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第二课时)

更新时间:2024-01-22 21: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明白“一切景物皆情语”的道理。

1

望月(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课前准备:

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录音机、月下江景图 利用一个晚上写下你的所见所得,并写下你对月亮的幻想。

设计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永恒的课题。本课设计力图通过重组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以读为背景,学生在熟读成诵中充分感受月的美景。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句子的意思,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宗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2. 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和他的小外甥一同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感受到了文中所蕴的美。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和优美的诗文。

3. 出示图:谁能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面? 二.品读第2节,感受月色美

1. 学生自由朗读第2节,把你认为最美的一句细细品读,谈谈体会。 指名交流,学生跟读,也可喜欢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第一句“安详”和“吐洒”两个词把月亮当作人来写,给人以亲切和亲近感。 第二句“千点万点”、“晶莹闪烁”、“跳动”写出了月光下的江面的幼态美。 第三句“隐隐约约”、“黑色剪影”,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和神秘美。 第四句“银色的花边”写出了江景的色彩美。

2. 同学们读得真是太美了,月光如银,水波映月,那幽静旷远的气氛使认为之沉醉,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美好的月下江景,来感受月亮的安详和美丽。(学生齐读第二节,配乐《春江花月夜》) 三.读悟第二段

1.过渡:其实,喜爱这美好景色的有何止作者一人呢?月亮将作者的小外甥给叫醒了,他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他向我挑站,要跟我——赛诗。

2.自由读3~13节,反复品读他俩赛诗的诗句,读出诗的意境来。

3.师生分角色朗读3~13节,师读旁白,男生读作者,女生读小外甥。引读13节

4.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者“我们”的心田。一个月亮,在诗人的眼里就成了抒发寄托感情的景物了。有思乡的、有感怀的、有想念亲人的。难怪清朝大学者王国维要说“要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5.作者和小外甥仅仅赛了这几句吗?你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学生背写月诗)

6.是啊,明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的,但相同的月亮,在不同的人眼力,却有看不一样的感受。 四.读悟第三段

2

1.过渡:正是由于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才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

2.自读14—20节,划出小外甥对月亮展开幻想的句子,好好读读,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一下。小组内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1)“像眼睛,天的眼睛“。多么丰富而又巧妙想像,在他眼中,月亮是活的,是“天”的心灵的“窗户”(奇特、自然)

(2)“这是明亮的眼睛……”在他眼里,月亮是活的,有感情。他和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他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他赋予月亮以生命。

3.小结:小外甥的想象奇特、而富有童趣,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让人想也想不到,又十分自然。“月有阴晴圆缺”,有时月亮完全看不见,有时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月亮半睁半闭,有时月亮眯成一条缝……月亮喜欢我们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4.小男孩的幻想又赋予了月儿以生命、情感,使它更加迷人(请大家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指读) 五.第四段

1.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2.你们想不想跟随作者去幻想一下?(学生看图,静听音乐,老师描述:遥望夜空,明月高挂,你觉得它像什么?儿时,我们聆听了多少关于月亮的故事、传说。你到了那一个?明月寄相思,明月捎祝福。此时你又想到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

今天,我们望月,不仅感受到月亮的美丽,月亮也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许多思索,同时认识了一位聪明好学的、爱幻想的小男孩。相信同学们以后一定回和书中的小男孩一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同桌背诵有关山、水的古诗、你一首、我一首,看谁背得多。

望 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本文作者、古代诗人和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激发学生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课文语言的兴趣,并展开幻想的翅膀,积极运用语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月亮。

3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欣赏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感受月下江景的美丽和清幽旷远的氛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望月》。

2、同样是一轮明月,在画家的眼中它会是一幅画,在诗人的眼中,它是可以一首诗,在作家的眼中,它又化作了一篇诗情画意的散文,再读课题。

3、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品读课文,看看这一轮月亮带给你什么感觉?

二、感受“月夜江景”的美

1、下面让我们先跟随作者走到江轮甲板上,去欣赏月光下的景色,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地方,把重要的字词圈画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此时此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出示文字) 交流,—————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根据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A、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种温柔、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亲般温柔、慈祥) 多温馨的感觉, 你能读一读吗? (这是静态美)

B、月光洒落在长江了,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跳跃”好像什么?(像小姑娘在跳舞) 这句话写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C、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隐隐约约”感受到的是什么?(一种神秘感)

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 D、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这里有一个“镀”字吸引了老师的眼球,你觉得这个“镀”字用在这妙在何处? (妙在这个“镀”字突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物体上而且还能闪闪反光) 多么神奇的月光!

4、你们看,出示句子(第二段)

4

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安详的、朦胧的、柔和的,又是具有动态美、朦胧美的,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那我们能不能把美好的感觉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自己练习

还有谁想读心中的感受?(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月光下的美景吧!(齐读)配乐

5、这幅景色书上有一个词语——清幽旷远。那就读了这一段,谁可以来填这句话? ——,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交流,你们说得都对,老师把它概括为:月夜江景(板书)。把这个词语填进去,一起来读。 这是景色美。

三、感受“吟月诗情”的美

1、过渡:月下的江景实在太美了,此时此刻,谁都会陶醉,谁都会在心中涌动起浓浓的诗情。同样,跟随作者出来旅行的小外甥也被陶醉了,他还要和我对诗呢! 你看,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回: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他再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我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借月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呢? 生交流(你知道哪句就说哪句)。

3、每一句诗里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月和诗人是相依相偎的: 有时月亮化作了作者的孩童之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有时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时又化作诗人的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有时又表达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是啊,张继也在月光下这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有时又是离别时对家乡的无线眷恋之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月是诗人的寄语,我们也来带着这些感情自己读一读,齐读这些诗句。

5、作者和小外甥仅仅吟诵了这几句诗吗?你怎么知道的?(这里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他俩还吟诵了许多写月的诗句。)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u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