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7:04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疆医科大学

卫生化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编写者:哈及尼沙

药学院分析/药分教研室

2012年12月

1

I 前言

课程名称:卫生化学

英文名称:Sanitary Chemistr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面向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本科)

选用教材:《卫生化学》(第六版), 郭爱民主编 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时:54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

卫生化学(Sanitary chemistry)是高等医学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和研究预防医学中所需要的检验方法、理论和新分析技术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所必需的分析课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在医学教育中,卫生化学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统计学等前期基础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并为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及流行病学等后期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类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重点掌握内容下画实线,熟悉内容下画虚线,一般内容不作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本专业的要求与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分12周,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讲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2

II 正 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卫生化学的性质及发展,掌握卫生化学中分析方法的分类与作用,熟悉卫生化学的基本内容、相关参考书和文献。 二、 教学要求

1、了解卫生化学的学科性质。 2、熟悉卫生化学的基本内容。 3、掌握卫生化学的分类、作用。 4、熟悉卫生化学基本概念。

5、了解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及在药学有关专业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1、卫生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卫生化学的基本内容和分类

(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及超微量分析。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处理

一、教学目的:在掌握各类样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学习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各类样品采集方法、样品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样品采集的原则、样品的保存、样品的采集方法。 2、掌握样品的处理方法。 3、熟悉分析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

1、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 样品采集的原则。

3

(2) 样品的保存。 (3) 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 2、样品的处理方法、干扰成分的分离。 3、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卫生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一、教学目的:在掌握误差性质和来源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消除或减小分析操作中的误差,达到提高分析准确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效数字修约规则、运算法则的学习,学会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如何科学、准确的表达分析结果。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误差的分类、来源、消除或减小方法。

2、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定义、表示方法,两者的关系。 3、熟悉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4、掌握异常值的舍弃、计算规则及统计检验的方法。 5、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运算法则。 6、熟悉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三、教学内容

1、测量值的性质

(1) 有效数字、计算规则、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表示方法。 (2) 测量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4) 误差的减免。

2、显著性检验:t 检验、F 检验、置信限P值表示法。

3、卫生化学中有效数字的意义,数字的修约规则及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可疑数据的取舍:Q 检验法,Grubbs 检验法。 5、回归分析与相关系数。

4

第四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Beer定律的意义和条件,选择吸收,物质颜色及其互补关系。熟悉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及特征。了解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Beer定律的意义和条件,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2、掌握吸收测量中的化学误差及仪器误差。

3、熟悉能运用紫外吸收光谱对有机化合物作定性定量分析。 4、熟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光学原理和操作方法。 5、了解显色剂的类型,影响显色反应因素。 6、了解提高光度法测定灵敏度及选择性的主要途径。 7、了解光度分析其它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三、教学内容

1、辐射能和电磁波谱,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2、紫外可见区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 3、光的吸收定律,偏离与误差来源。

4、仪器(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及原理。 5、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 6、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7、光度分析法的其它技术。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分子的单重、三重激发态的去活化过程,荧光光谱及激发光谱的表达、特征,影响发光因素,分子发光与结构关系,荧光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特点,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熟悉分子磷光分析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应用特点。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荧光法的原理及特点。

5

2、熟悉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关系,并能选择荧光性物质的激发波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熟悉荧光计的主要部件,类型,测定条件。 4、了解分子的磷光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

1、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荧光的产生

(1)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斯托克斯位移。

(4)荧光量子产率,荧光寿命。

3、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4、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荧光计的类型,光电荧光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光源和波长的校正,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校正,最佳测定条件的选择。

5、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无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

第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及其变宽原因,积分吸收,峰值吸收与原子浓度关系,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及原子化器的特点,测定条件的选择。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作用。 3、掌握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及其干扰。 4、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基态原子数与火焰的关系,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3、原子吸收的测量方法。

6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 (1)光源。 (2)原子化器。 (3)分光系统。 (4)检测系统。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方法。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干扰因素及其抑制。

第七章 电位分析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电解池组成及表达、半电池反应、电池电动势等概念,离子选择性电极。熟悉电极电位同浓度关系,电极电位及电池电动势计算。了解盐桥、可逆电池、不可逆电池、阳极和阴极等概念。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电位滴定的原理(条件、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2、掌握测定pH值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离子选择性电极,基于电子交换的电极的基本原理。 4、掌握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熟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

1、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金属基电极、膜电极。 2、参比电极及指示电极概念。

3、pH玻璃电极、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结构、响应机理及性能特点。 4、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极选择系数Kij。

5、液接电位对测量的影响及降低液接电位的办法,电位测量中加入TISAB的意义和作用。

6、直接电位法进行定量的主要方法及计算。 7、pH实用定义及pH测定方法。

7

8、电位滴定中的电极体系。

第八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色谱的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保留值的意义,塔板理论及速率理论要点,分离度的概念。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分配系数与保留值的关系,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等色谱条件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方法及纸色谱方法的要点。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色谱分析法机理及分类,基本原理。 2、掌握色谱法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3、了解色谱法发展概况。

4、掌握四种类型(液-固吸附、液液分配、离子交换、凝胶柱层析)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5、掌握分配系数及保留值的关系。 6、熟悉色谱条件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

1、色谱法基本原理,色谱过程。 2、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3、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1)分配色谱法。 (2)吸附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 (4)空间排阻色普法。 4、色谱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5、色谱发展概况。

6、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类。 7、液-固吸附柱层析 (1)分配系数与保留体积。 (2)吸附剂的选择。

8

8、液-液分配柱层析

(1)分配系数与保留体积的关系式。 (2)分配层析的担体与固定相。 (3)层析谱的展开。 9、离子交换柱层析

(1)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结构,特性。 (2)离子交换理论。 10、平面色谱法

(1)薄层色谱法及纸色谱法原理。 (2)固定相、展开剂的选择。 (3)操作方法,薄层扫描法。

第九章 气相色谱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气相色谱流程及仪器的主要结构,热导池检测器及氢火焰检测器的原理结构及性能指标。固定液的主要类型,气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的主要因素。毛细管色谱柱的类型及特点。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常用参数(保留值、塔板数、分离度)的含义。 2、掌握理论塔板数的求算。

3、掌握检测器的性能,分离条件的选择。 4、掌握常用定性、定量方法。 5、熟悉气相色谱仪的流程。 6、了解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三、教学内容

1、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发展及特点。 2、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基本概念 (1)色谱峰。

9

(2)保留值及区域宽度

4、基本理论:塔版理论:Van Deemter方程

5、固定相、担体,填充柱的制备(固定液的涂渍,老化等)。 6、检测器的性能,分离条件的选择与样品的预处理。 7、定性分析 (1)已知物对照。

(2)相对保留值及保留指数法,官能团鉴定。 (3)两谱联用(GC-MS,GC-IR等)。 8、定量分析 (1)归一化法。 (2)内标法。 (3)对照法等。 9、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第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折合参数及速率理论方程,固定相的类型,流动相溶剂的选择要求,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主要部件及其一般要求,高效液相色谱主要方法的原理及使用特点。 二、教学要求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掌握正相、反相色谱的区别与应用。 3、掌握速率理论方程。

4、熟悉固定相、流动相及其他分析条件的选择。 5、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三、教学内容

1、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经典液相色谱法比较,用途、特点。 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四类液相色谱的保留值、分配系数,Van Deemter方程式。

3、固定相

10

(1)液-固吸附色谱用固定相。 (2)液-液分配色谱用固定相。 (3)离子交换色谱用固定相。

4、流动相:一般要求,溶剂的极性,混合溶剂梯度洗脱。 5、固定相与流动相及其他分析条件的选择。

6、仪器装置原理(高压泵、色谱柱、检测器、紫外、荧光及其它检测器)。 7、定性分析:对照法、两谱联用法。 8、定量分析:外标法、内标法、对照法。

第十一章 其它分析方法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分析法、质谱法、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了解原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掌握质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4、熟悉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5、了解质谱解析顺序,示例,GC-MS联用。 6、掌握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应用。

7、熟悉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分离效率。 三、教学内容

1、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了解原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掌握质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4、熟悉质谱法的基本原理、质荷比、质谱图、离子丰度。 5、了解质谱解析顺序,示例,GC-MS联用。 6、掌握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及应用。

7、熟悉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分离效率。

11

III 教学组织与方法

1、实施机构:由药学院分析教研室执行。

2、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汉语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介绍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

实验教学:实验分组(20人/组),实验类型比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 = 14:4:0 。

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 4、考核类型:必修课。

5、考试办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6、考试时间:停课集中安排。

12

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教学时核重手段 数 心 点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CAI 1 2 4 4 2 5 4 4 4 3 3

3 3 11 6 5 8 5 9 10 3 2

1 2 2 1 2 1 3 1 2 2 17 时类型 数 4 验证型

讲课内容 实验内容 酸度计测定水的pH值

水中微量铁的测定

纸层析法分离葡萄糖和鼠李糖

HPLC色谱参数的测试及运算

合 计 绪论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电位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概论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其它分析方法

合 计 4 综合型

5 验证型

5 验证型 18 36 65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h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