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更新时间:2023-12-14 03: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作 者 王昕炜

考试批次 东财2012年三月课程考试 学籍批次 1103

学习中心 安徽省直奥鹏学习中心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行政管理 完成时间 2012年2月12 日

题目2:如何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存在于当今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工作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口头上喊的是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实际上是政策被“变通” 的表面一致,但却阳奉阴违执行。或者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出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的“折扣”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雨点小”。

一些政策被歪曲和修改,结果与决策者的初衷南辕北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本位思想和执行力,不仅使上级政策遭受“棚架”,也严重损害了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实质是蔑视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政策无法得到真正地贯彻落实,甚至收到与初衷相悖的绩效。所以要坚决加以制止。揭开浮华面纱,探究背后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三方面所致:

一是政策缺陷滋生成长土壤。我国目前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切都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这就难免造成一些政策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既给政策的执行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使一些执行者有机可乘,钻政策空子,玩“擦边球”。

二是理念缺失成为罪魁祸首。一些政策执行者“官本位”思想严重,或“地方主义大于天”,或经不起发展中的各种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形,个人“私欲”膨胀,这种“为民”理念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情、金钱大于政策,个人关系高于组织原则等不正常现象,使一些“为民”、“惠民”政策遭受歪曲和滥用。

三是监督缺位造就执行暗箱。权力的正确运用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系。我国的监督体系还很不完善、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部分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刚性监督手段“被搁置”,难以形成对政策执行者的有效约束。久而久之权力不断膨胀,监督逐渐弱化,最终权力如“脱缰之马”,难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树立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使自己制订的政策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思想认识到位、积极付诸行动,领导以身作则是政府执行力的内在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领导如果能以身示范,率先多做少说,对各项工作真抓实干,

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难事。

第三、建立公开透明、富有实效的监督监管新机制,让政策的执行在阳光下进行,实现上下一体、团结一心的政策执行体系,真正让政策惠及基层广大民众。

第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执行效益 。立法健全,执法严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制止政策执行中的滋生的腐败等一些犯罪的发生,还可以影响社会成员对政府的理解和配合,进而影响政府本身的执行力。 总之,政府执行力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题目3:请结合实例说明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

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

㈠公共政策执行手段分类

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执行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思想诱导手段和经济手段。

㈠什么是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价格、工资、利润、利息、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

施的方法。各种经济手段的功能不同,需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采用价格反映全部成本的原理,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以便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当某些情况下不适用市场机制时,就要求有政府干预,结合政府法规共同实现目标。经济手段一般的形式有:收费、补贴、押金—退款制度、市场创建及执行鼓励金等类型。 经济手段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㈠应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特点

环境污染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外部负效应,即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采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事实上是将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应予以成本化。允许污染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达到环境保护规定的标准,从而节约社会成本。同时也刺激排污企业进行工艺创新与技术开发,降低污染排放。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采用经济手段,比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更加灵活,也更易实施。

㈡国外相关实例

欧盟国家在处理油漆桶、硫酸瓶、电池等有毒垃圾时,往往采用押金-退款制。即生产商先向管理机构付部分押金;生产商将油漆出售给销售商时,要收取部分押金;等销售商将用过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时,可以将押金取回;回收站再到管理机构处将押金取回。这一方法可以回收有毒垃圾,减少土地污染。

㈡国内相关实例

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手段。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企业将趋于过少的污染控制。而排污收费和排污许可又要求企业把污染排放控制到规定以内,使企业可以在交排污费和控制污染之间自由选择。

在制定排污收费政策方面,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公布实施了《征收排污费暂

行办法》和《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并于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在制定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政策方面,我国在1988年6月,确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18个城市进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试点工作;到1996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普遍实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在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排污许可证的买卖,运用经济手段,控制企业排污。

题目4: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是: 1、政策敷衍

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将政策束之高阁, 阳奉阴违, 敷

衍塞责, 从而使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 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政策选择执行

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政策附加

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自行其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5、政策抵制

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 野蛮执行公共政策

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难以接受。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

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是策是否合理;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四是政策是否多变。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

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 一些政策执行者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系统接受现代政策、科学知识的训练, 很难形成科学行政必备的系统观念、战略远见、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觉接受监督的民主意识。这些弱点难免对政策执行产生不良影响。 2) 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

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 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人治色彩浓厚。政策执行中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 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递减的重要原因。 3、政策沟通和宣传的渠道不畅通

我们很多政策原本是惠民政策,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的政策,但是由于宣传和沟通的不到位,一些人不了解政策而产生抵触政策倾向。特别是,有些政策触及少数人的利益,这部分人蛊惑那些不知实情的人抵触政策的实施,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进而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政府增加公共政策的透明度、提高政策的执行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4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