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小结1

更新时间:2023-09-22 16:01: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绪论

现代观点

1、教师专业的角色定位

① 学生的促进者②学生探究的合作者③学生发展的引导者④教师即研究者 2、教师的知识结构

① 学科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教育情境知识 ④广博的文化知识 3、教师的能力形成

教育能力; 拓展能力;教学能力

①教材的处理和设计能力 ②教学表达能力

③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 ④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⑤教学诊断和测评能力 ⑥教学科研能力 二、生物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师范教育的目的,培养高质量的和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 1、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 2、热爱学生、信任学生

3、掌握生物教学的规律和艺术 讨论题: 生物学教师也是普通人,为什么要从心灵到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楷模?你是如何理解教师角色的?谈谈如何当好一名教师?

第二讲 中学生物学课程论

一、生物课程的变化与发展

2、第八次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根本的原因-时代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国际竞争加剧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直接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落后,内容“繁、难、多、旧”。 科学发展迅速,生物学课程与之不相适应。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六大目标与生物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促进课程功能的改变: 知识本位--学生本位 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促进课程结构的改变:

减少门类,调整比重,增加科学素养和技能培养的课程 促进评价方式的改变:

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多元化 促进课程内容的改变:

学科为中心,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加强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促进课程管理制度的改变:

过于集中的管理--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生物课程的课程理念

核心概念: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根本理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与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理念

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形成科学的观点,树立科学的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物的联系”的理念 STS:科学,技术,社会 三、中学生物新课程的目标 1.初中生物新课程的总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总目标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 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作用。

(2)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与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作好准备。 3、中学生物课程目标的分类 分成三个领域: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附 录: 学习目标的说明 知识性 目标动词 技能性 目标动词 情感性 目标动词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 描述,识别,列出,列举,说出,举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例说出 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水平 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价,撰写 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模仿水平 尝试,模仿 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 运用,使用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经历(感受)水平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反应(认同)水平 关注,认同,拒绝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 确立,形成,养成 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各水平的要求 如何实现课程目标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学时教学目标,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逐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渗透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教育;

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都应体现于每一教学活动之中; 根据学生、学校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在具体内容的教学目标制定上灵活掌握,在总的目标上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通过评价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三讲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 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二)桑代克的连结理论(试误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说、强化理论和程序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2、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来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客体-------主体---------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获得了新知识和新技能,相信它是正确的。在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充实了。 顺应:指改变旧的看法,纠正错误认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改造、重组。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知识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环境中,需要被重新构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

1、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 2、角色的调整

3、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4、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 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问题二: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要求生物学教学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请从学习与教学理论角度分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实施“用教材教”。 问题三: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要求生物学教学要从“以教论教”向“以学论教”转变,请从学习与教学理论角度分析如何理解“以学论教”。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实施“以学论教”。

第三节 概念转变理论

前概念(preconception) 和 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 (一)概念转变的方式、途径

泰森等1、充实 ; 2、重建 杜伊特提出: 连续途径:

不连续途径:认知冲突引起认知的不平衡。引起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与条件。

(二)概念转变模型

波斯纳等人(Posner el al,1982)在1982年提出了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 CCM) :

若能满足概念转变的条件, 也就是不满足(Dissatisfied)、更合理(Intelligible)、更可信(Plausible)、更丰富(Fruitful)四个条件时,新概念的相对状态(Status)就会升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愿意接受新的概念,放弃原有的概念。 三、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概念转变的多维解释框架 : 认识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情形 本体论: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概念的本质 社会/情意:参与程度、喜好程度等 (二)概念生态 :

波斯纳等人把影响概念发展的个体的经验背景称为“概念生态”(Conceptual ecology )

概念生态的因素 (概念生态七因子):

1、认识论信念(epistemological commitments) 2.原有概念(prior knowledge)

3.学习的本质(the nature of learning) 4.概念的本质(the nature of conceptions)

5.问题解决的策略(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6.情意领域(affection field)

7.科学的本质(the nature of science) 作业:

请列举你认为重要的生物学三个概念,说明采取什么策略进行教学,并分析这样教的原因。

第二节 教学理论

1.拉特克(W.Ratake)的教学思想 A.第一个倡导教学论 B.焦点在“如何教” C.提出“自然教学法” 2.夸美纽斯(J.A.Comenius)的教学论

A.著《大教学论》奠定了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创立者地位 B.教学论原理的精髓(三自)

C.倡导“博学-德行-虔信”的教育目的 1.卢梭(J.J.Rousseau)的教学论

A.旷世名著《爱弥儿-Emel》

B.理论精髓(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2.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的教学论 A.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y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