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技巧国内外研究现状

更新时间:2023-09-04 0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第23期(总第335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23,2017

(Cumulatively NO.335)声乐技巧国内外研究现状

魏娟娟 陈 晓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王霞、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14年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著和国外学者的译著。

【关键词】声乐技巧;国内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著:《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40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著,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歌唱的艺术》,薛良著。《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著,《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著,《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傅西华编等等,介绍了关于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10年总第568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2012年第二期等等。

19世纪,出现的两大最具代表性声乐学派,一个是在生理学方面对声乐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加西亚(子),创立的“声门冲击”学说,另一个是以兰皮尔蒂(父、子)为代表的审美经验下的意大利传统声乐学派。小加西亚尽管发明了喉镜,对声带以及与发声有关的部分生理器官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得出了声门冲击说理论,但对歌唱本身是否还存在着与歌唱发声无关的器官是否起作用,是否穷尽了对发声器官的研究,对这一问题声乐生理学高明的研究者至今也没有一个系统准确的回答,尽管小加西亚是第一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的发声构造和应用的声乐家,但却因失声而早早退出了歌唱的历史舞台。而弗·兰皮尔蒂提倡的审美感觉下的生理器官协调运动是歌唱技巧得以实现的保证和前提。他强调道:“音必须自我——开始,自我——持续和自我——停止。”强调人在歌唱中的主体意识反映的作用,第一次跳出科学生理器官的枷锁,强调神经、思想、感觉的主体心理体验对歌唱技巧获得的作用。

美声唱法,主要来自于意大利的传统歌唱方法,几个世纪以来,欧洲歌唱者、艺术家无不循着意大利美声歌唱方法的脚步发展着适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集两百年来意大利声乐学派之大成,在十九世纪声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随着声乐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这样以至于那样的学说,但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至今仍然影响着甚至统领着各种流派与唱法的发展。人们没有理由怀疑甚至否定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相反,作为声乐艺术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同时研究和发展美声唱法才是目的所在。

通过以上对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历史发展以及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声乐技巧首先是人的审美经验下的歌唱技巧,是意大利歌唱家及理论研究者在声乐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而这种经验更多的是实践者感性经验,是实践者站在艺术思维的角度上,而不是机械的生理歌唱器官的角度上进行的科学探索。如果将技巧的词汇看成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代之以科学的思维去研究、去实践,那么声乐技巧必将陷入理性思维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声乐技巧训练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所提到的气息叹下,学生就跟着努力去调整自己的身体器官,以鼓肚子、使劲撑自己的两肋,深呼吸,其气息并没有达到下来的目的,原因是没有理解教师的这一提法的意义,学生寻找的是理性的肌肉的力,而没有真正去感觉生活中叹气的感觉。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增加肌肉的呼吸力去达到深呼吸的效果,势必陷入呼吸的迷惘中。另外声乐实践者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越是提到喉咙打开,学生喉咙越是发紧,不易歌唱。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厌学,甚至出现生理歌唱器官毛病。技巧是好的技巧,打开喉咙、深气息歌唱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精髓怎么就不好用那?不妨再回到技巧的本身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声乐技巧是前人审美经验下的技巧,前提是美的,是主体的歌唱技巧,技巧的作用是产生美的声音效果,效果的产生是主体内部的心理与生理的调整达到发出声音的要求。主体心理发出指令,确切的说是大脑发出指令,要求发音的生理歌唱器官协调配合,发出声音,这只是人发声的本能。这种本能只不过是听觉听到了声音并在大脑中反应了声音形象,从而大脑发出指令,调整语言生理器官发出相应形象的声音,有健康听觉的幼童学说话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如何正确分析、理解、实践矛盾,提高技巧,体验技巧,艺术的歌唱。正是本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辍笔于此,对于论文中相关的观点、看法、体会可能还有许多与专家、学者不一致的地方。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充满着对声乐艺术追求的激情与渴望。还望专家、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留下宝墨,笔者将不胜感激。

作者简介:魏娟娟(1984—),女,衡水,汉,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陈晓(1985—),女,晋州,汉,研究生,讲师,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56 Northern Musi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