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合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24-01-15 21: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0年3月20日)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更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抓经济与重民生相结合,在一系列政策调控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逐渐朝着积极方向转化,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综 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17.517 16.516 15.51514.51413.51614.9- 1 - 2009年分季度GDP增幅(%)17.316.9

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 标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绝对数 2102.12 108.69 1104.98 840.48 264.50 888.45 103.89 190.86 28.55 115.89 108.53 340.75 比上年增长(%) 17.3 6.2 22.5 24.2 15.9 12.4 7.1 16.7 13.6 15.6 8.6 11.8 物价水平小幅下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1%,下跌0.9%。八大类消费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2.6%、1.2%和0.9%;居住类、交通与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2.8%、2.9%、1.5%和1.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8%。

2009年分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 10099989796一季度

98.29797.499.1 上半年- 2 -

前三季度全年

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指 标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其中:食品 烟酒及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与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价格指数(上年=100) 99.1 103.0 101.2 98.9 100.9 102.6 97.1 98.5 87.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96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8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51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零就业家庭”援助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8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8.36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190.4万吨,比上年增长2%,连续6年实现丰收。其中,夏粮播种面积56.93千公顷,产量29.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18千公顷,产量158.9万吨;早稻播种面积3.43千公顷,产量2.2万吨。全年油料、棉花、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134.75、18.98和48.04千公顷,其中,油料、蔬菜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6.6%,棉花下降6.4%;产量分别为31.73、1.89和99.88万吨,增长1.1%、1.2%和8.5%。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11.7万头,增长6.2%;出栏肉猪224.5万头,增长7.5%;出栏家禽1.19亿只,增长13.1%;禽蛋产量12.9万吨,增长9.5%;牛奶产量

- 3 -

6.25万吨,增长45%;肉类产量36.82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12.62万吨,增长15%。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88.3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4.17亿元,增长1.7%;牧业产值73.05亿元,增长9.7%;渔业产值16.33亿元,增长13.4%;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3.93亿元,下降6.4%。

2005-2009年粮食产量(万吨) 200 150 100

500153.93159.98173.04186.63190.4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粮食 油料 其中:油菜籽 棉花 蔬菜 瓜果 肉类 其中:猪牛羊肉 奶类 其中:牛奶 蛋类 水产品 绝对数 190.40 31.73 26.88 1.89 99.88 35.72 36.82 19.00 6.25 6.25 12.88 12.62 单位:万吨 比上年增长(%) 2.0 1.1 8.9 1.2 8.5 10.9 8.6 7.1 45.0 45.0 9.5 15.0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我市以“稳粮、扩菜、强畜、兴果、重加工”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35116”现代特色农业工程。年末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2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家;新增中

- 4 -

国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8个。丰乐生态园、包河区大圩、肥西三岗被列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

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8.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拥有农用拖拉机13.14万台,增长4.4%;农用运输车、排灌动力机械分别为1.11万辆和2.7万台,与上年基本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19.17万吨,增长1.5%。农村用电量5.06亿千瓦时,增长18.9%。有效灌溉面积244.28千公顷,保持上年水平。全年实施4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86.4%;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7亿元,新建农村公路956.6公里,全市行政村水泥(沥青)路通达率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17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16亿元,实现增加值767.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14.94亿元,比上年增长36.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52.57亿元,增长22%,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37.2:62.8调整为41:5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61.96亿元,增长34.2%;大中型企业户数从2008年的110户提高至166户,实现增加值528.96亿元,增长23.3%。

302828262427.22009年分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 26

2422100020

2005-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一季度上半年- 5 - 前三季度全年767.51800600400606.29492.71364.25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指 标 规模以上工业 其中:轻工业 重工业 其中: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其他企业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其中:大中型企业 其中:国有 绝对数 767.51 314.94 452.57 87.80 7.18 3.92 461.96 198.31 8.35 283.11 528.96 84.3 单位:亿元 比上年增长(%) 27.2 36.1 22.0 16.0 23.0 35.9 34.2 17.9 28.1 25.4 23.3 16.2 重点行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30个增加值实现增长。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30.27亿元,增长27.1%。其中,汽车、家用电器两大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4.67和147.96亿元,增长37.7%和58.7%;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空调器产量分别为1270.09、991.96、315.37和519.28万台,增长37.4%、40.5%、47.6%和186.8%;汽车产量39.06万量,增长53.9%。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 指 标

- 6 -

绝对数 单位:亿元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其中:八大产业 汽车 装备制造 家用电器 化工及橡胶轮胎 新材料 电子信息及软件 生物医药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八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 767.51 530.27 84.67 128.35 147.96 55.83 9.06 19.01 7.84 77.55 69.1 27.2 27.1 37.7 12.0 58.7 26.1 -12.9 9.8 13.2 15.7 企业效益大幅攀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7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205.6亿元,增长52.6%,其中利润总额115.1亿元,增长80.6%;企业亏损面16.6%,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亏损额为9.6亿元,下降2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9.7%,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699个,完成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建筑企业全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9.21万元,增长4.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20.31万平方米,增长7.9%,其中新开工面积3758.91万平方米,增长18.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733.91万平方米,增长22.1%。建筑业从业人员53.39万人,增长2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投资规模继续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镇投资2357.78亿元,增长33.9%;农村投资110.64亿元,增长42.5%。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986.27亿,增长27.2%;非国有投资1482.15亿元,增长39.4%,非国有投资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63.09亿元,增长15.4%;民间投资1319.06亿元,增长43.1%。市区投资1956.6亿元,增长30.6%;县域投资511.82亿元,增长50.1%。

- 7 -

40 30

201002009年分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4242734.3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投资结构更趋优化。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第二产业771.13亿元,增长37.8%。第三产业1670.49亿元,增长32.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1.1:30.4:68.5调整为1.1:31.2:67.7。从行业看,工业投资752.20亿元,增长40.4%,其中八大产业投资400.76亿元,增长45.6%。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70.36亿元,增长18.5%,铁路运输业增长1.62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1.2倍,餐饮业增长1.08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07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增长1.08倍。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793个,比上年增加135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532个,增加1390个。竣工项目3603个,同比增长1.23倍。“1346”项目累计投资721.86亿元,“861”项目投资765.03亿元。熔安动力首台机下线,海尔冰箱二期、格力电器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京东方六代线、大陆轮胎一期、江汽两万辆客车基地、三洋机电产业园等开工建设更加有力保证了项目的扩张。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6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39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完成了801项城建工程,建成道路708.3公里、桥梁87座,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335公里。南岗公路、疏港公路等城市出入口道路建成通车,长江西路、

- 8 -

裕溪路、南北一号线等三座高架桥及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全面开工,合肥火车站改造、新桥国际机场建设顺利进行,畅通一环、改造二环等路桥工程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20.12亿元,增长19.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3.3亿元,增长2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14.47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92亿元,增长17.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43.4%,汽车类增长3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8%。全年新建万村千乡农村连锁店614家;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785个;举办中博会、农机展等各类会展132场。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形势逐渐好转。合肥地区进出口总额64.2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6%,其中出口44.48亿美元,下降18.1%。

从出口商品类型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下降22.9%和26.7%。其中,橡胶轮胎、电冰箱、货运机动车辆等主要出口商品分别下降18.2%、20.6%和50%。全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完成营业额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外派劳务人员9641人,增长13%。

02009年分季度进出口总额增幅(%)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

-5-10 -15-20-25-15.8-19.5- 9 - -16.6-20.1

招商引资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9户,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8.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7亿美元,增长11%;工业实际利用外资5.86亿美元,增长34%。全年共有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注册了6家外商投资企业。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30.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03万人次,增长35.7%。全年成功创建紫蓬山森林公园、岱山湖风景区和三国新城遗址等3个国家4A级景区。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增强。全年旅客运输量17317.21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公路15044万人,增长16.8%;铁路2101.25万人,增长15.1%;民航171.96万人,增长28.5%。全年货物运输量15911.96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公路13665万吨,增长29%;铁路1075.93万吨,下降16.2%;民航1.31万吨,增长18.5%;水运1169.72万吨,增长10.8%。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0.31万辆,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轿车14.85万辆,增长39.6%。私人汽车保有量17.62万辆,增长41.8%,其中轿车11.42万辆,增长48.8%。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0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96.16亿元,增长25.2%;邮政业务收入4.09亿元,增长26.6%。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159.56万户,比上年减少6.93万户。移动电话户数为308.11万户,增加39.63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41.21万户,增长50.6%。

- 10 -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34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180.9亿元,增长12.4%,其中税收收入154.34亿元,增长15.2%;实现增值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21.26、67.29和18.13亿元,分别增长27.6%、17.2%和3.5%。财政支出245.86亿元,增长18.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36亿元,增长11%;教育支出30.05亿元,增长21.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亿元,增长10.5%;城乡社区服务支出64.57亿元,增长2.8%。为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2305家企业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3.59亿元。

金融信贷增长较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35.31亿元,比年初增长38.2%。其中,企业存款1909.03亿元,增长45.9%;居民储蓄存款1031.81亿元,增长22.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2.53亿元,比年初增长35.9%。其中,短期贷款952.13亿元,增长24.8%;中长期贷款2454.72亿元,增长4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0.8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3亿元,增长15.9%;人寿险保费收入28.5亿元,增长4.6%。全年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4亿元,比上年下降27.7%。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7.08亿元,下降5.1%;人寿险赔款与给付6.93亿元,下降41.8%。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3所,比上年增加1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35.21万人,增加5.19万人,在校博士生和研究生2.6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2所,增加4所,在校学生7.81万人。职业中学45所,在校学生6.66万人。普通中学256所,在校学生32.02万人,其中初中21.01万

- 11 -

人,高中11.01万人。小学730所,在校学生33.42万人。幼儿园415所,在园幼儿4.58万人。全市专任教师数6.3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8万人,普通中学1.84万人,小学1.68万人。全年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惠及学生52.47万人,其中市区20.34万人,农村32.13万人。

高新产业生机勃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445亿元,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全年完成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科研项目30项;实现专利授权2304件,比上年增长95.9%。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全市产学研战略联盟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肥分院、安徽股权交易所挂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到20家。安科生物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亮点纷呈。举办“新春文化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平安合肥”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专业文艺演出,涌现出《庐韵三章》、《今天是你的生日》等一批优秀庐剧和歌舞类优秀作品。全年三县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0所,农家书屋207个;数字电视整体转换43万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年末全市图书馆图书藏有量371.8万册,增长20.8%。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93个(含村卫生室、科研院校和计生服务站),其中医院、卫生院22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9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5万张。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9215人、注册护士11951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5.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1人。婴儿死亡率7.06‰,产妇住院分娩率99.4%,新农合参合率为97.54%。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中,我市共输送运动健儿41名,

- 12 -

其中35人获得决赛资格。以备战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为重点,筹备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年主办和承办了合肥市第49届新年健身走活动,第二届农民篮球赛,万人长跑赛,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明日之星棋类比赛等,直接参与活动人数达17万多。圆满完成了3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场地建设任务。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1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户籍总人口491.43万人,比上年增加4.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08.58万人,增长2.5%;非农业人口213.7万人,增长1.8%。全年出生人口50036人,出生率10.2‰,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050人,死亡率3.3‰,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9‰,与上年持平。年末常住人口510万人,增加9万人。城镇化率6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8元,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12695元,增长8%,其中居住类支出增长56.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2.1%,旅游支出增长62.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增长1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14元,增长0.3%。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3.4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0.3和0.53平方米。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年共83.65万人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城市低保金1.51亿元。农村低保人数1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8850.88万元。城乡13.86万人享受医疗救助。年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3.99万人、62.5万人、119.13万人、58.99

- 13 -

万人和49.3万人。全市29.23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障范围,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100%;“515敬老工程”覆盖全部乡镇,发放五保供养金5635万元,集中供养率达40%。全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4.27亿元,增长23.8%。

十二、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全年累计完成城市绿化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倍。完成人工造林2.9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1万亩,城市绿地率达40.2%,人均公园绿地12.15平方米。“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启动行政村数604个,新增庭院绿化4.59万处,道路绿化2134公里,成片造林4712亩。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31个,烟尘控制区23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优良率86.8%;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废水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超额完成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安全生产秩序井然。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比上年下降19%;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83,比上年下降23.1%。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3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01,下降18.5%。人民群众对我市社会治安满意率为9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

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 1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4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