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解说示例及训练

更新时间:2023-12-25 1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话题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解说示例及训练 一、话题作文之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能力解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策略解读】

事物的本质是蕴含在事物的现象之中的,往往很难一眼看出;同时,其本质也有层次深浅或主次的区别,不易一下抓准。因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做出判断。

1.要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如果能开动脑筋,透过那些“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去发现蕴含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2.掌握把握本质的一些方法。要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立意时,首先必须揭示出这一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就无从谈起。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也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再如,1997年高考大作文,要求把试题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不少人碰到别人有麻烦时会“悄悄走开”。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作仔细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

3.把握一些“理论武器”。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也有个逐步暴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走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文体不同,把握本质的方法不同。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是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但在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在篇末出现,也可以在文章中或是开头出现。通过它还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这些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议论文中议论本身就必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才能“深刻透彻”。因此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作者周密地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 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即人们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来追去,一定能追赶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是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草原为什么会衰退?是因为过度放牧?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果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就很深刻了。 【例文解析】

话题:诚信(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似曾相识燕归来

正如现代人越来越远离了泥土的芳香森林的清爽,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匆匆穿行一样,人们也似乎越来越远离了诚信。

不说大街上竖着的将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牌,也不说报纸上为博人一笑而恣意编造的花边新闻,就看看我们自己,戴着虚伪的面具,企图让自己像一条滑溜的鱼游弋于这个花花世界。为了金钱,可以抛弃诚信,于是“无奸不商”;为了荣誉,可以抛弃诚信,于是“卖友求荣”……诚信,难道真的那么不值钱吗?诚信之花在渐渐枯萎,似乎不久就要“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然而丢弃诚信,就真的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吗?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金钱,我们发现这些金钱赚来了一次再赚不来第二次,没有信誉的商人永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当我们丢弃了诚信而赢来了荣誉,我们会发现这些荣誉单薄得不堪一击,还时时刺痛着我们的心灵;在虚伪的心灵的辐射下,再美的容颜也会憔悴、枯萎。没有了诚信,我们似乎能够得到一点,但其实呢?我们失去的更多!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诚信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诚信了。诚信是一种责任,就如当年的孔子怀着一颗诚心周游列国希望“入世”,那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诚信是一种理解,是真心地面对面时紧握的两手,是风中雨中两人共撑的一把伞……诚信永远是最好的交际手段。

诚信渐渐地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就如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离开钢筋水泥大厦,重回自然的怀抱,去嗅一嗅泥土的芬芳,望一望天空的清朗,感受一下流水的凉爽,并拈起自己曾丢弃过的落花:“哦,它曾经那么美丽!”

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身边处处都有了诚信:商场对自己的承诺样样都认真地履行,报纸通过舆论实事求是地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而我们,也摘下虚伪的面具——面具做得再漂亮也还是害怕面对诚信的镜子。丢弃了诚信,我们失去的太多,现在要重新找回来。伴随诚信回来的,有温馨的关爱,有甜蜜的希望,有纯真的友谊……汇成一条爱的清泉,流淌到曾经冷漠的世间,流淌到每个人的心里,激起一道道暖暖的涟漪……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就留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解析:本文从负面现象“入”,从正面现象“出”,在现象的比照中现出要表达的“本质”,那就是“诚信”的“燕子”飞去又飞回对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也就在对于现象的描述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而正反对照的结构虽然简单,却便于展开思索,并使文章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现象的勾勒颇为准确,且富有感受,浓于情意,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墙,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闻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请就“善待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提示:话题材料以一段提示语,简洁而辩证地揭示了怎样看待名利的问题。我们若选写议论文,也应运用辩证的眼光,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地展开剖析,不能片面化、绝对化。当然,本题要写出新意与个性,还可在文体与写法上多动脑筋。比如,大胆想像,虚构一个“名利”飞上天空,到上帝跟前“喊冤”的故事。又如,将“名利”虚拟成被告,写一场“心灵的审判”的故事,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话题作文之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能力解说】“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原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多果、一因一果、同因异果、多因一果、异因同果。 【策略解读】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①追因问果,追本溯源。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例:幸福不是金钱买来的。马克思是幸福者,但他的—生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苏州青年杜芸芸得到养母的十万元遗产,她把钱全部捐献给国家,却将幸福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幸福不装在钱袋里,幸福属于那些创造新生活,为人民为祖国奋发努力的人。 例后推因的基本公式是“所以”“因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等等。

②运用反推,假设论证。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

例一: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这是—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例二:人要有自知之明。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犯罪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呢?

例一属正例反设,例二属反例正设。例后假设的基本公式是“假设”“如果”之类。

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必须抓准主要原因,包括区分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

不同。比如学生语文科目的语言表达题被扣分了,就他而言这只有一个可能。而总结某次考试的教训时,内容就会很丰富,这是因为造成考试失误的原因有很多。有考试心态问题,还有知识积累问题,有平时训练问题,还有临场发挥问题,甚至还有生理问题,等等。而以上这些原因又不是简单地并列在一起的,是有他们自己的特定的规律的。我们就谈“平时训练不好”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吧,首先是目标不明确,因为目标不明确导致训练没有规律,因为训练没有规律导致训练效率低下,因为效率低下所以训练落实率更低,环环相扣,最终在考试成绩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是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引起另一个,另一个再引起另外一个。某一个都有可能是原因也有可能是结果。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仔细分析,会发现“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就是比较复杂的。气候是通过森林来调节的,而森林又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同时,气候又反过来影响森林的生长状况,影响树木的生长。这样,“树木”、“森林”和“气候”三者之间就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辨证地看问题,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例文解析】

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光是七色的,虹是多彩的,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有你的珍爱,我有我的钟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与“黑云翻墨未遮山”,都可以叫做美丽,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什么花最美丽?陶渊明爱菊,因其隐逸;周敦颐说出污泥而不染,非莲莫属;宗璞则在春的花园中独赏平凡的二月兰……而我认为百花争艳,方是最美。菊的傲然,莲的高洁,梅的坚毅……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这美丽的百花园。单调的重复不是永恒的美,如同一枝夕阳下微微垂着的紫罗兰,固然高贵优雅,但比起晨风中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野花,则显得拘谨,缺乏生气。多彩象征着活力,美丽需要生命的鲜活与蓬勃,因此多彩才是美丽的。

一个树上掉下来的虫蛀果,牛顿看出万有引力,罗丹会说这是残缺的美,而阿基米德也许会高呼:“可以用它选定撬起地球的支点!”一个苹果,多彩的答案。多彩的答案,多彩的思维共同编织出绚丽夺目的科学繁荣。我们需要多彩,因为多彩带来美丽。

一万匹马,发出同一种声音,虽然壮美,但也将是最可怕的,最可悲的。世界万物本是丰富多彩的,你我只是其中一粒微小的沙粒,但只要睁开眼睛,说出你看到的真实世界,便是折射了世间一道美丽的光线。不必过于在意别人,不必害怕与众不同,勇敢地做第一万零一匹马,你就将为这世界添一种色彩,增一分美丽。如果每个人都能绘出属于自己的颜色,必会闪烁出万缕光辉,我们的世界才将真正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因为多彩构成美丽。

不管多彩是否纷乱,世间已有太多的生命在重复着同样的轨迹,黯淡了自身存在的意义。谁说花朵不能没有土壤?无土栽培的花儿开得更加艳丽。谁说生命不能没有阳光?漆黑的海沟深处仍有生物在游弋。同样的“重要”包含着太多的答案,因为这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呵护属于自己的色彩,便是为世间添了一分美丽。因为你我的多彩,才有世界的灿烂。因为多彩,所以美丽。 解析:2000年的高考作文是宽泛的“话题作文”,于是,不少考生在写作时便顺手接过“话题”,举几个常见的例子,简单地诠释一下“话题”,就算完成了作文。这样的文章切题是切题,但谈不上深刻。而本文的作者没有满足于现象罗列,平面铺叙,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因为多彩所以美丽。”在这里,作者将“多彩”作因,“美丽”为果,从“因为多彩才是美丽的”“因为多彩带来美丽”“因为多彩构成美丽”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这就在原“话题”的基础上把认识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向“深刻透彻”迈进了。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位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从那天起,他们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大猪吗?”

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放牧场。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大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

要求:撇开这个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谈,仅就其说到做到就让人为之注目。请就“诺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提示:可以以“诺言”为背景展开想像写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来显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如说到就须做到,然后加以论证。写故事应能以点带面.即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论证应联系现实生活,尽量往深层次开掘。 三、话题作文之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能力解说】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

【策略解读】

1.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 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

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4.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5.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例文解析】 话题:转折 转 折

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看那边那个正在买彩票的男人,穿着和长相,都再普通不过,单位发的尼龙布口袋放在脚边,里面是今晚要吃的菜。男人又一次选了那组号码:自己的生日加妻子的生日加儿子的生日。我把镜头再次推向他:“先生,您中了吗?”男子擦了擦汗讪讪地说:“下次吧,下次一定会中。”我指了指手中的摄影机:“说好了,今天去您家做个访谈,您看??”“哦!好好好,来吧。”男人捡起兜子招呼我一起走。

男人说:“你不能理解,我需要一次转折,一次人生的转折!”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锅铲,一滴油溅到我的胳膊上,很烫,像男人眼中对未来殷切的希望。我说:“您以前为什么不期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以前??”男人把菜都盛在白瓷盘里,“哦,那时候太傻,总以为日复一日地干好工作就总会有起色,可是??哎!”

来到狭小的屋里,男人的妻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坐在小凳子上,一言不发,她始终是一言不发的,以前她可不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着正常家庭主妇的聒噪和八卦,直到有一天,她那“同一战壕”里的“苦难姐妹”忽然中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从此便逃离了这个里弄,开始了新的生活,女人那天疯了一样的像男人那样重复着那个“姐妹”的话;“人生是需要转折的!不然就像咱们一样,苦熬一辈子都未必能出头呢!”然后,女人忽然沉默了,据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叫作失语症。

“从此我就开始买彩票,我和这个家也的确需要一个转折来过更好的生活。”男人说。 我把镜头定格在男人的双眼,问道:“买彩票等于您生活的转折?”

镜头里的是一种很坚定但也很盲目的眼神,我又问:“您只是想让这个家越过越好,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没有啊!”男人说道。“那么,在您不知道有转折这么回事儿的时候,您??”我问。镜头里的眼神一下子很激动:“不知道的时候,我不是说了吗!整天傻干,工作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能让生活有起色啊!啥!可这个顶屁用!没有转折,这一切都顶个屁用!”

我重新调了一下镜头,问道:“您所谓的转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来的?” 男人说道:“转折就是那个能让我们家一下子好起来,过上富裕生活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呃??彩票??你说呢?”

镜头里的男人的身影苍老而无助,我问:“转折难道是我带来的?”男人眼神空洞,嗫嚅

着什么,旁边是他那很沉默很沉默的妻子。我只有起身告辞,忽然门开了,一个男孩跑了进来,看到男人和女人,解嘲地笑了笑:“又犯病了。”既而转向我:“我都听见了,量变到了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转折,他们竟然不懂!” 我走了,摄影机里最后闪现的镜头是男孩无奈的脸庞,没想到竟以高中政治书上的话结束了这次访谈。

从量变到质变,男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次转折,只不过,与他期望的恰恰相反,沉迷于运气带来的转折,他已经由车间技术人员变成了下岗工人。 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

解析:由优秀的技工、聒噪的主妇到无业的游民、失语的患者,由摄影机里的音容到政治书上的话语,由尼龙布的口袋到锅铲上希望的油花,大时代的潮流,小人物的悲欢;成年人的木讷,小孩子的纯真;幸福的神话,赌博的人生,这些共同演绎出“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的中心,这一观点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意义。 【请你试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葡萄熟了,高高的葡萄架下来了一只只馋嘴的狐狸。第一只狐狸在葡萄架下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但它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最终因体力衰竭而死。第二只狐狸具有林黛玉式的忧郁气质,它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找到一根藤条在葡萄架下自杀了。第三只是一只生性急躁的“张飞狐”,失败的耻辱让它怒火中烧继而破口大骂,结果这只骂街的狐狸被农民一锄头打死了。第四只狐狸是有名的乐天派,几次无功而返后,它咽下几口唾沫,自语道:“这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酸葡萄。”于是它又唱着“鸡呀羊呀都到哪里去呀”的小曲走远了。第五只是一只精神脆弱的狐狸,几次失败使它的精神彻底分裂了,从此人们常可以见到一只蓬头垢面的狐狸,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在人生中有谁会不遭遇挫折和失败?这个故事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就“面对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提示: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太高只能给自己的人生平添遗憾。为此立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②在生活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根据自己的优势,努力实现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③生活中要学会放弃,要敢于放弃。放弃不合适的目标,不是怯弱的表现,而是理智的抉择。④失败是人生中在所难免的。面对失败,要怀着一颗平常心。w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6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