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日期: 2009年11月14日

主持:区丽雅

议题:香港电台如何继续公共广播之路

(一) 在新媒体浪潮中寻找年轻受众

(二) 总论香港电台如何继续公共广播之路 (三) 香港电台:履行公共广播机构的新使命

广播处长黄华麒先生致欢迎辞:

感谢各顾问团成员,于顾问团成立15年间,一直给予真知灼见,作出指点和提示。十五年来香港电台发展历史丰富,风起云涌,各成员一直以热心和理想支持港台。

政府提出香港电台的前途,正式确认港台为公共广播机构。虽然不明朗经已消除,但各方充满不同反应,因此在这关键时候,顾问团的意见更显重要。

(一) 在新媒体浪潮中寻找年轻受众

主讲:

梁永炽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教授)

冀以媒体研究角度,分析新媒体如互联网、网上沟通工具、音乐电影下载等,与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相互关系。

各年龄层对新媒体的应用均显著增加,受众的习惯亦有所转变。新媒体受众追求快速及高流动性。受众亦会转变角色,创作媒体内容,由被动变成主动参与当中。受众会于同一时间使用多个媒体,专注程度相对减低。媒体选择众多,亦造就个人喜好主义。

以往研究的谬误,未能把受众使用媒体之目的分类,令研究结果出现偏颇,认为新媒体会减低对传统媒体的应用。研究新媒体发展时,应着重受众使用媒体之目的。因此新一轮研究得出更全面的结果。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一定此消彼长,更可以一同增加用量,例如为了寻找娱乐信息上网的受众,仍会有频密的收看电视习惯。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要吸引年轻受众,必先了解他们使用媒体之目的,再分别考虑。收看电视已

变成主动选择喜爱的节目,代表更高质素的收看习惯。亦建议制作节目时加入实时性,融合受众,令节目更吸引。

黄平达先生 (亚太互联网协会主席)

在讨论如何发展香港电台在互联网2.0发展的同时,应注意互联网3.0新媒

体所带来的影响。新媒体世代经已来临。数码化令香港电台脱离过往只有电台、电视的双媒体轨道之广播限制。

新媒体的受众为Ipod 世代。Ipod 世代渴望能自主使用媒体的时间,亦会采

用多种不同媒体接收节目。他们十分关注节目的内容和主旨,并经已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因此让新媒体受众参与决定内容,才能制作更吸引的节目。 在新媒体世代,节目的制作过程比节目本身更为重要。在制作节目时,不能

再采取以往由上而下,由制作单位决定受众的口味的单向方式;应该采取由受众主导的方向,由下而主的思维。

新媒体3.0为公营广播重新定义,港台应思考如何由制作节目,转变为管理

受众参与制作的公共过程。如何把数据库对外开放,让公众分享创作成果,亦是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陈浩伦先生 (香港独立媒体网编辑)

香港独立媒体网所有文章均由网民一手包办。网站八成用量,来自35歳以

下网民。网站自○三年起,一直协助想发声的群体,以不同角度诠释社会事件。

网上的民间团体一直由新闻事件贯穿,由人大释法、23条立法,到近来的

「传媒北望」。新一代受众认为主流传媒未能就生活议题,如迁拆天星码头、兴建广深港高铁等,作深入探讨,会主动担当新闻制作、公民记者角色。

年轻受众在新媒体的生产力很强,非常希望得到机会发表意见。新一代亦十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分关心社会事件发展;以迁拆菜园村事件为例,年轻社群认为主流媒体报道空泛,没有关心该区居民,便会加入自己的诠释,于新媒体发声。

从独立媒体网所观察,新一代受众具有群体性,经常会组织公民小组关注事件发展,订下一定的立场。新一代受众追踪时事发展时,经常比主流媒体走得更快。

对此,香港电台应考虑如何配合该批网上的独立媒体受众?

讨论:

陈章明教授

香港社会面对人口老化,在发展新媒体时,不可忽略成年观众,及旧有的媒体方式。

支持香港电台第五台,希望会继续投放资源。

较年长的观众亦会接受新媒体,媒体应以跨年龄的方向发展。

李家仁医生

现时幼儿园、小学学生接受大量课后活动,未能长时间接触媒体。建议香港电台进行多方面宣传,吸引学生,从小培养收听、或从网上接触港台信息的习惯。

陈万雄先生

香港电台应抱有国际视野,审视香港传媒的匮乏;更有责任及使命,提升香港整体的文化素质。

梁兆棠先生

时下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公众会按需要选择不同媒体。香港电台应重新检讨在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陈昭容小姐

香港电台没有吸引广告商的压力,应在内容上坚持独立和高质素,培养新一代独立思考和文化素质。

雷鼎鸣教授

认同讲者指现时受众同一时间会接触多种媒体,专注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会追求简单易明的信息。相比之下内地媒体较认真严肃,思路详尽,香港电台制作节目时,应对事件作更深入探讨和分析。

苏钥机教授

在分析新媒体时可加入更多量度变项,如受众的兴趣。

关注香港电台信息的传播。港台的节目重温只包括一年内制作的节目,增加节目重温的数量有助推广工作。也建议在地铁内发放电台广播。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邹灿林先生

香港电台作为公营广播机构,在培养新一代方面应多走一步,担当带领角色。

蔡志森先生

香港电台可研发更多渠道,让年青受众更方便的接触港台节目。

对「人人做记者」、网上信息的可信性有保留,希望港台严谨把关,不能为追求速度,而流于粗疏。

王惠芬小姐

市民均认为香港电台富有公信力,亦希望港台能维持核心价值,如关心社会公义,谈及政治议题,与商业媒体有所分别。

Mr. Kevin Thompson

美国的广播机构正积极发展网上平台,而英国BBC 的网站亦十分成功。 新一代年轻受众希望寻找不同的文化内容,新媒体有一定发展空间,应增加渠道让受众接触。

何秀兰小姐

建议于数据库的重温节目,应稍加删剪,剔除新闻及交通消息;以收费形式,对外开放更多过往节目。

政府将发放28个声音广播牌照?担心香港电台如何面对竞争,建议吸纳更多民间团体加入制作,亦询问陈浩伦先生,若民间网上团体加入港台,要接受甚么条件。

陈浩伦先生

(响应何秀兰小姐)不会把进入传统媒体,看作晋升的阶梯,重点在于对节目编辑权,和专业制作人员对民间声音的聆听。

(响应蔡志森先生)新媒体浪潮的兴起,往往是因为主流传媒不尽不实的偏颇报道。

建议将数据库的内容以授权形式对外开放,让公众再创作,在共享创意当中,协助公民社会表达;希望港台脱离政府架构,否则在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及维持社会共融会有所冲突。

黄平达先生

在应用信息科技上的分歧,在未来将于不同年龄层、社会群组间加深。香港电台应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公民社会中激发创作和新思维。

梁永炽教授

建议应用流动技术,如3G电话,多把节目内容向外推广。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二) 总论香港电台如何继续公共广播之路

主讲:

蔡子强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高级导师)

随着各商营电视台制更多信息及文教节目,如《最紧要正字》、《细说名城》、《香港乱嗡》等,香港电台过往具知识性及社会性的定位越见模糊,亦失去其独特性。

港台与民间团体合作筹备节目的空间很大,因此未来应多加制作一些可让公众参与的节目,而港台应否从中扮演守门人(gatekeeper)的角色,将会引来很大争议。扮演守门人会引来民间团体批评,相反亦会有左派团体批评。 在数据库的运作方面,港台应作出思想上的转变。港台的数据库应该超越传统,以历史事件作为运作基本。数据库亦不妨用作支持中小学的通识教育,令港台成为具有网上资源的机构,和信息发放的平台,把广播概念扩阔,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吴俊雄博士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借镜香港电台过往的历史人文精神,探讨未来前景。港台广播大楼于1969年落成使用,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出发点」。

位于广播大楼的照片库,虽然房间细小,但藏品丰富,储藏了超过二百万张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亦有被弃用了的机器和晒相机。这正如港台过去对社会贡献良多,但现在面对着危机。

从《狮子山下》的照片,看到节目背后的人文关怀精神。演员在相片中显露了对未来的迷惘。制作人员用心认真筹备,走到了殖民统治下的小区,当地居民亦参与拍摄,显出了团队精神。两代的演员和导演不时虚心交流,培育了往后多位出色的导演。这些被遗忘了的人文精神应要被重新探讨。

香港电台是政府部门,因此只是公营广播的代替品。港台要把人文精神好好纪录,而后在未来将其活化。

朱顺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及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当年于香港电台实习,感受到与商业电视台流水式作业的不同。港台带有清楚的风格和形象,容许多样化和员工自由表达。她自己亦曾被形容为带有「港台形象」而感到被定型,制作总要带出讯息。

介绍两个带较少「港台形象」但渗透着正面讯息的节目。《香港档案.X》表达手法活泼。节目有意结合不同浪潮,做到跨媒体和跨世代。另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参加者表达由衷感受,令观众产生共鸣。

希望港台紧守三个T:「Technology」、「Talents」和「Tolerance」。港台从不缺乏前两者,员工都充满热诚,但希望社会及港台能包容年青人大胆的创意。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讨论:

何纬丰先生

希望香港电台可投放更多资源予新媒体发展。2007年投放给新媒体发展的财政预算为一千多万,2009年则为二千多万,而员工只有十七人,相比广东电视台的手机业务已拥有过百人,不足以提供稳定及可信的流动媒体。

林佩仪小姐

同意朱顺慈博士,在过程中对年青人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容忍。香港电台虽然未能脱离政府,但因为财政包袱较轻,相信可以为年青人带来契机。

程翠云小姐

年轻受众在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之间,并没有互相抗拒。一些明星或有趣的题目更会吸引他们收听港台。一些以多角度析事件的节目,对他们修读通识科有所帮助。

青年人不挑台但挑选"啱听"的节目。而新媒体亦只是一种表达形式,最重要是内容顾及年青人的需要和喜好。

港台不妨落区接触生活中的年轻人,直接访谈,问他们需要甚么节目。

刘锐绍先生

呼吁抛开香港电台咨询文件的束缚。咨询文件像公营广播的政改方案,未能按市民需要来善用公营广播。他十分担心政府向港台发放资源,却要夺去其自主权。

顾问委员会由特首委任已出现问题,应该要求委员会把咨询和意见全面公开,让公众关注。

建议港台制作「网摘」节目,结合电视及互联网互动平台。

应多思考内地的公民社会模式,与内地国际媒体「高处接合」。

梁旭明小姐

香港电台最大的资产就是一众有热诚的员工。她对部份节目没有播放感到可惜,希望可以把它们放在数据库,从而鼓励年青人作二次创作,发挥教育作用。

希望港台不会因循商营媒体的运作模式,而能够真正为公民社会发声。

蔡子强先生

社会上有声音质疑为何香港电台有需要存在,因此港台的任务不在于面向顾问团,反而要面对外间反对的立场。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总结:

助理广播处长 (电视) 张文新先生

媒体模式转变,受众会变成制作人,亦要求更新颖的创作桥段。香港电台的制作人员要表现得更好,在外判节目时成为「监制上的监制」,怀着更深一层的广播和传媒使命。

稳定的财政来源,卸下了港台的广告包袱。港台定必珍惜电台、电视及互联网的独有平台,以及具公信力的广播品牌和历史久远的资源库。没有纯商业压力,与各节目提供者和国际传媒的合作空间较一般商业电视台为大。 成为政府部门后,港台将有更多资源培养及争取人材,亦会有资金提升外判节目计划。

香港电台电视部的营运模式改变,由节目提供者,变成有如独立运作的电视台,未来将作出全新的服务功能推广。

助理广播处长 (电台) 戴健文先生

香港电台在社会的角色备受关注。随着媒体运作模式改变,港台由以往节目提供者,变成公共社会的启导者。制作同事需要与观众互动和沟通,为港台带来新挑战。

计划加强电台的技术支持,例如与手提电话的互动。其次是令电台广播的音质更加悦耳,迎合老年人的口味。再者,拓展以电话收听电台的服务,提供新闻、天气、交通等信息。

(三) 香港电台:履行公共广播机构的新使命

简介「香港电台:履行公共广播机构的新使命」公众咨询文件:

助理广播处长 (电台) 戴健文先生

港台保留政府部门身分,设立不多于十五人的顾问委员会,订明公共广播服务的目的,提升机构管治及对公众问责。

公开征求意见,为表现评估订下准则。

视乎咨询结果及资源分配机制,增拨资源予香港电台,鼓励本地节目、促进海外合作及转播国家广播节目。

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公众及少数族裔人士参与广播。

展开在将军澳重置新广播大楼的工作。

约章共有十个范畴,以及十二个目标作表现评估。计划将来为港台提供数码电台广播,以及一个独立电视频道。当中的电视频道将包括一个高清及两个标清频道。

发展新节目重点在于小区广播,要令小区有足够参与。

讨论:

王惠芬小姐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担心顾问委员会成员的人选问题,会否成为政府花瓶。呼吁顾问团成员积极就咨询文件中反映意见,透过立法会议员把意见带至讨论层面。

方旻瑛小姐

响应新媒体浪潮讨论,香港电台应多把问题带回学校、青年中心等,与年青人接触,迎合他们的盼望。

担心港台会成为「官办」的广播机构,不能做到真正编辑自主;同时质疑顾问委员会会否对员工带有指导性,及对员工心理产生影响。

陈浩伦先生

香港电台员工对咨询文件的意见反映十分重要。然而,认为刘锐绍先生关于港台得到资源,同时亦要掌握自主权之说法不太可行。同时顾问委员会亦会影响员工士气。

「官台」并不是他认为港台应该最终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大前提下不接受咨询文件。

郭志英小姐

香港电台继续以现在的身分运作会处于左右为难,仍会引来很多批评,因此对咨询文件感到失望。建议营造另外的平台,让不同群体对话,讨论港台前景。

雷鼎鸣教授

香港电台接受纳税人的公帑运作,当中制肘很大。而外间对香港电台的批评声音仍然很强烈,必须争取其理解及支持。

港台应发展商营电台所缺乏的特质,如注意节目的专业、问责及可靠性,在敏感话题上作出平衡处理,不偏不倚;目前大致做到,但必须小心保持。港台更应关注市民的需求,以及人口老化对受众的影响。

戴健文先生

无论香港电台是否政府的一部分,向公众问责、坚持独立方针是港台不变的目标。

锺庭耀教授

以创立「电视节目欣赏指数」为例,指出香港电台带领业界的埋念应得以持续。

节目顾问团的理想宏大,话题开放,希望香港电台能「重拾大志」。

港台在新媒体发展较弱,但在跨媒体方面其实一直存在优势,日后应在新媒体范畴担当领导角色。港台的数据库亦应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港台应强化与市民构筑讨论平台,于社会担当领导角色,带动创意,寻找普世价值和灵魂。

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2009年度会议摘要

沈旭辉博士

咨询文件充满不能调和的矛盾,亦难以从会议间取得共识。

建议香港电台为不同频道,建构各有不同的精神特色(sub-identities),例如一些倾向保守、一些则倾向开放,英国的BBC便是成功例子。

青年人不是功能组别,就算不收听电台的受众,亦会受到社会转变的影响。因此港台亦要照顾这群受众,如何在社会的转变中得益。

麦国风先生

预计顾问委员会将对广播处处长施加一定压力,亦希望咨询文件不会影响香港电台的编辑自主。

刘锐绍先生

响应关于资源与自主权的问题。这问题关乎策略与思维的考虑。除了从政治技巧入手,更应创造机会面对公众诉求。香港电台可向内地媒体,建构公民社会中借镜。

何秀兰小姐

香港电台的制作人员成为公务员后,应怀着大志,不应自我审查。 港台亦面对政府拨款的财政压力,建议在有限空间下争取新财政来源。 认为顾问委员会作用不大,并希望约章具有法律效力,经立法程序审订。

蔡志森先生

制作人员成为公务员会具有一定优势,与其它政府部门能建立良好关系。再者,希望能把顾问委员会所带来的忧虑减至最低。

张文新先生

真正的公营广播需要独立于政府,但于过渡期间各员工仍然会紧守岗位。

总结:

广播处长黄华麒先生

向节目顾问团所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亦感到任重道远。新科技为媒体带来变化,香港电台亦会与时并进,接受未来挑战,进入新阶段。高兴看到研究指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一定此消彼长,更可以一同增加用量。 香港电台会扩大于新媒体的资源投放,亦会认真保存及考虑公开片库。 港台要面对的分众情况其实可以调和,例如《流金颂》长者的故事仍能打动年青观众。港台会尽量发挥创意,吸引更多受众。

在这改革时刻,香港电台会坚守核心价值,保持编辑自主,维持公平公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yoi.html

Top