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现场搅拌站工作环境

更新时间:2023-04-28 00: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善现场搅拌站工作环境

新世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金义信息通信产业园工程QC小组

一、工程概况:

浙江金义信息通信产业园一期工程位于金义快速路与广顺街交叉口。本工程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金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新世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施工。

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91689.84㎡;地上建筑面积共88654.77㎡,地下建筑面积共3035.07㎡,由10栋单体工程组成。其中:3栋地上4层的数据中心机房楼,总建筑面积60031㎡;1栋地下1层、地上5层维护支撑用房建筑面积11130.7㎡;1栋轻钢结构仓储物流中心建筑面积9342.63㎡;1栋地上2层的动力中心建筑面积4318.25㎡;1栋地上1层的油机房建筑面积1321㎡;两栋门卫室。1栋地上2层的110KV变电站建筑面积约3500㎡。

质量目标:国家优质工程;安全目标:浙江省安全文明标化工地;绿色施工目标:浙江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二、QC小组概况:

QC小组概况一览表

小组名称浙江金义信息通信产业园工程QC小组

小组注册编号 XSJQC-2016-03课题注册编号XSJQC-KT-2016-03成立时间2016年3月10日

课题类型攻关型

课题名称改善现场搅拌站工作环境小组人数9人

活动时间2016.3.10-2016.5.30平均接受TQC教育时间96小时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组内职务1赵建伟男37本科项目负责人高工组长2邢声男42大专执行经理工程师副组长3程世韬男41本科技术顾问高工组员4周战彪男41本科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师组员5童裕芳男52大专施工员工程师组员6申杭杰男26本科质量员助工组员7陈聪男31本科安全员工程师组员8徐洪男41大专材料员助工组员9朱君玲女35本科资料员高工组员10涂自堂男45高中泥工班长技工组员

制表:朱君玲时间:2016年3月10日

三、选题理由:

1、本工程绿色施工目标为创省绿色示范工程,积极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2、根据现场施工需求,须设置3个零星混凝土、砂浆搅拌站,搅拌站配备搅拌机械和散装水泥罐等设备,是产生粉尘的主要污染源。《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

2007规定的水泥粉尘容许浓度值为:

水泥粉尘容许浓度值

序号项目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1安全规程<4mg/m3<1.5 mg/m3

制表:朱君玲日期:2016年3月12日

3、根据《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

2010要求:现场使用散装水泥,预拌砂浆应有密闭防尘措施。虽然目前很多工程上对搅拌站都设置了简易的围护设施,但整体工作环境并不理想,距创建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要求尚有差距。

四、现状调查:

1、2016年3月15日-18日,QC小组全体成员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2011、《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

2014、《浙江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DB33/1116-

201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

2007等标准、规范的要求,采用华盛昌电子检测仪(DT-

9881M)、噪音检测仪(YSD130)等设备对项目部已建的3个正在作业中的施工现场搅拌站进行了现场调查、检测,统计结果如下:

现场搅拌站调查统计表

序号检查项目检测方法及标准检查点数不合格点数累计频数%累计频率% 1搅拌站粉尘浓度高仪器检测、粉尘含量应小于规20165757 2搅拌站噪音污染大仪器检测、噪音检测值<55dB2051875 3文明施工差现场验证2031186 4搅拌站安全防护不到位现场目测、应符合规范要求2031197 5搅拌站空间狭小,操作不便现场目测、应符合规范要求2013100 6合计10028100

制表:朱君玲日期:2016年3月18日

搅拌站存在问题排列图

制图:朱君玲制图日期:2016年3月19日

从排列图,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施工现场搅拌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粉尘浓度高。

五、确定目标和可行性分析:

1、确定目标

QC小组通过讨论一致决定:

搅拌站作业中的水泥总粉尘浓度值从10.8mg/m3降到4mg/m3。

2、目标设定依据

(1)本次水泥浓度值检测结果:

水泥浓度值检测值汇总表

序号12345678910浓度值11.312.611.79.511.3 3.68.810.4 2.3 3.8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浓度值15.214.515.113.916.3 2.615.511.111.315.2制表:朱君玲日期:2016年3月19日

从上表中可知水泥总粉尘浓度最高值16.3 mg/m3,平均值为10.8

mg/m3,因此,必须将浓度值降低至规范允许范围内。

(2)技术支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长期在高粉尘浓度的密闭条件下作业,粉尘吸入较多,容易造成肺部伤害、上呼吸道伤害等疾病。集团公司领导高度关注员工职业健康,调派公司技术力量骨干参与到本工程搅拌站的技术改造。

综上所述,本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六、原因分析

2016年3月28日,QC小组针对水泥搅拌房粉尘浓度高这一主要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了多次的讨论研究。同时,广泛收集现场工人、班组长及各级工程技术专家的意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详见如下附图:

原因分析因果图

制图人:童裕芳 制图时间:2016年3月29日

七、要因确认

1、要因确认计划

从上述因果图中,QC 小组发现了造成水泥搅拌房粉尘浓度高的12条末端因素,并对12条末端因素编制了要因确认计划。

要因确认计划表

序号末端因素确认内容

确认方法标准

负责人完成时间1交底措施不到位交底制度未制定或未落实

现场调查交底率100%赵建伟2016年4月1日2无奖惩措施现场是否制定了相关奖罚制度并有效执行

现场调查奖罚措施实际有效朱君玲2016年4月2日3机械无减震措施检查搅拌机基座、料斗等部位有无设置减震物或其他减震措施现场调查减震措施覆盖率100%,安全有效

陈 聪2016年4月2日4机械维修保养及时查阅相关维护保养记录

现场调查满足工程施工机械要求邢 声2016年4月3日5水泥储罐出气孔无回收装置检查搅拌房出气口位置水泥粉尘回收装置

现场调查满足水泥灌装粉尘控制要求

周战彪2016年4月3日6掺和料粉尘含量高袋装砌筑用粘合剂添加过程造成的扬尘情况

现场验证扬尘目测高度≤0.5米申杭杰2016年4月4日7砂石含泥量大现场抽检砂石材料的含泥量现场测试砂含泥量≤5.0%;石含泥量≤1.0%

徐 洪2016年4月5日8材料进料顺序不当现场搅拌材料投放次序是否准确现场调查符合材料搅拌和扬尘控制要求

涂自堂2016年4月6日9无降尘措施检查搅拌房内有无进行有效的扬尘控制

现场调查搅拌房内粉尘含量满足施工及人员职业健康要求童裕芳2016年4月6日10搅拌站密闭措施不到位

检查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是否封闭得当

现场调查符合安全文明施工要求陈聪2016年4月7日11测量装置未校准检查台秤是否精准现场调查精确度误差≤50g

朱君玲2016年4月7日12

未定期清扫

是否有专人定期清扫

现场调查

有专人负责清扫,并有相关记录

周战彪

2016年4月7日

制表人:朱君玲 制表时间:2016年3月30日

2、要因确认:根据要因确认计划表,我们QC 小组对12条末端因素通过调查现场测试、现场验证等方法认真确认要因,逐一进行确定。 (1)交底措施不到位

检查了项目部的技术交底制度以及技术交底记录,发现均已进行技术交底,并留有书面记录。交底覆盖泥工班组所有工人,技术负责人操作工人签字齐全。

结论:非要因 确认时间:2016-4-1 确认人:赵建伟 (2) 无奖惩措施

QC 小组成员检查发现项目部制定了《项目部管理考核奖罚制度》,其中有针对现场扬尘及各班组作业区域粉尘控制的要求,针对操作班组及操作人员明确了奖励办法及罚款的金额,同时指定了执行办法及负责人。奖罚措施得当合理,符合现场实际的要求。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2 确认人:朱君玲

(3)机械无减震措施

QC小组成员检查了水泥搅拌机和砂浆搅拌机设置减震措施的情况,发现项目部搅拌机的基座底部设置了橡胶垫圈,能够减少搅拌机运转过程中的震动。在搅拌机料斗的底部和侧面,项目部增设了轮胎皮等材料进行了包裹,防护减震措施包裹安全牢固,减少了料斗翻动及触底过程的震动,减少了扬尘的产生。同时,项目部所有的搅拌设备均进行了相同的处理,覆盖率达到了100% 。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2 确认人:陈聪

(4)机械维修保养及时

由于搅拌机作业时,料斗与搅拌机滚轮之间的连接处在翻动进料的过程由于接口处有缝隙,易产生拌合料抖落现象。QC小组查阅了项目部相关的搅拌机维护保养记录,并现场查看了工地所有的搅拌机料斗进料口的连接情况。发现设备满足使用要求,进料接口严密。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3 确认人:邢声

(5)水泥储罐出气孔无回收装置

由于施工现场散装水泥灌装的操作过程通常易产生的粉尘污染的现象比较普遍。QC小组检查了项目部的水泥罐出气口的位置的情况,发现水泥罐出气口外露,未设置水泥回收装置降低扬尘污染。灌装过程有大量的散装水泥飘散在空气中,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结论:要因确认时间:2016-4-3 确认人:周战彪

(6)掺和料粉尘含量高

施工现场袋装的添加剂以及砌筑用专用砂浆粘合剂颗粒小,在作业场地保装开封及添加倒入料斗过程造成的扬尘现象较多。QC小组成员现场观察作业过程,发现作业过程中,泥工班组一般专人负责搅拌场地作业,操作技能水平达标,施工人员由于自身保护意识强,作业过程产生的扬尘较少,目测扬尘高度均小于≤0.3米。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4 确认人:申杭杰

(7)砂石含泥量大

砂石含泥量的多少也是影响工地搅拌场地产生扬尘原因,项目部在严格把关砂石原材料进场的来源和验收的前提下,对现场的多个批次砂石材料的含泥量情况进行抽样检测。QC小组采用送检专业试验所烘干法测量,共送检砂、石样品各3份。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砂、石原材料含泥量检测情况表

含泥(%)

平均值

项目

样品1样品2样品3

砂 2.92 5.14 3.46 3.84

石子0.940.900.980.94制表人:徐洪制表时间:2016年4月7日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5 确认人:徐洪

(8)材料进料顺序不当

由于施工现场砂浆搅拌机操作人员在进料口添加水泥的过程中,多次添加水泥和砂石材料,会导致料斗翻倒次数增多,增加搅拌房内的粉尘浓度。经QC小组成员现场观察,本项目搅拌场地作业人员每次添加入料斗的量均充足,施工中均尽量减少余料斗翻倒次数。操作符合搅拌机操作投料顺序及操作规程的要求。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6 确认人:涂自堂

(9)无降尘措施

QC小组成员检查搅拌房内有无进行有效的扬尘控制,发现搅拌房内没有吸尘设备或装置。搅拌房作业时粉尘

含量大,作业人员感觉明显不适。粉尘浓度经测量达到9mg/ m3远远超过了施工人员职业健康要求4mg

/m3的要求。

结论:要因确认时间:2016-4-6 确认人:涂自堂

(10)搅拌站密闭措施不到位

施工现场搅拌机未封闭或封闭不完全在作业时易造成粉尘浓度高,影响施工作业环境和人员健康。QC小组检查现场的搅拌机外封闭情况,发现搅拌机和水泥罐房上部均已搭设钢管防护架,周边有木模板围挡封闭,但木模板未完全封闭整个搅拌机和水泥罐,同时模板接缝处空隙较大,粉尘外溢现象突出,不符合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和扬尘控制的要求。

结论:要因确认时间:2016-4-7 确认人:陈聪

(11)测量装置未校准

根据搅拌场地操作规程,主要材料计量允许误差为:砂3%,水泥1%,外加剂1%,水1%

。搅拌场地称重设备不准,易导致多余搅拌房附近多余材料堆放,作业过程易造成扬尘。QC小组成员检查搅拌房旁的称重台秤的维修保养记录,发现设备均按时送检维修保养。经多台设备互相称重比较,发现台秤称重误差均在50mg以内,符合施工要求。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7 确认人:朱君玲

(12)未定期清扫

QC小组成员检查了搅拌站清扫记录情况。项目部根据文明施工的要求指定专人每日下班前对搅拌站地面、设备(设施)表面等部位进行清扫,清扫设备齐全,并留有相应清扫记录,符合项目不要求。

结论:非要因确认时间:2016-4-7 确认人:周战彪

经过小组成员对12条末端因素进行逐条分析,得出了3个主要原因,确认结果如下:

要因一:搅拌站密闭措施不到位

要因二:无降尘措施

要因三:水泥储罐出气孔无回收装置

8、制订对策:

1、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

针对以上要因,2016年4月10日,组长赵建伟组织召开技术分析会议,集思广益,制订对策方案,并进行筛选对比,制订出最佳方案:

要因一:搅拌站密闭措施不到位对策方案评价

要因三:水泥储罐出气孔无回收装置方案评价

对策评价分析表

制表人:朱君玲制表日期:2016年4月15日

2、制订对策表

通过上述分析,小组成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目标和措施,并按照5W1H的原则制订了对策表:

对策表

制表人:周战彪时间2016年4月16日

九、对策实施

实施一:针对搅拌站密闭措施不到位的要因:

(一)实施过程

1、2016年4月18日,由涂自堂将散装水泥储罐及混凝土搅拌机放置在一处,由泥工班组砌筑长*宽*高=2. 5m*2.5m*1.5m两格式蓄水沉淀池;

2、2016年4月20日,由周战彪经测量、分析确定建造方形板房,并设计围护结构施工图,确定其尺寸为:6m *6m*6m;

搅拌站立面布置图搅拌站平面布置图

3、2016年4月22日-

25日,由秦新发、架子工班组负责用钢管、扣件搭设围护骨架,然后用彩钢夹芯板沿骨架外围进行封闭,前后开设进、出料的门洞。

(二)实施效果:

1、水泥储罐与搅拌机放置在一处封闭后,约束了作业过程中粉尘挥发的空间,且封闭后粉尘不容易外溢,同时减少了外部环境对搅拌站的影响。

2、将水泥储罐和水泥搅拌机放在同一个房间后,减少了水泥在搬运过程中的飘尘,同时减少水泥运输时间,提高人工效率。

骨架搭设完成彩钢夹芯板封闭彩钢夹芯板合拢实施二:针对无吸尘装置的要因:

(一)实施过程

1、2016年4月25日,由赵建伟、邢声到机电市场购买11—

62(A式)多翼型离心通风机,由徐建为、洪志东制作粉尘收集罩,并在距地面间4m处安装固定粉尘收集罩;

2、采用L50×5角钢固定粉尘收集罩。粉尘收集罩下口安装通风百叶,顶部开约300mm×300mm方孔,方孔对准轴流抽风机进风口;

3、安装11—

62(A式)多翼型离心通风机,功率为1.5KW左右,换气量为3500m3/h。通风机安装在L50×5角钢制作的固定架上,轴流风机用螺栓与粉尘收集罩固定。

4、在搅拌工作过程中,将彩钢板房空间内的粉尘经粉尘收集罩和离心通风机收集后,采用DN110PVC管与蓄水沉淀池相通,将吸收的粉尘导入至沉淀池内,通过池水净化粉尘,既净化空气,又能回收利用水泥粉尘。

粉尘收集罩安装

离心通风机安装离心通风机安装完成

(二)实施效果:

1、吸尘装置安装牢固可靠,产生的噪音小,不会使作业人员感到不适;

1、采用该吸尘装置后,有效的减少了搅拌站工作中产生的水泥粉尘,保证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2016年4月28日,我们对使用吸尘装置后的搅拌站水泥粉尘浓度值进行检测:

水泥浓度值检测值汇总表

序号12345678910浓度值 3.2 3.6 2.8 3.7 3.0 2.6 2.8 2.5 3.3 3.1制表人:朱君玲制表日期:2016年4月28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水泥总粉尘浓度值已满足规范的容许要求。

实施三:针对水泥储罐出气孔无回收装置的要因:

(一)实施过程

1、在水泥储罐上设置水泥储罐排气管,采用DN110PVC管、水泥储罐排气管直接与蓄水沉淀池相通,由管路输送进入沉淀池内。

2、蓄水池尺寸为:2.5×2.5m×1.5m,内部再分隔为水泥搅拌用水池、沉淀池及清水池三格,沉淀池顶部与清水池相通。水泥搅拌用水池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供应,沉淀池用于净化粉尘空气用,清水池用于清洗用,上层清水层满至沉淀池顶部与清水池相通高度后,清水流至清水池中备用。沉淀池下层的粉尘泥浆从出浆口清理出,可回收利用也可以直接清理。沉淀池上设有与彩钢板房顶部连通的雨水接管,用于收集雨水备用。

3、散装水泥车对水泥储罐打灰过程时蓄水池水位要高于管口50cm,蓄水池顶要加盖木板。

导入管安装实景图蓄水沉淀池实景图

(二)实施效果

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粉尘通过管路收集到沉淀池内,利用收集的雨水对粉尘进行沉淀处理并利用。同时有效降低混凝土搅拌及散装水泥车对粉料仓打灰过程的粉尘飘扬,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将雨水及粉尘回收利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十、效果检查:

1、实施效果

(1)我们对采用上述实施对策完成的搅拌站进行检查,一共检查10个点,监测点详见下图:

粉尘较之前明显下降,监测10个点粉尘率均低于4mg/m3,具体抽查结果详见下表:

作业过程粉尘率统计表

制表人:朱君玲日期:2016年5月6日

目标对比柱状图

制图:朱君玲日期:2016年5月7日

、2、通过小组活动措施的实施,由于管理加强,措施得力,水泥搅拌房的粉尘得到了有效控制,粉尘率平均值为2.67 mg/m3,低于设定的目标值4mg/m3,圆满的完成了QC活动目标。

搅拌站实景照片

2、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

本吸尘装置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是所有材料及设备均可拆除重复利用,以重复使用5次计算,每次使用费用约4000元,但是其创造的隐形经济效益是无限的,可以大大减少民工吸入的粉尘量,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提高了民工兄弟的身体健康。

社会效益

2016年12月,金华市金义都市区“标杆工地”暨施工环境质量控制现场观摩会在我工地召开,本吸尘装置吸引了大量参会同行及专家领导,相关人员均对本装置加以肯定。

目前我工地已获得金华市及金义都市区两级“标杆工地”称号;创建“浙江省绿色示范工程”过程检查评分优良;金华市建设局、金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对本项目创建“浙江省标化工地”参选工程评分优良;在上述评选和检测过程中本吸尘装置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现场观摩会照片 省、市领导至现场视察

十一、巩固措施:

1、我们已经将本成果整理后上报公司编制成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编号XSJ/JZ310610-2016,指导公司其他项目操作。

2、该吸尘装置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十二、总结和今后打算:

1、通过本次QC 小组活动,我们小组成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使大家对QC 活动程序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增强了在施工中大胆探索和实践的自信心。另外职工的质量意识、QC 知识掌握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我们总结经验,将本次QC 小组活动成果编入公司技术标准,来指导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详见小组自我评价情况:

制表人:朱君玲 制表日期:2016年5月30日

QC 作作

作作作作

作作作作

作作作作作作作

作作作

作作作

自我评价雷达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f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