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分析:《杨澜访谈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3 21: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栏目《杨澜访谈录》特色分析

1栏目概况

1.1栏目历史

《杨澜访谈录》(见图1)创办于2001年2月9日,是著名栏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亲自主持,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新的访谈栏目。它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栏目,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光辉历程。栏目首播时间为星期天22:35,重播星期一

分钟左右。

05:20,时长为30

图1:《杨澜访谈录》栏目标志

1.2栏目定位

《杨澜访谈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端访问,定位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秉承着“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宗旨,栏目以精彩人物、精彩话题为主要特色,邀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精英翘楚,坐而论道。力图穿越风云际会的有限时空,而将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作为栏目的终极呈现。

《杨澜访谈录》覆盖大中华区三千五百万家庭,拥有超过一亿五千万的观众群,发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区,全球观众超过三亿人。自栏目创立以来,收视表现始终骄人。由于栏目品质富于人文气息,特别在社会中高阶层的精英人群中有着相当的美誉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杨澜访谈录》的影响力远大于收视率。

2栏目构成

2.1序幕(以采访美国外交官洪博培为例)

本期导视(确定本期主题:洪博培——爱骑自行车的美国外交官)

1

宣传短片(杨澜在美国大使馆前做简短介绍)

2.2正式访问

影像资料 场景访问1(回忆儿时 对现在职业的态度) 下

节预告 场景访问2 (对中国的看法及建议) 下节预告 影像资料 场景访问3(重点:辞职的理由,是否会竞争下届美国总统) 结束(感谢词)

2.3结束

视频短片(杨澜在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本期的总结,以及祝福) 精彩回顾(嘉宾经典言语,字幕)

2.4下节预告

(见图2:杨澜采访洪博培和奥兰多)

图2 :栏目构成

3栏目内容

3.1栏目理念

《杨澜访谈录》以主持人名字来命名,体现了品牌意识。不仅选择在世界各地范围内进行采访,并且地点是根据嘉宾所在地而定的。栏目的采访环节是以一人一椅面对面双向交流的形式组成,无现场观众。这样的形式将访谈定在一个相较严谨的位置上,这也与栏目采访名流的理念相适应。

《杨澜访谈录》重在揭露嘉宾的人格力量和社会价值。关注人的性格特点和独到见解, 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揭示一些 “历史

2

背后的历史”,在对过往的反思中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

3.2栏目选题

《杨澜访谈录》的采访对象基本为政界名流、金融巨头、演艺界精英等在世

界上和各自国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和美国外交官洪博培(见图3)等等大人物均曾做客《杨澜访谈录》。由此,嘉宾的高端性使栏目层次为高端访问,通过采访一个名人去了解一件事件甚至一个国家。

这些人物虽然大多是名人,但他们能够成为这个栏目嘉宾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他们身上在那个时间段上具有的新闻性和时尚性。采访的前提是有交流的必要和对公众传播的价值,将有价值的私人性话题拿到栏目中去,从而构筑一个开放的、公众的话语空间。

图 3:杨澜采访美国外交官洪博培

从本质上看,杨澜锁定的采访对象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公众投入众多注意力眼球的新宠。因此,可将杨澜的采访概括为“聚光灯式采访”。

4主持人特色

4.1主持人经历

杨澜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央视成为《正大综艺》栏目主持人,随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倍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从1998年1月,开始相继推出访谈栏目《杨澜工作室》和《杨澜访谈录》 ,以及制作针对对中国都市女性的电视栏目《天下女人》,曾出版个人作品《凭海临风》、《一问

3

一世界》。

2000年创建了阳光卫视,并入选《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小型企业。随后几年又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与“汶川地震残疾儿童救助专项基金”。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4.2主持人形象与风格

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展示的是一位智慧干练的成熟女性形象,她与被访

者一样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在栏目中她与嘉宾平等对话,并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问题,就专业领域与嘉宾进行言语的交锋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嘉宾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

美国《60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过:“杨澜很生动,可以从屏幕上跳出来。在她身上,有一种活生生的个性,那正是造就她今天成就的条件,这就是造就优秀主持人的条件。”所以杨澜的访谈不仅具有思辨理性的深度,更散播人性的温度。

例(见图4):杨澜的访谈中呈现给观众的,是与每一位嘉宾充满人性温度的细节互动。在对张海迪的访问中,栏目临近尾声时,杨澜提问说:“海伦凯勒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你能够行走呢?你的愿望是什么?” 张海迪的回答平实而又真切:“我希望我也能够像很多的女性一样,在学校门口等我的孩子。他老远地跑过来说,‘妈妈’。我会搂着他的肩膀说,‘儿子,今天怎么样?”

图4:杨澜采访张海迪

4.3沟通技巧

杨澜的话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她的采访快速而又专业,节奏感

强,提问具有跳跃性,问题与时代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财经、商业、政治的

4

专业背景。在杨澜的指引与刺激下,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经常呈现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因此从话题上的选择上看,杨澜是一种“辩论式的采访”风格。

同时,她也善于调节现场气氛,所以人情味的话题与故事性话题一般占到2到3个,比如杨澜一般会以一些抒情与感性的话题作为采访的结语,但总体上,杨澜采取的是一种辩论式的方式推进采访,展现出她独特的专业性的辩论才能。而这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绵里藏针”。

例(见图5):杨澜在采访美国外交官洪博培中提出中美关系,在问到他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时,洪博培明显的回避话题说“要当个好爸爸”。而杨澜则笑着拉回话题说说:“我说的是政治上的。”对此,洪博培不得以政治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态度。

图5:杨澜访问美国外交官洪博培

5栏目特点

5.1解说词语言风格

《杨澜访谈录》的解说词 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哲理性,目的往往是引起观众对

于谈话栏目内容的深层次思考,或是将谈话内容从人生体验上升到人生经验的高度。用杨澜自己的话来说:“观众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 例(见图6):采访希拉里时片尾的精彩回顾

此外,栏目在现场设计上也体现了栏目特有的解说特色。譬如现场背景的布置,不管是在演播室,还是嘉宾的办公室都会精心布置一番,譬如2月份采访希

5

拉里的时候是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现场就以著名亚裔艺术家林缨的作品《长江》作为背景。 5.2表现形式

《杨澜访谈录》重在展示新闻人物在特殊新闻事件中表现的超人智慧,诉求人的理性,栏目在轻松的表象之下藏着其深刻和严肃的实质。所以在辅助性资料上也就相对谨慎,只是偶尔之用来进行补充说明。但这些信息对于谈话进程来说没有影响,即使没有这些,受众在观看电视栏目时也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例(见图7):采访希拉里和奥兰多时的影像资料的补充

图6:希拉里精彩回顾 图7:奥兰多资料补充

《杨澜访谈录》没有噱头,没有八卦:一律的开头和结尾,一样的穿插和解

释。正如杨澜认为的,这类深度访问的栏目形式应该相对稳定,没有必要像娱乐栏目一样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而这档栏目的“性格”其实与主持人的性格如出一辙,也可以说是主持人的风格决定了栏目的风格。

2010级编导二班 严瞻

6

拉里的时候是在美国驻华大使馆,现场就以著名亚裔艺术家林缨的作品《长江》作为背景。 5.2表现形式

《杨澜访谈录》重在展示新闻人物在特殊新闻事件中表现的超人智慧,诉求人的理性,栏目在轻松的表象之下藏着其深刻和严肃的实质。所以在辅助性资料上也就相对谨慎,只是偶尔之用来进行补充说明。但这些信息对于谈话进程来说没有影响,即使没有这些,受众在观看电视栏目时也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例(见图7):采访希拉里和奥兰多时的影像资料的补充

图6:希拉里精彩回顾 图7:奥兰多资料补充

《杨澜访谈录》没有噱头,没有八卦:一律的开头和结尾,一样的穿插和解

释。正如杨澜认为的,这类深度访问的栏目形式应该相对稳定,没有必要像娱乐栏目一样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而这档栏目的“性格”其实与主持人的性格如出一辙,也可以说是主持人的风格决定了栏目的风格。

2010级编导二班 严瞻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io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