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

更新时间:2023-04-12 20: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的涵义及分类;理解职业教育的属性;了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职业教育的特性

【教育难点】教育、职业教育的概念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第一节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内涵

导入:什么是教育?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什么是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受过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教育”这个词也成了生活中的常用词,似乎理解他们并不困难,其实这是一个错觉。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教育”呢?什么是教育?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马、恩:教育是促进一个人的独创的自由的发展。

加德纳: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么一回事。

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斯金纳(B.F.Skinner):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里注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是保证人人都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中国教育大辞典》(1928):教育之定义,有广、狭二种:从广义言,凡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唯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一、职业与职业分类

(一)职业的涵义及特征

1.职业的涵义

基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人们对职业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1)1988年7月出版的《辞源》对“职业”的界定:①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也。”也泛指所从事的主要工作。②份内应作之事。

(2)周广德于1989年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词典》对“职业”的界定:一种相对固定的并要求工作(生产)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劳动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专门业务。

(3)顾明远于1998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职业”的界定:个人在社

1

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4)2000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职业”的界定:①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专业的,非业余的。

【定义】我们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从事的经常性的、专业化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

2.职业的特征

我们认为,当代的职业具备下列特征:

(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一定的回报为目的,主要包括物质的、金钱的以及非物质层面的,如理想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兴趣爱好的满足等。

(2)规定性。即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一定规定和内在要求,从事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达到职业所要求达到的专门素质。

(3)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4)稳定性。即职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并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5)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6)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7)可变性。即职业的内涵与种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二)职业的分类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所谓工作性质,即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工作性质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的不同予以体现。

1.《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1949年在国际劳工组织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劳动统计专家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国际标准职业分类(草案)》,1958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初版发行,后经1968年、1988年等几次修订。1988年版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对大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类是:(1)立法者、高级官员和管理人员;(2)专业人员;(3)技术和辅助专业人员;(4)职员;(5)服务人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6)农业和水产业技术工人;(7)手(工)艺人和有关行业的工人;(8)设备与机械操作工和装配工;(9)简单劳动职业者;(10)军队。

2.我国的职业分类

1999年组织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职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旧职业已经消失或日趋消亡,同时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职业。一方面,许多旧的职业已经消失或日趋消亡。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产生。

二、职业教育的涵义

国内外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别,比较典型的论述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上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

为学生进入劳务市场和准备让他们学习职业或技术教育课程而设计的教育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

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技术与职业教育

所指的教育过程除涉及普通教育之外,还涉及学习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技术及各门科学,以及获得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技术与职业教育还进一步理解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

(二)国内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

1.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者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分就业前和就业后两类。”

2.职业教育是专门以职业为目的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获得、保持或转变职业生涯质量的获得与改进的教育。

3.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某种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的教育。

【定义】职业教育是指适应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们获得一定职业资格,以及继续深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

3

第二节职业教育的特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适宜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

一、职业性

所谓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性人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特点。

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美国的社区学院校门口写着:“就业教育是我们的宗旨”。

二、社会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制约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既受社会需求的推动,又受社会需求的约束;另外,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不仅表现在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也需要企业和行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即便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也同样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三、实践性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劳动组织方式变革、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使教育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

四、大众性

其一,职业教育的人民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有教无类”,代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民众的需要,以服务民众为宗旨。应保证女童和妇女享有平等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努力促使失业者、早期辍学者、残疾人、农村贫民、战争难民和复员士兵有机会接受正规或非正规职业教育与培训,使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面向社会所有成员。

其二,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职业无论是技术的还是非技术的,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职业训练并获得职业资格的人来从事。这就决定了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就是对职业教育普及性、大众性的肯定,也是为达到普及职业教育而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终身性

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一个人在一生中只有接受多次职业教育,才能不断地具有胜任各项工作的能力。

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包括职业意识、劳动光荣等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教育;进入初中阶段后,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既可以通过普通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接受初级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可以通过分流接受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进入职业社会以后,人们也必须根据生产、科技发展的需要,接受各种职业培训,以完善自己;当人们到达一定年龄,离开职业岗位,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职业教育内容和类型,以充实、完善自己,满足自己对教育享受的需要。

4

第三节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职业教育都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原始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

时间:原始社会末期——产业革命前19世纪70年代

形式:学徒制

1.国外学徒制职业教育状况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世袭、家传、子承父业,养子制度,收徒传艺,行会学徒。

2.我国学徒制职业教育状况

(1)出现一批有名的能工巧匠,广泛收徒传艺,成为各个行业的祖师。

(2)他们在传授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很注意道德修养。

二、学校职业教育的开创阶段

时间:产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形式:学校职业教育

1.国外学校职业教育创始状况

(1)背景: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发展、新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并分化

(2)发展:资本家竞争的需要;有识之士的倡导;政府的支持等。

2.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创始阶段状况

(1)背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发起洋务运动。以自救,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办起了“洋务教育”。

(2)发展:洋务派开设近代工厂,兴办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

维新派兴办商务学堂、蚕桑学堂等。

(3)政府支持:1902年,制订《壬寅学制》,第一次从学校的角度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系统的规定,但整个职业学校并未形成完全独立的系统,而且并未实施。1903年,制订《癸gui卯学制》,第一次把实业学堂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校系统明确下来,开创了中国职业学校教育。

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阶段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1.国外职业教育的成长阶段——一战前至二战结束

(1)背景: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力时代以及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0世纪初以后,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繁荣。

(2)表现:20世纪初开始,国外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管理、制度都日趋成熟。1917年,美国制定了“史密斯?休斯法”,这是以振兴中等职业教育为目标的法令,这一法令为20世纪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国外职业教育新发展——二战后

(1)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

(2)注重职教立法,依法治教

(3)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严密的职业教育网

(4)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中国职业教育的成长阶段

1917年4月,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5

1922年,颁布《壬戌xu学制》,第一次从学制上确立了职业学校的名称。

1927年7-8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规程》。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职业学校规程》。

2.我国职业教育新发展

(1)职业教育改造、调整和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

1952年政务院颁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学习苏联办中专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964年1月,教育部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中央和刘少奇主席的指示精神,确定进一步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办教育的方针【即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逐步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了半工(农)半读中学,并创办了城市职业中学,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新阶段。

这一阶段终结标志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停滞(半停滞)阶段:(1965年-1978年)

“文革”十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他们破坏了中等教育结构,搅乱整个教育体制,使原来逐渐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变成了基本上清一色的普通教育。

(3)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现在)

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又可细分为四个分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和稳定发展阶段(1978年-1985年)

1976年4月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

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发展职业教育,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专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部分,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制度,中专率先招生。

【资料补充】到1984年底,全国中专校多达3301所,在校生132.5万人,技工学校3465所,在校生63.92万人,农职中达7002所,在校生174.48万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重从1981年的20%,提高到1984年的34.9%,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

第二阶段:调整巩固阶段(1985年-1991年)

1985年5月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86年7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总结经验,研究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职教的发展。

【资料补充】1979年,我国有720万学生从普通高中毕业,到1989年这个数字下降到240万左右,十年间减少了66%。到1990年,全国各类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60万人,比1985年增长65%。1991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招生总数的比例,已达50.5%。

第三阶段:大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

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

6

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到本世纪末,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办好一、二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资料补充】1995年,我国高中阶段各类职业学校总计有17168所,比1990年增加了8.5%,招生数为368.95万人,在校生数为939.3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62%和55%。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有所发展,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为3.55万人和9.4万人,分别增长了47%和31%。

1996年5月15日,第八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四阶段:调整、巩固新阶段(1996年-2004)

自1996年起,由于经济发展的困境、国企减员增效、普高热的升温、高校的扩招、适龄人口出生处于低谷以及职业学校本身的质量问题等等原因,使得职业教育的招生占普通教育的比例开始出现了下滑的局面。

【资料补充】199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绝对数上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减少,按全口径计算,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比上年共减少招生66.96万人。2000年比1999年再少招61.4万人,比1996年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又分别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和近11个百分点。

▲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1999年9月教育部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工作会议,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此后的两年里,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全国各地大力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在注重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职业学校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由于专业适应了市场需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欢迎。

【资料补充】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多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建立了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

▲大力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职业学校进一步放开招生计划,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办法,并且积极拓展社区教育以及再就业培训的空间。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资料补充】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教育招生30万人,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8万人,在校生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386所,招生为35万人,在校生为72万人。

第五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现在)

【资料补充】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有关决议精神的推动以及大学

7

生就业难度的出现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职业教育。截至2008年底,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数达403所,在校生达到150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数达76所,在校生数达64.1万人,占据了江苏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8

第四节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发展的措施。美国:综合课程【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完全中学(Gymnasien);日本:综合高中;中国:综合高中也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

欧盟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提出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两门外语的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学生的跨国交流,各国联合开发外语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或经济部门具体需要的教材。

国际上职业教育合作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互派留学生已成为各国(地区)的主要形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改革开放后也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取得了可喜成就。

三、职业教育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过程性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是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

四、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

德国:1969年《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关于职前培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转岗教育的所有重要方面。后来有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中国: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五、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

日本:高专、短期大学、专修学校

美国:社区学院提供高中后职业教育

德国:三年制职业学院、本科层次的“双元制”高等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技术本科、硕士、博士)

六、职业教育全民化

努力保证女童和妇女有同男子一样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机会,努力使下列人员都有机会接受正规或非正规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失业者和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包括早期辍学者、残疾人、农村贫民以及武装冲突结束后的流离失所者和复员军人。

七、职业教育协同化

职业教育协同化是指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多部门、多行业通过共同协作而完成的事业。各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是,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这种责任包括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等。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是,提供最有效的实习和培训场所,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企业动态,亲身经历并体验安全生产的重要,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等。总之,政府、企业及雇主之间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八、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9

各国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以及职业教育教师优厚的待遇上。

很多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例如,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的任职采用聘任制,只有晋升为教授才能得到终身职务。

【思考题】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有哪些?

2.试述评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牛征.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4]周蕖.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0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基本关系;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掌握职业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职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职业教育与个体发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第一节职业教育与社会进步

一、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问题一】何为政治?谈谈你理解的政治

(一)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方面,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定职业教育的方针路线、决定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培养任用;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教育投资间接实现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职业教育机构的存亡。

2.政治决定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权利

谁拥有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拥有受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权利,这些都是由政治及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改革开放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被人为标识为“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其教育的接受者所享受的政治经济待遇是截然不同的。

?【问题二】何为教育平等?

?【问题三】当前我国教育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教育平等?还存在哪些不平等现象有待改善?

3.政治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教育目的是关于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具体讲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的人。

教育最明确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同时,统治阶级用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

(二)职业教育对政治的维护与促进作用

1.职业教育维护现实的政治关系

职业教育还通过培养一定的政治人才,使统治阶级的力量得到补充,使现存的政治关系格局得到巩固。

2.职业教育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质量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普通劳动者,他们既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又是社会政治的基础,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前景。

3.职业教育可以促进一定政治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将一定的政治目标和意图通过职业培训传播到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同时通过职业培训改善一定的社会成员分布结构,调节一定的社会阶层利益关系,从而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合理、稳定流动

社会稳定与发展,是政治的最高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是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历史事实表明,阶层流动有益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1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职业教育与生产力的一般关系

【问题四】“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水平越高,它对劳动者科学技术素养的要求越高。生产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劳动者必须接受一定程度职业教育才能胜任职业岗位。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这样就会刺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第二,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政府和社会有能力追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和企业不断有新技术的诞生通过职业教育得以传播和应用。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传播和继承人类已有的生产经验是职业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制约着教育的基本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特别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既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创造了可能,同时它又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需要。因此,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之进步。

(二)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不断重新配置,而职业教育能将具有不同能力倾向、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产业的职业岗位,使劳动者个体需求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职业教育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为更多的人所掌握。职业教育还通过培养劳动者的安全意识、设备保养和维修能力来减少生产事故,降低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损坏率,从而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职业教育促进科技进步

社会生产、科技、教育间的关系表现为: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具有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能,因此职业教育能促进科技进步。

【问题五】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职业教育问题。如“教育产业化”问题

三、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一般文化功能

【问题六】何为文化?有知识=有文化?

1.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教育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正因为如此,才使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并由少数人传向多数人,由一个地域传向另一地域。

2.活化文化功能

文化存在的形式: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的过程,而只有教育才能够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

12

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3.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

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方面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师生访问、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人文化的“拿来”、“移植”和“改造”,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变革、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5.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激活文化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对文化的创新。

一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产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技术,教师成为新文化的生产者;二是教育通过培养创造型人才间接生产新的文化,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岗位更新和发展文化。

(二)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

1.聚合企业文化

第一,职业教育应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企业文化的精髓。

第二,职业教育应复制一定企业的优秀文化。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直接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生产管理和精神熏陶;职业学校反过来提炼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优秀文化。

2.选择企业文化

第一,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教育,受职业类型的制约,不同产业和行业的企业文化,有时很难共生于一个教育实体内,这就需要选择。第二,企业文化有地域之分、绩效之分,甚至优劣之分,定向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选择。第三,职业教育的规律之一是:合适的才是有效的。

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是传递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职业教育通过传递、传播文化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4.创新企业文化

(三)职业教育文化功能的实现

【问题七】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既可以是正向的,有利的;也可以是负向的,不利的。为了能使职业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1.职业教育在弘扬文化传统的同时,要有利于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职业教育在传递文化、选择文化,铸造下一代人的人格风貌、文化心理时的取舍予夺,必须严格选择,既要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为己所用,培养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2.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授要有利于学习者适应并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劳动组织之后,除了要求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外,还要能够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意识相适应。要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积极接受企业文化,吸收企业文化中优秀部分,创造一些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接轨的因素。

13

3.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选择能力的提升

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青少年,青少年对外来文化和新思潮十分敏感并乐于吸收,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

14

第二节职业教育与个体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

【资料补充】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1999年起,开始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先培训,后就业),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者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保障功能

第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需要从业者具备岗位职业素质提升的能力。

第二,职业的流动和变换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第三,从个体自身出发,要求更强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变职业而改变身份。这就需要个体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品质。

三、职业教育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功能

职业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价值有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发展水平:

1.职业教育对人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乃个体基本生存之道。

2. 持续提升人的职业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之后在个体发展中所具备更高层次的价值更为凸显。

3. 实现人的成长是最高层次的发展水平。个体成长的最终意义在于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核心功能仍然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然也是最高层次的发展水平。

四、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我国国民构成的主体。

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产业的概念,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入世”后,面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挑战,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高,不但可帮助农户提高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也为今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企业化储备雄厚的符合产业化要求的人力资源。

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

职业教育应该通过技术传播这一载体,培养农民具有先进生产力特性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

一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知识致富”的理念;三是“现代生产”的理念;四是“全球竞争”的理念;五是“计划生育”的理念。

农民如果能确立上述理念,不仅能大大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步伐,而且可刺激新型农民对于职业教育的新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普及速度的加快和层次的高移,人力资源素质的优化也就愈加符合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

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农民借助知识与技术脱贫,应该说在现在及未来都是一项富有远见的策略。因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可以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农民克服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5

第三节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资源状况与职业教育

1.人口年龄结构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及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在职人员,它的发展变化必须与某一年龄阶段的适龄人口数相一致。因此,对各年龄阶段适龄人口和劳动人口或劳动力数量的科学预测,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

2.人口地域分布影响职业教育的布局

人口分布和密度,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学校的布局。一般说来,在沿海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劳动力人口资源丰富,故在这些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及程度就高于其它地区,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广,且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相反,在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机构则相对少而单一。

3.人口就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层次

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转移。转移的趋势是: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移;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从一般技术向高技术转移。职教只有适应就业结构的需求与变革,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

1.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力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

要有效开发人力资源,还需要使高、中、初各级专业人才保持一个合理比例,使劳动人口形成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效率的智力群体,以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

2.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源有效使用和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国家可以通过对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有计划的调控,提高群众的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影响群众就业方向和储备人才资源,实现劳动力资源平衡。

【作业题】

1.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论述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职业教育对于人的职业生涯有哪些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湘.略论职业教育功能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18).

[2]陈兴东.试论职业教育就业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平衡[J].职业教育论坛,2004,(13).

[3]马建富,宦平.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功能的探讨[J].职业教育论坛,2004,(9).

[4]曹稳.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与促进人的发展功能:新技术、新工艺[J].职业教育通讯,2006,(2).

[5]高奇.职业教育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6]孙琳.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分析——兼论职业教育功能的转变与适应[J].职业技术教育,2002,(7).

[7]王岚.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J].职业教育通讯,2002,(2).

[8]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9]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6

[10]陈敬朴.教育的功能、目标及其特性[J].教育研究,1990,(10).

[11]杨葆琨,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95,(10).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

第三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基本内涵;领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教学重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解、讨论

第一节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

1.法律法规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基本因素

法律法规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其中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政策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方针

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都会依据社会经济教育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来对各类教育包括培养目标在内的方方面面基于相应的界定和指导。

199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用“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变化。

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用“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的表述给予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指导。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000年3月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l号)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

2005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二、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17

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是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依据。

1.社会经济形态的拓展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和新形势对人们就业观念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它促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与竞争意识。

2.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之人才需求相适应

知识经济以来,我国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而以知识密集型和新知识运用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传统产业中的知识、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这就要求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成为一名智能型的应用人才。

3.经济全球化对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力规格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快,现代企业都在向跨国公司发展,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既可以带来尖端的技术,但不可能带来数量众多的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

三、学制、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这些区别主要以学制、学历及专业设置来体现。学制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入学条件及修业年限。学历是与学制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包含一定层次的课程体系和实训经历,如果受教育者不具备相应的课程知识与实训技能,也就不具备相应的学历水准。所以,学制与学历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

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对职业分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将其作为目标内涵界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

职业教育既是面向社会整体的,也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

个体为了自身生存与职业选择与发展,会产生继续接受相关专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需考虑如何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受教育者个体终身学习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就业与创业的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8

第二节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问题一】作为未来师资,如何理解本专业人才目标定位?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建立在社会人才结构及职业分析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

1.社会人才结构模型理论

对社会人才类别与层次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人才结构模型。“阶梯状”人才结构理论成了现代人才分类及分层的主要理论。

图1 人才结构“阶梯状”理论模式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产生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分为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这样的人才结构模型,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考虑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设计可能的通道。

2.职业分析理论

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层次程序分析。它将各项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难度、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对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分析的基点是职业岗位,它一方面确定了特定工作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确定了该工作的职能性质、劳动的具体内容和条件。

1999年3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6565-1999)职业分类与代码》,为新世纪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定位框架。

二、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与界定

1.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

2.技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技术工人。

1961年,《技工学校通则》规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中级技术水平和中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

19

1993年,《关于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的决定》规定:“要按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拓展培训领域,服务于社会,在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也可以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或社会急需的其他各类人员”。

3.职业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相应的文化程度的、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初、中级技术管理人员。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0年提出职业中学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它从业人员。”

4.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一体化发展

三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尽管有些不尽相同,但它们同属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都以初中毕业生作为教育起点,培养他们具有高中阶段学历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专业设置的方向基本相同,专业覆盖岗位或工种,而不是一个岗位或一个工种设一个专业;第三,都以中等专业技术、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第四,主要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其授课时数大致相同;第五,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大致相同;第六,都以符合社会需要作为唯一的目标达成评价目标。

2000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淡化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类别界限”的要求,建议将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统一改称“中等职业学校”;同时要求淡化这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界线与差别,同时统一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5.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实施的《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较为细致的说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6.新时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以某种职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职业教育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职业知识素质层面

职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职业资格由“应知”、“应会”两部分组成。

“应知”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会”则是在“应知”基础上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职业资格教育应有自己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前者就

20

是“职业基础”,就是获取职业资格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而后者就是“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就是一定的职业资格对一定的职业活动的适应能力和一定岗位职业活动的自我提高能力与不同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能力。

(二)职业能力素质层面

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等。职业能力素质既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平台,又是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

操作技能是职业能力素质层面的核心能力。所谓的操作技能是指将认知所得成熟的工艺技术转变为实际职业活动并获得预期工作结果的能力。

(三)职业心理素质层面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具体维度为:

1.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主要是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人们往往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职业,以实现职业岗位与自己职业需求的匹配。

2.职业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进程中的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要使学生正确对待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较好地克服心理障碍及各种可能的干扰,锐意进取,勇于开拓。

3.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它是个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种职业的愿望。

任何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都会对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价值进行判断,对可能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回报的满意程度进行估计。在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恰当的评价,要正确看待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的待遇、职业的苦与乐。

4.职业道德感

职业道德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其中,职业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行业、岗位的实际特点,进行有关行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职业发展。

5.职业理想与追求

职业理想与追求主要是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建立在能胜任、能发挥自己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理想能促成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职业理想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应要求学生较早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责任心、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应拓宽专业的适应面,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他们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26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