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设计原创)

更新时间:2023-10-10 19: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除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P43例3

教学目标:1、懂得连除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或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用这个数依次除以积里的各个因数。

2、会用这个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除法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纲

一、知识铺垫,激发兴趣 二、知识类比,初探新知

三、应用性质,学习简便运算,进一步深化认知。 四、总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激发兴趣 口算:

5600÷56 4800÷24 4000÷1000 300÷10 25×4 125×8 100÷4 1000÷125 4×16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减法的运算性质内容是什么?(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二、知识类比,初探新知

1.出示例3: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2.小组讨论,探究规律

1250÷25÷5 1250÷(25×5)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1)思考题:a.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地方? b.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地方? c.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交流反馈 a 数字相同,得数相同

b〈1〉右边多了一个括号,运算顺序改变

〈2〉连续除以两个数变成了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即第二个÷变成了×,运算符号改变)

c 规律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验证:

(1)18÷(3×2) 18÷3÷2 (2)64÷(2×4) 64÷2÷4

计算,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结果。你发现什么? 4. 揭示课题,认知新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除法运算性质(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 a÷b÷c=a÷(b×c)

5.试一试:

(1)在下面等式的 ○ 里,填上运算符号 64000÷125÷8=64000÷(125 ○ 8) 28000÷(140×25)=28000 ○ 140 ○ 25 (2)判断

7200÷24÷3=7200÷(24×3) ( ) 1000÷(125×8)=1000÷125×8 ( ) 三、应用性质,学习简便运算,进一步深化认知。 师: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 1.出示:

1200÷25÷4 5600÷(56×25) = 1200÷(25×4) = 5600÷56÷25 = 1200÷100 = 100÷25 = 12 = 4

师:仔细看这两题,数与数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联系?怎样计算简便呢?请学生试做,然后请学生交流板书,核对。

2.说:你是怎么想的? 3.练: 写出主要计算过程

(1) 4800÷(48×4) 24000÷125÷8 (2)完成 P43 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出示试一试:问:能否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进行简便计算?你怎么想? 9000÷72

(4)辨析:哪一种算法更为简便?为什么? 6300÷42 63÷42 = 6300÷7÷6 =6300÷6÷7 = 900÷6 =1050÷7 = 150 =150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除法的运算性质

1250÷25÷5 1250÷(25×5)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1250÷25÷5 = 1250÷(25×5) 验证:(1)18÷(3×2)= 18÷3÷2 (2)64÷(2×4)= 64÷2÷4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 a÷b÷c=a÷(b×c)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力图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感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新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为尝试解决问题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交锋碰撞,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共同探索出除法的运算规律。进而安排各种情况的除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探索,感悟在计算除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规律才能使计算简便,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亲历建构知识,掌握方法,感悟策略的全过程,他们养成了探索的习惯,展现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技能,他们探索和创造的意识也从中得到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i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