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

更新时间:2023-06-11 16: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

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

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

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

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

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

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

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

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

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

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

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

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

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

义上说,理论上的与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

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

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

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

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

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

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

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

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

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

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27-31)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

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教材34)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

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

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

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

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

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

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

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

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

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实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

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个性是共性的表现;

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

性的全部内容;

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

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

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

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

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

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

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

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

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

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

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

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答: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

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

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

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

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

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

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

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

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

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

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

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是马克思主

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哲学基础。

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

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

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中

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3、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

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具

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4、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

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

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

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6)

答: 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

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

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

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

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

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

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s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