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一讲

更新时间:2024-01-23 07: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编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世界各国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无论是在新媒体或是在旧媒体时代,“故事在哪里”都应该是新闻学教育中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掌握并运用好新闻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四课时系统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新闻采访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方法、条件。在讲授新闻采访的知识、方法、条件等内容时,应紧密结合世界新闻采访的实际,观点明确、方法科学、知识全面。

第一讲 新闻采访的特点与作用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活动。工人通过做工生产产品,农民通过种田收获粮食,士兵通过训练提高军事素质,新闻记者则是通过采访生产新闻产品的。新闻采访中,记者既可以通过目击观察,获取事实材料;也可以通过访谈、询问等活动,向有关采访对象了解事实材料。目的就是要把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的或新鲜的信息以及关于新近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

采访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闻风而动”型。这种采访是记者听到或看到某个新奇的事,立即赶过去进行采访报道。大多数初入行记者的往往是这样。他们的消息源也往往是其他媒体,也没有固定的报道范围,一些都市报纸的社会记者一般属于此类。二是“守株待兔”型,这种采访是记者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报道范围,或是某个或某些行业,或是某个或某些地区,可以称他们为行业记者或地区(城市)记者。相应的,各社会团体的通讯员则是他们固定的消息源。全国性媒体的地方记者站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三是“策划”型。这种采访是记者不再被动地接受通讯员提供的消息,而是主动去策划新闻事件,让自己作为新闻事件的一部分,成为消息源。记者做到这一步就比较成功了。

新闻采访一般遵循“5W模式”的采访规则。“5W模式”是由哈罗德?D?拉斯韦尔1948年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因此也称作“拉斯韦尔模式”:1、谁?2、说了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向谁说?

1

有什么效果?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时至今日,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基础。记者只有眼勤,注意观察周围事态的变化,腿勤,能四处常跑动采访新人新事;嘴勤,见到新闻人物会交往说话;手勤,见到什么东西都能记录下来,脑勤,遇事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你的新闻采访才能有所收获,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特点

1、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的时间限制就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规定今天完稿,就不能拖到明天,要求截稿时间前交出稿件,你拖到截稿时间后,或许就前功尽弃。这是因为新闻姓”新”,是“易碎品”“易腐物”,时过境迁,过时不候,人们已经知晓的事物,你再去传播,等于雨后送伞。西方新闻学一般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在他们看来,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最早刊出最后消息是任何报馆所奉行不悖的原则。“昨日”两字更是视为死敌。例如:美国总统里根遇刺事件发生后仅一分钟,合众国际社电传机就刊出了由该社记者狄安?雷瑙尔兹抢发的简单快讯。

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美国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袭,举世关注的伊拉克战争爆发。10点33 分50秒,中国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就是这9个字,使新华社以10秒的优势抢在全球媒体之前,成为第一家报道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媒体。受众看到这条“热气腾腾”的新闻。禁不住由衷地盛赞时下中国媒体在新闻时效上的进步。

2、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外,其余相当部分项目是带有突发性的,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然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如一场地震的到来、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皆属此列。许多时候,记者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置身于现场,不仅成为突发性事件的见证人,甚至成为事件的当事人。

2

如何抓住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进行出色的报道,是对记者业务素质的一种考验。

2008年1月25日,温州商报记者乘坐K328次温州开往广州的列车回湖南探亲。在正常情况下,只需15小时就可到达湖南株洲站,但因京广线湖南段铁路电网遭冰冻破坏而停电,火车晚点了50多个小时,滞留在平时只需两个小时运行时间的江西萍乡至湖南株洲之间。记者意识到,这趟火车晚点后不能按时折返,将对温州的春运造成直接影响。于是马上和报社联系,领导指示其及时报道车上情况。这样,该记者“临危受命”,从一名返乡旅客变为承担报道任务的记者。于是,现场报道《已在车上呆了50多个小时》在商报刊出。其后记者又连续写了《一群可敬的女列车员》等一系列报道。记者的的劳动得到了回报,稿件发回温州商报刊发后,引起了较好反响,其中一篇还被央视“朝闻天下”选播。

3、知识的全面性。新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又迫使这门学科同越来越多的学科形成日趋紧密的联系。因此,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等也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倘若不是这样,在采访时,记者就难以迅速有效地同各阶层的有关对象“酒逢知己干杯少”地访谈,也就更无从写出体现一定知识水准、适合不同层次受众需要的新闻,甚至闹出“三个老头当皇帝”的笑话。

有一个故事说:有三个老头在一起聊天,一个老头是拾粪的,一个是砍柴的,一个是要饭的。他们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当皇帝身上。拾粪的说,“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把整条街都占了,自己拾粪,谁也别想跟我抢!”砍柴的笑话他说:“都当皇帝了还拾什么粪呀?要是我当了皇帝,我打一把金斧头砍柴!”要饭的哈哈大笑,眼泪都出来了,说:“假如当皇帝了,还拾粪砍柴干什么呀?”拾粪的和砍柴的问他:“那你当了皇帝干什么?”要饭的说:“假如我当了皇帝,我就坐在地瓜炉子跟前,天天吃烤地瓜!”

这个故事所说的就是知识贫乏闹出的笑话。新闻报道涉及的行业很多,涉及的专门知识也很多,有些时候即使你对一个行业的情况十分熟悉,但是作为新闻出现的事实也会让你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的相对不足。如前两年关于比亚迪铁电池动力车在汽车市所引起的震撼。

3

中国商报2008 年1 月4 日就此刊发了一篇报道:《王传福希望凭“铁电池”实现他全球第一的梦想,但是质疑也随之而起》。

电池业内的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的“铁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可能是出于宣传上的需要,简称为“铁电池”,而实际上还是一种锂电池。

王传福“狂想”

2007 年在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落成暨F6 下线仪式上,王传福放出豪言:2015 年实现产销量中国第一、2025 年全球第一。王传福的信心来源于“铁电池”,这也是比亚迪未来最大的希望。王传福表示:2020 年将是电动车的天下,比亚迪掌握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在传统内燃机落后于其他成熟企业太多的中国企业,将不会在电动车这一未来市场中受制于人。另外,完善的自主研发实力、丰富的后续产品以及在电池业积累的成功的营销经验,都将帮助比亚迪实现201 5 年产销量中国第一、2025 年全球第一的目标。另据透露,纯电动车E6 将于2009 年6 月份上市,将同时进入欧、美及中国市场。

揭秘“铁电池”

2007 年比亚迪最大的新闻点就是“铁电池”,具体这种电池是怎样的技术呢?记者采访了电池业内的知情人士,他表示:“比亚迪的‘铁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可能是出于宣传上的需要,简称为‘铁电池’,而实际上还是一种锂电池。”这一点比亚迪公关部也承认“铁电池”的学名是磷酸铁锂电池。2007 年深圳高交会期间,比亚迪汽车发布了其全球首个“铁电池”,并宣布“铁电池”已经达到成熟并可以商用,同时发布了搭载“铁电池”的F6DM 双模电动汽车,预计于2008 年下半年面市。

最惊人的消息是比亚迪宣布,电动车的成本非常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比亚迪E6 纯电动车在2009 年内可以实现商业化生产,价格将控制在15 万元以内,百公里的能耗15 度电,王传福放言:“这就是比亚迪的核武器,这个产品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把油价打下来。”知情人士表示:“只能说比亚迪这种锂电池没有采用贵金属,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是在没有量产的情况下,电池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大批量生产的话,当然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除非短期内取得重大的突破,否则成本不会很低。”知情人士表示:“目前,由纯电动驱动替代传统的发动机驱动是不行的,纯电动车只有一些示范性的产品。”

4

王传福的另一句狂言是,在电动车时代,发动机与变速箱都将成为过去时。关于是否需要发展传统汽车技术,业内专家表示:“纯电动时代当然不需要了。但是现在混合动力有微混、中混、全混,微混可以不需要改变发动机和变速器,中混和全混的话都需要做发动机和变速器相关的研究工作。”目前几乎在全世界达成共识,混合动力将是传统燃料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过渡的最佳方式。现在所有的汽车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都将精力投入到这个方向,王传福则希望自己的“杀手锏”——纯电动车能够迅速帮助比亚迪崛起,实现自己近乎疯狂的梦想。

业内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未来的时间里,混合动力将取得很大的发展,而这个过渡时期也有可能将持续很长的时间。换句话说,纯电动车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实现量产。”在比亚迪的电动车量产之前,王传福全球第一的梦想还只是梦想,即使量产之后,如何使得消费者接受,恐怕更是一个难题。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像王传福想的那样:在7 年内做到全国第一,17 年内达到全球第一。具体王传福的梦想能否照进现实,未知数还有很多,时间将检验一切。

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对铁电池汽车的要领提出了质疑,但疑要疑得合理,这就需要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如“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纯电动动力;混合动力等等。记者如果没有这方面充分的知识准备,文章写出来可能就要贻笑大方了。

4、活动的艰辛性。新闻采访因为报纸要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网站24小时不停开播,记者就得不停地出去采访,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熬夜,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干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撰写《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前英国驻镕记者威廉?夏伊勒,光是查阅德国外交部的档案材料,就达数干公斤重。而写有关美国空气污染问题报道的女记者,仅使用的访问录音带就有5英里长。在我国则有一首歌谣描绘记者工作的艰辛:“有女莫嫁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新闻采访虽然辛苦,但有抱负的记者往往能乐于吃苦,甘于吃苦,并从吃苦中发现新闻工作的价值。

请看《战士报》2007 年12 月5 日的一则消息:《有苦吃是军事记者的幸

5

事》

向来只听闻“脚板底下出新闻”,贴近基层得真知,可见愿意吃苦,能够吃苦是新闻记者起码具备的业务素养。一位优秀的军事记者如果不尝点苦头,不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调查,确实写不实稿子,出不了精品。近日,我和几位同事深入数个基层单位进行采访,体会颇深的一点就是有苦吃、能吃苦真的是每一位军事记者莫大的幸福。

古人云涉浅水者见鱼虾,其尤深者察龟鳖,其颇深者观蛟龙。因此无论是写稿还是采访,都提倡深入调查研究,挖掘真相的本源,以探索的脚步和吃苦的精神丈量真理的宽度。我所采访的一个油料仓库,背靠深山,环境清苦,但可爱的战士们长年累月坚守哨卡,无怨无悔。按理说,我们和战士们聊天摸底,捕捉其生活亮点也就差不多了,但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时,仓库政治处主任突然谈到一个关于“背篓情”的话题,说的是今年仓库门前1.2 公里的新路尚未修通之前,战士们每次采购食品物资都要背着半人高的背篓翻越大山。

这个事情让我们非常感兴趣,于是在仓库干事的引领下,我们当即兴致高昂地重翻当年战士们爬过的大山。然而开始时的新鲜感很快就被攀爬巍巍岭麓带来的极度疲乏给湮没了。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呵!蜿蜒陡峭,碎石遍地不说,一路上带刺的杂草还不断划破我的新军装。赤手登山的我尚未爬到一半便早已气喘吁吁,联想到战士们过去平均每周都要负重翻越好几次这样的大山,心里顿升敬意,自然对仓库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迅速提升到了理性的思考。一篇《背篓成历史,通途续新篇》的新闻也就顺畅自如地溢出笔端。

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作用

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早在1923年,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实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

2001年9月16日以来,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东北某省日报一篇写湖北某大

6

学女大学生,因不堪爸爸的亲吻。一纸诉状将其爸爸告上法院的文章,一时间引起了全国不少媒体的关注。但这篇文章的真相如何呢?请看记者董晓勋在《长江日报》2001年9月21日第10版上写的一篇调查报告“《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如何出笼”。《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一文约5800字,文章梗概如下:

女大学生胡艳艳,今年21岁,是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湖北省秭归县人。她的父亲今年58岁,已退休。胡艳艳的父亲原在秭归县城某工厂任保安科科长。她出生不久,她的父亲就养成了个习惯,每天要抱着她,不断地跟她亲嘴。让胡艳艳难以忍受的是,爸爸的这一习惯直至今日还没有改变。今年8月25日晚11时,胡艳艳的爸爸趁她睡熟再次偷吻她。胡艳艳愤怒地把爸爸蹬倒在地,说:“爸爸,给您说过多少遍了,我已经21岁,怎么还偷着干这个?您考虑过女儿的感受没有?”

没想到她的爸爸站起来后,恶狠狠地说:“怎么啦,你是我的女儿,我有权吻你。要不,从今晚起,你搬出去睡。下学期开学也不要找我要学费了。”胡艳艳一听火直冒:“难道您生个女儿就是要吻她??”没等胡艳艳把话说完,她爸爸大吼道:“你还敢跟我顶嘴!再顶我一刀砍了你。”说着便跑进厨房拿菜刀。胡艳艳不敢再说话,只得躲在被子里哭。凌晨1时,胡艳艳穿好衣服,拉开灯,写了一封绝笔信。天亮后,她到同学家借了些钱,赶到学校,找到张老师,向他倾诉自己在家受苦的经历。张老师安慰胡艳艳,这事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在张老师和几位法学系大学生的帮助下,胡艳艳写好了起诉书。9月1日,她赶回秭归,将起诉书递交到秭归县人民法院。

文章最后,作者还说采访了武汉大学法学教授陈正明和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湖北省高校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严梅福对胡艳艳状告爸爸一案的看法。记者就可疑处核实:“我们不知此事,也没有接受任何人就此事的采访”记者觉得此文有些离奇,便与文中提到的湖北秭归县人民法院、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梅福先生打电话询问此事,不料对方都十分肯定地说:我们不知此事,也没有接受任何人就此事的采访。

9月18日下午5时08分,记者采访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湖北省高校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严梅福先生。电话接通后,严梅福先生一听说我是记者,就哈哈大笑说:“是为了那篇‘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的文章

7

吗?”我说:“是的,你怎么知道的?”严梅福先生说:“我这几天已经接了不少关于这篇文章的电话。”随后他说:他没有接受任何人就此事对他的采访。自然也没有就此事发表过看法。

当日下午5时25分,记者又拨通了秭归县人民法院的电话,该法院立案庭庭长杜云宏接到记者的电话后,当即就问是不是想核实关于“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一事。杜庭长说:“近几天,每天都要接到好几个全国各地记者打来询问这件事真实性的电话。”我问:“这个案子是你们受理的吗?”杜庭长很肯定地对记者说:“没有。”接着杜庭长说:本省有三四家报社到过他们那里就此事进行采访。他还告诉记者,9月18日上午他还为此事专门打电话到全县所有法庭查询,结果,没有一个法庭受理这起案件或类似的案件。

记者与作者面对面:“我没有想到会弄成这个样子”采访完杜庭长后,记者立即给作者发出传呼。大约过了20分钟,作者回了电话。记者直截了当地问他:“你那篇‘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的稿子是真实的吗?”他说:“这件事我不想说,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我说:“那你能不能到我们报社来一趟?”他停了一会儿说:“可以,你们报社在哪里?”我告诉了他乘车路线。下午6时48分,作者赶到报社。一见面,记者就直奔主题:“你这篇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他有点为难地说:“这篇稿子,基本是真的。”接着他把写这篇稿子的过程和实情告诉了记者。

这篇稿子的线索是一个与他关系很要好的女同学(据作者说,这名女同学是湖北潜江人,1998年考入他所在的大学,现在读大四)提供的。这个女同学好几次与他谈到,她的父亲从小就喜欢亲吻她,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她为此很烦恼。他感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新闻线索。他把想将这件事写出来的念头对这个女同学说了,经女同学同意后,他开始构思如何写作。几天后,他将初稿给这位女同学看,并找了一个他认为写作水平不错的同学帮忙进行修改,前后大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这篇稿子完成后,连那个女同学自己都说:这太离奇了。作者自己也这样想,因为只要认真看几遍,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假新闻,肯定发不出来。但后来一想反正已经写出来了,干脆发出去试一下。就这样,他把稿件发给包括本报在内的少数几家报社。他没想到的是,稿件发出不到1个小时,广东的一家报社就给

8

他发来了要发此稿的消息。但过不多久,对方又说要等法院判决后再发,到时再与他联系。过了几天后,这家报社不知什么原因并没有与他联系就将稿件发出来了。17日,他在网上看到不少媒体也转发了这篇稿子。18日,他听到有人对此稿件的一些评说,于是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为此,他就这篇稿子可能引发的法律官司,四处向有关法律人士咨询。

这篇稿子有多少地方失实,记者就可疑的几个地方当面询问了作者。作者说:这篇稿子,除了他听这位女同学自己说,她爸爸爱亲吻她的事外,没有就此事采访过任何人,文中所提到的“9月1日是大学生上学的日子,然而女大学生胡艳艳却在这一天将一纸诉状递交到秭归县人民法院,状告爸爸的吻”以及“在张老师和几位法学系大学生的帮助下,胡艳艳写好了起诉书”,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据作者说:他文中提到的武汉大学法学教授陈正明和湖北大学心理学教授严梅福,他都没有进行过采访。不过,9月18日,他感到这件事不好办了,便主动找到严梅福教授,向其道歉(19日中午1时28分,记者再次打电话到严梅福教授家,向他询问作者是否昨天向他表示了歉意,严梅福教授说:“没有。”严梅福教授接着说:“我根本就不认识作者。”严梅福教授最后表示,他会就此事向作者所在学院和有关部门反映)。

当记者问他为何要编造“艳艳向秭归县人民法院递交诉状”时,他说当时想秭归县比较偏僻,稿子即使见了报,那里的人也不会看到。而事实上,“艳艳”根本就没向任何一家法院递交过诉状。当记者向他提出,让他打个电话给那个女同学时,他说:“这样不太合适。”他还说,他提供给记者的那张照片就是那个女同学的,但为了保护她,他有意给她照了个侧面相。临走前,他对记者说:“我没有想到事情会弄成这个样子。”

这条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之最令人作呕的新闻的出笼,作者只是听了女同学讲述的故事后进行创作,没有采访,而董晓勋的(《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如何出笼)则是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完成的。

由此可见,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

9

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造假现象了。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消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77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