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通史体例整合的世界历史

更新时间:2024-02-02 18: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第三部分 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 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1) 爱琴文明

古希腊文明始于大约公元前20一前12世纪的爱琴文明时代,它的中心最早在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后转移到希腊半岛南的迈锡尼城。公元前12世纪,北方的一支希腊人南下征服大多数希腊城邦,迈锡尼文明毁灭。公元前11一前9世纪被称为“荷马时代”(又称“黑暗时代”)。

(2)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

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则以海洋为依托。公元前8一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社f,.大多是蕞尔小邦.人口不过一两万。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稚典。

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但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2.早期的城邦政治

(1)古希腊的城邦和公民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

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城邦公民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生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本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 )贵族制的确立及其特点

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公元前8一前7世纪时,各邦贵族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形成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它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3) 平民和贵族矛盾的激化

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苦不堪言,许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选修1】贵族政治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但贵族政治毕竟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利参与政府的运作。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 (1)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当选执政官的梭伦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选修1】梭伦(约前638一前559)出身贵族家庭,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公元前594年,梭伦临危受命.当选为执政官,并被指定为“调停人”,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梭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梭伦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选修1】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梭伦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

第二.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 【选修1】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十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即民众法庭)。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改革内容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选修1】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到300l麦斗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到200麦斗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为第四等级。

此后,公民事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等级高的公民享受的权利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属于同一等级的公民享有均等的权利与义务.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在过去,出身和门第是衡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唯一尺度.贵族凭借高贵的血统世代享有政治特权。现在按财产划分等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棱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住平民领袖。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梭伦改革动摇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 克里斯提尼改革

【选修1】梭伦的改革不能满足各社会阶层的愿望,雅典出现了许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平原派”代表大地主集团,企图恢复贵族制;“海岸派”代表工商业者利益.支持并维护梭伦开创的民主制度;“山地派”要求重新分配土地,进行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公元前509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进一步对雅典国家制度实行民主改革。

【选修l】改革的措施有:第一,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第二,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第三,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第四,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第五,实行陶片放逐法。

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终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4.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元前5世纪,在伯里克利当政的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1) 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再大事务的场所。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 五百人议事会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议事会成员经抽档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下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3) 民众法庭

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法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产生。审判员6000名,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证。

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所有公职人员均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各机构内部同样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5.雅典民主制的意义和局限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局限:雅典民主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居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民主的权利。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二、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家 1.智者学派及其人文精神

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占代西力人的精神觉醒。

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前1481一约前411)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同时代人,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苏格拉底(前459-一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学生柏拉图留传下来的。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选修4】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富裕的家境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是最理解苏格拉底思想、学术修养最深厚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由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和时民主政权感到失望,柏拉图离开雅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他广泛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题这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他曾三次到叙拉古(叙拉古是希腊人在西西里岛建立的殖民城邦国家),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但都失败了。

(2) 雅典学园

【选修4】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学园建成后,吸引了希腊各地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希望在柏拉图门下学到治国安邦的本领

柏拉图的学园不仅研究政治,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奉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在阿卡德米学园的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正是由于柏拉图重视自然科学,所以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其中的亚里士多德是彪炳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伟大学者。

(3)理念论和《理想国》

【选修4】在哲学上,柏扯图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类虽然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各种具体事物,但这些事物处于不断衰败的变化中。

在这些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柏拉图称这种东西为“理念”.

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柏拉图不断探究、设计理想社会,创作了《理想国》,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想国》是拍拉图重要的时话体著作,在他设计的理想国中,居民分成三部分:统治者、军人和平民这三类人有不同的职责,如果他们各自恪尽职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否则国家就变得不又并趋向毁灭。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

4.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1)师从柏拉图

【选修4】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出生在希腊北部小城斯塔吉拉,其父是马其顿王室御医。17岁时,亚里士多德到雅典求学,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里.亚里士多德非常引人注目。他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在当时所知的几平所有学科内,他都有超人的见识。柏拉图说.他的学因由两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其他学生构成学目的身体。

(2) 吕克昂学园

【选修4】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和学生一起在林阴道上散步.讨论抽象的哲学问题,显得逍遥自在,所以有“逍遥学派”之称。

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人要时亚所山大的老师进行报复,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 (3) 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选修4】亚里士多德对自己的老师怀有高度的敏意.但是绝不盲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把柏拉图作为批评对象。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物体都由彤式和物质组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分析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理论,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一前27)

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 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5}

为扩大领土,罗马积极对外扩张.经过几百年的鲸吞蚕食,最终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共和国末期.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披废弃.罗马从贵族共和制走向帝制。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元首制实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古罗马通过对外扩张.发展到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2.古罗马的法律体系

古罗马在法律方面有突出的建树,编制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历史影响深远。 (1)《十二铜表法》

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一切国家权力。平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斗争。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十二铜表法》极力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它明确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的缩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

(2)杳士丁尼法典

继《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叉根据不同时期的立法需要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帝国时期,罗马法又增加了许多内容,以调解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公元3世纪以后,帝国统治者着手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了严肃的罗马法体系。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编纂帝国法律大全.将所颁布的四部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一.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 1.新航路的开辟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4一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告诉人们,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渴望到东方得到这些贵重商品。

来自亚洲的许多商品是欧洲不能生产或无法与之竞争的,对东方的丝绸、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以及糖和香料需求量很大。在欧洲对东方的转口贸易中.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获取高额利润,使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探险活动.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海船上普遍使用了由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可以保证航行中不迷失方向。这时绘制的地图已有了便于确定方位的经度和纬度,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嘶面。到15世纪,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能够造出船体大、航速高的多桅帆船。

(2)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两班牙分别组织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约1450-一1500)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途中遇上了连续l 3天的风暴,大风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一直见不到陆地。当风变小返回时.他们发现不觉中已过了大海角.这里就是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迪亚士将大海角命名为风暴角,后葡萄牙国王将其改名为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约1469—1524)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当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时所贩的香料获利巨大。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约1451---1506)相信地圆说,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哥伦布自己始终认为是抵达了印度,并把当地人称做“印第安人”(印度人)。在以后的8一10年间,他又三次西航,到达美洲的许多地方。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哥伦布到达美洲不久,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来到美洲,指出这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大陆以其名字命名,即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1519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葡萄牙贵族麦哲伦(约l480一~80—1521)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3)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

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不仅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也将欧洲的产品运往各地销售。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西欧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美洲的人口锐减,大量的白银流入欧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在亚洲.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大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以赤裸裸的暴力在国际舞台上逞强达百年之久。继起的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活动虽带有商业资本的印记.但凭借的依然是野蛮残酷的暴行.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了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活动。

16世纪初,葡萄牙先后在非洲和亚洲沿海建立了许多据点.控制通往东西方的交通咽喉及商路,凭借着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西班牙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残酷地屠杀印第安人.掠夺大量的金银矿藏。

(2) 荷兰殖民扩张

17世纪.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围家.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它拥有的商船达l万多艘,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上半叶,荷兰逐步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大型商业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在亚洲.他们成立了资本雄厚的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曾一度侵占中国的台湾。在美洲,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国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3)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参与海外贸易、从事海盗劫掠,以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

17世纪中期,英国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英同最终打败法国。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17世纪初,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出产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纵品贸易。在北美殖民地,英国商人建立奴隶制种植园,攫取了巨额财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还独占了从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整个东方的贸易及殖民活动。

欧洲的扩张从开始起就建立在强迫劳动和奴隶制之上。由于美洲当地人口急剧减少,殖民者很快转向从非洲进口奴隶。到18世纪,美洲的非洲奴隶中有3/4是由英国人贩运过去的。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东西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同的黄金和象牙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荣、丝等商品。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各洲的商业以及英国的工业同国外市场全部联系起来。

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同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然而,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西欧殖民者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以抢掠、欺诈等卑劣手段在世界更多的

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在北美,殖民者不仅抢夺了大量财富.还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和奴役(或让他们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丧生)。在罪恶的黑奴贸易中,殖民者获得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在西方殖民扩张的活动中,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思想的兴起 1.文艺复兴

(l)文艺蔓兴的背景和实质 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而当时的教会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的幸福。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

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这场运动被称做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2) 意大科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薄伽丘(1313—1375),佛罗伦萨人,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和诗歌,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

《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它以辛辣的笔调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与丑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开创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新时代,是文艺复兴艺坛三杰。

达.芬奇(1452—1519)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之中。他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创作专注人体,他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拉斐尔(1483—1520)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他画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眉宁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拉斐尔被称为“画圣”,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

(3) 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时,西欧大陆的文艺复兴之风吹到了英国,造就了一位卓越的戏剧家——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1564—1616)。他在《哈姆雷特》中精心塑造了男主人公哈姆雷特,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宗教改革

(1)中世纪以来的天主教会

【选修1】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

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政封建统治巨太的国际中心。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部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奢靡的生活,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许多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天主教会将反对它的人斥为“异端”,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批评天主教会掠夺财富、禁钢精神和奢侈腐败,要求改革教会的呼声日趋强烈。

【选修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

掠取了大量的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向教民大量兜售赎罪券。这种搜刮民财的欺骗行径激怒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他在当地教堂门前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指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从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选修1】路德认为教皇无权赦免罪行,只有上帝才有救免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选修1】路德宣称,人之得救,完全在于人对上帝的信仰。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因信称义”的思想。路德指出,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展开,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选修1】《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建的风潮,路德在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领主的支持下,同罗马教会展开斗争。教皇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开除他的教籍。路德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为了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他将其译成德文。路德翻译的《圣经》广为流传.也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礼拜仪式使用德文,一切仪式从简,允许神职人员结婚。建立起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的“廉价教会”。改革后的宗教称为“新教”。由于新教大体按路德的主张进行改革.又称为“路德教”。 (3) 达尔文宗教改革

加尔文(1509-一1564)出生于法国.因宣传马丁·路德的主张遭法国天主教会指控为异端,被迫流亡国外。

1536年他发表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敦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基督教原理》是加尔文毕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政治活动的总结.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选修1】1541年后,加尔文领导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话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和路德一样.反对盲从天主教会,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但他比路德更激进,他主张的先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在日内瓦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使日内瓦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新教会教职由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日内瓦也由此转变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城市。

【选修1】加尔文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觅由信徒选举产生。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道德标准,不许唱歌、跳舞、赌博、吵架,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

加尔文不仅严格控制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积极迫害“异端”,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就因为不同意加尔文的观点被处以火刑。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很快便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地区。 (4)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选修l】16世纪初,英国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英王亨利八世利用国内各阶层

反时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亨利八世之妻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年逾40没有生子.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再娶。按照当时教会规定,此事须经罗马教皇批准。教皇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再娶,亨利八世遂决定与罗马教皇决裂。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隶》,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同时还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艾和仪式。亨利八世还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并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标准。

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英国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 (5) 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者,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发人深省的一页。

【选修1】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乏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之后,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新救包括有路德宗教会、加尔文宗教会、英国国教会等

3.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兴起 (1) 阿奎那的“君权抻授”

【选修2】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由于教主权威的作用,人们相信君权来自神权,国王的权力是由上帝通过教会授予的,教权高于王权。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是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征“君权神圣”说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的权威。阿奎那认为,在自然界.支配权总在单一的个体手中,如蜜蜂也只有一个王。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上帝,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采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最符合上帝的本意。

(2) 资产阶级与专制主义的斗争

【选修2】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各地处于混乱和割据的状态。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斗争,社会矛盾尖锐。西欧出现了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他为了稳固专制统治,明确提出了“君权神授”说,极力推行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他曾发表论证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的文章,大肆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除上帝之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人民必须对国王敬若神明,绝对服从。他甚至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

詹姆斯一世将“君权神授”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的尖锐冲突。 (3)斯宾诺莎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选修2】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民主思想一直受到压制。自17世纪起,民主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6世纪末,荷兰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成立了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的自由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在荷兰犹太教家庭的思想家斯宾诺莎(1632-1677)。从自身经历中痛切地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他主张:“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又从天赋人权出发痛斥对思想和言论的压制。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斯宾诺莎在宣传思想自由的同时,还强调人在行动上要守法。他还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可见,在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中,包含着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的色彩,他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三、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革命的背景

(1) 《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起源

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不久,贵族与国王冲突,一些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召开大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议会由贵族院(上院)、平民院(下院)组成。

【选修2】自13世纪《大宪章》颁布以后,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很大权力,却受到议会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

(2)英国资车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力量日益增长。他们控制了议会,提出限制王权,并迫切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选修2】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迅速发展,英国逐渐成为海上交通的要道。都铎王朝时期,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商品经济的潮流面前,贵族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当制呢业发展、羊毛需求增加时,一批贵族加入圈地运动,通过出售羊毛赚取巨额利润,在农村按资本主义方式来经营牧场和农场,形成了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的新贵族

(3) 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17世纪初,英国处在斯同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标榜“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他们厉行专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于权,与国王展开斗争。

【选修2】1603年,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斯一世不尊重法制传统,喜欢独断专行,宣扬“君权神授”,力图推行君主专制统治,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其中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是国王与议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詹姆斯一世经常绕开议会向人民横征暴敛,还多次悍然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深受其害。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专制王权的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同样陷入财政困境。1628年,他只得再次召开议会,经过一番斗争,查理一世被迫接受了《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获准成为法律。但第二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实行长时期的无议会统治。他无视《权利请愿书》,巧立各种名目来搜刮钱财,肆意镇压不满的人民。一些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开始出面,领导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国王和议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 清教的兴起

【选修2】16世纪后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新教教派——清教一他们的一些要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他们对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的行为非常忿恨,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

【选修2】自1629年起,英国开始了无议会的国王个人统治时期。此间,国王征收“船税”,违背《权利请愿书》的内容,遭到反对。苏格兰人民发动起义.形势紧急。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被迫于1640年重新召开议会。次年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历数国王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弊端: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提出废除封建特权,保障工商业自由,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对于《大抗议书》坚决不予接受,还企图镇压议会反对派。这一举动最终导致议会反对派与国王的决裂。查理一世随即离开伦敦,并在1642年8月挑起内战。

(2 ) 共和国的建立

【选修2】随着内战爆发.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指挥议会军与王军交战。战争初期,形势一度不利于议会军。新贵族克伦威尔脱颖而出,扭转了战局。

【选修4】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先后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法学院学习。1628年.克伦威尔作为亨廷顿郡的代表之一出席了议会,是议会反对派

的领袖之一。

l642年8月.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认识到,必须组织一支战斗力强、信仰坚定的骑兵队伍以抵抗王军。1643年.他自己出资招幕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克伦成尔亲自担任骑兵团团长。将他们造就成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新型队伍,在议会军屡战屡败之时。这支军队却不断取得胜利。克伦威尔在战场上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

1644年7月,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上大败王军。这一战是英国内战的一个转折点。克伦威尔从此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他所统率的军队也以“铁骑军”闻名于全国。他受命改组议会军队.组建“新模范军”。1645年,他亲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摧垮了王军主力。1648年底内战结束。

【选修2】1649年,议会审判并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正式宣布美国为共和国。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

(3) 克伦威尔和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选修2】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共和圆的统治大权,对内以武力维护秩序,对外则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议会,不久便宣布自己为“护国主”,成为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把全国分成11个区,每区派一名将军担任行政长官,实行军事统治,建立了“护国政体”。“护国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统治。

1658年.克伦威尔因病在伦敦逝世。 (4)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选修2】克伦威尔病逝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前.曾经许诺大赦政治犯.保护议会的权利。但是,他上台后就对革命者进行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

(5)“光荣革命”

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选修2】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不断扩张的王权,议会议员达成一致。在1688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斯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及其夫荷兰执政成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1)《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度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同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等。

“光荣革命”后,英罔实行议会与国王共同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选修2】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在财政、军事、政治、外交各个方面,国王的权力都爱到议会的限制。议会控制了财政权力,“国王靠议会生活”成为新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

《权利法案》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后来,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8世纪以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l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沃波尔(又译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英同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肖相。

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进举。

在法律1,国王有选样和任命首相和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英王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选修2】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3)两党制的形成和演变

【选修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英国议会中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主要代表新贵族以及城市商人、金融李,托利党主要代表土地贵族和国教僧侣,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迭半个多世纪。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剐获得新的名称:自由党和保守党。它们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20世纪初,工党兴起,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党派。

四.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1) 启蒙运动的背景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深入展开,掀起了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

(2)英国早期启蒙思想

【选修2】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洛克在第二年发表了《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了理论论证。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新教徒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和任教。

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权。

洛克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他认为,只有实行法治,人民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洛克认为.政府是为了保护人权而设立的,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就需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洛克还认为,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烦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洛克主张,代表人民的立法权与君主执掌的行政权应分开,前者高于后者

洛克的民主思想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他的分权理论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学说,他所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理性主义思想

启蒙思想家继承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他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解放思想。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权威,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倡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8世纪中叶,大批思想家纷纷涌现,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1) 孟德斯鸠:法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1689-一1755)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法在各个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他指出,好的国家

制度必须“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伏尔泰(1694-一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一生中的成就涉及哲学、史学、政治及文学等多个领域。 伏尔泰对天主教和封建制度深恶痛绝,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还认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

伏尔泰比同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地批判现存制度,更热情地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3)卢梭:社会契约

【选修2】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早年做过仆役、学徒、听差、家庭教师等。卢梭后来到法国,先后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著作。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他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他提出“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是天经地义的“合法的行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选修2】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卢棱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显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卢梭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选修2】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井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卢梭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人民主权”思想成为法国及欧美革命的思想武器。 (4)康德:人非工具

当法国启蒙运动越出国界之时,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康德(1724一1804)在《纯粹理理性批判》一书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一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到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法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五、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1.美国的独立

(1)“无代表不得征税”

【选修2】在北美殖民地,欧洲的启蒙思想得到传播,许多人阅读了大量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的著作,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营养。

1756-1763年欧洲列强展开了一场战争,史称“七年战争”,它给英国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财政困难,英国政府决定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反对。北美各殖民地递交请愿书或抗议书.阐述反对征税的依据。殖民地居民高呼“无代表不得征税”的口号,采取各种方式抗议英国对殖民地征税。

(2 )大陆会议召开

【选修4】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白热化。1774年,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了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以坚决抗争的立场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信任。

1732年,乔洁〃华盛顿(1732—1799)出生于北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少年时期的华盛顿刻苦勤奋,曾做过土地测量的工作,后参军服役,在艰苦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

(3)独立战争的开始

【选修4】1775年4月,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成了抗英的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他赶赴前线.表达了武装抗英的决心。

当时大陆军是由各地民兵拼凑而成,他们各自为战、组织松散,多数士兵甚至没有军装和武器。战争之初,大陆军屡战屡败,处境困难。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军,华盛顿仍然坚定不移,一面鼓励士兵克服困难,一面着手建立一支正规军,终于把大陆军变成了“随时可以迎战”的威武之师。

(4 )《独立宣言》的发表

【选修2】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言》向世界宣告: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蒙的基本原则。

《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选修4】1781年,大陆军转入战略进攻。华盛顿率军南下乖吉尼亚,包围了约克镇的英军主力。同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被迫率7000名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并且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2. 1787年宪法与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它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选修2】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后,成为13个各自为政的邦。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但是,此时的邦联仍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各邦自行其是.彼此矛盾重重。

根据《邦联条例》,中央最高机构是邦联国会,但邦联国会权力极小,各邦均保有完整的主权与军队。面对动荡不安的彤势,华盛顿、麦迪逊等革命元老经过思考。决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

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是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华盛顿及许多领导人认识到: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成为当务之急。,

【选修4】华盛顿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这时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民主制度

1787年5—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不仅熟悉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而且都是在独立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华盛顿、富兰克林等出席了会议。但是核心人物却是年仅36岁的弗古尼亚代表麦迪逊(1751一1836),他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1787年9月,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

【选修2】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先后经过13个州的批准.宪法正式生效。 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

第一,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第三,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巾民选产生。根据这部宪法,在北美大陆上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其和国。

【选修2】1787年宪法是对整个政府框架的规定,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制宪者设计了一系列分权制衡的机制。

按照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立法权属于国套,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议员均由各州选举产生,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总统由全国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职终身。这三个权力部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

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否决权,而国会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如果再次以2/3多数票通过,即生效成为法律。参议院有弹劫总统的权力。

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止专制的机制。

联邦宪法制定后,国会于1789年义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迄今为止,联邦宪法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一。

【选修2】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独立宣言》执笔人托马斯〃杰斐逊要求增补人权内容。为了弥补这个重大缺陷,1790年国会通过了麦迪逊主持起草的10条宪法修正案,称为《权利法案》.突出规定了人民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民众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权利法案》成为美国宪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权利法案》没有修正完法的另外一个重大缺陷,即对奴隶制的确认。

3.华盛顿领导的联邦政府

【选修4】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第一任总统,任期自1789年开始,为期四年,此后他又被推选为第二任总统。

(1)开国立制

【选修4】华盛顿在担任总统的8年中,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合众国银行,统一了货币,促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成立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了以“人权法案。而闻名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使宪法趋于完善。一些政治、外交原则在此期问得以确立,比如反对地方主义和政治派系之争。其中,“与其他国家保持中立关系”这一外交原则被称为是“华盛顿的伟大法规”。直至“一战前”.这条法规一直是美国外交的主要原则。

(2)不谜峦权力

【选修4】华盛顿决心以行动捍卫美国民主.决不迷恋个人权力。1783年12月,他就把总司令之职交还当时象征着人民权力的大陆会议,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在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

【选修2】华盛顿在第二届任期结束前,坚决拒绝竞选第三届总统,甘愿做一介平民。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大陆军总司令,他在独立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787年,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主持宪法的制定。退出政治舞台时,又创立了一个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惯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富兰克林〃罗斯福才打破这一惯例,连任四届总统。1951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22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届。

【选修4】1796年9月17日,怀着独具的远见和崇高的理念,华盛顿向内阁发表《告别辞》,谢绝了请他再次连任总统的要求。1799年,65岁的华盛顿回到故乡费吉尼亚。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因病逝世。

华盛顿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内政外交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美国人民为此尊称华盛顿为“国父”。

六、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 “旧制度”的衰微

18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全国被分为一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处于被统治地位,深受压迫。

【选修2】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史称“旧制度”。18世纪初,“旧制度”就开始显露出衰落的征兆。路易十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专制统治,对外穷兵黩武,国力消耗很大。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更加腐败。他对财政困难毫不在乎,扬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2) 启蒙思想的影响

【选修2】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成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3) 三级会议和大革命的爆发

【选修2】路易十六继住后,国库亏空、债台高筑。为了缓和严重的财政危机并解决征税问题,路易十六被迫下令召开中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僧侣、贵族这两个特权等级享有免税特权。国家的税收几乎全部来自第三等级。他们的负担十分沉重,迫切希望改革。

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自称代表绝大多数国民,在一个网球场开会,集体宣誓“不制定宪法决不解散”。国王被迫让步,三级会议改名为制宪议会。国王暗中下令调动军队,准备镇压革命。7月14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攻占巴士底狱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

2.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选修2】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正在开会的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8月,制完议会正式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人权宣言》中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针对法国的等级制度,《人权宣言》尤其强调了平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 吉伦特派当权和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9月21日,在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上通过了废除君主制的决议。次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选修2】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占领王宫,俘获了国王及王室成员。9月,法国义勇军在瓦尔密村击退普鲁士军,接着,新选出的国民公会一致通过废除王政的议案,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3 ) 雅各宾派和恐怖统治

【选修2】1793年,法国局势再度恶化。反法联军再次进逼法国,各地也发生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5月底巴黎民众举行暴动,推翻当权的古伦特派。更激进的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

从1793年秋开始,面对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在国民公会的支持下,断然推行恐怖政策。所谓恐怖政策是指当时击国政府为抗击反法联军和镇压叛乱,实行战时总动员,用最严厉的措施,打击一切敌人和商业投机活动。断头机成为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恐怖统治的象征。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使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共和国军队平息了国内叛乱,并且击退了反法联军。但是,恐怖统治也造成了人人自危,致使罗伯斯比尔众叛亲离。

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的一些代表发动政变,将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领袖送上了断头台。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3.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1) 拿破仑的崛起

【选修2】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新的反法联军又开始大兵压境许多人企盼出现一个强人政权,对内建立秩序和实现稳定,对外实现光荣的和平。拿破仑成为他们的希望。

【选修4】1769年,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少年时代,他性格孤僻,但学习异常勤奋,尤其爱好历史和数学。10岁时,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在炮兵团服役。青年拿破仑深受伏尔泰和卢梭启蒙思想影响,素身经历了资产阶级废除封建等级制的巨大变革,是法国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1793年,参加共和军围攻土伦之役,一举收复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由上尉破格晋升为准将。

1795年.保王党策动巴黎武装警备司令叛乱,重兵包围国民议会。拿破仑临危受命,平息叛乱,成为“共和国的救星”。不久拿破仑出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率军远征意大利。他统率装备低劣的军队。战胜了强大的反法联军。

1798年,远征埃厦.在督政府统治危机之时回到法国。 (2)雾月政变和第一帝国建立

【选修2】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接管了政府。雾月政变后,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他颁布新宪法,名义上法国仍然是共和国,实际上建立了独裁政权。

随着国内形势好转,拿破仑的个人威望空前提高。18M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从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第一帝国所取代。

(3)《拿破仑法典》 【选修4】拿破仑为了巩田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继承启蒙思想家的法制思想。颁布了《法国民法典》(通称《拿破仑法典》)。

《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田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部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恩格斯认为它“总结了革命的全部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拿破仑非常重视法典的制定。在他的晚年,认为自己一生中打过的几十次胜仗都被滑铁卢一仗冲掉了,只有他制定的法典是永存的。

4.拿破仑战争和波旁王朝复辟

【选修4】英、俄等欧洲君主制国家因敌视法国革命而结成了反法同盟。拿破仑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打破这一同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君主势力,确立了法国欧洲霸主的地位。

1805年12月,在奥地剃维也纳附近的奥斯特里兹爆发了“三皇会战”。军队实力处于劣势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与俄、奥联盟大军作战,最终法军赢得胜利,宜告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惨败。该战役成为世界战争吏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确立了拿破仑在世界军事史上的杰出地位。

拿破仑的欧洲霸权在1810—1811年达到鼎盛时期.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沦为法国的附庸。他在附属国推行《法国民法典》。推行法国的制度,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种统治也具有侵略和称霸的性质,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几乎全军覆没。1814年,反法同盟的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住,被放连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抵达巴黎,再次登上皇位,开始了“百日”统治。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新的反法同盟,向法国发动进攻。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战败,第二次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法兰西第一帝鼠最终覆灭。1821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病逝。

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选修1】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埃及,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原来控制埃及的马木路克仍有很大的势力。在帝国内部,埃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战乱频仍,导致埃厦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中。18世纪的埃及盛行包税制,包税人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利,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远远多于上交政府税款的赋税,残酷地剥削农民。

18世纪末,马木路克已在实际上控制了埃及。在长期的征战中,埃及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手工业生产日趋凋敝,欧洲生产的廉价商品充斥埃及市场。

(2)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选修1】18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微,英、法等西方国家展开了对埃及的争夺。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守备的马木路克头领未做准备,溃不成军,法军占领开罗。埃及人民举行了两次大起义。后来.英国和奥斯曼帝国联合入侵埃及。1801法军撤离埃及。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

【选修1】穆罕默德〃阿里(1769__1849)出生在希腊沿海城镇卡瓦拉,原为阿尔巴尼亚人1801年从卡瓦拉应征入伍。由于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很快成为土耳其军中的主要将领之一,掌握了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大部分军权。此后,阿里借助人民的力量,夺取了政权.1805年阿里迫使土耳其素丹任命他为埃及总督,建立起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2 )改革的背景

【选修1】1806年.英国联合土耳其和马木路克首领,再次入侵埃及。阿里率领埃及人民顽强抵抗,最终迫使美军撤离埃及。此时的埃及,仍处于内忧外患中:马木路克仍盘踞在上埃及(埃及南部农业区),并拥有大部分包税领地;埃及还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同时,19世纪初的埃及由于连年的战争,经济十分落后,军事力量也非常弱小,这种情况远不能适应抵御外来入侵的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阿里意识到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富国强兵。

(3)改革的主要内容

阿里审时度势,认识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改革内容包括:

第一.创办近代工厂。从西方购买机器,聘请技师,发展机器工业,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厂。但他并不是完全依赖外国,而是一边引进先进设备.一边在国内仿制。阿里创办的工业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建立了兵工厂、造船厂和火药厂。当时的亚历山大造船厂制造出的战舰,其战斗力可与欧洲新式战舰相匹敌此外还积极发展与圆计民生相关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阿里采取行政手段,命令各部门尽可能使用本国产品,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中央集权。阿里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作。同时简化地方行政区划,把原来的16个区归并为7个省,各省又分成若干个县和乡、村。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埃及出现了数百年来未有的统一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阿里还大力压制马木路克的势力,同时采取严厉手段整顿社会治安。

第三,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推进军事改革。阿里创办了埃厦第一所步兵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招募士兵,加强训练;又不断扩建军营,加紧征兵.军队数量迅速增加。还建立了一支海军。

第四,发展教育。大力培养本国技师,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翻译欧美国家的著作。

3.对外扩张和改革的失败

【选修1】穆罕默德〃阿里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不断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大帝国。1831年埃及军队入侵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叙利亚,以后又攻占了叙利亚,进入奥斯曼帝国本土。战争中土耳其军队连连失败,素丹最终被迫求和,与穆罕默德-阿里签订和约,承认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和克里特岛的统治权,并将叙利亚等地划归他管辖阿里成为阿拉伯东方地区的主宰。

为壮大军事力量和发动对外战争.阿里向人民征收苛重的赋役,加重了负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埃及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反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阿里采用残暴的手段镇压起义。到19世纪30年代,他统治下的埃及已经处境不妙:由于缺乏劳力,大量农田荒芜;工厂不能正常运转,窝工、停工现象经常发生;军队也得不到补充。1849年8月,阿里病逝。改革最终失败。

4.改革的意义

【选修1】穆罕默德〃阿里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工业方面埃及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国家管理方面取得的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整顿了社会秩序;在

军事方面不仅壮大了步兵的力量,还大力发展了海军。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在其统治期间,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变成“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

第三单元 工业化和近代世界的变革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18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手工工厂日益兴旺,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1)棉纺织技术的革命

18世纪,棉纺织业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一种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以后又有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并推广。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的发明创造,而且在冶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也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2)蒸汽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1765年,机械师詹姆斯·瓦特改进了纽可门的蒸汽机,使之效率大为提高。随后,瓦特又不断改进,试制成功新一代蒸汽机。改进后的蒸汽机很快就被应用于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部门,所以又称“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革命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使用的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如畜力、风力、水力。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基本上都建立在河流旁边。但以水力作为动力会完全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蒸汽动力则不同,能够随意移动,可以使工厂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是工业城市之母”。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人铁路运输时代。1814年,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做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使用机车的第一条铁路通车,从此进人铁路时代。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在海上交通方面,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也于1807年问世。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4)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在随后的各国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3.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 在工业时代,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大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同时对生产所需的原料也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蒸汽机车、轮船等交通运输的改进,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则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2)亚非拉国卷入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实力,在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将这些地区纳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人口和资本的流动除了商品在国际问流通外,人口和资本在这一时期也大规模流动。这些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

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1.英国的议会改革和代议制民主的发展

(1)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丁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选修2】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1832年,英国议会终于通过了改革法案。

1832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2)宪章运动和普选权的逐步实现

【选修2】1832年改革后,工人阶级展开了争取选举权的宪章运动,但遭到失败。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采,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年,争取议会改革的运动达到高潮。,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二次选举改革击案,这次改革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1884年英国进行了第三次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代议制民主在英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妇女参与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使议会考虑赋予妇女选举权。1918年议会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牟,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降到21岁,与男性相同。

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英国又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逐步取消了对选举权的种种限制。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2.美国的两党政治的形成

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民主党于1828年正式成立,共和党于1854年成立。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漫画中,分别以“驴”和“象”讽刺民主党和共和党。驴子虽然笨头笨脑,民主党人却认为它既聪明又勇敢。而被民主党讥讽为大而无当、华而不实、保守愚昧的大象,在共和党人看来,代表的却是尊严、力量和智慧。民主党和共和党索性把驴和象分别作为本党的代表动物,“驴象之争”也就成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

3.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181 5年第一帝国覆灭,反法联军将渡旁王朝送回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倒行逆施,引起普遍不满。1830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复辟王朝。大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拥戴奥尔良公爵为国王,建立了“七月王朝”。

【选修2】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波旁王朝卷土重来。路易十八极力恢复君主、贵族和教会的政治特权,实行白色恐怖。他的继任者查理十世的复辟活动更加猖狂。1830年7月.查理十世强行解散了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试图恢复专制君主制。27日,巴黎爆发起义,波旁王朝垮台。这场革命被称为“七月革命”。

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实际上,七月王朝是一个赤裸裸的大资产阶级政权。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法国工人数量逐渐扩大。工人与雇主进行斗争,但遭到七月王朝的残酷镇压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

中下层资产阶级和工人的普遍不满。1848年2月,巴黎人民举行起义并迅速基本上控制了巴黎。在人民的革命风暴中,七月王朝土崩瓦解。

(2)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

1848年2月法国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当年12月的选举中,出乎人们的意料,从英国流亡归来的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竟然以绝对多数票当选共和国总统.

1852年,路易.渡拿巴加冕称帝,自称拿破仑三世,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国再次实现了稳定.经济得到发展。

【选修2】1848年2月法国再次爆发革命,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联合起来,一举推翻了七月王朝。起义者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新的临时政府宣布法国人民享有普选权、劳动权和全民免费教育权。1848年底,根据新宪法进行总统大选,结果,主要得到农民选票支持的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国总统。

路易.波拿巴上台后,逐渐建立起独裁统治。1851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1852年,以公民投票方式,强迫人民投票赞成恢复帝制的决议。同年登基称帝,号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正式建立.第二共和国寿终正寝。

拿破仑三世以全民皇帝的名义实行专制统治.用高压和怀柔双管齐下的方式,稳定了法国的局势。第二帝国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3)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

【选修2】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拿破仑三世和他的大军在色当被围并投降。9月4日,消息传到巴黎,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共和派在市政厅宣布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第二帝国终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

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体形式展开了反复较量。

【选修2】第三共和国在民族危机的紧急时刻诞生.它是由共和派和巴黎人民创始的,但是它的最终确立却得益于君主派的内讧。君主派分为支持波旁王朝的正统派、支持七月王朝的奥尔良派等几个派别,彼此意见不一致,削弱了吾主派的力量。

(4)第三共和国宪法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后,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经过反复斗争,1875年1月,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该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共和派终于取得了胜利。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1875年宪法规定: 第一,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第二,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第三,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四,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4.德国的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在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全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邦国,它们各自为政,这种封建割据成为德国发展的障碍,国家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重要邦国.政治上实施专制统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先后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王朝战争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问题,也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但它又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同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正式颁布。宪法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宪法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实质上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它规

定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第一,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免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

第二,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第三,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不能自行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德意志帝国还加强了普鲁士王国的军国主义特色,军队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使得军国主义在社会中影响深远。

(3)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了德国社会的发展。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同时也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

三、科学杜会主义诞生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工人没有享受到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等待他们的是饥饿、失业和死亡。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同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热情讴歌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一牲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2.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同、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

【选修2】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西欧各国先后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人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各国工人纷纷起而反抗,1831和1834年法国爆发了两次里昂工人起义,都遭到镇压,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次起义规模不大,但影响不小。

1832年的英国议会选举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工人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的工人领袖与议会的一些激进派议员共同草拟了一份请愿书,并命名为“人民宪章”。宪章派的名字由此得来。

“人民宪章”提出六条要求:(1)凡年满21岁的男子、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人民宪章附有一个请愿书。充章派广泛征集工人群众的签名,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宪章运动——三次请愿运动。

第一次:1839年,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有125万人签名的请愿书,但遭到下院否决。政府下令禁止群众集会,并逮捕宪章派领导人.运动转入低潮。

第二次:1842年,宪章派第二次向议会进交请愿书,此次签名达300多万人。请愿再遭拒绝。工人以罢工表示抗议,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再次遭到政府镇压。这次请愿书还提出了社会经济要求。

第三次: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后。宪章派和工人群众更为振奋。宪章派恢复了活动,组织了第三次请愿。这一次却因领导人的动摇而夭折。

在宪章运动中,工人独立地提出了选举权要求.展示了惊天动地的力量.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1)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选修4】1818年,卡尔〃马克思(1818—1883)诞生于普鲁士小城特里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犹太律师。马克思的青少年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加剧、各种社会思潮盛行之时。在中学毕业

时,马克思就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经常参加学生组织“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这一活动的精神领袖。俱乐部的朋友们称赞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仓库、一所大学”。1842年,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担任科伦《莱茵报》主鳊。1843年马克思来到法国巴黎。与德、法工人运动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2)恩格斯的思想转变

【选修4】1820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诞生于普鲁士的巴门市。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在这里他成为柏林大学的旁听生,开始系统学习哲学。学习期间.恩格斯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

1842年.恩格斯来到英国工业最发达、无产阶级力量最强大的曼彻斯特,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并从事理论研究。恩格斯深切地感受到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下所遭受的沉重剥削,坚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为一种更合理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而在生产方式的这一变革中,工人阶级将起决定性的作用。1844年到1845年.恩格斯写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也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青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3)马克思、恩克斯的伟大合作

【选修4】1842年11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莱茵报》编辑部首次会面。他们的政治观点不谋而合。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再次会面,开始了毕生不渝的友谊。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1845—1846年.他们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史观解释历史的原理,即历史唯物主义。

(4)《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吸收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与在英国伦敦的一个德国流亡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协商,把该组织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即《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初发表。

《宣言》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宣言》还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宣言》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修4】《共产党宣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和策略,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扼要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这部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行动上升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自觉行动。

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1)投身1848年革命

【选修4】1848年,欧洲大陆出现了革命的高潮。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了《新莱菌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无产阶级的报纸。它以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唤醒他们认识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宗旨,号召工人积极投入到反对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

这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来到巴黎,很快组成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亲任主席,领导盟员进行斗争不久,柏林发生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秘密回到德国,直接领导科伦工人联合会和民主协会,动员工人参加推翻德国专制制度的起义。

(2)第一国际的灵魂和指导巴黎公社

【选修4】1864年9月,马克思创建和领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革命实践。在第一国际的整个时期,马克思实际上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1871年.法国爆发革命,巴黎公社成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满腔热情给公社提供各种帮助;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认真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3)流亡中的贫困生活

【选修4】在探索、宣传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引起欧洲各国政府的恐惧,马克思、恩格斯经常遭到各国反动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45年,由于马克思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国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1848年,马克思先是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布鲁塞尔,后又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柏林。1849年马克思再次被驱逐出巴黎,流亡英国,直至逝世。恩格斯在1848年也曾被法国政府驱逐,转至日内瓦。

(4)马克思创作《资本论》

【选修4】19世纪中叶.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加深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从1848年开始,欧洲许多国家相继爆发革命。面对工人运动和革命风暴的迅猛发展,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厦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理论分析,也就成为这个时期马克思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促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专门研究。这一研究的杰出成果就是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

自1850年秋起,马克思几乎每天都到大英博物馆去读书。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有固定的座位.据说由于他有无意间双脚擦地的习惯,久而久之,竞在座位下留下了印迹。

《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不仅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而且在许多问题上为马克思提供参考意见,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恩格斯的帮助。

(5)鞠羁尽瘁 【选修4】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在悼词中,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的两大历史功绩:“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整理出版马克思文献遗产和继续领导工人运动的重任。恩格斯在马克思女儿的帮助下,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与此同时,他又独立地进行大量的理论宣传工作。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欧美各国普遍建立起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随着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加强各党之间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条件日趋成熟。恩格斯立刻敦促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盟发起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并亲自参与大会准备工作1889年7月14日,大会在巴黎正式召开,宣告成立第二国际。

1895年8月5日,思格斯逝世。 5.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选修2】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各国工人改善自己处境的斗争不断高涨他们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1864年9月,为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英、法、德、意、波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大会,成立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大会选出了领导机构总委员会,马克思被选入总委员会。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几乎所有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都出自马克思之手

第一国际一成立,就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到1870年,第一国际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并且积极支持各国的罢工,使工人的斗争得到圆满的结果。

第一国际积极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等国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巴黎公社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武装起来,保卫共和国首都。

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以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巴黎人民敲响警钟,发动起义。临时政府首脑梯也尔逃往凡尔赛。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内部实行民主.公社委员及一切公职人员都南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公社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巴黎公社从诞生起,就处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之中。梯也尔政府镇压巴黎公社,公社战士英勇抵抗,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选修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6.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选修2】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第一国际解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重新高涨.实现国际工人联合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1889年7月14日,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上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并通过了关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

1889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不久,各国社会党领导工人阶级掀起罢工浪潮罢工斗争取得可喜成果.工人的工作时间普遍缩短。

在第二国际的指导下,各国社会党遵循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引导广大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尤其是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通过斗争,一些国家颁布了有利于保护工人利益的法律。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 1861年改革前的俄国 (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选修1】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奥斯曼帝国发动战争。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奥斯曼帝目一方作战。战争很快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这场战争史称克里木战争(也称克里米亚战争)。

不久,英法联军围攻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投入大量兵力,倾全国的财力物力坚守,但最后战败。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交出多个战略要地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农奴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选修1】俄国实行的农奴制,是导致这种落后局面的深刻根源。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实行农奴制。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在农奴制下,农业耕作的方式落后,农奴生活十分贫困。

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中叶,俄国生铁产量只占英国的1/15,1861年俄国铁路里程只是英国的1/10。

(3)变革的呼声

【选修1】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起义,起义者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这些贵族青年曾经参加应拿破仑的战争,远征到巴黎,目睹了受过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冲击的西欧社会。回国后.他们结成秘密组织,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但起义遭到残酷镇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俄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世纪中期,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文学家、思想家为代表,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恩想解放,还提出解放农奴的要求。

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酝酿

【选修1】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感受到变革的压力,认识到农奴制改革威为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最后,亚历山大二世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他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2)奴制度的废除【选修1】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根据这一击令,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解放”法令还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份地,而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但是,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为了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他们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农民获得份地时,必须先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往往比实际地价高出好几倍,不足部分由国家垫支给地主,农民分49年偿还政府的贷款和利息。

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也称“二一九法令”,它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次“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事实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爆发了空前的农民暴动。

(3)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选修1】“解放”法令实施以后,地主的地方统治权和对农奴的司法权随之消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自然提到议事日程上。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章程规定,废除旧的等级法院,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但是司法改革实际进展缓慢,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沙皇政府同时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4)改革的影响 【选修1】“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以及地方自治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它们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克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但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民严重不公。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3. 1905年革命

【选修1】1915年,莫斯科十多万工人罢工,不久演变成武装起义,全国其他很多地方的工人纷纷罢工以示声援。1905年革命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数万起义者被捕入狱。这次革命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五.日本的明治维新 1.幕府统治的危机

(1)幕府统治下的政治结构

【选修1】在日本历史上,17—19世纪中期称为江户时代,因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的统治机构幕府设臵在江户(今东京)而得名。当时的天皇已无实权。江户时代的统洁机构有两级,幕府掌管国政,地方上是200多个相对独立的藩国。将军把领地分封给藩主,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要效忠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幕府采取“强本弱末”政策,竭力限制各藩的发展。武士是将军或大名的家臣,从将军或大名手里得到封地及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一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幕府的统治阶级。

(2)幕府统治下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选修1】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各等级内部又划分出许多阶层。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能逾越。在经济上,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又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对外政策上,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只允许荷兰等少数国家的商船在指定的地点从事有限的贸易。闭关锁国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下级武士受过教育,有些人还学习过洋学,眼界开阔,他们有变革体制的强烈愿望.后来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

封闭环境下的日本沿着农业社会的轨道发展,而此时经过了工业革命的欧美列强不断向东方扩张,渐渐迫近日本。

(3)黑船来航的冲击

【选修1】19世纪中期,许多遭到欧美列强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又译:佩里)率四艘军舰来到日本,以武力叩关因军舰是黑色的,故日本称为“黑船事件”。幕府被迫开国,不久相继和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黑船来航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推翻幕府统治

(1)“尊王攘夷”运动

【选修1】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积极辅佐藩主,探寻救亡图存之路。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形成独立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他们对内抨击幕府篡权,打着“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要求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后来,改革派遭受严重挫折。

(2)武装倒幕

【选修1】改革派认识到,推翻幕府不能依赖天皇。盲目排外亦不可取。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向西方学习。他们确定了武装倒幕的方针,逐渐控制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努力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1867年,天皇更替,新即住的明治天皇仪15岁,对改革派利用天皇倒幕极为有利,1868年初,改革派在首都京都发动政变,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从此结束。

3.明治维新

(1)废藩臵县,确立中央集权

【选修1】明治新政府建立后,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表示了改革的决心。

明治政府建立后,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臵都、道、府、县,把地方臵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政府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明治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选修1】在经济领域,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同时,还致力于皮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架设了日本第一条电讯线路,开通了第一条铁路。

1871年.日本派遣包括政府大部分要员在内的使节团历访欧美,先后对美、英、法、德等12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考察。通过考察,使节团看到了日本和西方的差距,加深了对工业文明的理解,认识到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与贸易结合,是日本富国强兵之道。

考察结束后,明治政府确定以英、德为榜样,推进殖产兴业。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到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起到了示范作用。政府还转而扶植私人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一大批国营工厂陆续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民间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等,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与此同时,日本十分注意培养人才政府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利于引进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同时。日本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本国培养的人才成为日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湖。

(3)“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

【选修1】日本在从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近代化工业国家的垃程中,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把教育视为推动近代化的关键所在,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政府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改革教育内客,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成立了包括文、法、理、医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东京大学。教育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政府“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大量介绍西方情况和各种学说,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他们猛烈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宣传平等自由的思想,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向文明进军。

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武士特有的象征身份等级的发型和佩刀特权,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吃西餐。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新的照明设备、交通工具不断涌现。

(4)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选修l】政府内部反时派和知识分子等社会阶层,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掀起自由民权运动,要求实行宪政,开设国会,给人民选举权。1881年,在自由民权运动的冲击推动下.政府被迫宣布制定宪法。

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完制。规定天皇依据宪法总揽统

治权;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只有审议国家预算案的权力;内阁时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承认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权利,但被称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天皇拥有军队的统率权,内阁无权过问。

选举法规定,拥有相当财产、25岁以上的男子才有选举权,有选举权的人数量极少。

宪法的颁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完国家,确立亍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4.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1)日本走上近代化之路

【选修1】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经过殖产兴业,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倒幕运动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在改革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打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日本是一个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选修1】明治维新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一面遭渐显现,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选修1】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把本民族的利益臵于其他民族的主权之上,很早就开始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明治宪法颁布后,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9世纪下半叶,在英同、德国、美同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

家开始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发生r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或工场,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些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运用于生产,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飞跃。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它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刻影响是18世纪的蒸汽动力所望尘莫及的。

(2)电力的广泛应用在众多技术发明中,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意义最为突出。1866年,德国科学家韦纳·西门子试制出了一种实用、轻巧的发电机,为人类利用电力这一神奇的能源开辟了光明的前景。电是一种高效的便于输送的能源,电力出现后,很快就被应用到炼钢、建筑、纺织、制鞋等生产行业以及城市公共交通部门,电灯、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它的广泛使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3)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要成就。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工程师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不久.人们将内燃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事业,刨制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4)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

化学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新材料层出不穷:如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其中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在钢铁工业中先后出现了多种炼钢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工业的进步。

(5)通讯技术

在电气时代,通讯技术也取得多项突破,新的通讯手段如电话和无线电报出现了。1876年.美国波十顿大学教授贝尔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电话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快捷方便的联系方式,大大缩短了时空和人际的距离。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通讯技术。

2.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于是,大企业时代到来了。

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维织形式。垄断渗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

段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商业活动之外,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炮,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同国为主导的,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七.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 (1) 伽利略开创近代科学

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许多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2)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1643一1727)诞生在英格兰的一个农民家里。从小酷爱读书,善于琢磨问题与动手制作,小牛顿观察风车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但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用小老鼠的爬动来带动风车。

【选修4】1661年.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牛顿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知难而进,悉心钻研欧几里得和笛卡儿的几何学,发现了代数二项式定理,这些都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是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

【选修4】1665年,英国爆发席卷全国的大瘟疫,牛顿回到了故乡。在家乡的两年是牛顿一生中科学研究最旺盛的时期,这期问他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目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牛顿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中最辉煌的成就是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1687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牛顿力学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宁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观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选修4】牛顿继承前辈的工作,设法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地球对月亮的引力。通过大量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宇宙间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巨大的星体,还是微小的尘粒,都是相互吸引的。他把这种无处不有的引力,称做“万有引力”。

1686年,牛顿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当做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它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顿无疑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把生物的起源归结于某种神力的作用。基督教神学宣扬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并按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创造出了人,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的天经地义的教条。

19世纪中叶,生物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神创论受到进化论的有力挑战。1859年英同博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说明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物进化理论简单说来,就是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异,发生有利于适应自然环境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不利的个体被自然淘汰。自然条件若比较稳定,有利的变异就会得到积累,世代相传,与原物种越离越远.从而形成新物种。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的到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迫切需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呼唤着普适高效新动力的支撑与推动。瓦特(1736—1819)完成了新式蒸汽机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瓦特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人们开始用煤做燃料,驱动火车、轮船和机器。动力机的采用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8世纪末,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陶瓷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轮船上,结束了航运史上的帆船时代。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陆路运输的新时代开始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这就是所谓的“蒸汽时代”。

(2)电气革命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科学新发现催生了发电机。蒸汽动力方兴未艾,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1831年,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用磁力产生电流”现象,实现电磁学的重大突破。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电力被应用于社会生产当中,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新能源。

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1847—1931)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爱迪生一生的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他发明和改进了我们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

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础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3.文学艺术的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浪漫主义与批判成实主义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

雪莱(1792—1822)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雪莱的理想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和幸福的新世界.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则会永存。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发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1在这部作品中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方面可谓人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19世纪,俄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代表作是卷帙浩繁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2)印象派绘画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画家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潜心光和色的研究,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

和感受,来表现世界万物“瞬间”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引起绘画上的重大革新。“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1840-一1926)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后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还有法国的塞尚和荷兰的凡·高等。

(3)贝多芬的音乐18一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伟人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1770—1827)。

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反封建与争民主的革命精神。其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的发展与创新,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他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瑰宝。贝多芬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炉火纯青,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四单元 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

19世纪60年代,俄国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很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没有满足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要求。到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

【选修4】1870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在革命中改称列宁)出生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哥哥是一位激进的民主革命者,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列宁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等优秀品质。中学毕业后.列宁考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因参加反时沙皇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并流放。

流放结束后回到喀山,列宁开始阅读马克思、思格斯的著作,成为喀山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中的积极分子。不久,列宁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893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在这里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了大量工作,创立了圣被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但不久,列宁又因革命活动被捕。出狱后,列宁创办了全国性报纸《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即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拥护列宁的人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派。会议建立了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了。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与农民建立同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取得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革命胜利以后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立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了出来,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沙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在国内危机四伏,革命不可避免。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沙皇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纷纷倒戈。武装起来的工人和士兵控制了首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组织了自已的权力机关一工兵代表苏维埃。

【选修4】1914年,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7年,俄国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极度艰难,列宁坚决反对俄国参战。在大战初期,列宁就呼吁工人不要去当炮灰,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选修4】列宁说: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工农群众应争取建立自己的政府。他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1917年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彼得格的起义的胜利

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

【选修4】1917年11月6日,列宁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1917年月11 月 6日(俄历10月24日),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停泊在涅瓦河口的巡洋舰“阿芙乐尔”号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临时政府被推酬彼得格勒起义胜利。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

(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在攻打冬宫的战斗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土地法令》宣布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这种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起来。 苏维埃意即“代表会议”,该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美等国,它实行立法与行政权力的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

1918年,全俄苏维埃通过第一部宪法,正式定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斗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新经济政策

对于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开始艰苦地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望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地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为“战时其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余粮征集制在实施中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还出现了叛乱。苏维埃政权的形势仍然十分危急。

【选修4】1921年春天。苏维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很多城市出现了罢工和抗议游行,甚至出现了“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列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多班听取农民和工人代表的意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用采取代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要点包括:在农业由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到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

【选修4】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进行了归纳,指出它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 .苏联的建立

1922年,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四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4.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选修4】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从理论上对十月革命进行了分析;对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对于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指出要克服官僚主义,认真选拔党政干部,改造国家机关,加强党中央的团结,防止分裂;列宁还对民族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列宁晚年所阐述的这些思想,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5.“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1925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根据联共(布)党中央在短时间内实现集体化的决议,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

(2)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选修4】甘地(1869—1948)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领导印度人民开展了追求独立自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英国的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

(1)甘地早年的经历和思想的形成

【选修4】1869年,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印度的一个中下阶层家庭,家人都是印度教虔诚的信奉者。

15岁时,甘地从哥哥那里偷了一小块金子,事后非常后悔,便给父亲写了一封悔过书。父亲被儿子的

诚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不但没有加以责骂,反而更加信任他了。这件事对甘地的触动很大,他说这是自己受到的第一次“非暴力”教育。

19岁时,甘地赴英国学习法律。他在英国不仅学到了大量的法律知识,还阅读了各种宗教书籍。在英国取得律师资格后不久,甘地去了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南非。在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的南非,他亲身体验了印度侨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在此组织领导了一些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用全部精力为印度侨民服务。

(2)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选修4】在南非的斗争中,甘地的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基本形成。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非暴力抵抗运动。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由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提出的行动纲领十分简单而明确.他号召印度人民在各个方面抵制英国:学生罢课,抵制英国人开办的学校;律师抵制英国人的法庭;政府官员拒绝到英国殖民机构任职;士兵拒不接受英国颁发的奖章等等。甘地希望通过这种运动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为了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甘地号召所有印度人拒绝使用洋布,而改穿土布衣服。他本人身体力行,一直穿着土布衣服,每天还抽出半个小时纺线。

在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中,甘地多次在全国旅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度的国情,同时宣传自己的思想,他还多次用绝食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他严格奉行非暴力的原则,当群众的斗争超出了非暴力的范围时,甘地往往会宣布中止运动。1922年,印度乔里齐拉村的农民示威游行,警察向他们开枪,被激怒的群众打死烧死21名警察。英国殖民当局进行了残酷的报复,甘地认为没能制止群众的暴力行动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

1924年,甘地的巨大声望使他成为印度国民大会党的领袖,他的思想也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都遭到镇压。但仍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在印度人民日益高涨的反英浪潮的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甘地晚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主张印度教、伊斯兰教团结合作,这招致了部分印度教狂热分子的不满。1948年1月,甘地在做晚祷时,被一个狂热的印度教徒开枪打死。甘地在倒下的瞬间,还以手加额表示宽容凶手。

2.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 (1)凯末尔早年经历和第一发世界大战

【选修4】穆斯塔法〃凯末尔(1881—1938)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他不但领导土耳其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战斗,建立起新的国家;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土耳其从封建神权国家神奇般地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1881年,凯末尔出生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他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农厚的兴趣,12岁进入军事学校读书、当时,土耳其十分落后,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青年时期的凯末尔对祖国的前连非常关注,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萌发了振兴民族、变革图强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末尔虽然反对土耳其参战,但仍履行军人的天职奔赴前线,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1915年的达达尼尔海峡保卫战中,凯未尔指挥军队,击败英、法联军的进攻,保卫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安全,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救星”。

(2)赢得民族独立

【选修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大片领土被占领,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面对祖国的厄运,凯束尔感到痛心疾首。在他的领导下.通过了要求民族独立的纲领.成立以凯束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凯末尔毅然与苏丹政府决裂,于1920年在安卡拉召开了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成立了临时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凯末尔率领土耳其国民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外国军队,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收回大片领土。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1923年,凯束尔创建了人民共和党,同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他当选为总统,土耳其进入了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3)凯未尔的改革及其成就

【选修4】土耳其民族独立后,凯末尔认为,要使土耳其真正富强起采.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进行彻底的改革。共和国成立后,他主持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

第一,废除土耳其的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教国家,苏丹〃哈里发制度使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合而为一)。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制定了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随后,以西方法律为蓝本的民法、刑法和商法相继诞生,实现了宗教与司法的分离。

第三,致力于发展经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并将荒废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农村成立农业银行和信贷合作社。经济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效果,1927年至1939年期间,土耳其的工业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三位。

第四,在全国建立起各级各粪学校,传授现代知识与文明。 土耳其原来使用的文字十分复杂,全国识字的人非常少凯末尔请专家创造了简便易学的新文字,他本人也常常手执教鞭,教人们学习新字母,因此获得了首席教师的称号。土耳其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教育与宗教分离。

第五,在社会生活方面,废除了种种陈规陋习。如发起一次“帽子革命”,要改戴欧式礼帽;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整个社会向世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934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他“土耳其之父”(阿塔图尔克)的荣誉之姓。 凯末尔为土耳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土耳其国家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太的儿子”。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人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1920年到1929年,美同工业生产增长了55%,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繁荣的背后却是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手里。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第二,股票投机过度。当时很多人梦想通过股票买卖一夜暴富,于是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得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第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但拥有绝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富人,人数少,消费能力极其有限;而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收入低,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远远赶不上生产水平。资本家被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到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

(2)经济危机的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般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那天,证券交易所挤满了水泄不通的人群,一股不可抑制的抛售风暴席卷了整个股市,股票狂跌,交易所内一片乌烟瘴气。股价暴跌后的四年内,美国经济一片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量农产品倒人大海,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了。

(3) 经济危机的特点

从美国开始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持续时问长达四年,后果空前严重。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颓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正业生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4) 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这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和国际关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人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人别国市场。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的时代

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第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5)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危机爆发后,当时的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认为只要把失业、救济等问题交给各种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去处理,危机就会很快过去。结果危机不断恶化。

2.罗斯福新政

(1) 新政的主要措施

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为此政府和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

第一,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第二,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法案中规定了公平竞争的法则,要求各工业、各行业制定法规,内容包括限制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等;凡执行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标准的企业可使用“蓝鹰”标志,以资鼓励。

第三,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第四,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2)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第二,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后来,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第五单元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正义力量的胜利宣告结束。战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做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则把确保东两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领导人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围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更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美苏从战时的同盟逐渐发展为战后的对手。

(2)“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不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在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了柏林危机。“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美国力图分裂德国,把联邦德国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苏联采取对抗措施,于1948年封锁西柏林,柏林城被柏林墙分为东两两部分,直到德国重新统一。

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英、法、意等西方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4)“冷战”格局中的“热战”“冷战”

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热战”,使得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干涉,并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中同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美国还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主义者于1945年9月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击殖民者.法国侵略者被迫撤出。18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越南军民坚持抵抗,美军最终被迫于1973年全部撤出了越南。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联合起来,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独立发展。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不久,这六个国家叉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共体成立之后,西欧国家在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世界多极化因素加强。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各国开始加强政治上的联合。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则追随美国。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也为日本后来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冷战”爆发后,美国转而扶植日本,不但减免战争赔偿,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日本则利用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的有利时机,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但它们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因此它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会议认为,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两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形威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

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空前膨胀起来。美国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优势,而且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所拥有的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 6%。美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以美国的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货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这样,美元就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丁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了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它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

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调整和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同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三、战后的苏联和东欧 1.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

1/3。这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1894 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

(2)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开始执政并着手进行改革。

他的改革首先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而,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经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两极格局瓦解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

在苏联的影响下.从1989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90年,德国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合并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1991年发生“8-19事件”。同年底,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撅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四、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和平与动荡并存

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美国不断捕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992年,前南斯拉夫的渡黑共和同宣布独立,引发波黑内战。1998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境内的科索沃地区因民族矛盾爆发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未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是北约成立以来首次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 2.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檄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柬越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地位相对削弱。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

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同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这一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三大支柱调整世界金融关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的发展,也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的国际组织。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然而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灾难和痛苦。“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普遍衰落。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认识到欧洲联合与合作的必要性。欧洲开始了一体化的探索。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规定将六国的煤钢工业置于欧洲煤钢共同体下进行管理。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首先着手建立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率。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各成员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

欧盟建立后,酝酿已久的欧洲统一货币问题提上日程。2002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欧元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20世纪80年代末,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与同处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美、加、墨三周酝酿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定,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上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虽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经济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推动之下,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提出了加入这个协定的要求。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下,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有澳大利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加拿大、美国等12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会议,宣

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自成立以来,贸易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开展合作的一个主要领域。在多年的实践中,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共同的组织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宅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工具和多种快捷的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世界市场日益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合理对策,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谋求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于世界经济经常发生波动,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为了继续获取超额利润,一些发达国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或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六、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科学和技术

(1)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选修4】爱因斯坦(1879—1955)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一个犹太人家庭。在大学主修数学和物理学期问,他刻苦攻读物理大师的著作,并培养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9l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后,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物理学。1905年,他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无关,存在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这与人们的一般看法一致。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也因此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选修4】1916年,爱因斯坦又把匀速运动体系的狭义相对论进一步推广到加速运动参考系中,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问世,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时茫茫宇宙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

相对论的观点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爱因斯坦为了说明时间的相对性,举例说: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钟,分别放在北极和赤道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的钟会比北极的钟走得慢一些。

【选修4】相对论的提出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问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现,为人们认识宏观宇宙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爱因新坦的研究还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能量,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可以广泛地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同时,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选修4】爱因斯坦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他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就多次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反战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以及他的犹太人身份,使他成为德国纳粹分子的迫害对象。爱因斯坦不得不移居美国。

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研制起了推动作用,但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情。“二战”爆发后,他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该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5年,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大量平民受害。得知这一消息的爱因斯坦感到非常痛心。他认为,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二战”后,“冷战”加剧,核讹诈成为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云,针对这种情况,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联合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2)量子物理学

1900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继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之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一个崭新的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粒子世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信息技术与互联网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被称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问世,中文根据音译简称“因特网”。网络技术把独立的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出现。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2.文学和艺术

(1)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涎派。该派以荒诞的主题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这一艺术流派的开山之作。

(2)现代主义艺术

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现代美术又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派开始主宰画坛。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换艺术手法的探索者,但在各种风格中始终都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3)影视艺术

19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并向公众放映自已摄制的电影短片,电影诞生了。

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电影史上称这个时期为“默片时代”。卓别林(chaplin,1889-一1977)正是默片时代电影明星中最杰出的代表。此间,美国人格里菲斯因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阶段。

电影是电视的先导。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1936年秋,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1941年,贝尔德又成功地传送了彩色图像。电视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它作为大众传媒,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大大缩短时空距离,使世界各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v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