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更新时间:2023-08-01 04: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内在规律如何、 具体过程怎样、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等等。古今中外, 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 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 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 但从总体上来说, 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 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 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 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 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 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华生在 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格思里、 赫尔、 桑代克、 斯金纳等的影响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 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 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格式塔学派。 几乎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 在德国就出现了以韦特海墨为首的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 当个体面临一个问题时, 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会促使个体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求得新平衡, 而问题解决是在对问题情景有了整体把握, 并对其内在实质有所顿悟后才实现的。 20世纪60年代,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 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 其中,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

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 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 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 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 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 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 例如,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不是环境直接内化的结果, 而是环境与个体图式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内部的协调、 创造而得到建构的, 这是一个个体利用自己已有图式(即认知结构) 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 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他在对知觉和思维、 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自己的 智慧或认知生长; 奥苏贝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 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对于课堂教学,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 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 并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使认知结构获得发展。 目前, 认知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 例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就曾经对教师们提供如下建议: 如果有人问, “你是教数学的吗? ” 最恰当的回答是: “我不是教数学的, 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 ”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 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 却忽视了人类情感、 价值观、 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 要理解人的行为, 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 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 情感、 信念和意图, 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 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 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 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 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 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 罗杰斯认为,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 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可以发现, 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强调了学习的不同方面。 实际上, 这种差异的引起, 往往是因为它们所依据的研究背景的差异(如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习材料的组织程度等) 而引起的。 只要我们认真加以分析, 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共性以及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理往往存在于两个极端的中间”, 在学习各种派别的学习理论时, 我们应当注意防止走极端, 吸收各种学习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为我所用, 才是正确的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o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