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3-12-07 07: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B.不同生态系统存在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就高的特点 C.向人工池塘生态系统投放饵料能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水稻生长整齐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 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3.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Z12-1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Z12-1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5.“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 C.影响人工林中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阳光

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生物多样性降低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

C.若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则可推测甲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D.若加强管理某块草地以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草地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降低 7.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B.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C.为作物施用有机肥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D.合理增加食物链可以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 C.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摄入的能量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能量的输入,但无须输入物质,因为物质是可循环的

9.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调查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蝉大眼蝽 豌豆蚜 鳞翅目幼虫

A.施用疏果剂后,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和豌豆蚜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C.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全部被同化用于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D.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

10.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较少。充分利用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1)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的________(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或“信息传递”)功能。

(2)根据建筑顶层平台光线强、土壤少,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两点)等特点。

(3)实施“垂直绿化”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以及避免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________。

(4)常用于城市“垂直绿化”的牵牛花具有朝开暮合的特点。由此可见,光信息的传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1.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每年在经历雨汛后水位都上升,然后水位转为下降状态,湖泊就变成万亩草原。受鄱阳湖枯水期持续低水位的影响,鄱阳湖生物资源衰退,给周围地区经济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江西省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鄱阳湖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________,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该湖泊群落的结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组 对照组 处理组 对照组 处理组 对照组 处理组 第7天 0.20 0.20 2.00 2.00 1.00 1.00 第14天 0.62 0.10 4.00 8.70 1.31 2.19 第21天 0.67 0.11 2.90 22.90 0.82 3.03 (2)鄱阳湖是白鹤越冬地,白鹤主要靠挖掘水下泥土中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其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河蚌、植食性小鱼、螺等。根据以上信息画出相关的食物网。

(3)由于水量减少及人为捕捞,鄱阳湖中各种鱼类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大型肉食性鱼类。大型肉食性鱼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干涸的鄱阳湖滩被绿草黄花覆盖,“绿草黄花”为牛、羊等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2.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乙是该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Z12-2

(1)图甲中还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若浮游动物和鲢鱼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雌、雄个体间到了繁殖季节会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碳以________的形式在A和D之间循环,以________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

(5)该池塘由于过度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发绿发臭,生物大量死亡,经过治理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

(6)如果甲、乙、丙是经济性鱼类,丁是鱼塘中不慎混入的少量肉食性鱼,在人工养殖中,要及时清除鱼塘中的丁,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Z12-3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2

J/(cm·a),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Z12-3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发现,图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300 J/(cm·a)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

2

者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____J/(cm·a)。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逐渐变为森林,增强了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直接价值作用较________(填“大”或“小”)。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呈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1.D [解析] 基因库是以种群为单位的,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A错误;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存在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就高的特点,但是沙漠等物种组成简单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也低,B错误;向人工池塘生态系统投放饵料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水稻生长整齐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2.D [解析] 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稳定,C项错误;退耕还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项正确。

3.C [解析] 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同化量。

4.A [解析] 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短时间内导致二氧化碳大量释放,造成温室效应,C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D正确。

5.C [解析] 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青蛙的繁殖也有环境阻力,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B错误;影响人工林中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阳光,C正确;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6.C [解析]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多,群落结构更加复杂,A项正确。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可引起生态系统功能退化,B项正确。若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则可推测甲虫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若加强管理某块草地以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草地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降低,D项正确。

7.C [解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将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混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合理增加食物链可以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8.C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消费者,但能提供给分解者,B错误;消费者的粪便中有消费者摄入后不能够被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获得这部分能量,C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能量的输入,部分生态系统需要物质输入,如农田生态系统,D错误。

2

9.D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施用疏果剂后,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故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呈类似“J”型增长,A错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两类害虫,因此其既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只有部分被同化用于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蝉大眼蝽数量减少,另两类害虫数量增加,说明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D正确。

10.(1)物质循环 (2)喜阳、根浅、节水性好 (3)种间关系 (4)牵牛花的种群繁衍 [解析] (1)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2)根据建筑顶层平台光线强、土壤少,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浅、节水性好等特点。(3)实施“垂直绿化”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以及避免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4)常用于城市“垂直绿化”的牵牛花具有朝开暮合的特点,而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由此可见,光信息的传递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1.(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2)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少(合理即可) (4)物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分析,白鹤以水生植物、河蚌、植食性小鱼、螺为食,河蚌、植食性小鱼、螺都可以以水生植物为食,则食物网如答案所示。(3)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少,所以由于水量减少及人为捕捞,鄱阳湖中各种鱼类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大型肉食性鱼类。(4)“绿草黄花”为牛、羊等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2.(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N+R (3)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4)CO2 含碳有机物 (5)次生演替 (6)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还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3)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雌、雄个体间到了繁殖季节会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4)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图乙中,A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生产者。因此,碳以CO2的形式在A和D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B、C、D之间流动。(5)该池塘经过治理后又慢慢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6)如果甲、乙、丙是经济性鱼类,丁是鱼塘中不慎混入的少量肉食性鱼,在人工养殖中,要及时清除鱼塘中的丁,其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3.(1)食物链(网) (2)600 16.7 (3)小 水平

[解析]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

(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向B的能量200 J/(cm·a)、流向分解者的

能量100 J/(cm·a)、未被利用的能量300 J/(cm·a),共600 J/(cm·a)。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600+200+100+300)×100%≈16.7%。

(3)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主要是指生态功能,因此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直接价值作用较小。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呈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z7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