如果我有这个机会的话。 (叶子南译)

人生三种激情

人生三种激情,简单而又异常强烈,主宰着我的生活: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难以忍受的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激情,犹如狂风一般,把

我吹得东飘西落,使我的人生道路忽左忽右,把我吹过深深的苦海,带到绝望的境地。

我追求过爱,首先是因为她可以带给我狂喜,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宁愿为了哪怕几小时的狂喜而付出我的余生。我追求过爱,其次是因为她可以消除孤独。这种孤独如此可怕,就像是一个人颤抖着站在世界的边缘,清醒地看着下面那冰冷的深渊。我追求过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爱的结合中,透过那神秘的缩影,我预想到圣人、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这就是我的追求。虽然过于美好,但这是我最终的领悟。

带着同样强烈的激情,我追求过知识。我渴望领悟人的内心世界;我渴望弄清楚星星为什么会闪烁;我努力去领悟毕达哥拉斯所缔造的数字王国,在这样的王国里,数字主宰着一切。然而我在这方面的建树甚微,仅此而已。

爱和知识,只要可能,就会引领我向上,直达天堂。然而事与愿违,每每是我的同情心把我拽回尘世。我的内心回响着痛苦的声音。饥饿的孩子,遭受压迫的苦难百姓,成为他们后人累赘的无助的老人,整个孤独的世界,贫穷,还有痛苦,这些简直是对人生莫大的嘲讽。我渴望消灭邪恶,然而我无力回天,于是我也遭受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很值。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再活一回。(刘建刚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t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