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4.3 灯光与影子教案(2) 北师大版

更新时间:2023-03-20 19: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1.了解“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能够确定视点下的盲区;了解“中心投影”与“视点”“视线”和“盲区”之间的联系.

2.通过观察、想象,能够判断在固定视点下的盲区;感受“视点”、“视线”和“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应用能力,体会“观察-联系-归纳”的思维方法.

3.通过实践,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情境,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应用.

难点: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及学法指导: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讨论、对比、归纳、发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 提高技能,培养创造意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1.请您讲故事——

①请学生讲你们熟知的“井底之蛙”的故事.

②请问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③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讲故事之后争相谈感想.

2.请同学们补全下列句子:

①一叶障目, .(不识泰山)

②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③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视点”、“视线”和“盲区”的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1的设计,主要是对于“中心投影”的复习,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给本节课新知识的传授做了一定的铺垫.问题2的设计,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成语和诗句,引出本节课讨论的内容,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知欲望的目的.

二.情景体验感受概念

1

活动:

①面对黑板站立,你的同位在你的面前拿一本书,让它的正面对着自己的眼睛,当书本由远到近移动时,自己看到的黑板上的范围如何变化?如图3,同位合作,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

第一位置

第二位置

②如果书本位置固定,观察者前后移动,你看到黑板上的范围又如何变化呢?如图4,同位合作,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亲身体验一下影响“盲区”大小的变化因素,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关系,为引出后面的定义提供活动经验;同时,在活动养成同位之间的合作意识.

2

三.小组学习理解概念

小组之间互助学习课本132-133做一做前,学习概念

如图,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

(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为什么?

(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小明才能看到她?

(1)小明看不到小丽,原因是二楼的边缘挡住了小明的视线.

(2)小丽只要往前3排就可以了.

概念:

小明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visionspot),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visionline),小明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blind area).

师: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有关视点、实现、盲区的例子吗?

生:我前面的同学头在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影响我看到黑板上的部分字,我只有调整座位才能看清.我看不见的部分就是盲区.

设计意图:书上的剧场问题,受是条件的限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亲身体会,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有前面的活动基础,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定义.在阐述完定义后,由学生列举简单的实例巩固练习,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强化概念

1.如图,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在位置1,

①那么请画出客车在位置1时,看见的建筑物B的部分.

3

②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③标出客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刚好看不见建筑物B?

④当客车从位置1开始向建筑物A靠近时,司机发现,建筑物B沉到建筑物A后面去了,你能告诉司机师傅是为什么吗?

学生在课本上画图解释

(1)看到的是上两层.

(2)若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逐渐减小.

(3)连接两幢楼的顶点,延长与地平面的交点就是刚好看不见建筑物B的位置.

(4)当客车从位置1开始向建筑物A靠近时,建筑物B沉到建筑物A后面去了,原因是司机的盲区越来越大,导致在建筑物B看不见的部分越来越大,所以感觉象建筑物B沉到建筑物A后面去了.

设计意图:本部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盲区的理解.对于问题4,在四人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全班一起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在交流中,培养大家交流协作的良好品质.

2.如果A处是视点,BC是挡板,请画出墙上A看不见的部分.

B

A

C

3.如果点A是光源,比较两个图的区别和联系,你得到什么结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式,建立“中心投影”与本课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视点”和“点光源”、“视线”与“光线”、“盲区”与“影子”的本质是一样的.

4

五.回顾思考,前后呼应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述了“视点”、“视线”和“盲区”,那么我们来解释一下开始时成语和古诗所蕴涵的数学知识.

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解决课上学生的遗留问题,并进一步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在现实中的广泛存在,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

六.快乐套餐

1. 如图中的八边形是一个正八棱柱的俯视图,如果要想恰好看到这个八棱柱的三个侧面应选择站在()区域

2. 小明站在残墙前,小亮在残墙后面活动,又不被小明看见,请你在俯视图(2)中画出小亮的活动区域.

七.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 第1,3题.

小课题研究:为什么较大的会场都呈阶梯状态.

板书设计:

4.3 灯光与影子(2)

5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性较强,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的启发下,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贴近生活的事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个个摩拳擦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与奇妙,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理解了知识,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明白了事理,启迪了心智.这节课后,学生仍感到意犹未尽,互相交流着,主动进入问题链接,接受挑战。遗憾的是:受条件限制,本节课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动手实践、操作这一过程,直观性打了折扣。但这一限制却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想象力、理解力、表达力得到了提高。正所谓“赛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问题、人生哲理,及时而恰当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多么的必要而有意义。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6n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