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海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08 01: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D.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

B.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C.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3.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

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

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课:谈论。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5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8.请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此句有何作用?(5分)

9.请赏析“竟晓月空明”一句中“空”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周汝昌:一生做着红楼的梦

启风

1939年,已过了二十岁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但当年天津发大水,他只得要求燕京保留学籍一年,谁料到了1941年,日本占领军关闭了燕京大学。一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重回燕园。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1947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来信说,他在胡适的一篇文章中得知,胡适已有敦诚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懋斋诗钞》却遍寻不见,周汝昌见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学图书馆,谁知一索即获,而此前竟从未有人借阅过。读完《懋斋诗钞》后,周汝昌发现书中有六首诗是咏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据此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即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肯定他发现《懋斋诗钞》是一“大贡献”,但不同意文中“推测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的观点。此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在这些信件中,他们讨论的大都是有关《红楼梦》的学术问题。为了提携后学,胡适不但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还将作为“海内孤本”的《甲戌本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慷慨相借。

1948年底,胡适离开北平,从此周汝昌与之再无联系。几年后,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出版之时,政权早已鼎革,胡适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编辑为让此书顺利出版,就将对胡适的原有敬称一律删去,改称“妄人”“风头主义者”云云。很多人时常以此责难周汝昌,其实书中的这些改动,他事前是毫不知情的。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深表理解,在其给小说家高阳的信中说:“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写几句骂我的话,但他的“新证”里有许多向我道谢的话,别人看不出,我看了当然明白的。”

虽然有了批胡的表态,但周汝昌依旧因为同其兄周祜昌合作校勘了真本《红楼梦》,被人告密说是“写作反动的书”,告密者还说周汝昌与胡适有政治联系,让他三次遭抄家之苦,最后更是被“扫地出门”。在这种情势下,20世纪七十年代时周汝昌不得不再次批胡适。

周汝昌对胡适的人格至为钦佩,说“他是有仁者之心的厚道人,不计较那些历史造成的琐末细故”,而且在其交往的所有鸿儒、名士中,如果“称量其为人的气度气象、胸襟视野,我感到唯有胡适之能够得上一个‘大’字。”但如果言及学术观点,毫不掩饰自己对胡适大力推崇“程乙本”(被大量篡改,但胡适认为这种改写“更白话化”了的《红楼梦》版本)言论的不屑。

1950年,周汝昌从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当起了编辑。1954年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已然在酝酿之中,它的导火索正是《红楼梦》。胡适和俞平伯是被批判的主要对象,与胡适有关系的周汝昌自然没法置身事外。但毛泽东在读过《红楼梦新证》一书后,对其中一些章节十分欣赏,所以指示要周汝昌写文章,与胡适划清界限。后据率先批判俞平伯的李希凡说,当初他只奉命写过两篇文章,其中一篇《评红楼梦新证》就是为了将周汝昌与胡适、俞平伯做一个区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胡适指引下,走进红学研究大门的周汝昌,后以两大创见,奠定了自己红学泰斗的学术地位。周汝昌提出《红楼梦》为曹雪芹“写实自传”的观点,否则红楼梦的作者何必费尽心机地“以讥为赞”,写贾宝玉这样一个性格乖张的怪物?其次,周汝昌开创性地指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出,为《红楼梦》做批注的脂砚斋,就是小说中的史湘云,这是他“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

周汝昌的这些学术观点,在当今主流红学界是饱受争议,乃至于被批判的。事实上,很多红学研究者都得益于周汝昌对《红楼梦》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为写《红楼梦新证》一书,他查阅了上千种文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种史料。作家刘心武说,因为周老“一不懂政治,二不善人际经营,因此申请退出红学所……学刊这些年基本成了‘批周园地’。”

周汝昌自三十岁起听力就大为衰退,只能依靠助听器与人交谈;后一目视网膜脱落,另一目也仅存0.01的视力,读书要在阳光下,以两面放大镜叠放,才能勉强看清书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连微光也看不到了,遗著《寿芹心稿》是通过口述写成的。

(选自《文史参考》,2012年12期)相关链接:周汝昌是研究《红楼梦》的著名考证派的新红学家,有红学著作多种,其中《红楼梦新证》影响很大。是被称为自传派大将胡适的得意门生,但其观点与胡适有些不同甚至对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周汝昌读《懋斋诗钞》并能发表文章的细节可以证明周汝昌读书的认真态度和对《红楼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开篇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题目内涵丰富、概括性强:“做着红楼的梦”点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对象是《红楼梦》,“一生”写出了他致力于《红楼梦》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C.周汝昌对胡适的批判是当时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为了能够继续研究《红楼梦》,周汝昌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不过因为与胡适的关系他也被抄了家。

D.文章引用了刘心武的话,主要是交代周汝昌作为红学家退出红学所的具体原因,并为周汝昌在为人上受争议做辩解,比如他对恩师胡适批判的辩解等。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周汝昌的听力、视力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赞美周汝昌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暗示人们不要再责怪周汝昌年轻时的一些做法。

(2)文章主要叙述了周汝昌哪些方面的内容?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胡适对周汝昌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4)周汝昌成为中国著名红学家的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形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谑(xuè)众志成诚鳞次栉(jié)比事必躬亲

B.陨(yǔn)落励精图治剑拔弩(nú)张流光异彩

C.膏粱沸反盈天惩(chéng)前毖后少不更(gēng)事

D.吞噬(shì)响誉中外前倨(jù)后恭气宇轩昂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

庸置喙

...的。

B.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

....,将无法适

应新时代的要求。

C. 他在接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

却一下子受到了不虞之誉

....。

D.马克思为构筑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世界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一生颠沛流离,常常不名

..

一钱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深奥丰富,为人类留下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

14.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B.尽管很多网友对“土豪”这个词潜藏着对人的讽刺等负面情绪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并不能阻止它在全国的流行。

C.中央电视台自从1983年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看春晚就像贴春联、吃饺子一样,成为中国特有的“春节文化现象”。

D.我国石油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一旦中东地区局势出现动荡,我国的燃油市场也

将随之出现波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____。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生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的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16.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一个人打点好了行装准备出发。这时,他看见他的狗仍站在门口打哈欠,便严厉地责备它说:“为什么你还站在那里打哈欠?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你了!赶快跟我走吧!”狗摇

寓意:

17.根据下图的寓意,请写出两条建议。(4分)

(1)

(2)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主人要犁两块地。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老黄牛主动申请去了最远的那片地,走了小半天的路,踏踏实实地犁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却受到了主人的严厉批评。驴和骡子你推我诿犁完了最近的那块地,然后轮换驮着主人玩了小半天,主人很高兴,便奖赏了它们。

老黄牛就想:“踏实干事实在太吃亏了,以后做事要奸滑一些才行。”驴和骡子却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看来,我们投机取巧的方法很可行,以后干事就这样!”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C “他们能够摆脱低俗”说法绝对,应该是“他们基本能够摆脱低俗”。

2.B “很是痛心疾首”不当,对象错位,这不是作者的态度,而是有些人的态度。

3.D “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以偏概全。

4.A (致仕:辞官归家。)

5.C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6.B (“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9.本句意为: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一个“空”字含蓄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4分)10.(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1)BC (B项3分,C项2分,D项1分,答A、E不给分。A项,这时的周汝昌还没有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开始对《红楼梦》的研究,更不能表现其“热情和执着”。D项,“在为人上受争议做辩解”不恰当。刘心武的话主要表示对周汝昌的赞美以及周汝昌有些做法的具体原因。E项,没有暗示。最后一段主要表现周汝昌坚持研究《红楼梦》的毅力等。)

(2)①求学之路。周汝昌到20岁才考上大学,但因为天津发大水,一直到8年后才进入到大学读书。②研究《红楼梦》的过程。周汝昌上大学时发表有关曹雪芹的文章,后出版《红楼梦新证》《寿芹心稿》等。

③与胡适的关系。周汝昌发表文章后,胡适写信肯定了他的研究,后胡适还在家中约见了周汝昌;解放后,因为政治原因,对胡适进行批判。

④晚年状况。文章交代了周汝昌晚年的境况等。(三点即可)

(3)①赞扬(肯定)。胡适看到周汝昌发表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后,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充分肯定了周汝昌的发现。②关怀。胡适除了与周汝昌的书信往外,还在家中约见周汝昌并把《甲戌本石头记》借给周汝昌看。③理解。当看到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一书上有否定自己的语句时,胡适认为这只是形式上的,但在书中有许多道谢的话。

(4)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在大学读书的周汝昌研究了《懋斋诗钞》后,根据自己的分析、理解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的文章。

②敢于质疑和否定。在《红楼梦》的研究上,胡适是周汝昌的引路人和老师,但周汝昌敢于否定老师的某些观点。

③任何艰难环境下都不放弃。在当时政治形势恶劣的情况下,周汝昌没有停止对《红楼梦》的研究;特别是在老年眼睛、听力都有问题时,还靠口述笔录的方式写作研究《红楼梦》的文章。

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研究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周汝昌是考证派新红学家,对红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写实自传”“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等观点的提出。

12. C 解析:A 诚(城)栉(zhì) B弩(nǔ)异(溢) D 响(享)

13.答案D 不名一钱,也说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解析】 A项“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B项“身无长物”形容贫穷,一无所有。C项

“不虞之誉”指没有料到的赞扬,和前文“没想到”重复。

14.A【解析】B成分赘余,“提出”和“质疑”重复。C.中途易辙,将中央电视台放到自从之后。

D 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自给”的主语是“石油”,“石油的生产”应改为“生产的石油”。

15.答案:D【解析】“传统艺术”后,应该选③,①紧跟③后面具体说明书法的特征,⑥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强化书法的特征,②⑤④为逻辑严密的小语链。

16.有些人不检点自己,还常常把过失归咎于别人,(或其他言之有理)

17.(1)做任何事都不应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1)只有充实自我,才能走向成功;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3)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18.作文参考立意:

①主人角度:学会辨别

这位主人没有仔细核查动物们的真实劳动量,而是仅仅凭借自己主观的好恶决定了给与驴子和骡子奖赏,对老黄牛严厉批评。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一位管理者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评价员工,就会导致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归纳出“学会辨别”“借我一双慧眼”“不能感情用事”等立意。

②黄牛角度:坚持自己

老黄牛本来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代表,但是在经历了这次奖赏与批评的事件之后,它却想到要改变了自己,由踏踏实实的正确方向走向偷奸耍滑的错误方向。我们为老黄牛而惋惜,同时对老黄牛这种谋求改变的想法持批判态度。所以,我们可以从“坚持自我”“环境改变人”“永不放弃”这些角度去立意。

③驴骡角度:投机取巧不可取

从驴子和骡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在选择劳动对象的时候拈轻怕重,他们在合作劳动的时候相互推诿,只想着凭借博取主人欢心而得到奖励,并且为此沾沾自喜,并奉为人生信条,我们对这种不齿的行为是持批判态度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出“投机取巧不可取”“脚踏实地”等话题。

④综合角度:不合适的奖赏,只会冷却实干者的心,助长投机倒把的行为。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

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

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

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

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

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

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

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

《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

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

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

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

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

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

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

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y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