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更新时间:2023-05-24 14: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一、传闻?逸事

1.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⑥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⑧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⑨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⑩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⑴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③玉盏:玉制酒杯。④坏冢(zhǒng):破败的坟墓。⑤世宝:传世之宝。⑥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⑥吏:此处指仆人的头领。⑦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⑧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⑨间视:偶尔抬头看。间,间或,偶尔。⑩亟:急。渠:他。⑴解:懂得。

【译文】

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制酒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破败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一点儿的瑕疵,可算是传世之宝了。”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到掉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又回过头对那差役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顾吏曰 (2)烛燃公须 (3)公遽以袖摩之 (4)渠已解持烛矣

2.翻译

(1)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

(2)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3.韩魏公的大度是通过哪两件事体现出来的?请用简明语言概括之。

4.第一段除了神态和语言描写之外,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公之宽厚”?

【参考答案】

1.(1)回头看 (2)通“燃”,烧 (3)迅速,急速 (4)他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1)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

(2)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3.不惩罚碰碎玉盏的侍卒 不惩罚烧着自己胡须的持烛士兵

4.衬托。通过坐客的惊愕和“吏的惶恐,衬托韩魏公的宽宏大量。”

2.棘刺 雕猴

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 日出,视之晏 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 之冶者 ,谓燕王曰:“臣为削者 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 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 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⑴?外储说左上》)

【注释】

棘刺:一种丛生的小枣树,枝有刺。母猴:即沐猴,又称猕猴,猴的一种。 五乘之奉:乘:方圆六里为一乘。韩非这里所说的“乘”,表示六里见方的土地上所上缴的赋税,它是用来作为官员的俸禄的。“五乘之奉”即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奉”通“俸”,俸禄。 霁(jì):雨停天晴。 晏:天晴无云。 台下:与版本二中的“右御”相应,当时朝廷直属的官署名。另:“大赛”版本理解为:郑国的地名。 冶者:冶工,铁匠。 为削者:做刻刀的人。 以削削之:用刻刀来刻削它。 治:指雕刻。 之舍:到住处去。 ⑴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其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著有《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子第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的编辑起来,《储说》、《说林》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尤其是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寓言“棘刺母猴”中的卫国的骗子抓住燕王爱好细小巧妙的玩物的特点,哄骗燕王说他可以在酸枣树上的刺的尖上刻上沐猴,得到燕王信任并享受高官厚禄,弥天大谎被铁匠识破。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译文】

卫国有个请求给燕王把棘刺的尖端雕刻成母猴的人,燕王很喜欢他,就用五乘之地的税收作为俸禄养着他。燕王说:“我想看看你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的母猴。”这个外来的卫国人说:“君主想要看它,必须半年不进入到后宫里面,不喝酒吃肉,在那雨停云散太阳出来的时候,趁那在半晴半阴的时候来观看它,这样棘刺尖端上的母猴才可以看到。”燕王于是就收养了那个卫国人,却又不能观看他雕刻的母猴。郑国有一个在朝廷直属官署中工作的(或:台下)的冶炼工人对燕王说:“我是做刻刀的,各种微小的东西都要用刻刀来雕刻它,而被雕刻的东西必须比刻刀大。现在荆棘的尖端容不下刻刀的锋刃,所以他很难用刻刀来雕刻棘刺的尖端。燕王不妨去看看他的刻刀,那么能不能在棘刺尖刻母猴就可以知道了。”燕王说:“好。”于是对那个卫国人说:“你雕刻棘刺,是用刻刀来刻它的吗?”那个卫国人说:“用刻刀刻的。”燕王说:“我想看看这刻刀。”那卫国人说:“请允许让我到住处去拿它。”他于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是便趁机逃跑了。

附:不同版本

版本二: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 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 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 ,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 右御:当时朝廷直属的官署名。 燕:“燕”通“宴”,饮酒之意。 妄:虚假。 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对于计谋,如果没有一定的标准来加以测度衡量,那么游说的人就多半会说些“把棘刺的尖端雕刻成母猴”的胡言乱语。

版本三:

燕王好微巧 ,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微巧:指小巧玲珑的东西。

【阅读训练】

1.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养之以五乘之奉

B.诸微物必以削削之

C.王试观客之削

D.人主欲观之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燕王说之

(2)雨霁日出

(3)难以治棘刺之端

3.把下面句子中的“削”字,按照用法分类。

臣为削①者也。诸微物必以削②削③之,而所削④必大于削⑤。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2)臣请之舍取之。

5.文中的燕王是个怎样的人?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代词,指代卫人。B.代词,指代“”微物。D.代词,指代“刻刀”。)

2.(1)通“悦”,以 为悦(大赛版本的答案)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说明:个人拥有的原文版本、古汉语词典以及个人在网上所搜索的资料中,均译为“喜欢”或“高兴”。)

(2)雨停天晴

(3)事物的一头或一边

3.A.①②⑤(译为:刻刀) B.③④(译为:雕刻)

4.(1)各种微小的东西都要用刻刀来雕刻它,而被雕刻的东西必须比刻刀大。

(2)请允许让我到住处去拿它。

5.燕王是个嗜奇多欲而又愚笨不堪的人。他喜欢新奇事物,使骗子钻了空子,卫人正是利用他多欲得特点,让他受骗上当。当得知“养卫人”而“不能观其母猴”时又束手无策,显得愚笨无能。

(补充:寓言告诉人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黑嘴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3.邓通蒙幸

邓通,以濯船①为黄头郎。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②。觉而之渐台③,以梦中阴自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氏,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通亦愿谨④,不好外交⑤,虽赐洗沐⑥,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文帝时时如邓通家游戏。然邓通无他能,不能有所荐士,独自谨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文帝曰:“能富通⑦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选自《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注释】

①濯(zhào)船:用桨划船。濯:通“棹”。②裻(dū):衣衫和横腰部分。带:衣带。穿:打结。③觉:指梦醒。之:往。渐台:建在未央宫西边苍池中的台子。④愿谨:性格老实谨慎。⑤外交:同别人交往。⑥洗沐:休假。按汉制,官吏五日一洗沐。⑦富通:使邓通富有。

【译文】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因为会划船当了黄头郎。孝文帝梦见自己想上天,却上不去,有个黄头郎从背后推他上了天,他回头看见那人衣衫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孝文帝梦醒后就前往渐台,按梦中所见暗暗地寻找推他上天的那个黄头郎,就见到了邓通,他的衣带在身后打了结,正是梦中所见的那个人。于是文帝把他召来询问他的姓名,姓邓名通,文帝很喜欢他,并尊宠他,对他一天比一天好。邓通也老实谨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虽然皇帝赐给他假期,他也不想外出。于是皇帝赏赐他亿万钱竟达十多次,官职升到上大夫。文帝常常到邓通家游玩。但是邓通没有别的能耐,也没有能推荐贤士,只是自己处事谨慎来讨好皇上罢了。一次,皇上让一个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他当会因贫穷而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于我,怎能说他会贫穷呢?”于是文帝又赏赐给邓通蜀郡严道的铜山,并允许他自铸钱币,因此,“邓氏钱”遍布全国。他的富有就是这个样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觉而之渐台

(2)以梦中阴自求推者郎

(3)尊幸之日异

(4)通亦愿谨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从文中看,邓通被宠幸的理由是_____和_____。造成“‘邓氏钱’布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__。

3.与“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中“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B.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C.即见邓通,其衣后穿

D.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

【参考答案】

1.(1)醒来 (2)暗自 (3)一天天 (4)老实谨慎

2.与孝文帝在梦中帮助自己成仙的人相似;为人谨慎,谄媚事主

统治阶级的荒淫,贪图个人享乐,任人失当,重用佞幸。

3.C(与例句都是名词,衣服) {A.名词作动词,封侯;B.名词作动词,用刀杀;D.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 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于我,怎能说他会贫穷呢?

4.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④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hǐ):猪。

③轭(â):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 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译文】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应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那种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驾之而东

(2)过而尤之

(3)子过矣

(4)安能耕耶

(5)不几颠之倒之乎

(6)子乃反怒而弗答

(7)顾谓弟子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2)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3.本文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作者借古喻今,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庸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_____,形象生动地揭示了_________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1.(1)向东行(指日出的方向) (2)指责 (3)犯错 (4)怎么 (5)接近

(6)竟然 (7)回头

2.(1)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

(2)您怎么不把责备我的话用来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呢?

3.驾驽猪耕田 如何合理使用人才

5.梓人①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②焉。所职,寻、引③、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④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⑤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⑥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⑦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⑧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注释】

①梓人:从事建筑的人;木匠师傅。相当于现在的建筑师。②处:居住。③寻、引:测量长度的工具。古时八尺为一寻,十丈为一引。④砻斫:磨和砍削。⑤度:测量。⑥直:通“值”,价值,工价。⑦画宫:房屋施工图案。⑧圜视:向四周看

【译文】

翡封叔的家宅在光德里。一天,有位木匠敲他的门,情愿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我被官府供养着,得到的奉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

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伊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那位。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锯!”那拿锯的就跑道左边去锯。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生气地喝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恼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规模,计算图上微小的尺寸而建造起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房屋建成后,他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阅读训练】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梓人款其门

(2)众莫能就一宇

(3)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4)画宫于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裴封叔之第 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B.有梓人款其门 皆视其色

C.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彼执斧者奔而右

D.愿佣隙宇而处焉 吾收其直太半焉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4.联系上下文,可知第二段划线句“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作为一篇“传”,作者借此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敲 (2)完成 (3)缺 (4)墙壁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B(代词,他的)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D:兼词/句末语气词。)

3. 那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生气地喝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恼恨。

4.先抑后扬,为后文对梓人由嘲笑转为惊骇和佩服作铺垫。

5.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6.祁黄羊去私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其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①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尉〕管理军事的官,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②第一卷)

【注释】

①德:指四季得以顺次交替的自然规律。②《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译文】

天不会为自己而覆盖什么,大地不会为自己私自储存什么,太阳和月亮没有为自己照耀什么,四季没有为自己而改变什么。它们推广和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而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他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舜,舜有九个儿子,他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禹:都是大公无私的行为。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居住在国度里的人都称赞这件事。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的!”,就又任用了祁午。居住在国度里的人又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话。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阅读训练】

1.在战国时代的“诸子争鸣”中,吕不韦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去私

(2)日月无其私烛也

(3)具有间

(4)其谁可而为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物得遂长焉 遂用之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B.解狐可 君问可

C.平公曰:“善。” 国人称善焉

D.至公也 祁黄羊可谓公矣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5.“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其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

6.从本文看,祁黄羊是个__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

1.杂家

2.(1)抛弃 (2)照 (3)经过 (4)大概

3.D(公:大公无私。A:顺利地成长/于是;B:可以任用/可以任用的人;C:好的/好)

4.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5.排比 强调了天地万物“去私”的表现,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6.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大公无私、不顾一己恩怨。

7.鲁亮侪掷印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汤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选自清?袁枚《小苍山房文集?书鲁亮侪事》)

【注释】

①受暑:接受安排。②摄:代理。③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④再拜问讯:拜了两拜询问情况。⑤谩:含糊地。⑥暍:受了暑热。⑦汤:热水,开水。

【译文】

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接受安排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让他就此代理县令一职。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拜了两拜询问情况,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含含糊糊地说:“你们问这个做什么?”回答说:“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的原因啊。”鲁公又走了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鲁公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李县令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钱库亏空了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我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你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直接走到别的房间去。鲁公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按照常规行事的人,不是大丈夫!”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非常吃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县令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扔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说完就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即摄中牟

(2)鲁为微行

(3)盍诉之

(4)径诣别室

2.与“公何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十鲁公奚能为

B.且贤称噪于士民

C.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D.与之印,不受

3.下列加点词与“竟怒马驰去”中的“怒”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熊咆龙吟殷岩泉

B.强虏灰飞烟灭

C.成以其小,劣之。

D.厚德载物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甫下车而库亏。

5.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别 母 游京师十年得 中 牟 借 俸 迎 母 母 至 被 劾 命 也

6.本文主要从正面刻画鲁亮侪的形象,其中最能突出他“奇男子”的一句语言描写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代理 (2)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3)何不 (4)直接到

2.A(倒装句;B:倒装句;C:判断句;D:省略句)

3.D(A:殷,形容词作动词,震响;B:烟,像烟一样,名词作状语;C:意动用法,以 为劣;D:高尚的。)

4.刚上任就钱库亏空。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5.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6. 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8.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搔③窃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④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弗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⑤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⑥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

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搔:通“骚”,扰乱。④褊:狭隘。⑤惄(nì):忧思。⑥微:如果没有。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担任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如果没有翻动人家瓜的行为,他们该不会还有其他罪过吧?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2)因具以闻楚王

(3)此梁之阴让也

(4)梁王以为信

2.说出下面两个“恶”在句中的意思。

(1)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人恶亦恶

3.下列加点词与“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B.尉以请宋就

C.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D.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5.“报怨以德”中的“怨”具体指_________,“德”具体指______。(均引用原文)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参考答案】

1.(1)暗暗地 (2)详细 (3)责备 (4)真诚

2.(1)嫉妒、憎恨 (2)坏

3.D

4. 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5. 因往夜搔窃梁亭之瓜 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6.C

9.曾子①换席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②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③,大夫之箦④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⑤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⑥矣,不可以变。幸⑦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细人⑧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释】

①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增点之子,孔子弟子。以至孝著称,传孔子之道,述《大学》,作《孝经》。②隅:角落。 ③华而皖:华美而光滑。 ④箦:席子。 ⑤易:更换。⑥革(jí):通“亟”,危急。⑦幸:希望。⑧细人:小人。⑨姑息:迁就,随意。⑩得正:得到我所应得的。

【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下,书童坐在角落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拿着蜡烛。书童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书童又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没有能换下它来。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我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书童啊。君子爱人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理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1.曾子被后世称为“宗圣”。请填写出中国古代下列被称为“圣”的人名。

(1)书圣 (2)诗圣 (3)画圣 (4)茶圣 (5)医圣

2.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曾子寝疾,病

(2)童子隅坐而执烛

(3)尔之爱我也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夫子之病革矣

B.大夫之箦与

C.斯季孙之赐也

D.反席,未安而没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5.从上文可以看出,曾子身上体现了儒学大家的可贵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可以概括为(10字以内):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王羲之 (2)杜甫 (3)吴道子 (4)陆羽 (5)张仲景

2.(1)病情严重 (2)持,拿 (3)第二人称代词,你

3.C

4. 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没有能换下它来。

5.严于律己,知错就改

10.饱而知人之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连续下了三天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进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阅读训练】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1)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

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

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 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11.直道可行

济南同知①吴公,刚正不阿。时有陋规:凡贪墨②者亏空犯赃罪③,上宫辄庇之,以赃分摊属僚④,无敢梗者。以命公,不受;强之不得,怒加叱骂。公亦恶声还报之,曰:“某官虽微,亦受君命。可以参处⑤,不可以骂詈也!要死便死,不能捐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5]!”上官乃改颜温慰之。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一官员》)

【注释】

①同知:官名,知府的副职。②贪墨:同“贪冒”,贪图财利。③亏空犯赃罪:亏空公款,犯贪污罪。赃,贪污所取得之财物。[3]以赃分摊属僚:把因贪污而亏空的公款,转嫁府属官员,分摊偿还。⑤参处:弹劾处分。⑥上枉法赃,上,上交。依法:追查赃款,应由贪污者上交,而今无辜者代交,非法,故称“枉法赃”。

【译文】

济南同知吴公,为官刚正不阿。当时有个不好的习俗:凡是贪污的官吏被查出犯贪污罪,上面的官吏就庇护他,他就用贪污得来的钱分摊给同僚,没有敢揭露阻止的人。上官用这来命令吴公,吴公不同意;上官强制也没得逞,就愤怒地责骂(他),吴公也愤怒地对他说:“我的官职虽然很小,但也是受君王的命令。你可以参劾处置我,但不能以此来骂我!要我死就死好了,我不能舍弃朝廷给我的俸禄,代人接受违法的赃物的赏赐!” 那位上级官员于是改变脸色,态度温和地安慰他。人们都说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那么人间也自然没有真理了,为什么反而责怪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呢?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1)刚正不阿

(2)无敢梗者

(3)某官虽微

(4)不能捐朝廷之禄

(5)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捐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

(2)上官乃改颜温慰之。

(3)人皆言斯世不可以行直道;人自无直道耳,何反咎斯世之不可行哉!

3.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什么手法塑造吴公刚正不阿的形象?

4.试分析“上官”对“直道可行”的态度,进而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

【参考答案】

1.(1)曲从,迎合 (2)挺直,强硬 (3)我(谦辞)

(4)舍弃 (5)坚持真理

2.(1)我不能舍弃朝廷给我的俸禄,代人接受违法的赃物的赏赐!

(2)那位上级官员于是改变脸色,态度温和地安慰他。

(3)人们都说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那么人间也自然没有真理了,为什么反而责怪这个世上不能奉行真理呢?

3.济南同知吴公 用语言描写和对比手法

4.“上官”先骂后慰,不能说明他最后认同了吴公,认同了“直道可行”,只是怕贪赃事败才如此。这也表示了作者蒲松龄的态度,用以揭示官场黑暗、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很难的,也用以呼吁“直道可行”。

12.孙膑①减灶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②者蹶③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释】

①孙膑:春秋战国时代有两位孙子,都是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春秋齐国人,也称孙武子。著《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孙膑:战国齐人,孙武的后代,著《孙膑兵法》,后失传,1974年发现。②趣利:去争利。趣,通“趋”,趋向。③蹶:挫败,使 受挫折。

【译文】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离开韩国赶回魏,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三晋的军队素来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功了!”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去韩而归

(2)素悍勇而轻齐

(3)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4)孙子度其行

(5)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6)遂成竖子之名

2.与“士卒亡者过半矣”的语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与“期曰”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年之后,时时而间进

B.期颐之年

C.与人期而不至,不信也

D.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

4.靠着孙膑的计谋魏军大败,孙膑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如果你来参战,怎样才能识破减炤计?

【参考答案】

1.(1)离开 (2)向来,一向 (3)率领 (4)估计,盘算

(5)用尽 (6)使 成功

2.D(A、B、C:定语后置)

3.C(约定)(A:期年,一周年/B:期颐:百岁之人/D:期望)

4.“齐号为怯”

5.即使定下计谋也不能大意;如果能就灶里的炉火残烬作细细分析,当能重新谋略。

13.东坡卜居

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①,卜居②阳羡。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回毗陵④,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选自宋?费衮《梁溪漫志》)

【注释】

①自儋北归:从儋州遇赦回来。东坡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治所在儋州。②卜:选择。阳羡:今江苏宜兴。③缗:一千文为一缗。 ④毗陵:今江苏常州。

【译文】

建中靖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岛回北方,选择住在阳羡。当地的读书人和官员还有所顾忌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读书人邵民瞻拜东坡为师向他学习。东坡也很喜欢这个人,时常和他一起撑着拐杖走过长桥,游赏山水以此为乐。

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最后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从此以后,苏东坡就回到毗陵,没有再买房子,而是借顾塘桥孙氏的房子暂时住着。

【阅读理解】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访山水为乐

(2)夜与邵步月

(3)坡徙倚听之

(4)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5)即命取屋券

(6)竟不索其直

2.选出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遂与邵推扉而入

B. 遂举以售诸人

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D.四者无一遂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吾家有一居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3)居则曰:“不吾知也。”

(4)居为奇货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

(2)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5.东坡为什么“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用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寻访(2)在月光下散步 (3)徘徊 (4)难道 (5)契据 (6)结果

2.D(顺,如意)

3.(1)住房 (2)过了 (3)平时 (4)贮存

4.(1)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

(2)苏东坡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

5.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14.谢万石雅量

支道林还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在焉,因合褥①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帻②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瞠③沮。坐定,谓蔡曰:“卿奇人,殆④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后,二人俱不介意。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褥:座垫。②帻(zã):头巾。③瞠(chēng):瞪着眼睛,形容愤怒的样子。④殆(dài):几乎。

【译文】

支道林要从建康返回余杭山,当时的名士都到征虏亭为他送行。蔡子叔先到,就坐到了支道林身边;谢万石在后面到,坐得稍微远了些。蔡子叔暂时走了一会儿,谢万就移动到他的位子上。蔡子叔回来后,看到谢万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就连着座垫一块把谢万掀倒在地,自己再坐回原处。谢万(被摔得连)头上的纶巾都掉落了,他便慢慢地爬起来,整理下衣服就坐回了原位,神色很自然平稳,看不出愤怒或沮丧的样子。坐好后,就对蔡子叔说:“您是个奇特的人,几乎碰坏了我的脸面。”蔡子叔回答说:“我本来就没为你的脸打算。”之后,两人都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蔡子叔前至

(2)蔡暂起,谢移就其处

(3)蔡还,见谢在焉

(4)因合褥举谢掷地

2.分别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

(1)谢万石雅量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3)及见,雅以为美

(4)諮诹善道,察纳雅言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2)卿奇人,殆坏我面。

4.为什么谢万会对蔡子叔说“卿奇人,殆坏我面”?

【参考答案】

1.(1)在前面 (2)起身 (3)那里 (4)与 一起

2.(1)宽宏的度量(2)素常,向来 (3)很 (4)正确的意见

3.(1)谢万石在后面到,坐得稍微远了些。

(2)您是个奇特的人,几乎碰坏了我的脸面。

4.当时场面确实让谢万石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谢万石“神意甚平,不觉瞠沮”,真不容易,而且没有指责吵嚷,可见他度量之大。

15.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为“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①,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②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③然,索④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列异传⑤》)

【注释】

①共递相担:两人轮流地背着。②漕漼:水声。③咋咋:惊叫的声音。④索:求取。⑤《列异传》:志怪小说集,魏晋人作,内容大都记述怪异故事,原书已俟,鲁迅《古小说钩沈》辑存五十则。

【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谁?”鬼说:“我是鬼。”鬼问:“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他们)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走得心太急了,两人可以交替地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这是因为)身体重的缘故罢了。” 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鬼渡水,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声音?”宋定伯说:“我刚死不久,(这是因为)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宋定伯担心它变化(成鬼),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当时,石崇说:“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阅读理解】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定伯诳之

(2)步行太亟

(3)可共递相担

(4)了无声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3.本文通过___和____两方面描写定伯与鬼相处,以及捉鬼的情景。

4.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是:

(1)(发生)_________;

(2)(发展)_________;

(3)(在发展)_______;

(4)(高潮)_________;

(5)(结局)_________。

5.宋定伯是个怎样的人?

6.世上本没有鬼,而本文却写得生动感人。请思考:文中的鬼,究竟可指什么而言?

【参考答案】

1.(1)欺骗 (2)急 (3)顺次,轮流 (4)完全

2.(1)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

(2)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

3.言 行

4.(1)见鬼;(2)装鬼;(3)哄鬼;(4)捉鬼;(5)卖鬼。

5.宋定伯胆大不怕鬼,机智有智谋。

6.可指害人的坏人,欺压百姓的官吏,或似乎很难克服的困难等等。

16.得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一言

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楯、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注释】

说明:“行人”的另一种解释——

行人:古代官名,掌管朝觐聘问。

选自(在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韩非子全译》张觉译注本)

【译文】

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坚固的大小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打不到地方,击鼓命令战士进攻,然而战士却不冲上去。简子扔了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困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话:只有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的,战士没有会疲困的。过去我们的先君晋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用的是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登上君位,他荒淫无度,残暴昏乱,自己只管喜欢美女,于是秦国人肆意入侵,距离晋国的都城绛只有十七里,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得到邺地;城濮的战争中,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只有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的,战士没有会疲困的。”简子于是丢了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命令战士进攻,战士乘势响应,打了个大胜仗。简子说:“我与其得到一千辆兵车,还不如听到行人烛过的一番话啊。”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吾之士数弊也

(2)献公没

(3)淫衍暴乱

(4)去绛十七里

(5)鼓之,而士乘之

2.行人烛过,能够说一番话让赵简子改过,可见其论辩是很有说服力的。请分析烛过“一言”的论辩特色。

3.赵简子“鼓之而士不起”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理解赵简子所说的“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参考答案】

1.(1)通“敝”,疲惫 (2)通“殁”,死 (3)满溢,盛多

(4)距离(大赛的答案为“割去”,似不妥。)(5)乘势、追逐

2.首先针锋相对,是君王不能用民,而不是民有不足;其次,用本国自古而来的例子,说服力强;再次正反对比论证,气势逼人。

3.是赵简子自己没有身先士卒,没有用身教鼓舞士气。

4.精良的军事装备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如何让用人。是烛过“一言”让赵简子省悟,身先士卒远胜于优良装备。

17.北郭骚

(选自《吕氏春秋》第十二卷《士节》)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履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④见晏子曰:“窃说⑤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⑥。”晏子使人分仓粟府⑦金而遗之,辞⑧金受粟。

【注释】

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fǔ wǎng):捕兽的网。③萉(fěi)履:古代的一种鞋。④踵门:走到门上。踵,脚后跟。名词作动词。⑤说: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u2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