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试卷及答案-学习指南(专本科函授)

更新时间:2023-08-29 19: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产业经济学-学习指南

一、填空题

1. 有效竞争的衡量基准包括( )和( )。

2. 定价行为与企业目标的关系分析主要有( )、( )和( )三种理论。

3. 产权理论主要研究( )的影响

4.SCP模式主要是分析( )、(

的关系

5.衰退产业调整的主要模式包括(

( )和( )。

6.产业集聚区域网络包括( )、(

三个层次。

二、名词解释

1. 配第-克拉克定理

2. 梯度转移模式

3. 流动壁垒

4. 产业布局

5. 赫希曼基准

6. 沉没成本

7. 产业关联效应

8. 产业组织形态 、( )和( )、))和())

三、问答题

1.简述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特点。

2.简述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3.简述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

4.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5.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6.竞争态势变化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有何关系?

7.信息资源的经济特点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有些学者认为“创新是对生产性资源做开创性的应用”,请阐述你自己的观点。

2.有些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是市场自组织形成的结果,政府政策作用很小”,请阐述你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梅森基准、索斯尼克基准

2.满意的利润率理论、单目标最大化理论、多目标效用最大化理论

3.权利分配对效率

4.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5.季候升级模式、资源重组模式、产业创新模式、区位调整模式

6.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

二、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量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其主要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2.梯度转移是一种以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梯度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以实现一国生产地布局和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或模式。

3.流动壁垒是指那些阻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产业、从某一产业的某一细分市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的所有因素

4.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在空间布局生产力诸要素,使产业活动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

5.赫希曼基准是说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应依照工业部门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6.沉没成本(亦称沉淀成本)是那些一旦投入、承诺了专用用途就不能收回的成本

7.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

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

8.产业组织形态实质上是同一产品价值链上各种企业间的关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态

三、问答题

1.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SCP框架或SCP分析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结构是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生产上的效率

2.(1)一般规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劳动地区分工规律;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分散”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规律;非均衡规律;产业布局与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规律。

(2)基本原则:全局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 一是看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二是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三是看产业内企业生产消耗和利润率的高低

四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

4.(1)人力资源的特点:劳动者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可塑性。

(2)作用:①人力资源的经济评价:用机会成本-工资率来评价:用边际产出率来评价。

②评价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综合指标:以各种人口构成指标来反映;以教育和职业指标来反映;以劳动者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指标来反映

5.(1)个人消费结构:主要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构成。

(2)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3)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决定了消费资料的烟叶同资本资料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制约这两类产业部门的发展。

6.(1)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单个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已很难具备高度柔性从而对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迅速反映。

(2)市场需求变化日益迅速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在这样一种快速多变而又充满消费者的选择性和个性的市场需求变化中,单个企业已

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作出有效应对。

(3)生产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企业间合作的要求日益显现。随着企业间合作的加强,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间关系将由纯市场形态向更高级形态演进。

7.(1)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信息消费与信息积累的一致性;信息的共有性;信息自身具有增值性;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媒介性。

(2)作用:①微观信息活动

②宏观信息活动

四、论述题

(略)答题要求:联系实际,运用学习理论综合论述,要求运用理论合理,论述基本正确,逻辑性强。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梅森基准、索斯尼克基准

2.满意的利润率理论、单目标最大化理论、多目标效用最大化理论

3.权利分配对效率

4.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5.季候升级模式、资源重组模式、产业创新模式、区位调整模式

6.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

二、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量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其主要内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2.梯度转移是一种以工业生产生命循环理论为科学基础,以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以客观存在的地区发展差异为依据,通过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梯度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以实现一国生产地布局和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或模式。

3.流动壁垒是指那些阻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产业、从某一产业的某一细分市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的所有因素

4.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它主

要研究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在空间布局生产力诸要素,使产业活动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

5.赫希曼基准是说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应依照工业部门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6.沉没成本(亦称沉淀成本)是那些一旦投入、承诺了专用用途就不能收回的成本

7.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

8.产业组织形态实质上是同一产品价值链上各种企业间的关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态

三、问答题

1.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SCP框架或SCP分析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结构是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生产

上的效率

2.(1)一般规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布局;劳动地区分工规律;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分散”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规律;非均衡规律;产业布局与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规律。

(2)基本原则:全局原则;分工协作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3. 一是看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二是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三是看产业内企业生产消耗和利润率的高低

四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

4.(1)人力资源的特点:劳动者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可塑性。

(2)作用:①人力资源的经济评价:用机会成本-工资率来评价:用边际产出率来评价。

②评价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综合指标:以各种人口构成指标来反映;以教育和职业指标来反映;以劳动者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指标来反映

5.(1)个人消费结构:主要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构成。

(2)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3)最终需求中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决定了消费资料的烟叶同资本资料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并制约这两类产业部门的发展。

6.(1)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单个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已很难具备高度柔性从而对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迅速反映。

(2)市场需求变化日益迅速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在这样一种快速多变而又充满消费者的选择性和个性的市场需求变化中,单个企业已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作出有效应对。

(3)生产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企业间合作的要求日益显现。随着企业间合作的加强,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间关系将由纯市场形态向更高级形态演进。

7.(1)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信息消费与信息积累的一致性;信息的共有性;信息自身具有增值性;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媒介性。

(2)作用:①微观信息活动

②宏观信息活动

四、论述题

(略)答题要求:联系实际,运用学习理论综合论述,要求运用理论合理,论述基本正确,逻辑性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m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