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5 15: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教学设计

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刘娟

一、教学理念与目的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明确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注重体验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中职生活的情境,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的、经济的法律问题相结合,采用小组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为学生自主学习架设平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以致用,使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经济等法律常识,懂得利用法律保护国家的、集体的及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以及了解侵害财产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并尊重他人的财产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任教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模具班的学生。这学期我担任该班的德育课教学,该班学生课堂思维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情绪很高涨,集体荣誉感强,对老师所提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大胆地回答,因此我尝试使用活动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对积极讨论参与并回答问题的学生做相应的分数奖励。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财产权的分类和以及物权的内容。懂得法律保护国家的、集体的及公民的合法财产,以及侵害财产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财产,敢于并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

3.运用目标: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并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教学难点:懂得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教学关键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对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学习法律保护财产权的法律知识,学会自觉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1

五、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

2.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情境导学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合作法 4.活动探究法

5.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6.多媒体优化组合。 七、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欣赏小品:(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情激趣,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

小王放学去食堂打饭时丢了100元,被刚好路过的小李捡到了。小王向小李要,小李说是自己捡的,又不是偷的,不愿意还给小王。 教师提问:

1、同学们拾到钱或物时应该怎么做呢?

2、上述事件中的100元到底归谁所有?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以法官的身份分析此案。 学生活动: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交还失主、交给老师、交给警察…….)

启发诱导:南方日报[微博]2013-09-13有一则消息“男童路上捡3.7万,一夜没睡好,次日上交幼儿园”。 教师小结:

拾到钱财不私自藏起、据为己有说明同学们做到了拾金不昧。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应该大力表扬。但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拾金不昧还得向失主赔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什么呢?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今天法律知识的学习。

依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

(多媒体出示今天的课题)

(二)创景激趣:(多媒体出示案例一,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发言,8分钟)

用课件展示下面的案例。根据案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答案。

案例1: “出租车司机捡钱捐款吃了官司”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乘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这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

2

5000元现金以自己的名义寄给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王某下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三)引思明理 引思:

(1)你支持司机的行为吗?为什么?

(2)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法官,你对此案会做何判决? (3)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各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并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判决?

案情继续:人民法院依据《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愿意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司机李某没有权利支配拾来的钱款,也没有权利擅自捐赠出去。李某以自己的名义将钱捐出,属于越权支配,在失主追讨这笔钱时,理应承担返还义务。因为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我们一定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财产权的法律知识。 多媒体出示问题:

明理:(检查课前预习的效果,师生共同总结,10分钟) 1、什么是财产权,广义的财产权有哪些内容?(P133) 2、按财产归属主体所不同,财产有哪些分类?(P133)

投影:学生看图片判断哪些属于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学生看图片判断哪些属于公民的合法财产,哪些是属于非法财产?

3、什么是物权?物权有哪些内容?(P134) 图示:物权的构成体系。

4、物权受到侵害时如何解决? (P135)

P135:我国物权法规定,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侵害公民财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2:(多媒体视频播放案例2,展示问题,小组讨论发言,9分钟)

法院公开审理盗窃案 http://v.ku6.com/show/s0RwkrUCfnKK_ANM.html 引思:

3

(1)上述案例中,人民法院是依据什么法律、采取什么方式,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的? (2)结合上述案例,谈谈你对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解。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134,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

法院是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侵权人采取判刑和判处罚金等刑事法律手段来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财产权的最严厉、最有效的武器。(P135) 进一步明理:(学生自学教材后师生共同总结,5分钟) 1、侵害财产权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2、侵害财产权所适用的民事责任方式有哪些? 3、我们应如何依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权? (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2分钟)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我们学习了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有关法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的事件时有发生,当我们的财产权受到侵犯时,应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其他人的合法财产权益。简言之就是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五)评价

学生课堂评价表: 学生行为 1、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具有主动性。 学生自我评价(50分) 小组评价(50分) 2、 学生能动脑筋,具有创造性。 3、 能够提出问题,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善于发表见解,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4、学生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 5、学生情绪饱满、热情,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下面请同学们看评分表,评出今天的最佳小组 组别 得分 (六)、学以致用,依法维权(多媒体出示作业)

中学生小文,多次受到一伙不法分子的勒索,一开始,这伙人要她交出50元的“保护

4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费”,否则便不准她上学,她只好把存起来的零用钱给了他们。三天后,又要她交出100元,否则就划破她的脸,于是小文便偷偷地从家里拿钱给他们。几天后,他们又提出要小文交出500元,小文拿不出那么多钱,不法分子就将她挟持到僻静处,威胁她,之后限定了交钱日期??等家长发现后,小文才讲出实情,先后大约给了不法分子1500元。

1.在你看来,不法分子侵犯了小文的什么权利。 2.小文再三遭到不法分子勒索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小文,你会

A.自认倒霉,想办法筹钱 B.不管后果,跟他们拼了 C.告诉老师和父母 D.向公安机关报案 E.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返还自己的1500元。 (七)、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教学中我以“丢失的100元”小品导入新课,以中职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况或具体事例来谈感想,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越有利于教师调动起整个课堂教学,使整节课节奏紧凑、组织流畅。

(二)坚持以生为本,统一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活动探究方法,力求利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动手、 协作等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

(三)营造互动气氛,达到教学相长。

教学方式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互动。本节课,老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在活动中体验,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学效果良好。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c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