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4-22 03: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论场所精神在城市尽管设计中的表达)

场所精神所在的建筑现象学领域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80—90 年代时形成了一 定的规模,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论文和著作。对于建筑现象学的研究较早出现在人文地 理学领域,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拉夫的《场所和无场所性》 和他的论文《有关现象学与地理学关系之探究》。后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被引到建 筑研究的领域中,在这过程中西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住所、场所和环境》和《建 筑、经验和现象学:走向重新调和秩序和自由》全面的展现了现象学在讨论人类“生活世 界”中的重要意义。在现象学研究较为透彻、最具影响的是诺伯舒兹和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2象学》。他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此外,美国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重视环境对“直接感觉”的影响,他主要采用城市环境心理、探讨知觉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后来有关建筑现象学的研究逐渐开展到了人文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景观等众多领域。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对于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讨论形成了一套自身的建筑理论体系,并开始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和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霍尔、帕拉斯玛,他们的著作让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其讨论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与诺伯舒兹、西蒙的不同,他们讨论的建筑现象学是从建筑知觉、体验和设计的角度出发,将梅洛—庞蒂的直觉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的。1990 年以来由于霍尔的建筑设计声望很高,人们讨论建筑现象学则似乎只谈霍尔的知觉现象学。但实际上,霍尔的建筑现象学追溯到早期还是由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入手的。另外,很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例如哈里斯、安藤忠雄、费劳等等,他们也都沿着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具体深入地研究了人与空间、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等各方面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人对建筑内外空间丰富性的理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场所精神的研究和讨论也在 20 世纪末得到了关注,很多学者对此存在着广泛的兴趣。段义孚的《场所倾向、环境知觉的研究》、《场所与空间》及其论文《地理学、现象学和人类性质的研究》等是较为有代表性的著作。它主要讨论人类的经验与“存在于世”的关系。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则对建筑现象学作了初步性的介绍。陆邵明的《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从空间体验的深层心理学角度,来揭示了人对于场所的体验与感悟。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关于场所精神的研究作品出现,他们都以诺伯舒兹的理论为基础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分析,为场所精神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内现状

(摘自批判)

2 对场所理论的批判

2.1场所理论结构上和研究方法上的问题

(1)场所理论结构还有待完善

随着西方城市设计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以“毫无保留”的态度吸收接受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并在神州大地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

为了使空间具有场所的主题属性而做的环境设计很多。但是如果仅仅就某一主题精心营造,“三句不离本行”,一味的模仿历史场景,有的甚至是为了“场所”而“场所”,企图用形似来唤起人们心里的认同感,这样设计就不免走向肤浅、媚俗,有时是幼稚的可悲下场实践也证明这样是行不通的。经过一轮汇报之后,浙江渔镇的中心广场设计一改初衷,另开了一条出路,其设计向完全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了抛弃一切让人模棱两可的场景设计,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花坛和水池、明快的色彩,间或一些细节的设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海边的渔镇。

一种成熟的理论,一般“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4]”首先,变量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场所理论的变量本身涉及的少,而且不可定量统计,凭借个人的、直接的经验和感觉,缺少动态的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这也是与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相关的所有学科的共同问题。其次,理论总是来自于实践,又是实践的先行。但是,场所理论中实证性的陈述部分多为古代例子,近代实例少,这是一大缺憾。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可是到目前为止,这种实例还只是凤毛麟角。

不同的人由于性格、年龄、经历的不同,对于同一个“存在空间”的感受肯定不同,从而在他(或她)心目中获得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甚至于有的人身处其间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所,对另一些人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不仅观者对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设计者本身也陷入不知以何为准的窘境。他们只有向以前的成功之作看齐,这又在另一方面扼杀了设计师们创新的激情和动力,进入因循守旧的恶性循环

国外现状

(摘自场所精神的失落WORD)

10-20世纪,西方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种秩序,分别是中世纪的封闭型、文艺复兴及其衍生物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构成型时、伴随工业社会的功用型、进入20世纪现代化城市的开放型。

四种城市秩序建立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基础上,敏感地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空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反映了一种进步,也留下了很大的缺憾,这就是场所精神的失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7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