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_柳泽

更新时间:2023-08-30 11: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11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1No.112011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周文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

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容、

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容、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文献分析;研究综述

F062.1;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11-0161-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6

中图分类号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工业革命和各发达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了以各类国家殖民主义活动的影响,

资源采掘和加工为目的资源型城镇或社区,尤其是在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20世纪20年国、

代以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煤、铁等各种矿产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进一步发展。二战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重建与腾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更加突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飞,

由于来自其他资源产地的竞争,以及新型能源的出现,西方各经济大国的煤炭经济面临价格下降、产量锐减、市场缩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陆续开始转型过程,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地区。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发展,并成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认识还缺乏全面的考察,表现为大量相关论述都源于对而缺乏进一步的探索。此外,随着部分文献的重复引用,

国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本文对国外资源总结与归纳。基于以上研究现状与目的,

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收稿日期:2011-07-26

1分阶段研究综述

在国外对应研究领域中与资源型城市相关的概念有

ResourceTowns、CompanyTowns、MiningTowns,SingleIndustryTowns、Resource-dependentTowns、StaplesResourceBoomTowns等多种。根据研究EconomicTowns、

时代背景、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内容、

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

第一阶段: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代—

自上世纪20年代起,资源型城镇的相关研究逐步开展。这一阶段的奠基性研究开始于对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镇中出现的广泛问题的关注,经济上从资源开发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入手,同时也关注资源型城镇建设中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经济依赖、人口特征、社区发展、城镇建这一阶段的研究以实证和案例研究为设等。总体而言,

主,理论来源较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统计学等。

1921年,英国学者Auronsseau在开展城市职能分类和分类体系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矿业城镇(MiningTown)的概念

[1]

。加拿大学者Machintosh则被认为是在20世纪20

作者简介:柳泽,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应用。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0BAK67B08)。

·161·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StapleTheory)的概念年代最早提出了“大宗商品理论”

(“StapleTheory”、也被译为“大宗商品(产品)输出理论”

[2]

“原材料理论”“作物理论”或等);20世纪30年代,同一

一时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社会经济变革,对资源型城镇的研究也开始将其所依赖的资源经济和产业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开始了对资源型城镇转型的思考

[13]

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家Innis则将其发扬光大,开展了他对并揭开了资源经济和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的系列研究,

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序幕。Innis指出向欧洲出口各种原材料的贸易促进了加拿大的发展,加强了加拿大与欧洲的文化联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域间对贸易产品生产和聚集的分工不同,形成了“核心—边缘”(Heartland—Hinterland)的关系;也正是在这种出口过程中加拿大的各种机构设置得以建立,并促进了国家和各个地区不同政治文化的形成;针对单一产业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快速增Innis用“飓风”资源枯竭后又迅速没落这一特征,长,

(Cyclone)来描述这一类型的资源开发方式及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5]

,但国外的资源型城镇研究主要集

中在资源型城镇的依附发展理论、资源型社区建设等方面。从资源型城镇理论研究的过程来看,则进入了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阶段,理论自身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高。主要理论基础有依附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学科基地理学、经济学等。础则包括社会学、

Bradbury认为应该针对资源型城镇早期研究的不足,

以对资源型城镇中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寻求其产生机制,并指出资源型城镇发展理论的基础是地区的不均衡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资本积累过程

[14]

。。Bradbury扩展了Lucas提出的资源型城镇发

JonesStephen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一带的矿业城市坎莫尔(Canmore)和旅游城市班夫(Banff)进行了对比分析,但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阶段

[6]

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增加了两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衰退阶对衰退阶段和关闭阶段;并以矿业城镇谢弗维尔为案例,段的资源型城镇开展了实证研究

[15]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

亚大学助理教授RobinsonIra选择了基蒂马特(Kitimat)、德雷顿谷(DraytonValley)、埃利奥特湖(ElliotLake)和谢分别从自弗维尔(Schefferville)四个资源型城镇(社区),然地理、发展历程、行政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这些新兴的资源型城镇与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开发兴起的公司城镇有所不同;并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中的规划建设经验和对未来的启示

[7]

此外Bradbury和其他学者还应用国际化理论和依附理论对资源型城镇开展研究。一方面针对资源型城镇、跨国公司、政府等资源型经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资源型城镇的高度资源依赖特性使其处于脆弱的经济状态中,而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则处于控制地位,为追求资本积累的最大化而进行跨国的经营运作和资源分配

[16-17]

。另一方面,延续了Innis对资源型城镇与中心地

。WatkinsMelville和Gordon对加拿大资源型经济

[8-9]

“核心—边缘”关系的认识,并认为资源型地区或城镇区

与其服务的中心地区存在较强的依赖,甚至是一种剥削关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流入中心地区,资本积累、产而造成了资源型地区就品附加值都在中心地区得到实现,

业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经济运行结构失衡等问题。Porteons和Newton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即资源产地和大都市区的“中心—外围”关系和剥削关系,而跨国公司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8]

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Innis的大宗商品理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较大影响论,

。加拿大马尼

托巴大学住区研究中心(CenterforSettlementStudies,ManitobaUniversity)的Siemens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研究范围包括社会和心理问始了对资源型城镇的研究,规划建设等题、

[10-11]

。Lucas对资源型城镇的工作和生活

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资源型城镇的四阶段发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建设期(Construction)、发展展理论,

期(Recruitment)、转型期(Transition)和成熟期(Maturity)[12]。该四阶段划分方法影响较大,此后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就资源型城镇的发展阶段开展了持续的研究,且较多引述或修正这一划分方法。1.2

第二阶段:理论规范性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期—

20世纪60年代末,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危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

。但也有学者对此表

Ofairoheallaigh指出在资源型开发过程中,除了示出疑问,

跨国公司、地方政府外,还存在一个地方利益集团,他们之间往往是一种利益争夺和妥协的关系,而资源产地与其他Ofairoheallaigh对依地区之间也不存在剥削关系;简言之,

附理论中高度垂直一体化和水平多样化的跨国公司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

[19-20]

资源型社区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之一。Marsh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煤炭城镇居民的社区进行了研究,这里的居民对城市和社区有着较强的归属感。研究认为,正是煤炭城镇早期发展阶段的各种困难使得人们有了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来应对煤炭产业衰落后的种种困难,而

·1

62·

柳泽等: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不是选择离开

[21]

。社区互动是衡量社区活力的重要指标

[22]

加工处理的城镇。

(2)资源型产业重组转型机制研究: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资源产业资本化、规模化运作,如渔业中的拖捞船作业、露天矿井的大规模开采、高效的伐木机械。经济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也带来了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生产机制。

(3)资源型城镇产业重组和转型研究: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一个愈发受到重视的主题,研究人员包括经济、文化和资源地理学者

[32]

之一,包括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有多位学者研究了资源型社区的社会互动问题

此外,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家这一变革时期的资源型产业和城镇发展与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们较多的关注1.3

[23-24]

——第三阶段:转型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球化、经济危机和跨国公

。1997年,“加拿大地理学家

司战略的调整使得资源型社区开始面临危机;技术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后福特主义的柔性生产代替了资源经济也逐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过度的生产分工,

体现出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征。经济转型(EconomicRestructuring)对资源型社区的影响,以及资源型城镇的转型研究开始成为研究的重点,主要的理论基础有劳动力市场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

经济转型对资源型城镇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很多资源型社根本性的调整,以求在资源型产业和非区正在展开新的、

资源型产业之间达到平衡,实现持续的发展

[25]

(CanadianGeographer)”这一期刊推出专刊“加拿大造纸(CanadianNewsprintIndustry)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进业”

行了专门论述。ParkerPaul研究了加拿大和日本之间的煤炭贸易,并对Innis的大宗商品理论进行了修正;他的研究表明虽然新的资源产品输出一定程度上有着更好的稳“依赖”定性,但是其特性并没有降低,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也未见增加

[33]

研究重点还包括产业重组影响下单一产业社区的重组和转型。重组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大规模的就业长期持续的失业、房地产经济衰退、离婚比例上岗位缩减、

升,以及其他各种不当行为,如酗酒、精神疾病、配偶之间的虐待行为等。一旦受到产业重组和转型的影响,这些城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镇就不得不开始痛苦的转型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转型通常采取各种“企业化发(Entrepreneurialism)的策略。比如,展”一些城镇希望重塑它们自身的形象,建设一种新型的后生产型城镇(Postproductivist),进而发展旅游业、退休及养老产业等;但也有的城镇在形象重塑过程中不甚成功。

(4)资源型经济变动对国家的影响:资源型经济的重这一点要地位使得加拿大的经济易受外部波动的影响,Innis在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了,但是直到近年来才有了新的进展。全球化和外国资本在资源部门的渗透使得加拿跨国公司可利用其强大大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的竞争,

的影响力作为同工人、政府谈判的重要筹码。

(5)资源开发地区原住居民的发展:虽然很早就认识到当地居民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这一时期相关研究则更为集中。有学者研究了资源开发地区当地原住居民的就业、资源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34]

;不仅社区

在进行着经济多样化的调整,这些城镇里的家庭也被迫开始采用各种手段来应对过于依赖主导经济产业而带来的危机

[2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资源型Hayter和Barns等指出后福特主面临着新的机会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拿大大陆主义时代弹性生产的发展、

义(Continentalism)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潮流使得加拿大的资源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

[27-28]

。1996

年,在资源型产业(ResourcesSector)部门从业人员占总体从业人员比例为4.6%,这通常会给人们错觉,认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在加拿大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但实际加拿大商品出口总量中超过一半是原材料或上在同一年,

者其加工产品;此外资源型部门还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29]

正如有学者指出,在加拿大的内陆地区,以及核心地区的一些小城镇,资源仍然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资源型城镇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30]

[31]

Barns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加拿大资源型产业及城镇研究,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可更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耗竭带来的影响:研究石油等资源耗尽带来的重要影响,同时关注可再生矿业、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耗竭,包括林业、渔业资源等。在资源耗尽的影响下,一些幸运的城镇可以迅速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支柱,但是不少城市则走向了衰落;受影响的城市既包括大型资源经济服务城市,也包括对各类资源进行转运、

;有学者以

[35]

加拿大北方地区油气资源为例,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政府的政策总是试图把当地居民纳入到正式的劳动力市场中(FormalLaborMarket),但正式工作中固定不变的工作时间可能和传统资源型经济模式中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产生矛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这种情况虽然明显,但尚且可以解决,因为那里的土地既富含林业、渔业和矿产资源,也可用于旅游业开发和打猎;但是在北极地区,旅游业是

·163·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当地重要的资源产业,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最重要的旅游观赏点,这种矛盾就难以缓和。

20世纪80年底末期在澳大利亚兴起的“长距离通勤(LongDistanceCommuting,LDC)成为资源型城镇发模式”

研究表明此种发展模式对于政府、资源开发展的新模式,

企业和雇员都大有裨益

[36]

资源型城镇发展过程中,地方居民从资源开发中获得的收益、福利,以及受到的影响也是21世纪以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IDRC)和世界银行所支持的一项研究选取了来自玻利维亚、加拿大、智利、秘鲁和西班社会、牙的6个案例以研究矿业开采对资源型社区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3]

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对传统的资源型社区和资源型城镇研究进行了反思,认为随着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社区的Innis、Lucas和Siemens等传统资源型社区研究奠基发展,

人的理论成果需要修正。如Randall等人1996年以加拿大220个资源型社区为案例,对资源型城镇的劳动力市场和社区的资源依赖特性进行了研究,改变了传统理论中资源型社区劳动力与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等基础认识

[37]

。主要研究目的包括:①从

多个角度审视资源开采对当地城镇和社区的实际影响和带来的利益,尤其强调社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的利益;②研究和解释世界各地资源开发产生的不同影响和后果的原因;③从不同利益方的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开采、发尤其强调可持续的社展和关闭各个阶段的科学管理方式,

会经济发展。针对加拿大案例的研究表明地方社区的全面参与是资源型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积极建设多方协调的机制,以使各利益方(地方城镇、企业和政府)进行充分的交流。而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表资源型城镇发展中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土地资源的取明,

得,以及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不同文化的碰撞;研究指出应该对这个国家和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地区之前,

地区的社会构成、政治动态进行详尽研究;企业应认识到对地方社区的关注是他们的义务,而不是强制的责任,而这将有利于企业和地方社区双方的发展。

LockieStewart针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部的Coppabella煤矿分别于2002和2006年从以下方面开展了资源型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人口变化、社会公共服务住房、休闲娱乐设施、犯罪、社区参与和社区融合、交设施、

通模式、社区认同、就业数量变化、商业机会与限制、地方政府机构规划与管治能力、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的机会等

[44]

。针

对全球化、技术革命影响下的资源型产业新的特征和影响趋势,有学者还开展了新大宗商品经济(NewStapleEconomy)的研究[38]。1.4

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21世纪以来)20世纪末期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和完善,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源型城镇研究的主要方向,学者们致力于寻求资源开发、地区发展、社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协调、可持续的资源型城镇发展路径和理论模式。在传统的经济产业、劳动力市场、社区建设等研究内容之外,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对边缘对女性权力的维护、对资源开发活地区资源产地的关注、

动综合影响的评价、对发展中国家资源型经济的阐释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新课题。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Barns和Hayter等对Innis所提出的大宗商品理论和资源型城镇飓风式的开发模式(CyclonicScheme)进行了论述,并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林业小城阿尔伯尼港(PortAlberni)为例开展实例验证[39]。指出大宗商品理论资本积累、周期性的不稳定和危机、依附等强调制度调整、

内容,可视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与马克思主义又有不同;并阐明大宗商品理论对于加拿大资源型经济发展仍有指导意义。AltmanMorris在传统大宗商品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洁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模型(Staple

[40]

Growth),以解释资源型经济中的增长和发展机制。

StedmanRichard指出虽然关于美国农村地区资源依赖与社会福利(HumanWell-being)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多数理论都把资源依赖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和特征,而不是根据具体的资源基础(如林业、渔业或采矿业)的特征,以及相关采掘、加工过程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指出要预测某资源依赖对福利的影响,应该对多个资源行业进行比较,而不是限于某一行业的领域之内;因为即使在一个行业内,资源依赖对于福利的影响也是多变、不确定的。比如对采矿业依赖和福利之间关系的评价受到地区、历史时段、具体矿物、甚至是福利的衡量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5]

经济转型中的产业发展思路、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转型发展策略等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41-42]

。如MarkeySean指出依据。

区域规划和发展的相关理论,竞争优势对区域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应该从经济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向城市的竞争优势转变,并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地区的发展为例进行论述

[30]

澳洲资源型经济的兴盛促进了资源型城镇的发展,这些城镇的住房问题更加突出。因为缺乏足够的住房或者可支付的住房,当地的居民日趋减少,进而导致商业和服务业难以为继,这也是资源型城镇难以吸引并留下大量人

·1

64·

柳泽等: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口的一个重要原因;而“Fly-in,Fly-out(FIFO)”和“Drive-in,Drive-out”开发和工作模式更是导致了长期居住人口的减少。澳大利亚住房与城市研究院(AustralianHousingandUrbanResearchInstitute,AHURI)的一项研究分析了资源型城镇住房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主要包自然属性都具有多样性,使得不同括:资源型产业的规模、

产业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资源型产业皆有周期性的特点,而且其兴起和发展多是突发的,较难预测;资源产业通常位于较为偏远的地区;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给资源型城镇的住房市场带来不稳定性;在资源型城镇所在其政策和制度安排各不相同。的澳大利亚不同地区,

基于对位于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Australia)、昆士兰州(Queensland)的4个资源型城镇详实数据的深入分该研究院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析和研究,

[46]

加拿大西蒙法斯特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SimonFraserUniversity)、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住区研究中ManitobaUniversity)、心(CenterforSettlementStudies,加拿大城市研究所(TheUrbanFuturesInstitute)、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ScientificandIndustrialResearchOrganization,CRISO)、澳大利亚住房与城市研究院(AustralianHousingandUrbanResearchInstitute,AHURI)、英国杜伦大学国际区域更新与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ofRegionalRegeneration&Deve-lopmentStuies,DurhamUniversity)等。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以上各个国家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都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并就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但各国的研究出发点、研究历史、研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内容也各有异同。总体来看,欧洲大陆各国、英国、美国的研究更多的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发出,以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理论研究具体区域和城市的发展问题。澳大利亚、加拿大往往以本国宏观经济发等国由于本国资源产业影响较大,

展为背景,研究资源型经济对国家地位、经济战略,以及区域发展和平衡、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而或以某些资源型城镇作为案例阐述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或直接针对某些城镇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一而同。2.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研究对比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方面,虽然国内外对资源型但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城市的内涵和定义都基本一致,

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内涵主要还是集中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上,国外则更强调单一的资源经济、资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固有的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国外资源性城市的研究范围较广。

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方面,与国内资源型城市相比,国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迁移外资源型城镇工人流动性较强,

以寻找更合适的工作;而国内资源型企业的从业工人则具有典型的固化特征,类似于终身制。此外,从城市规模上来看,国外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模上总体小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城市人口多为几千人至二、三万人之间,规模较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情特征所造成,但我们在进行研究理论与发展经验借鉴时,也应将这一差别纳入考虑。

企业与城市的相互关系方面,国外的资源型城镇的发有学者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公司城展受企业的影响较大,

镇(CompanyTowns)的概念;中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中虽然也有着类似的过程和特点,但在本质上还是与这些“公司城镇”有所区别。

研究传统和研究领域方面,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起

国外相关领域学者们还针对资源型城镇和社区中女性的权利、工作条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男性主义”在工矿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组织方式下,女性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在经济上和家庭生活中都处于不平等地位

[47][48]

;而且在经济转型期,她们的就业情况更容易;远离家人和朋友,在社区中又缺乏足够的交

受到冲击

流机会和社会活动资源,这些地区的女性的心理健康通常整体情况在逐渐改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研究也表明,善

[49-50]

此外,资源型城镇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居民身心健康、城镇规划建设、工作通勤等传统研究主题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51-54]

2研究总结及与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对比

2.1国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总结

由前述四个阶段的研究综述可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

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和产业基础、地区和城镇社会发展、社会问题与社区建设、城镇规划和设计、劳动力市场动态、交通通勤模式、公共政策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背景的变迁而逐渐更新。研究学者领域则包括经济学、社地理学、城市规划、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会学、

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经历了奠基阶段的定性研究到相关学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引入,到专门性理论的建构,但尚未体现出建立专门性学科的趋势。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欧洲、北美和澳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但引人瞩目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学者在资源型城镇发展和转型相关研究中成就斐然。

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

·16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源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有着从宏观上将资源型区域纳入到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的传统。我国资源性城市的研究则源于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从其产生之时起就更注重于具体的经济区划、产业布局、城镇规划等问题。此外,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较多,如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心理健”、“发展”、“转康、女性权力等,而国内的研究多以“经济型”等作为主题。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立足因此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于解决发展和转型中的实际问题,

的研究都比较重视实证的方法。研究进展方面,关于资源、“剥型城市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国外多用“依附理论”等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资源型地区、资源型输出夺理论”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研究较为充分;但国内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还相对欠缺,虽然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体制弊病,但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矿衰城,竭”以及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这一层次。

市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景观营建、空间发展调控与引导、住房改造与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方面,在事实描充分吸收和应用国内外相关学科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是开展资源型城市规范性理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

论研究的重要途径。此外,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动态的并结合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宏观背景出发,

行政管理体制等基本国情特征开展相关研究,作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理论方法的基础;并有利解决于发扬资源型城市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国家宏观决策,城市发展实际问题的优良传统。

(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M],1995:204-222.

[ZhouYixing.UrbanGeography[M].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1995:204-222.]

[2]MachintoshWA.EconomicFactorsinCanadianHistory[J].

1923,4(1):12-25.CanadianHistoricalReview,

[3]InnisHA.TheFurTradeinCanada:AnIntroductiontoCanadian

.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30:EconomicHistory[M]383-402.

[4]BradyA.HaroldAdamsInnis,1894-1952[J].TheCanadian

Journ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1953,19(1):87-96.[5]LibraryandAchievesCanada.StapleTheory[EB/OL].[2010-

11-03].http://www.collectionscanada.gc.ca/innis-mcluhan/030003-1020-e.html.

[6]JonesSB.MiningandTouristTownsintheCanadianRockies[J].

EconomicGeography,1933,9(4):368-378.

[7]RobinsonJL.GeographicalReviews[J].AmericanGeographical

1964,54(2):289-291.Review,

[8]GordonWB.EconomicGrowthinCanadianIndustry,1870-1915:

TheStapleModelandtheTake-OffHypothesis[J].The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1963,29(2):159-184.

[9]WatkinsMH.AStapleTheoryofEconomicGrowth[J].The

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1963,29(2):141-158.

[10]FriedmanA,MatthiassonJS,ChowWS,etal.OccasionalPapers

[R].Series5,no.1.Winnipeg,Man.:CenterforSettlementStudies,UniversityofManitoba,1970:51-70.

[11]SiemensLB,PeachJW,WeberSM.Aspectsof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ResourceFrontierCommunities[R].PapersPresentedtotheCanadianCouncilforResearchinEducationConference,Ottawa,March9-11,1970,OccasionalPapers,Series5,no.5.Winnipeg,Man.:CenterforSettlementStudies,UniversityofManitoba,1970:45-75.

[12]LucasRA.Minetown,Milltown,Railtown:LifeinCanadian

CommunitiesofSingleIndustry[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71:410-423.

3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由于资源储量减少、资源开采成本增加、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其他深层次的固有矛盾,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凸显。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与贫困社会问题尖锐等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之痛。借人口增加、

鉴国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全面开展我国可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前述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对应研究的简要对比,本文提出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具体实际结合等多个层次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具体特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研究内容方面,我国资源型城镇的研究从重经济、重布局、重建设的理论研究初期到如今的重经济、重转型、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阶段,研究内容涵盖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管理与公共政策、发展历史与城市文化等多个领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调整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并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内产业发展等内容相比,目前资源型城市容;而与经济转型、

环境改善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所转型中的社会问题、

不足。随着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亟需针对城市发展过程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而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改善与治理则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应加强对资源型城

·1

66·

柳泽等: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13]SiemensLB.Single-enterpriseCommunitiesonCanada’sResource

Frontier[A].

PressmanN.

NewCommunitiesinCanada:

Columbia’sForestEconomy[M].Vancouver:UBCPress,2000:321-354.

[28]HayterR,BarnesTJ.TheRestructuringofBritishColumbia

CoastalForestSector:FlexibilityPerspectives[J].BCStudies,1997(II3):7-34.

[29]BarnsTJ.CanadianEconomicGeographyattheMillennium[J].

TheCanadianGeographer,2000,44(1):4-24.

[30]MarkeyS,HalsethG,MansonD.TheStruggletoCompete:From

Comparative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Northern

British

ExploringPlannedEnvironments[C].Waterloo:UniversityofWaterloo,1976:277-297.

[14]BradburyJH.TowardsanAlternativeTheoryofResource-based

.EconomicGeography,1979,55TownDevelopmentinCanada[J](2):147-166.

[15]BradburyJH,St-MartinI.WindingDowninaQuebecMining

Town:

ACaseStudyofSchefferville[J].

TheCanadian

Geographer,1983,27(2):128-144.

[16]BradburyJH.TheImpactofIndustrialCyclesintheMiningSector:

TheCaseoftheQuebec-LabradorRegioninCanada[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84,8(3):311-331.

[17]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

1997,(1):41-44.[YaoRui,HuZhaoliang,StudyofMining究,

TownsinNorthernAmericanandAustralia[J].UrbanStudies,1997(01):41-44.][18]Newton

P,Robinson.

Settlement

Options:

Avoiding

Local

Columbia.InternationalPlanningStudies,2006,11(1):19-39.[31]BarnsTJ,BrittonJohnNH,CoffeyWJ,etal.Canadian

.EconomicGeographyattheMillennium[J]Geographer,2000,44(1):4-24.

[32]SlocombeDS.Resources,PeopleandPlaces:Resourceand

EnvironmentalGeographyinCanada1996-2000[J].2000,44(1):56-66.CanadianGeographer,

[33]ParkerP.Canada-JapanCoalTrade:AnAlternativeFormofthe

StapleProduction[J].TheCanadianGeographer,1997,41(3):248-267.

[34]PetersE,RosenbergMW.LaborForceAttachmentandRegional

DevelopmentforNativePeoples:TheoreticalandMethodologicalJ].CanadianJournalofRegionalScience,1995,18:77-Issues[106.

[35]DefrancescoRJ.TheFederalCrown,TerritorialJurisdictionand

AboriginalTitle:

AnExaminationofIssuesSurroundingthe

ManagementandUseofOilandGasLandintheNorthwest[J].1998,8:232-248.EnergyStudiesReview,

[36]HoughtonDS.Long-distanceCommuting:ANewApproachto

.TheGeographicalJournal,1993,159MininginAustralia[J](3):281-290.

[37]RandallJE.IronsideRG.CommunitiesontheEdge:An

EconomicGeographyofResource-dependentCommunitiesinCanada[J].TheCanadianGeographer,1996,40(1):17-35.

[38]BrittonJNH.CanadaandtheGlobalEconomy:TheGeographyof

StructuralandTechnologicalChange[M].Montreal:McGill-QueensUniversity,1996:97-100.

[39]BarnesTJ,HayterR,HayE.StormyWeather:Cyclones,Harold

Innis,andPortAlberni,BC[J].EnvironmentandPlanningA,2001,33(12):2127-2147.

[40]AltmanM.StapleTheoryandExport-ledGrowth:Constructing

DifferentialGrowth[J].AustralianEconomicHistoryReview,2003,43(3):230-255.

[41]SorensenT,EppsR.TheRoleofTourismintheEconomic

TransformationoftheCentralWestQueenslandEconomy[J].AustralianGeographer,2003,34(1):73-89.

[42]TanyaB,HayterR,BarnesTJ.ResourceTownRestructuring,

YouthandChangingLabourMarketExpectations:TheCaseofGrade12StudentsinPowellRiver,BC[J].BCStudies,2003,103:75-103.

The

TheCanadian

Governmentwithfly-infly-out[A].ParkerP.Resource

DevelopmentandLocalGovernment:PoliciesforGrowth,DeclineC].Canberra:AGPSPress,1987:72-81.andDiversity[

[19]O’FaircheallaighC.EconomicBaseandEmploymentStructurein

.BrealeyCT,NeilNP.NorthernTerritoryMiningTowns[A]

ResourceCommunities:SettlementandWorkforceIssues[C].Melbourne:CSIRO,1988:41-63.

[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

15.[QiJianzhen.StudyonTransitionalDevelopmentofResource-sPublishingHouse:13-15.]basedCities[M].Beijing:People’

[21]MarshB.ContinuityandDeclineintheAnthraciteTownsof

Pennsylvania.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J],1987,77(3):337-352.

[22]焦华富,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

2000,(3):291-296.[JiaoHuafu,LuLin.NewProgressin报,

theStudyoftheResources-dependentCitiesandTownsintheWesternCountries[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0,(3):291-296.]

23]BottgeR.CompanyTownsversusCompanyCampsinDeveloping[

sMineralResource[R].U.S.Dept.oftheInterior,Alaska’

BureauofMines,1986:1-19.

[24]ParkerP.QueenslandCoalTowns:InfrastructurePolicy,Costand

Tax[R].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CentreforResourceandEnvironmentalStudies,1986:30.

[25]RossD,UsherP.FromtheRootsUp:EconomicDevelopmentasif

CommunityMattered[M].Toronto:JamesLorimer&Company,1986:55-68.

[26]SharpeR.InformalWorkandItsDevelopmentRoleintheWest

[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88,12:315-316.[27]HayterR.

FlexibleCrossroads:

TheRestructuringofBritish

·16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

[43]McMahonG,RemyF.

LargeMinesandtheCommunity:

第11期

[49]SharmaS,ReesS.ConsiderationoftheDeterminantsofWomen’s

MentalHealthinRemoteAustralianMiningTowns[J].AustralianJournalofRuralHealth,2007,15(1):1-7.

[50]MayesR,PiniB.The‘FeminineRevolutioninMining’:A

Critique[J].AustralianGeographer,2010,41(2):233-245.[51]RutherfordTD.RequiemorRebirth?InternalLabourMarketsand

LabourMarketRestructuringintheKitchenerandSaultSte.MarieJ].TheCanadianGeographer,2006,50(2):197-Regions[216.

[52]HanlonN,HalsethG.TheGreyingofResourceCommunitiesin

NorthernBritishColumbia:ImplicationsforHealthCareDeliveryinAlready-underserviced

Communities

[J].

The

Canadian

SocioeconomicandEnvironmentalEffectsinLatinAmerica,Canada,andSpain[M].Washington,DC:IDRCandWorldBank,2001:3-18.

[44]LockieS,FranettovichM,Petkova-TimmerV,etal.CoalMining

andtheResourceCommunityCycle:ALongitudinalAssessmentoftheSocialImpactsoftheCoppabellaCoalMine[J].Environmental2009,29(5):330-339.ImpactAssessmentReview,

[45]StedmanRC,ParkinsJR,BeckleyV.ResourceDependenceand

.RuralSociology,CommunityWell-beinginRuralCanada[J]2004,69(2):213-234.

[46]AustralianHousingandUrbanResearchInstitute(AHURI).

HousingMarketDynamicsinResourceBoomTowns[R].AHURI,2007:86-99.

[47]DempseyK.AMan’sTown:InequalitybetweenWomenandMen

inRuralAustralia[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290-315.[48]BatesJ.GenderedSpacesofIndustrialRestructuringinResource

Peripheries:TheCaseoftheCornerBrookRegion,Newfoundland[J].JournalofEconomic&SocialGeography,2006,97(2):126-137.

Geographer,2005,49(1):1-24.

[53]HutchingsAWJ,GarnautC.AReportonthePlanningandDesign

HistoryofSouthAustralianOutbackResourceTowns[M].Adelaide,S.Aust:CentreforSettlementStudies,Universityof2005:1-38.SouthAustralia,

[54]StoreyK.Fly-in/Fly-outandFly-over:MiningandRegional

.AustralianGeographer,DevelopmentinWesternAustralia[J]2001,32(2):133-148.

ProgressofStudiesAbroadonDevelopmentandTransitionofResource-basedCities

LIUZe

ZHOUWen-sheng

YAOHan

(School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

Thedevelopmentofresource-basedcitiesisacommonproblemallovertheworld,whilethesustainedandsound

developmentofresource-basedcitieshasbecomeoneofthemostprominentissuesinChina.Inordertolearnfromtheoreticalstudiesandpracticalexperiencesofstudiesabroadonresource-basedcities,thisstudycomprehensivelysummarizestheresearchesonresource-basedcitiesinthewest,referringtotheliteratureswhichwerecitedfrequently,andotherrelatedstudiespublishedrecently.Andtheresultshowstheresearchprocessabroadcouldbedividedintofourstages,namelyinitialstage,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stage,transition-focusstageandstagefocusingon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achstageholdsspecialfeaturesintermofresearchcontext,researchcontents,theoreticalbasis,researchfocus,andsoon.ThenananalysisiscarriedouttocomparebrieflyrelatedresearchesinChinaandotherforeigncountries,whichdemonstratetherearedifferencesandconnectionsintermsofthedefinitionofmainconcept,urbancharacteristics,relationshipsbetweenminingcompaniesandcities,aswellasmeans,traditionandprioritiesforcorrespondingstudies.Atlast,somesuggestionsareconcludedtoimprovethedomesticstudies,aimingtoconstructstudymethodsandtheoreticalframeworks,whichmeettheneedarisingfromnationalconditions,andmorespecifically,thecharacteristicsofresource-basedcitiesinChina.Keywords

resource-basedcities;literatureanalysis;researchprogress

·1

6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v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