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3 05: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运动,环境保护的口号也逐渐深入到各社会各阶层,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为了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为根。 一、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的正式提出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却已很久。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源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初的生态城市理论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二十世纪起算,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界也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的高潮,将这一问题和理论推广至全世界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首次探讨。从此以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衍生出的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等名词也不断涌现。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上,1975年,由理查德〃雷吉斯特等人创建的城市生态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国际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也继续扩大。继1990年这一组织在巴克利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探讨工作中,各种著作的出版把这一理论的内涵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其影响也扩大到全球范围。虽然至今仍未有对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生态城市是公认的建立在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理想良性循环区域,达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境界。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把生态城市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并保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充分融合,同时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理查德〃雷吉斯特(美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以聚居地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生态健康城市。

黄光宇教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加强资源的在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

黄肇义等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作为可持续子系统。

Rodney R White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表现入手,以独特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生态学剖析。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建造的最持久的,并具有合理紧凑的经济生活功能多样性的居住地类型,是一个重要的人类发展目标。White教授不仅论述了发展生态城市的急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内缘性,还根据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其观点新颖、洞察力独特的思想,对今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国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自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报告中向世界人民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后,各地学者都积极研究其学术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充分融合到生态城市的概念之中,虽然国际上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从广义上说,生态城市是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优越的社会关系,达到可持续的利用环境资源,发展新型

的生活方式。狭义上对生态城市的解释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进行设计并规划,建立和谐、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定义也在不断得到补充,虽然至今生态城市的定义仍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以及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等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研究过程中更注重对生态城市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做好发展目标规划,发展到如今其理论体系正走向成熟。国外学者往往注重研究如何解决城市建设中某一问题或几个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的实例中有许多成功的典范,能顺利的解决许多城市建设正的实际问题,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研究者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止,并正在不断加快步伐,不断地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理论。

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生态城市,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求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空间和绿色要素,还制定了生态城市的标准,如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市。全球有许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制定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状况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具体标准,这些成功的实例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已经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取得了成果的国家有瑞典、美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丹麦、印度等。 1、德国的Erlangen生态城市建设

德国南部的Erlangen市距离慕尼黑只有200公里,虽然它只是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但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到如今,这个小城市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是在制定城市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相互影响取得的效益及建设过程中的需求。其成功的经验如下:

①将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之上。

②为保证人们到达绿地的需求得以满足,城区内、周边地区建设尽量多的绿地和绿化带。

③积极宣传和开展节能、节水活动,让公众参与决策的制定,广泛的听取公众意见。

④高度重视城市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保证包括森林、河谷、湿地等自然植被在内的生态区域面积占城市总的土地利用面积的40%。

⑤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尊重生态限制。

⑥保证行人、自行车与汽车行驶的权利是同等的,实行步行、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⑦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广泛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减少并制止水、气、土壤污染。

2、澳大利亚怀阿拉市生态城市建设

怀阿拉市政府于1997年4月1日,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决议,并承诺为市民建造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一项目融合了各种可持续发展技术,例如污水的在使用、城市设计原则、能源保护和替代、建筑设计等方方面面。其生态城市建设包括:

①形成了一体化的循环网络和呈线状分布的公园带。 ②设计并实施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计划。

③在城市土地开发的政策上实行强制的方式。例如,对新建住宅楼房和城市更新楼房强制性的要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政府对那些自主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住户给予奖励,实行财政刺激的措施。

④建立能源替代研究中心,例如研究如何在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上改进能源效率等。

⑤坚决执行21世纪议程中对城市环境规划的要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宣传活

动。如宣传优良的、可持续的节能环保产品和建筑技术的活动等。 3、新西兰Waitakere生态城市建设

新西兰的Waitakere是第一个完成21世纪议程的城市,其生态城市建设是由社区居民实现的,而不是由市政府的议会实现的。例如建立绿色网站、实现清洁生产、建立合作伙伴、减少固体垃圾等,都是其取得的重大成果,并且主要是以公平的、动态的以及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为目标,如表1.1所示: 4、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市建设

库里蒂巴位于巴西南部,被誉为巴西生态之都,是全世界公认的与生态城市最相似的地方,也因此受到了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库里蒂巴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三项措施获得了国际性的奖励,包括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能源保护项目和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其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如下:

①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以五条线状的交通轴线为基准,同时开发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和交通道路,鼓励多

表1.1 新西兰Waitakere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公平的 动态的 可持续的 社会生态目标

调节因社会成员的差异性而导致需求层次的不同,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

机会的公平

动态社会对“差异关注社会成员的性”和“同一性”健康和安全,让每同等重视,鼓励成个人都参与工作员间的差异,因为和决策,分享创新这种差异是有价思想和信息,为每

值的 位成员和后代的

福利负责

经济的活动类型充分认识环境保多种多样,因此动护的经济意义,改态的经济也能较革商品生产方式,好的适应各种变减少废料的产生化,而且利用新的并加强废物回收,机会能体现地方例如可更新资源

特色 与能源的使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尽量避免生态系在人类活动和自统遭受不可修复然力的作用下保的损害,保证可更证环境相对稳定新的资源数量大的运动过程 于使用的资源数

经济生态目

标 运用法律手段禁止就业歧视,改善就业公平

环境生态目

确保现在的行为不影响他人,使得当代和后代享用环境的权力是均等

种土地利用开发方式,合理进行分区,以公交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而非私人汽车,并且总体规划也以公交线路为中心,促使人们出行选择便捷的公交,由此减少私人汽车出行率,

从而达到控制能源的使用和减少环境的污染。 ②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库里蒂巴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上不仅追求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更着眼于简单、成本低并实效性强的公益事业,力求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设立培训机构教授

各种实用的技能,进一步加大公园和城市绿地的建设,建立新的图书馆供大家使用,利用垃圾回收事业为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在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环境等。目前其城市中设立的公益项目达到几百项,在“垃圾不是废物”这一口号的号召下,城市步入了健康的发展之路。

③普及环境教育工作

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只有全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城市。所以库里蒂巴市对市民的环境教育工作开展的也非常全面,学校里对儿童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社会上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大学环境,进行有关的环境教育,以此来培养不同阶段的人对城市环境的责任感。 5、丹麦的哥本哈根

做为丹麦的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哥本哈根市生态城市示范城区,包罗了内容丰富的城市建设项目,为丹麦和欧盟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哥本哈根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①建立绿色帐户

为了比较不同城区资源消费结构,哥本哈根市实行绿色帐户制度,对一个家庭日常活动、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城市的资源消费状况进行记录,以此来确定其资源消费量所占的比例,为削减资源消费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有效的依据、可靠的数据支持,活动开展的同时也直接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环保意识。

②生态市场交易日

哥本哈根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一个创意活动是设立生态交易日,从1997年8月开始,每个星期六在城区的中心广场上举行生态产品的交易活动,商贩们携带自己的生态产品在此互相交易(包括食品),这一活动不但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也让许多生态城市项目的其他内容深入人心。

③吸引学生参与

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亦是很大,所以建立绿色帐户时的实验对象也选择了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将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引入学生课堂中的生态课,一些学校还将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这项工作的中期报告也显示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和堆肥制作方面。

以上是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果的实例,它们为今后如何做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阶段国外有的生态城市体系和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共同的特点可以大致归纳为一下几点:第一,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和目标明确;第二,追求生产资源、生活资源和垃圾在利用的循环原则:第三,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地方社区的参与度和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三、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现状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城市发展与世界的城市发展历程不尽相同。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规范生产行为的重要性,最开始是作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得以流传,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传统生产方式得以体现在一些法规法令的制定和许多政治思想的产生上,例如“四书五经”、《孟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有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论述,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也有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的论述。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城市理论,但在那个时代就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是难能可贵了。

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准,是健康文明的象征,虽然我国城市生态学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国内兴起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的热潮,地理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等都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第一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于1984年12月在上海市的圆满召开,掀起了国内

研究的热潮,此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是对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城市学研究目的、任务以及方法的确定。1986年6月,我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议在天津市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探讨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此外还涉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如何将城市生态学应用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中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市召开了题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为我国取得国际城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先进理论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促进了我国同国际城市间的交流和合作。1990年,我国的生态学会组织在珠海市和澳门两地分别召开了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讨大会。1997年12月,在深圳市召开了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召开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两次会议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专题研讨。2002年8月,在深圳市召开了我国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宣言。继2001年在我国广西南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卫生大会后,2007年又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国际生态卫生大会,此次会议是围绕“生态卫生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题进行的,主要分析了小城镇生态卫生系统建设的可行性。2009年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大会的召开主要是围绕城市矿区生态修复、城市可持续资源管理、环境友好型公共交通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以上这些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研讨会议的召开,对我国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总的说来,我国对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各学科内容比较丰富,但学科之间的合作交叉研究方面相对较弱,并且我国所研究生态城市内容,主要是集中在生态城市系统的分析评价和对策的研究上。

1984年生态学家王如松、马世骏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是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城市复合生态理论是以生态学思想和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等城市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该理论将城市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每种亚系统还包括若干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江西省宜春市是我国最早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地区,其理论基础是王如松、马世骏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宜春市的主要建设过程是充分利用环境科学知识,将系统工程和生态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手段,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进城市建设中,在市区这一行政范围内对自然、经济、社会进行调控从而建立一个复合生态的系统,保证其结构、功能朝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宜春市生态城市的建立,是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上的首次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填补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空白。虽然王如松、马世骏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较全面,但对生态文化的研究较少,城市生态文化可以促进做为城市主体的城市人自觉的绿色消费行为、生态保护行为、清洁生产行为的形成,这对构建生态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城市规划学家黄光宇1997年深入了解了生态城市理论后,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以创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协调统一的城市为目标,并依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十项标准,以及建设生态城市三步走的演进模式。

1999年宋永昌将生态城市界定为城市各系统的结构合理、城市的各种功能高效、城市要素间关系协调的城市系统。城市各系统的结构合理具体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城市人口密度适宜,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系统,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的环境质量良好,城市实施了有效的自然保护;城市的各种功能高效包括资源的优化配臵,人力的充分发挥,物力的经济投入,信息流的快速便捷,物流的畅通有序;城市要素间关系协调包括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资源利用和更新关系、城乡关系、环境胁迫和承载力关系达到互相协调。

2001年彭晓春等人将生态城市概括为三个层次:自然地理层、社会功能层、文化意识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是自然地理层,认为城市是一个不断竞争、平衡、趋适、开拓的过程,最后要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能的目标。第二层是社会功能层,主要是改善城市各系统间的冲突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增加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第三层是文化意识层,这一层次重在强调人的生态意识,将外在控制变为内在调节。

黄肇义、杨东媛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城市自身具有人文特色、城市的自然环境和谐、城市中建立的社会公平、城市的经济高效的复合城市系统,并且具有城市本身人文特色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理想人居环境。

陈勇对生态城市的解析从四个层次入手:生态哲学层次、生态经济层次、生态文化层次和生态技术层次。董宪军把生态城市归纳为三种类型:理想说、环境说和系统说。陈易充分研究了生态足迹的理论后,依据此理论将生态城市概括性的定义为:即生态城市是在保证城市各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并能持续为城市居民提供较满意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而达到缩小整个城市的生态足迹的城市体系。许多国内学者不断的创新刻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城市理论,而且真正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继宜春市建设生态城市之后,我国其它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也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如上海、大连、北京,广州、深圳、苏州、天津、常州、成都、张家港、十堰、烟台等地,而海南、黑龙江、陕西、吉林等省也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但是从城市的发展条件上看,这些城市之间不是均一无差别的,且不同地区的城市处于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每个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亦是不同的。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有几种不同的模式,如下所示:

①自然型生态城市

这种生态城市模式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基础,并与当地气候联系密切。例如,昆明“山水城市”的建设,长春市“森林城市”的建设等。建设自然型生态城市模式的前提是人居环境的优化,所以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

②政治型生态城市

政治型生态城市一般是具有较强政治意义的城市,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地区的省会城市等。其城市职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文化、教育职能上。制定国家决策的人才、执行和下发国家政策的人才都在这里聚集;城市的服务业发达,可以发展人文景观类的旅游业;城市工业区位于城市郊区或边缘地带,污染性强的企业基本被迁移到其它地区;城市具有较高的公共绿地面积覆盖率,城市的人居环境好;城市建设中占用的土地,政府给予较高的补贴,城市居民福利待遇较好。

③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

大多数城市属于这种类型,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如上海市,既注重城市的绿色环境建设,也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生态城市建设三方向:城市结构建设、城市功能建设、城乡生态关系协调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做好城市土地规划,提高人口素质和绿色环保意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做好技术创新,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消费,建立快捷便利的信息系统,积极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生活、生态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④生态化海滨型生态城市

生态化海滨型生态城市,是沿海的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城市规模较小,但是其自身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潜力大,

例如山东威海市。

以上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实践,虽然取得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与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国内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的小角度的探讨,而国外则更注重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符合实际状况的解决方案。因此目前国内缺少的是以综合的、宏观的角度去系统的研究,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在生态城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深入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w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