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与人的关系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03 02: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环境与人的关系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作者:孙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

摘 要: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它合理的成分,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生存与发展、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活动中开展的。 关键词:环境与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2-0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环境”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研究如何利用和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关系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持有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它合理的成分,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欧文的“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指出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

(一)解读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费尔巴哈和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者都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以法律和教育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民族的精神面貌。这种“环境决定论”比英雄创造历史和宿命论的唯心史观,具有唯物史观的倾向,是把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一种尝试。

但是这种学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主张教育万能就导致天才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所依赖的环境只被一部分人支配,另外一部分人则无法改变它所生存的环境。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之间不存在决定和先后的关系,人的自我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应被理解为能动的、客观的、革命的、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z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