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常用考点汇编

更新时间:2023-05-11 02: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生活部分,主观题常用考点。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汇编

1、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实现的基础。

2、 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通货膨胀,造成纸币贬值,物价前面、持续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就会引起通货紧缩,造成纸币升值,物价全面、持续下降,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3、 保持人民币币值(汇率)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

(1)保持人民币币值(汇率)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吸引外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课

1、 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 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作用:

①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3、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人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2)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当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当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1、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

(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的当前收入越多,消费

量越大,消费水平越高;当前收入越少,消费水平越低。

(3) 居民消费水平还会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有乐观的预期,预支未

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消费水平就会提高。

(4) 居民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5)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

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对商品的消费量。

(6) 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2、 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生活)水平

(1) 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 千方百计的增加居民收入。

经济生活部分,主观题常用考点。

(3) 改善经济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4)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5)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6) 引导居民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3、 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

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

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

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 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4、 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原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

1、 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 可以通过企业兼并或企业联合,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2、 企业兼并的作用、意义

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3、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意义

(1)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

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2)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

理调整。

4、 就业的重要意义

(1)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 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

而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5、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式

(1)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6、 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1) 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从而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

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3)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

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六课

1、 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特点

(1) 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流动性强、灵活方便,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存款储蓄收益低,

经济生活部分,主观题常用考点。

而且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 股票: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3) 债券:债券具有良好的流通性,风险与收益高于储蓄存款,但低于股票,是一种稳

健的投资方式。

(4) 商业保险: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能够减少因意外事故发生而造

成的损失。

第七课

1、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 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

体地位。

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4、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5、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2)主要原因: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第八课

1、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直接因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根本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第九课

1、市场调节的优点

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 市场交易的原则

(1)自愿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守信原则

经济生活部分,主观题常用考点。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的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

(1)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6、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方法和途径)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

费模式;

(4) 有条件的地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 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1、 经济全球化的体现

(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使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8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