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5 15: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荆轲刺秦王

一、 课题:《荆轲刺秦王》 二、 讲课人:伍洲

三、 年级和班级:高中模拟班级 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培养目标: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1、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 六、 教学方法:讲授法

a) 通过诵读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品味熟悉课文 b) 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主题

1

c) 通过暗示法,带领同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 教学时数:二课时 八、 教学用具:课本,多媒体 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的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大家所熟悉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就是采用的这种战术。也就是擒贼先擒王。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那么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惊险的刺杀故事。(老师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 整体把握

(一) 首先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荆轲的概况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名庄柯,到了燕国以后,才改名为荆轲。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好友之一。

(二) 关于《战国策》

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战国策的情况,了解本文的出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至秦并六国时

2

的史实,作者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证,汉代刘向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全书共三十三篇,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和一篇,中山一篇。 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众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书中所载多为攻守合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那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题,大声告诉老师课文的题目叫什么?

生答:《荆轲刺秦王》

师:那从课题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引出问题;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介绍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三) 刺秦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

三、 进入新课 1、 注意字音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让同学选正确答案。 A.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 B.忤(wǔ)视 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

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嗔(chēn)目 樊於(yū)期 怒叱(chì)选A 同学齐读。 2、 串文章结构

师问:“你认为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故事或者主要事件?”

生答:“(大概,太子丹见荆轲 荆轲见樊於期 找秦武阳 准备匕首 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 刺秦失败) 老师提醒纠正,然后串一下,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 (一)开端:行刺缘起(1——2) (二)发展:行刺准备(3——9) (三)高潮:廷刺秦王(10——17)(四)结局:荆轲被斩(18) 都是围绕着刺字展开的

3、 进入文章分析,本节课主要精讲前四段。

先看第一段。实际上第一段交代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短却有气势,因为里面有很多特殊的词。 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 读完 点评

刚才我说第一段有气势,为什么呢?大家看一下第一段一共连

4

用了几个动词(带领同学一起找)连用了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找同学回答。

答: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为全文奠定悲剧的基调,制造紧张氛围。具体的从秦来说:秦国兵临城下,连战连捷,士气逼人,势如破竹。燕国:危如累卵,危在旦夕。

那这时候太子丹的心情应该是无比紧张,恐惧的。

问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第一自然段)提示重点字词:收:占领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

问同学有没有不理解的,或翻译起来有难度的

挨个解决。再补充老师认为的重点字词句。带领学生理解文意。 虽:即使、虽然。(都表假设让步。但即使带将来时态,虽然带过去时态) 诚:如果能够 邑:封地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以千斤购,以万家邑) 穷困:走投无路 古:穷与达相对,贫与富相对 今:贫穷 第三自然段:分组读

同样的方法。重点字词句:遇:对待

善:友好的,好好的。副词

5

涕:古:眼泪 今:鼻涕

将奈何:怎么办呢(奈若何) 可以:古:可以凭借

今:表可能性,一个词 太息:(长太息以掩涕兮 相同)长长的叹息

顾:只不过,只是 (句子适当变动) 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

大意:太子为樊於期的死伤心

重点词语:乃遂:乃就是遂,遂就是乃。 函:用函。名词作状语。 之;代词,指樊於期的头

师:前面四段都分析完了,同学们现在都理解了吗?

前面四段有很多的人物的对话,那现在我们就找四个同学来分角色为大家演绎一下故事的情节。请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荆轲、太子丹、樊於期、旁白(进行表演更深刻的理解) 4、 分析人物形象:(从前四段) 先看太子丹,找出表现太子丹的地方。 师问:你觉得太子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不沉着、勇敢、责任感

6

同样方法分析荆轲:有勇有谋、大义、口才好等等 樊於期:敢于牺牲 5、 分析人物的对话艺术 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

动之以情(唤起他对秦国的仇恨,燃起报仇的念头) 晓之以理(燕国危矣) 四、 课堂小结

本堂课只要给同学们讲了课文的背景资料,还把前四段的翻译 结构等问题解决了。同学们对这篇课文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希望同学们下去预习后面我们还没学习到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分析和解读。 五、 课后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风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回忆式导入,通过简要提示第一节课的内容。让同学

们再一次加深映像,并从此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首先简要讲解上一节课的作业,纠正几个普遍错误。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荆轲刺秦王的前四段,并就前四段分析了樊於期,荆轲,太子丹的人物形象。荆轲的大义,樊於期的敢于牺牲,太子丹的不沉着,等等,那这节课我们带着这样的映像,继续深入学

7

习后面的内容,看看在这样几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刺杀会不会顺利进行。

二、逐段分析课文。

帮助学生解决字词句的解释,采取重点解读法。 第五自然段

找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

师概括大意:本段是讲的为刺杀行动而准备匕首。

那是一把什么样的匕首呢?“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然后结合注释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取”:可翻译为买的意思

“之 ”:代词,代指匕首。 “百金”:就是一百斤金 “以”:用

11 “淬”注释○

“以试人”:以人试,用人来实验。 “乃”:于是,副词

第六、七自然段段,师读。 这里是在讲为刺杀准备助手。

这两段较简单,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 教师一一解答。并提示以下词语:

“与忤视”:与之忤视。正眼看他。省略宾语。宾语前置。

8

“所待”:指等待的人。

“欲与俱”:与,介词,跟随。其后省略代词“之”。

第八、九自然段。

同学齐读。八段讲的是在太子丹催促下,荆轲出发了。 九段讲的是易水送别一幕。 重点解决词语:“倾之”:一会儿。

“迟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之为迟。嫌他迟缓。

“往而不返,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仆” :我的谦称。

“所以??者”:什么什么的原因。

19 “请辞决矣”:注释○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面依次逐段分析。解决重点词语,句子。依次有: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函封”:名词做状语。用匣子封起来。

“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动词,让的意思。后一个使名词,使者的意思。闻:报告。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今异义字。古:掷击,今:

9

用手拎起。

其余重点解释参照课本,课堂上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变动。 三、分析人物形象。

现在我们来从描写手法,人物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荆轲。 A、提问:作者是怎样塑造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明确:(1)、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神态描写。 与樊於期的对话 顾笑武阳 (2)、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荆轲与太子丹的对比。一个遇事谨慎、三思而行,一个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荆轲与秦武阳的对比。一个镇定自若、机智勇敢,一个紧急关头神智失常。

(3)、准确形象而又简约传神的语言。

用极简的文字刻画出丰满生动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荆轲的形象:

勇(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 智(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 义(为燕国百姓,为报太子之恩)

荆轲是一个不畏强暴 见义勇为 擅长词令 一诺千金 沉着机智 刚毅勇敢 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以此方法分析文中其他人物形象) 四、褒贬不一说荆轲

师:显然,文章的主人公是荆轲,在当时,对于燕国来说,荆轲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c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